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写新文学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诗人和一个作家,珠联璧合,在宣纸上书写中国新文学的那些片段、那些诗句和篇章,很有意思。这是一次有关新文学的思考和实践,是一次笔墨事件……
  李敬泽 批评家,散文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有评论集《为文学申辩》《致理想读者》《会议室与山丘》等,散文集《咏而归》《青鸟故事集》《会饮记》等。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冯牧文学奖、十月散文双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一
  这是一次笔墨事件。
  一个诗人——欧阳江河,他也是一位书家,他和另一位书家于明诠一起,用毛笔、用墨在宣纸上书写中国新文学的那些片段、那些诗句和篇章。
  新文学亦是现代文学,于今已经百年。新文学是一次革命,不仅是内容的,而且是书写和阅读的,它立志把文学还给最广大的民众,以此建构现代的文化和现代的精神。
  所以,新文学也是一次告别,告别毛笔,迎来钢笔、圆珠笔、电脑和手机。
  书法因此被悬挂起来——它失去了与普遍的日常的书写活动的联系。一百年来,书法成为一种能指的艺术,它的所指停止生长,它成为对失落的文言传统的临摹和回望。
  因此必须感谢书法,它是召唤和保存记忆的仪式。
  但也因此,这一次的笔墨事件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探险,是书法与现代话语的对话和争辩,是让一座山撞向另一座山。这其中包含着巨大的、革命性的雄心:或许,不可能原来是可能;或许,两座山本是一座山;或许,书法不仅指向记忆,也连接现在和未来。
  二
  “墨写新文学”,关于新文学,我懂一点,关于墨写,一点不懂,夜航船上,手脚伸不得也。这个展览,因为在现代文学馆举办,在我的地盘上,欧阳和明诠让我写个前言,他们是客气,我不敢写,然后他们认为我是客气,非你不可。跟吃饭排座位一样,推来推去,最后我崩溃了,一屁股坐下来,写吧。写的时候定了一个原则,尽力写短,尽量不知所云,这样露出破绽的几率相对较低。现在也不知是否达到了效果。
  我确信,“墨写新文学”,无论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作为一个展览,还是作为一次艺术事件,都是有意义的。新文学与书法在这一行动中对话、冲突,风马牛不相及而一定要相及,本非同根生,煮到一个锅里相煎更太急,结果是,相克相生,冲突被呈现出来,而这种呈现也打开了新的空间,新文学和书法都获得了新的面貌。
  站在展厅里,看那些新诗的诗句,那些小说的题目,本来都是很熟的,但是现在忽然用毛笔写出来,裱起来,挂在那里,感觉好像陌生了。这种感觉类似于一首诗被朗诵了一遍,新诗大部分是书面的,无口音无唇吻,默默地读,但是现在忽然把它朗诵一遍,你会感到它一下子进入了身体、出之于身体,它不再是客观的对象之物。“墨写新文学”好像是用书法把新文学朗诵了一遍,这些文本、这些文字,追根溯源大多是用钢笔、铅笔写出来的,或者电脑敲出来的,然后以印刷体广泛流布于我们眼前。它是工业的和现代的,字还是那些字——当然到了当代连字也是简体字了,但作为符号。作为表意系统,它与笔墨、书法格格不入,这次展览、这个行动,它的张力在于,一方面将这种格格不入呈现出来,把历史的、文化政治的断裂和冲突呈现出来,但另一方面,格格不入而半推半就,在这种呈露中又生成了一些事物。
  就新文学来说,当它被“挂”在那儿的时候,它更像一个“僭主”,尽管只是写在纸上而不是刻在碑上。但墨写、装池,还有悬挂于壁上,这在一个空旷的场所、一个专供有距离的、仰视观看的展厅中,都具有了一种“纪念碑性”。这种纪念碑又是反讽的,因为这与新文学的根本语境是冲突的,新文学是大众的,不是贵族士大夫的,是阅读的,不是瞻仰的,是在现代性的支配下永远创新的,而不是追摹典范、恪守法度的。但与此同时,这种“紀念碑性”又将新文学的某种内在焦虑召唤了出来,释放了新文学身上深藏的“原罪”:背弃了纸墨、背弃了石头,背弃了典重的、在哲学意义上与天地与身体贯通的文字……
