朱郢土楼(外二篇)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chish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界的建筑,土楼最高,小两层,坐落在朱郢边缘处。
  土楼无光彩,灰头灰脸,除草苫盖的顶,无一处不由土构成,连窗户,也如老鼠打出的洞子,吐出土地的味道。但也刺眼,高过郢子里的土房子一个身子,居高临下,看得周边人心悄悄的寒。
  土楼仅一间,兀自向上挺去,笨拙,但却有些巧妙劲。坐南朝北,独自的,和周围的屋子院子不沾边,处于郢子的边缘。站在二层,丘陵地带的田,一浪浪的全在眼里,春花秋实,夏长冬藏,若眼神好,能分辨出奔跑的兔子的雌雄。
  土楼的主人叫朱一夫,怪怪的名字,是一门朱姓郢子的地主。过去的土楼是中心,紧邻它的还有一窝土里土气的房子,零乱,人口众多,有闹哄哄的热闹劲。
  我走近土楼已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村小恰好在土楼的边上。村小就一个女老师,一二年级轮流着上课,二十名学生。老师姓陈,上课第一天,就说土楼,说土楼里住着一个老地主,戴着“四类分子”的帽子。我不大懂,但知道地主不是好人,《十粒米一条命》,二年级课本里的文章,写的是地主为十粒米打死孩子的事。陈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靠近土楼,划出界限来。
  孩子逆反,老师不让做的,反而做得欢。同学们偷偷地靠上土楼,走近了要仰着脖子才能看到顶。土楼结实,土坯焊着土坯,窗户小而润滑,似乎因长长的时光磨的。门紧闭,厚重的门板,透着无奈。不知是谁提议,向老地主开火,我们拣起泥块、石块,一二三地向土楼的门窗砸去。突然就静了下来,我们盼着门或窗户能够打开,老地主露出头脸。没有,门窗和土楼一样寂静。
  陈老师消息灵通,课堂罚站免不了。老师的目光幽怨,我们看不明白。
  一股力量牵引著我。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对母亲撒了个谎,一路小跑到学校,扔下书包,就直奔土楼。土楼仍是安静的,我推开虚掩的大门,一股陈旧的尘土味直逼胸腔,阳光扑了进去,可也仅照亮一角,土楼好幽深。我蹑手蹑脚走进去,木制的楼梯沉于一隅,楼板竟也是泥糊的,脱落处,露出黝黑的木板,我能分辨出,这木板是榆树的,有疙疙瘩瘩木纹结。我正要拾级而上,却听到陈老师的断喝声,吓得我掉魂样绝尘而去。
  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一天的课顺溜的往下上。只是我的心还在土楼里,二层的情境我不知道,一层除了尘土味,干净得很,四壁光溜,除了几件农具之外,连只苍蝇也没有。一切都应该在二楼了,包括老地主朱一夫。一天我都在走神,魂不守舍。
  晚上早早睡,夜半一盏灯光幽幽的亮,迷迷糊糊中,却听到陈老师和母亲低语,说的是我闯土楼的事。母亲长吁短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对陈老师连夜告状,有说不出的反感,至少有很长一段时间,看到她就像没看到一样。
  我的好奇心更强了,那些天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要看看土楼里的全部,看看老地主朱一夫的样子。我换了中午时光,看准了临楼对窗的一棵椿树,悄悄地爬了上去。树荫披在身上,一多半的阴凉投进了土楼的二层。我终于看清了二楼里的一切,干净清爽,一张书桌摆在窗户下,几本旧书蜷缩着,书桌的背后,一排旧书架上面陈设着杂物,如同光阴停将下来。一个花白的脑袋,雕塑般一动不动,脖子上一个拳头大的肉瘤,鲜红地凸起,和白发形成对比。我大叫一声,失足从树上摔了下来。
  醒来时,我躺在家里的床上,头上缠着一圈圈绷带,被树枝划出的创口,火辣辣的疼。陈老师和母亲等一群人围着我,眼睛都红红的。那时我心中痛恨,咬着牙骂老地主朱一夫,母亲忙不迭地捂我的嘴,又深深看了陈老师一眼。
  休息了几天上学,同学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中心围绕着批斗朱一夫。我摔伤,大队“革委会”重视了,在学校操场开批斗会,斗得凶猛,朱一夫还挨了几棍。据说,朱一夫低着头就没抬起过。我问同学,朱一夫长什么样,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摇摇头说,没看清。我一脸茫然,头隐隐的痛,后遗症。
  晚上陈老师又来了,提了鸡蛋之类的。她和母亲说话,不避我。我听懂了一些事情。朱一夫读过大学,战乱回乡,种地有些法子,买田置地搞出了一片天地。学着城里人建楼,也仅是独楼,他住,不让别人上。土改,田分了,地分了,房子分了,留给他的唯一的财产就是土楼。朱一夫妻子死得早,三个儿子分家另过。划清界限,有儿子,如无儿子。
  陈老师临走时,母亲说,谢谢朱大伯。我震惊,鸡蛋是朱一夫送的。我拒绝吃这鸡蛋,母亲不止一次的劝,还说,朱大伯是好人。我不明白,地主也是好人?
