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起来,数学竞赛算是我在美国交流学习期间投入精力最多、耗时最长的一项活动了。虽说在国内也参加过数学竞赛,但是在美国参赛。感受完全不同。
中国学生对待数学竞赛,就像是一群“敢死队”队员,没日没夜地做题。大量的辅导书,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足以让参赛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对他们来说,竞赛意味着荣誉,意味着成就,意味着可以有“特长生”的称号,意味着高考可以加分……在这么多诱惑与激励下,很多学生都愿意牺牲放松的时间,坚持努力一两个月,来换取一个“一等奖”。
而在美国,数学竞赛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虽然性质差不多,但是那里的学生并不那么在乎结果,参加过了,感受过了,自有收获。这些学生中很多是数学爱好者,他们参加竞赛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以及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我注意到一位同学,他的数学能力在班上算是数一数二,也参加了数学竞赛。我向他请教有什么准备的方法,他笑着说我想得太复杂了,其实他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上好每一堂课,自己研究研究感兴趣、有意思的数学问题罢了,再加上看一些往年的题目,然后就自信地进考场了。我有点惊讶,但也意识到,在这里,没有多少人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竞赛上。
于是,我也稍稍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以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准备数学竞赛。虽然没有疯狂地做题目,但还是有一些困难等着我去克服,比如语言上的问题,还有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在准备过程中,我认识了数学办公室里的MsElliot。她给我提供了许多往年的资料,帮我梳理了一些新知识,给我介绍了不少考试技巧,可以说是我的参赛领路人。我非常高兴能认识这样一位好老师。
接下来,一次次竞赛就如期而至了。而在所有的竞赛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中部大平原数学联盟举办的数学竞赛。它独特的合作形式,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竞赛变得格外有趣。
在这一竞赛中,Power Question,Team Round和Relay,每一个任务都要由几个同学共同完成。这个看似容易的形式,很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心理,总期待着其他队员能够完成所有的题目。于是,如何很好地分配、合作完成任务。便是每一个小组共同面对的问题。在Power Question中,我们4位交流学生和另外两位SLUH圣路易斯大学高中的同学分到一组。不能解出前面的题目,就意味着不能继续做后面的高分值题目。我们6个人分成几组,每组研究一个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我们4个人和另两位同学交流不够;有时候都不知道他们解出了哪些题目,进展一直不太顺利。时限快到了,我赶忙向他们请教一些名词的意思,这才意识到之前走错了方向,立即在纸上奋笔疾书,但还是未能全部完成,带着遗憾交出了答卷。
第二轮,Team Round。这次我们吸取了前面的教训,给每个人分配了不同的题目,独自解决,然后报上答案。事实证明,这下效率大大提高,20分钟10道题,我们做出了7道,有一些还经过了几个人的讨论。这是整个过程中合作最顺利的一次。
第三轮,Relay。这是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了。3个人一组,每人有自己的题目,前一个人的答案就是后一个人的已知条件。很显然,3人中每一个人都十分关键,只要有一个人出错,那么这一轮就肯定失败了。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被分配为一组的第三名成员。我知道,即使前两个人的答案正确,只要我这里出了问题,也就功亏一篑了。总共5道题,虽然不是特别难,但是由于有时间限制,有些题目还是解得太匆忙,犯了一些细小的错误。也许,这种无声的合作,我们还没有完全领会吧。
虽然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但是就像许多美国学生对待竞赛一样,我已经能抱一种释然的态度:只要已经尽全力了,哪怕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回想起这几个月准备竞赛的过程,我才想起自己有了多么宝贵的体验和收获。
中国学生对待数学竞赛,就像是一群“敢死队”队员,没日没夜地做题。大量的辅导书,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足以让参赛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对他们来说,竞赛意味着荣誉,意味着成就,意味着可以有“特长生”的称号,意味着高考可以加分……在这么多诱惑与激励下,很多学生都愿意牺牲放松的时间,坚持努力一两个月,来换取一个“一等奖”。
而在美国,数学竞赛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虽然性质差不多,但是那里的学生并不那么在乎结果,参加过了,感受过了,自有收获。这些学生中很多是数学爱好者,他们参加竞赛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以及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我注意到一位同学,他的数学能力在班上算是数一数二,也参加了数学竞赛。我向他请教有什么准备的方法,他笑着说我想得太复杂了,其实他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上好每一堂课,自己研究研究感兴趣、有意思的数学问题罢了,再加上看一些往年的题目,然后就自信地进考场了。我有点惊讶,但也意识到,在这里,没有多少人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竞赛上。
于是,我也稍稍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以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准备数学竞赛。虽然没有疯狂地做题目,但还是有一些困难等着我去克服,比如语言上的问题,还有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在准备过程中,我认识了数学办公室里的MsElliot。她给我提供了许多往年的资料,帮我梳理了一些新知识,给我介绍了不少考试技巧,可以说是我的参赛领路人。我非常高兴能认识这样一位好老师。
接下来,一次次竞赛就如期而至了。而在所有的竞赛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中部大平原数学联盟举办的数学竞赛。它独特的合作形式,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竞赛变得格外有趣。
在这一竞赛中,Power Question,Team Round和Relay,每一个任务都要由几个同学共同完成。这个看似容易的形式,很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心理,总期待着其他队员能够完成所有的题目。于是,如何很好地分配、合作完成任务。便是每一个小组共同面对的问题。在Power Question中,我们4位交流学生和另外两位SLUH圣路易斯大学高中的同学分到一组。不能解出前面的题目,就意味着不能继续做后面的高分值题目。我们6个人分成几组,每组研究一个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我们4个人和另两位同学交流不够;有时候都不知道他们解出了哪些题目,进展一直不太顺利。时限快到了,我赶忙向他们请教一些名词的意思,这才意识到之前走错了方向,立即在纸上奋笔疾书,但还是未能全部完成,带着遗憾交出了答卷。
第二轮,Team Round。这次我们吸取了前面的教训,给每个人分配了不同的题目,独自解决,然后报上答案。事实证明,这下效率大大提高,20分钟10道题,我们做出了7道,有一些还经过了几个人的讨论。这是整个过程中合作最顺利的一次。
第三轮,Relay。这是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了。3个人一组,每人有自己的题目,前一个人的答案就是后一个人的已知条件。很显然,3人中每一个人都十分关键,只要有一个人出错,那么这一轮就肯定失败了。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被分配为一组的第三名成员。我知道,即使前两个人的答案正确,只要我这里出了问题,也就功亏一篑了。总共5道题,虽然不是特别难,但是由于有时间限制,有些题目还是解得太匆忙,犯了一些细小的错误。也许,这种无声的合作,我们还没有完全领会吧。
虽然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但是就像许多美国学生对待竞赛一样,我已经能抱一种释然的态度:只要已经尽全力了,哪怕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回想起这几个月准备竞赛的过程,我才想起自己有了多么宝贵的体验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