  书法是背弃之后的剩余之物。在《会饮记》里,我就这件事说了几句风凉话,我说欧阳和明诠是女娲补天。书法的天已经塌了,人们假装一切如常,但“墨写新文学”把这件事摆在了那里。我指的是,支持书法的那一整套复杂的文化系统,现在已经坍塌,已经四分五裂,道术为天下裂,道裂了,只剩下术。书法是有“道”的,日本叫“书道”,我们叫书法,法度里自有道在,道乌乎不在。我最近拜读刘正成老师的《书法艺术概论》,读到一百多页了,我感觉这是一个大系统,通天彻地,文和字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最初是“文”,汉代才有“字”的概念,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天地间的大事。日常书写不用说了,它还有很不日常的、超越的一面。比如这里有块碑,有一片摩崖,我们在案头看是拓片,但是你在山野间看它,就会感觉到它写的时候不是让你读的,它根本没把你当观众和读者,它就那样铭刻在时间和空间里。这是一大套极其复杂的文化系统,时至今日,在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这个系统已经不在了。
  如此一座巨厦,现代以来,四梁八柱一件一件地抽掉了,剩下什么呢?剩下书法作为艺术,书法家加入书协,成为现代专业分工下的一门艺术的从业人员。但接下来问题就来了,这个艺术是没有所指的,它只剩下能指,它无法在这个时代的经验、思想和世界观里为自己找到所指,箭也有,弓也在,技艺娴熟,但射哪儿啊?百步穿杨,杨都没了。所以,书法变成了一种造型艺术,现在还不让写丑字,那连造型艺术也算不上了,只剩下了技术。
  书法的“道”有了问题,“法”也有了问题,比如现代汉语加标点符号,这不是一件小事,是大变,这一下子就把“法”给破了,造成了日常阅读视界与书法的观看视界的隔绝。怎么办呢?于是就剩下抄唐诗抄宋词。西川说,我们用笔墨书写一个文本等于把它批评一遍,可以构成批评行为,但我们大家都写“厚德载物”,把它批评八万遍,这个所指已经被我们损耗殆尽,和朗诵菜谱也差不多了,你再抑扬顿挫、情绪饱满也是空的。
  这是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欧阳江河、于明诠看到了。其实现代以来还有人看到了并且给出了解决,那是一群伟大的革命家,天安门广场上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革命与建国之碑,是共和国第一碑,它太大太重,它在书法上的意义反而很少有人想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八四〇年……”,碑和书法是传统,但碑文却是现代语体文。革命家就是革命家,毛泽东在书法史上做了一件革命性的大事,就是以书法写白话、写现代的话,我们看他的众多题词,写即是所写,能指直奔所指,他在日常性和仪式性两个方面同时打破了“不可能”,结果我们也就习惯了,但其中的意义我们并未深思。
  ——欧阳和明诠不是革命家,他们只是艺术上的革命者,提心吊胆“墨写新文学”,旧瓶装新酒,种种困难、种种冲突、种种不协调。但困难、冲突、不协调,这就是一门具有活力的、能够表达现代经验的艺术的根本境遇,由此,艺术才成其为创造,艺术才不会沦为舒适的消闲。
  2017年7月25日
  2019年4月5日改定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1  山茶到这个地方来的时间还不长,她的心里就装了一个人,那人叫周家林。每每想到他,她就会脸红心跳,赶紧捂住自己的胸口,生怕那颗咚咚乱跳的心会蹦出胸膛。然后,她会鼓足勇气、羞羞答答地告诉脑袋里的那个周家林:家林,我要嫁给你哦!说完,她又问自己,你凭什么要嫁给人家?你是谁呀山茶!山茶真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嫁给周家林!  这个地方有很多厂,皮鞋厂、家具厂、化工厂,大大小小的到处都是。厂多人也多,整天都
期刊
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座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  ——勃兰兑斯  “雾霾”这个词被频频提及。2015年6月4日是世界环境日,环保部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按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仅4.1%,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上年增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兰州的三月多沙尘暴,如一首诗里写的:“天