  土楼有魔力,我还想去打探。几乎不可能,窗子全被封死了,门关得死死的,整体上就是一竖起、放大的土坯。有些事需要忘记,我下了决心。比如土楼,比如朱一夫。
  我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逃离,远离土楼。转学,跑得远远的。
  又一次关注起土楼来,是我小学毕业时。冬天大雪封门,我家的门被敲响,急如破锣的声音,纷纷传递来,土楼倒了,朱一夫埋在了里面。冒着雪前往的人很多,我更多的是看热闹,当然还有个心愿未了。
  土楼塌陷了,又被雪封死,远远的,就是一个大雪堆。朱郢的人,周边村庄的人来了一大帮,唧唧歪歪地议论,就是没人上手,都大眼瞪小眼说,人肯定不在了。不在的意思,是人死了。有三个大男人,蹲在一边,缩着头,我知道,这是朱一夫的儿子。陈老师前后奔忙,但也仅是奔忙,身影低低的,被雪盖住了。记得她戴着一条黑色的三角巾,风不依不饶地掀起又掀起。
  春来时,塌了的土楼开满了野花。自然形成了一座坟,是老地主朱一夫的。
  有些事开始解密,比如陈老师,她是朱一夫的女儿,和抱着头蹲在土楼边的三个男人,同天不同地(同父异母)。比如朱一夫,心善,灾年放粮,救活不少人。比如朱一夫写土楼:立地成佛陀,土家保平安,一粥一饭好,独楼亦为山。不伦不类。
  我的心愿终没了,朱一夫的长相,在我永远只是背影。
  土楼倒了,一地界的房子,一般高了。

放鹅记


  六岁那年,爷爷捉了十只鹅,对奶奶说,孙子不小了,该干点事了。我开始放鹅。小鹅毛绒绒的,很可爱,我喜欢。   春天小草刚刚冒尖,一地的浅绿,和小鹅的颜色相近,我还不知有鹅黄一说,只知小鹅奔进草地,就混为一体,鹅小草浅,和初春搭配。
  邻家二爷,也捉了三只,放进我家的鹅群,让我代放。这样的事村中常有,相互帮衬,不见有拒绝的。为了区分,爷爷把剪刀用灯火烧红了,在我家十只鹅的爪子上,剪上一刀作记号,小鹅长相一样,难区分。
  我拥有了十三只鹅,我是鹅司令。
  把鹅赶进春天,即便生在农村,混于田野,也是件美妙的事。早晨爷爷把我喊醒,阳光嫩嫩的,徐徐地吹拂来暖意,野地里总有花笑笑的开。小鹅贪玩,挑拣着吃,嫩草野蒿,都是它们的最爱,不多久,就吃个铁饱。我也可以回了,拖着放鹅杆,小鹅比我性急,姗姗地往家里赶,家中有奶奶准备好的精饲料呢。
  整个春天,我都浪迹在田野,放鹅和玩完美地结合。村子的鹅群不止我家一个,经常结伴而行,鹅和鹅相融,人与人相乐。放鹅的都是家中的闲人,毛头小子多,争吵打斗少不了,好在春天的地软,不伤皮肉不碰骨,更不伤和气。小鹅记得主人的声音,哦哦几声,就各家归各家,绝不会走错回家的路,上错笼。
  我领略家乡的春天,起于六岁,并在脑子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家乡的春天有德性,棵棵野草开花,没有一寸裸露的地皮,尽管春荒难熬,但饿不着,小鹅能吃的草,人吃下,一定毒不死。
  十三只鹅和我亲,不止一次我在岗地上睡着了,一群鹅围着我假寐,待我醒了,才拍着小小的翅膀,奔向一朵花、一丛草。我也时常抱着最弱小的一只鹅,在斜阳的路上踽行,印象中,这鹅的爪子是完整的。
