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0年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全国人民居家防疫。为保证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从中央到各省教育厅都宣布延期开学,为有效降低疫情期间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影响,确保疫情期间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停课不停教,老师们利用网络平台开启了网上在线教学。
关键词:疫情;现代教育;心理辅导;疏导
一、研究背景
我们柯桥区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对教育装备现代化的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空中课堂”,“暑假夏令营”“天天智慧课堂”,平板教学,纸笔课堂等开展的经验案例较为丰富,为这次大面积的线上教学开设铺设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教学是师生互动加情感投入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家庭重视程度,线上教学接受设备好坏的差异,学习氛围的变化都会对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产生较大的影响。面对突然发生的疫情,有的学生感到有难以抑制的忧伤、难过,担心自己或家人感染病毒,出现极度恐慌、伤悲烦躁情绪。笔者通过走访学生、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线上教学伊始,学生积极性很高,两个月下来,有的学生开始无法专心学习,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尤其对初三学生而言,本身学业压力很大,疫情发生后,心理变化复杂,不但增加了对未来的升学考试担忧,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行为和关系上的改变,复学后可能会面临着心理和学习环境切换两大问题。
一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延迟开学期间,学生们在家作息较为随意自由,作息没有规律。返校后,可能会出现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精神跟不上,上课容易犯困,学习效率低下。在饮食上,也有部分同学喜欢大鱼大肉或者摄入过多垃圾食品。因此,复学后,饮食起居对部分初三学生可能是个不小的挑战。
二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大了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复学后,学生将恢复线下学习,同时也要与网络、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说拜拜。但是线上学习以来,学生已经对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网络依赖,加上部分初中生自控力差,一時间心理上难以割舍,很难将全部精力投放在学习中。
二、疫情后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
经过近两个月的线上教学,我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不足,学生参与度低。在线下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中不仅有教师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还有教师详细有趣的讲解,比如旁征博引,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然让学生明白。不仅如此,通常教师在备课时会准备好互动与提问环节,这样一方面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能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发现学生走神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把学生重新拉到课堂上。此外,每节课结束前,教师往往会预留一段时间,方便师生交流,通常教师会问学生,有哪些内容教师没有讲清楚,或者学生自己没有听明白,有疑问就可以现场解决或者让班干部课后收集、汇总后加以反馈。但在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着设置起始时间的作用,教学效果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效果并不好,甚至出现视频在放,学生不看的情况。根据有关学生反映说,一方面这些视频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与兴趣,另一方面仅仅看视频,形式比较呆板,并不灵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仅缺乏交流,而且做笔记思考的力度也不够,“看完视频如过眼云烟,内容理解的和记得的都不多,结果是印象不深刻,理解不透彻”。即使可以通过平台讨论,学生的参与度也并不高。学生的提问,教师也不能及时回复,而一个问题不懂就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不懂,这样学习效果就降低了。因此在在线学习过程中看相关视频,对学生而言只是完成任务的消极行为,他们的积极性没法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出现了厌学,烦躁,甚至抵触的心理,进而演化为自我封闭,可以逃学和对父母的言语对抗。
二是部分教师对课后作业的应付了事与放任不管。教学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与此相匹配的就是课后作业,这是教学的重要补充。但是疫情下,线上作业的完成基本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与自觉,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实际上,教师也自我弱化,他们通常只需要看最后的结果,并不关心其中过程。教师只布置课后作业,并没有有效检查作业。因此也必然走向形式主义,作业的作用与功能就很难发挥出来,学生对作业也产生了侥幸和麻痹心理,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一定的怀疑态度。
关键词:疫情;现代教育;心理辅导;疏导
一、研究背景
我们柯桥区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对教育装备现代化的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空中课堂”,“暑假夏令营”“天天智慧课堂”,平板教学,纸笔课堂等开展的经验案例较为丰富,为这次大面积的线上教学开设铺设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教学是师生互动加情感投入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家庭重视程度,线上教学接受设备好坏的差异,学习氛围的变化都会对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产生较大的影响。面对突然发生的疫情,有的学生感到有难以抑制的忧伤、难过,担心自己或家人感染病毒,出现极度恐慌、伤悲烦躁情绪。笔者通过走访学生、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线上教学伊始,学生积极性很高,两个月下来,有的学生开始无法专心学习,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尤其对初三学生而言,本身学业压力很大,疫情发生后,心理变化复杂,不但增加了对未来的升学考试担忧,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行为和关系上的改变,复学后可能会面临着心理和学习环境切换两大问题。
一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延迟开学期间,学生们在家作息较为随意自由,作息没有规律。返校后,可能会出现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精神跟不上,上课容易犯困,学习效率低下。在饮食上,也有部分同学喜欢大鱼大肉或者摄入过多垃圾食品。因此,复学后,饮食起居对部分初三学生可能是个不小的挑战。
二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大了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复学后,学生将恢复线下学习,同时也要与网络、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说拜拜。但是线上学习以来,学生已经对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网络依赖,加上部分初中生自控力差,一時间心理上难以割舍,很难将全部精力投放在学习中。
二、疫情后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
经过近两个月的线上教学,我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不足,学生参与度低。在线下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中不仅有教师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还有教师详细有趣的讲解,比如旁征博引,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然让学生明白。不仅如此,通常教师在备课时会准备好互动与提问环节,这样一方面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能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发现学生走神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把学生重新拉到课堂上。此外,每节课结束前,教师往往会预留一段时间,方便师生交流,通常教师会问学生,有哪些内容教师没有讲清楚,或者学生自己没有听明白,有疑问就可以现场解决或者让班干部课后收集、汇总后加以反馈。但在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着设置起始时间的作用,教学效果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效果并不好,甚至出现视频在放,学生不看的情况。根据有关学生反映说,一方面这些视频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与兴趣,另一方面仅仅看视频,形式比较呆板,并不灵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仅缺乏交流,而且做笔记思考的力度也不够,“看完视频如过眼云烟,内容理解的和记得的都不多,结果是印象不深刻,理解不透彻”。即使可以通过平台讨论,学生的参与度也并不高。学生的提问,教师也不能及时回复,而一个问题不懂就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不懂,这样学习效果就降低了。因此在在线学习过程中看相关视频,对学生而言只是完成任务的消极行为,他们的积极性没法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出现了厌学,烦躁,甚至抵触的心理,进而演化为自我封闭,可以逃学和对父母的言语对抗。
二是部分教师对课后作业的应付了事与放任不管。教学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与此相匹配的就是课后作业,这是教学的重要补充。但是疫情下,线上作业的完成基本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与自觉,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实际上,教师也自我弱化,他们通常只需要看最后的结果,并不关心其中过程。教师只布置课后作业,并没有有效检查作业。因此也必然走向形式主义,作业的作用与功能就很难发挥出来,学生对作业也产生了侥幸和麻痹心理,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一定的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