期刊
人生就是一條长长的路,我们穿行其中,收获一些感动,同时也播撒下一些希望。而那十年的骑行路,分明是我人生路上最璀璨动人的一段。  “从家到学校,一共九个上坡,四个下坡,五段平路。当你走在路上时永远没办法感受到这些。自行车是连接人与路的媒介,当你骑上车的时候,崎岖坎坷自在心中了。”那时候,爸爸用一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送我上下学。在路上的过程都已被时间冲淡,只记得有一次爸爸吃力地蹬着自行车上坡,向我说了这
期刊
老张今天早上很郁闷,自行车骑起来也不像往日那么轻快,低头一看,轮胎有些瘪。也找上茬了?  真是闲得无聊。天天早上非要人喝一杯白开水,今天早上又加码了,要喝两杯。說五十岁的人了,也不锻炼,还好喝酒,身体亮红灯了。每天早上喝白开水是清理肠胃,喝过了再吃早点。  一杯也就勉强地喝了,竟然喝两杯。那么大的玻璃杯,两杯喝下去,还能吃下什么东西?这不是酒呀,要是酒的话,就当是炸个罍子(炸罍子是流行于合肥的一种
期刊
房 子  几天前  一个医生来看了房子  吐出三个阿拉伯数字  一个朴素的女人来了  一个没有附加成分  一个飘逸着水竹香味  一个越过了修辞草丛的女人来了  她拍出衣襞中几只凤蝶  就低头走进了房子  她就这样成了我日后的妻子  她建议我从木质或水竹的内部  来修缮房屋  ——暖和  一天  我携着女人  有血有肉地经过一座孤坟  看见一块别致的预言  看见了熟睡中的医生  和熟睡中的206空房
期刊
净水如烟  高峰期的公交车  拥挤。一声鸣笛——  几个着装朴素的  女孩,上车。顿时,宽敞了许多  打手机的包工头  把架高的脚  从椅背上撤下来  那个算命的  平时,就一屁股坐在车厢的  过道里  现在,很自觉地抱着家什  挪了挪……  司机在站牌下  迎着人群  拐了个歉意的弯。  一个女孩下车,剩下的  还在不断修复车厢里的安静。岁末诗  从岁末的檐溜  滴下的水珠——  干净冰凉的肉身
期刊
喜 欢  在世人泼洒的喜欢与不喜欢里  拣起我的喜欢,打磨出光泽  在心里涵养  我能说出口的喜欢  是可以展出的部分  類似于,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桃花扇  许多的扇,扑着久远的流萤  扑着扑着走远了  不再回来。我收藏的这把可放可折  懂故事的人喊它桃花扇  扇面上桃花朵朵  说是一个古典美人咯血点染  不好用它去扑流萤  我摘下扇面桃花,一步一台阶  登往秋高气爽处招蜂引蝶  那故事,沉淀于扇 
期刊
霜降里的母亲  还没来得及晒干  最后一粒秋糧  阳光就缩短了  母亲弯曲的后背  躬身在田埂上  捡起黄昏的几粒蛙鸣  带回稻草堆上的  几只蚂蚱  一间老屋,几把湿草  浓烟舔开灶门  母亲的咳声  一退再退清明祭母  那么多人上山  带着雨伞和纸巾  还有时尚的衣裳  我只带了香烛和纸钱  点燃一炷香  告诉母亲我看您来了  两支烛  一支给母亲照亮来看我的路  另一支照亮母亲回去睡觉的路 
期刊
李敬泽曾和《中华读书报》对话,其评论文章被问及“文体独特”时,先生说,我愿意称之为庄子式的知识兴趣和写作态度:博杂的、滑翔的、想象的、思辨的。一方面回到“文”的伟大传统;一方面得让这种传统在新媒体时代重新获得生命力。刚巧,在《默写新文学》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伟大传统的丰富性和作者独特的心性,而桥接在另一种艺术方式上的文学思考与表达则契合了我们一贯的寻找和主张。这真是我们的幸运。  关于新歷史主义,
期刊
晚上临睡前,朱莎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说,今夜暴雪。  朱莎在睡梦中被楼下急促的车喇叭声吵醒,从枕边拿过手机看,才四点三十七分。大半夜的,又闹哪出?  喇叭声持续不绝。不会是昨晚自己车没停好挡住出口了吧?朱莎想着,有几分不情愿地歪身旋开台灯,披衣下床,拉开窗帘朝楼下望去。  嚯,窗外昏黄的路灯光影里,大朵大朵的雪花正沉甸甸地往下落。朱莎看见自己白色的小POLO已经被雪塑成了一只胖墩墩的“大白”了。“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