  有意思的是这个春天,我开始识数,从一到十又到了十三,鹅要清点,逼着我无师自通,免了上小学掰手指的窘事。老师表扬,说我聪明,我脱口而出,是呆头鹅教的。
  到了夏天,十三只鹅的羽翼逐渐丰满,由奶声奶气的叽叽叫,转为雄浑的嘎嘎叫,放出门,总要引发鸡飞狗跳。此时的鹅不好放,像是调皮的孩子,掏坛摸罐,非得闹出点动静。比如趁人不注意,蹿进大集体的稻田里叨上几口,或是溜进自留地的菜园里大快朵颐。往往是受到斥责,有时还会引起邻里纠纷。
  半大的鹅长骨架,吃食猛,天一亮就吵得家里不得安静。早晨好睡,几乎每个早晨,我都是被爷爷唤醒的,跌跌撞撞赶着鹅上路。鹅奔熟路,草丰的地方它们记得。一夜露水,草又长了一寸,鹅低头抢食,我趁机找块平坦的地方,实实在在睡了个回笼觉。
  夏天的田野养人,早晨地气升腾,我六岁的梦,被身下的草抬了又抬。虫鸣轻轻,燕子擦着草尖飞来飞去,扑扇的风送来阵阵清凉。好一场梦,梦的空间广阔,我的童年好空灵。
  梦被雷暴打断。一次大雨后,我赶鹅上路,夏雨来势猛,走得急,我最心疼也最弱小的鹅在飞跨缺口时,掉进了迅猛的水中,转眼被卷得无影无踪,我还没反应过来,十三只鹅就变成了十二只。我大声惊号,眼泪不争气地飞溅,害怕、惊吓、痛苦,第一次有了失去的心绞痛。当我拎着在下游被鱼网兜住的鹅立在家门前时,犯大错般哑口无言。爷爷摸着我的头,叹了一口气,转眼微微地笑,他的慈祥又让我泪流满面。爷爷把死去的鹅,埋在场地下沿的一棵枣树下,剩下的十二只鹅仰天长歌,我听到了悲怆,在放晴的天空中久久回荡。
  鹅真正长大,已是深秋,放鹅的任务变轻了,门前的稻茬田满是鹅爱吃的食物,早晨赶下田,傍晚归来,省心得很。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第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还体会了减法的真正含义,春天十三只鹅去了一只,秋天活蹦乱跳的只有十二只。
  冬来,经历了一场杀戮。杀鹅,我万万不同意,我抱着爷爷的腿哀求,爷爷摇头,决绝地让请来的家门婶子操刀,鲜血飞溅,染得我眼前一片艳红,比春天的紫草花还要红。
  之前有个插曲,爷爷让我赶着三只鹅交给邻家,我又做了次减法,十二减三等于九,我做得毫不拖泥帶水。我对爷爷说,邻家的一只鹅埋在了枣树根下。爷爷用目光止住了我。
  三只鹅两只脚掌完好,一只破损。那天,我是个成功者,六岁时的成功。
  爷爷在来年的春天离开了人世,秋天我背着书包上了离家五华里的村小,自此,我再没放过鹅。
  鹅呆子,鸭刁子。六岁时放鹅,我如鹅般呆吗?

柿子红了


  一
  秋雨瑟瑟,楼下的柿子红了。通红,太阳的颜色。
  柿树的主人是一对老人,植下时手指头粗细,十多年过去了,树已小碗口般粗,结了累累硕果。
  可惜两位老人先后离世,留下的树,今年结得更多,如在完成老人交代的任务。柿子挂在枝头,秋天里是一景。站在阳台上,我无心观景色,心有戚戚焉,想起楼下的两位老人。
  两位老人和我家几乎是同时入住的,起先对他们无甚好感。楼上晾晒衣物,掉落下来是常事,他们对此意见大,好大嗓门骂骂咧咧,但送上楼,搞得住楼上人家不愉快。
  第二年春天,他们在草坪上栽树,其中就有柿子树。不出三年,柿树开始挂果,年年有,且越结越多。
  秋柿树由之成景。
  柿树长高,两老人更老,他们多数时间佝偻着身子,伴着柿子由小变大、由青转红。
  两老人每年秋天,都采摘柿子,烘熟了放在楼梯道,逢人就送,可很少有人接受。
  两老人突然有一天走了,一前一后,相隔的时间也就半年。
  秋天柿子仍红,但久久的挂着,一直到大雪纷飞,被一群鸟哄抢了去。
  两老人一园子的花草枯萎了,唯柿树青翠,秋天挂实,不离不弃。他们的儿女偶尔回来,对柿树不多看一眼,来去匆匆。
  柿树不在乎,我行我素,如个守望者。
  秋,柿子又红了,估计还会和上年一样,一树果红待到雪天,鸟还会来,鸟有记性。
  二
  小时候,村里有棵老柿树,粗壮,在村口是标志物。
  不喜欢这树,太高,摸不到枝丫,果多却涩滞。桃李枣,我喜爱,果可从青吃到红,生瓜李枣一吃一饱。   我们把落下的青柿子当打仗的武器,相互打斗着,失败的一方受罚,吃青柿。要命了,咬上一口,涩得嘴无处送。
  红了的柿子,也涩。办法有,揣进稻田的稀泥里,过上三五天掏出,可贪玩的我们,早忘个一干二净。许多年,守着一棵巨大的柿树,不曾吃过柿子,当是有趣的事。
  村里驻了知青,男男女女一堆,都好吃,也望着一树红柿子兴叹。倒是一个叫静的女知青,红柿子成就了她。静常对着柿树作画,老树红柿,古树炊烟,她画了幅《柿子红了》,上了报纸,不久调到了县文化馆,成了知名画家。
  柿子红时,树突然成了神树。有人在满月天,看到几只白狐拜柿子。狐是神物,柿树自然成了神树。它的叶、果、皮,一时间变为神物,甚至树下土,撮上一捧都成为治百病的灵药。
  不过,立在村口的老柿树,怎么着都是美的。尤其是秋天,叶红果红,远远的就瞩目,炊烟萦绕,更有几分神秘感。
  雪天柿树的叶落尽了,果在虬枝上,苍茫和鲜艳同在,无可替代。
  村有柿树,陡然有了愁绪。
  三
  前几天下乡,拆迁的地方多,废墟般的狼藉。房子拆了,树砍了,无尽的荒凉。却有好几棵柿树,大张旗鼓地立在一边。
  柿树挂果,正红,伸手可摘。同行的人受不住诱惑,摘下擦擦,张口就啃。涩得歪嘴,由不得抱怨,野柿子不能吃。引得我们一路哄笑。
  要知梨子的味道,要亲口尝一尝。知柿子的味道,仅尝还真不行。涩是其中一味,甜还在后头呢。
  领教柿子的好,是学了一招之后。把青涩的柿子和苹果放到一起,密封了,一周后,柿子就变了个样,甜得雪口。苹果是催化剂,也是魔法师,不得不服。
  拆遷了的村庄,柿子树该向何处去?我没问出口来。柿子可能在水果中是最贱的,果贱树就低微,如草,谁也不会过问拆迁中草的事。
  柿子红彤彤的,守着平息了的村落,摆出的只是个架式。
  小时读过一篇课文,说,路边一棵树结满了果实,没有人去摘,为什么?答案:果是苦的。这树应不是柿子树。
  村庄似乎不能没有柿子树,是因为秋天红彤彤的果子吗?我以为是。
  在柿树下久久徘徊,秋风徐徐,吹不动悬挂的柿子,谁去采摘它们,仍是交给鸟吗?有叶飘落,叶脉是红的。
  四
  古人说,柿树有七德。谓:一寿长,二多荫,三无鸟窠,四不虫,五霜叶红,六嘉实,七落叶肥。总是准确的,古人多智趣。
  站在阳台上,看楼下柿子红,有些伤感,两位老人不见了,柿子可知道?
  两位老人或许也如柿果,涩了一辈子,最后的甜落在摘下催化后,余味长。
其他文献
房 子  几天前  一个医生来看了房子  吐出三个阿拉伯数字  一个朴素的女人来了  一个没有附加成分  一个飘逸着水竹香味  一个越过了修辞草丛的女人来了  她拍出衣襞中几只凤蝶  就低头走进了房子  她就这样成了我日后的妻子  她建议我从木质或水竹的内部  来修缮房屋  ——暖和  一天  我携着女人  有血有肉地经过一座孤坟  看见一块别致的预言  看见了熟睡中的医生  和熟睡中的206空房
期刊
净水如烟  高峰期的公交车  拥挤。一声鸣笛——  几个着装朴素的  女孩,上车。顿时,宽敞了许多  打手机的包工头  把架高的脚  从椅背上撤下来  那个算命的  平时,就一屁股坐在车厢的  过道里  现在,很自觉地抱着家什  挪了挪……  司机在站牌下  迎着人群  拐了个歉意的弯。  一个女孩下车,剩下的  还在不断修复车厢里的安静。岁末诗  从岁末的檐溜  滴下的水珠——  干净冰凉的肉身
期刊
喜 欢  在世人泼洒的喜欢与不喜欢里  拣起我的喜欢,打磨出光泽  在心里涵养  我能说出口的喜欢  是可以展出的部分  類似于,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桃花扇  许多的扇,扑着久远的流萤  扑着扑着走远了  不再回来。我收藏的这把可放可折  懂故事的人喊它桃花扇  扇面上桃花朵朵  说是一个古典美人咯血点染  不好用它去扑流萤  我摘下扇面桃花,一步一台阶  登往秋高气爽处招蜂引蝶  那故事,沉淀于扇 
期刊
霜降里的母亲  还没来得及晒干  最后一粒秋糧  阳光就缩短了  母亲弯曲的后背  躬身在田埂上  捡起黄昏的几粒蛙鸣  带回稻草堆上的  几只蚂蚱  一间老屋,几把湿草  浓烟舔开灶门  母亲的咳声  一退再退清明祭母  那么多人上山  带着雨伞和纸巾  还有时尚的衣裳  我只带了香烛和纸钱  点燃一炷香  告诉母亲我看您来了  两支烛  一支给母亲照亮来看我的路  另一支照亮母亲回去睡觉的路 
期刊
李敬泽曾和《中华读书报》对话,其评论文章被问及“文体独特”时,先生说,我愿意称之为庄子式的知识兴趣和写作态度:博杂的、滑翔的、想象的、思辨的。一方面回到“文”的伟大传统;一方面得让这种传统在新媒体时代重新获得生命力。刚巧,在《默写新文学》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伟大传统的丰富性和作者独特的心性,而桥接在另一种艺术方式上的文学思考与表达则契合了我们一贯的寻找和主张。这真是我们的幸运。  关于新歷史主义,
期刊
晚上临睡前,朱莎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说,今夜暴雪。  朱莎在睡梦中被楼下急促的车喇叭声吵醒,从枕边拿过手机看,才四点三十七分。大半夜的,又闹哪出?  喇叭声持续不绝。不会是昨晚自己车没停好挡住出口了吧?朱莎想着,有几分不情愿地歪身旋开台灯,披衣下床,拉开窗帘朝楼下望去。  嚯,窗外昏黄的路灯光影里,大朵大朵的雪花正沉甸甸地往下落。朱莎看见自己白色的小POLO已经被雪塑成了一只胖墩墩的“大白”了。“大
期刊
一个诗人和一个作家,珠联璧合,在宣纸上书写中国新文学的那些片段、那些诗句和篇章,很有意思。这是一次有关新文学的思考和实践,是一次笔墨事件……  李敬泽 批评家,散文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有评论集《为文学申辩》《致理想读者》《会议室与山丘》等,散文集《咏而归》《青鸟故事集》《会饮记》等。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冯牧文学奖、十月散文双年奖、
期刊
1  我每个礼拜六下午四时,会准时出现在一家叫“兔四爷”的动漫主题冷饮店里。  进门右手边有个五层的小橱柜,最下面一层摆放着四盆花,两盆像枯草的叶子,一盆姹紫嫣红的花,红色果子从花丛里争艳绽放,只有一盆是真的,绿萝,很茂盛,明亮的光打在叶子上光滑滑,绿意盎然。从第二层开始,各种动漫的手办矗立在橱柜上,有海贼王路飞、七龙珠悟空、灌篮高手樱木花道、忍者、美少女战士,以及几张棋魂的木制版画。店里大多数是
期刊
蔡家饭馆,算得上是老街上的老字号了。那厚重的木制招牌高高挂在饭馆的门额上,历经沧桑而不显陈旧,几乎成了老街的标志。  蔡家饭馆有道有名的招牌菜——白斩鸡,它几乎是来饭馆就餐的食客们必点的一道菜。  蔡家饭馆的白斩鸡很有讲究。制作这道菜的原料一律是五斤左右的阉鸡。这些阉鸡可不是随便从市场上买来的。距饭馆十里外的西山中,坐落着十几个小山村。蔡家饭馆和这些村的养鸡户订有合同,阉鸡只从他们家里购买。  正
期刊
树梢上,一轮玉盘高悬,泻下遍地银光。恬静的公园一隅,一对双鬓斑白的恋人相依而坐,喃喃低语。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退休前他在文学研究所供职,随口吟出了一句古诗。  “呵,我不爱,不爱那缺口的月亮;不爱那揪人心肠的月食的景象……”她曾经是一所大学的音乐教师,不知为什么,此刻,她竟鬼使神差般地想起了当年没收的一个大一男生写的情诗。  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是月亮该圆的夜晚。无论有月无月,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