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农业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它是农业发展历史上的新阶段。本文在分析了现代农业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其给农科研究生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改革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现代农业 农科研究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7 (c)-0000-00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生产要素的过程[1]。现今,现代农业指的是在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特征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社会化农业。 它集合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方式以及现代管理手段,使农业生产趋向于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现代化农业能充分利用各领域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所用;能更快的解放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农村的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2]。
二、现代农业发展给农科研究生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全国乃至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的迫切需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遵循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不断加强“三农”工作的执行力度,并且要做出一系列重大并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部署,这不仅仅是给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农科类研究生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3]。
1、农业综合化,要求构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现代农业突破了原来传统农业狭窄的概念,逐渐成为集合生产、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五大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概念。现代农业技术和其内涵的综合化,要求对农科研究生的教育要以培养能适应未来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为目标,具备以构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能力。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以培养人才为目的,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英语技能水平、相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要广博的知晓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如必须具备基本的管理学基础、农村社会学基础、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经济学等。因此,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改革目前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现代
化农业服务。
2、农业产业化,要求重视农科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农业产业化是以现代农业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主导产业和产品看作重点,优化并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一种以生产、加工、销售的新型经营体系。显然,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首先,农科研究生只具备相关的科研能力是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的,必须要着力提高和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其一定的社交能力,即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培养农科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在新形势、新背景下,能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具备适应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科技研究的一系列要求的能力。
总之,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一定要重视对农科类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助推人类和社会的进步。
3、农业现代化,要求重视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进程中,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赶超世界级先进的技术水平,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农业人才。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学科专业着力培养的关键点,这是一个耗时长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作为培养对象,其思想和行为与学院学习氛围及教育工作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大力培养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以及相关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支持,给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在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对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按如下措施进行:首先,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德育方案,切切实实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和进取意识;其次,建立健全的研究生个人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在选拔人才时,应该注重其创新能力,并且从各个培养环节上推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办法;最后,建立健全的创新培养管理机制和制度,拓展研究生的内涵和视野,尽最大可能创造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把对研究生创新的培养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4]。
三、农科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农科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农科研究生教育只有分清社会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做到更好地服务社会。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农科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过于专业化
在教育培养里,如果教师是灵魂,课程则是核心。而当前,我国高校给研究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不够全面,表现在:公共基础课占较大比重,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却开设不足,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尚未开设。相比之下,美国一流大学的课程则值得我们借鉴:1、课程设置全面系统、大部分课程内容详细、特色明显、前沿性很强,基础课程通常为系列课程,学科专业可则多以模块形式设置;2、专业课程面广量大,不仅可供选择范围很宽,而且还要求研究生选择至少两个以上方向的专业模块课程[6]。
可见,我国农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仅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不足,而且系统性也不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农科研究生必会导致他们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缺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除了专业知识外,农科研究生对于非专业、前沿性知识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农学的学生可适当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 (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所做的2006年度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大型调查统计,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科研究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一是动手能力。据调查,许多企业单位给学校反馈信息时大多指出了农科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欠缺,这种能力的欠缺归根结底仍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脱轨,即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他们很多时候表现为眼高手低,做起事来感觉处处碰壁;二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作用与价值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知识新陈代谢速度的加快。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说:“唯有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演进的知识体系,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则更加应该如此。三是更高的科研能力,亦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现代农业条件下的科学研究与经营管理己经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因此这里的科研能力不仅包括学术科研,还应该包括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各种非学术活动的研究的能力。
(三)缺乏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其培养质量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提倡以知识创新带动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农业对农业人才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促使农科研究生培养的规格和类型也应多样化。为适应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设计合理的培养过程。如大力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和兽医专业学位,通过人才培养,带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同时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来选择研究课题,根据农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来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要来发展和建设学科,加强研究生教育与农业、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并且在农科研究生陪育的过程中,我们要转变以知识为本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5],改变妨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建立以研究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 农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
农业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这也是现代农业化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目标。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农科研究生面临着具大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也能充分认识到我国农科类研究生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我们应该把这些不足看作是一种挑战,必须要加大农科类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力度,为国家和社会输出高素质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所以,为了达到目地,我们要不断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探索和实践力度,以下是几点改革思路:
(一)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宽口径人才
宽口径人才指的是,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并且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农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执行过程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类型比例不合理,如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协调;课程内容不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趣味性。 要改善课程设置,首先,需保证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专业课上的知识要有全面性、方向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中,虽然选修课学分和课时不宜过多,但一定要占有相应的比例。就目前学术发展情况而言,应当及时对所开课程形式及课程内容适应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使零散的专业课程更专业化、综合化,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可开设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现代生物工程,以及一些社会学、管理学、市场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学科,扩大农科研究生的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和研发能力[8]。
(二)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核心,学校对特定的培养目标按照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管理方法和评估方式,不断地改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培养模式。
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对相关的农业人才也有了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要求,农科研究生的教育方式也慢慢趋向于多方位发展。因此,我们要建立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培养过程。秉着“改革机制、统筹资源、激励创新、提升质量”的原则[9],设立相应的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最终,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探索出一定的规律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 其次,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来设置相应的学科专业,做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发展的所需同步。鼓励研究生参与农业企业调研,参与课题的研发,鼓励创办高新农业技术产业,走教学、科研和产业相互结合的道路,最终,用教育回馈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如湖南农业大学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始终贯彻坚持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实施“1+1+2”的分段培养模式:在校研究生必须进行1学期的理论课程学习,并且要进行1学期的实践课程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新农村服务基地完成2学期的专业学习[10]。
(三)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在现阶段,对农科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和具有一流管理能力的人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和方向直接决定着农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首先,要加强其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农科研究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协调好各阶段的内部事务,并且能对资源合理配置,能及时学习社会发展的新动向,为农业农村的改革、社会的进步做出具大的贡献,统一农业科学技术和经济效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推广技术,最大程度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其次,农科研究生应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随着现代农业、农业商品化和农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化,突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农科研究生必须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研能力不能完全代表研究生的水平,要更加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如:社会适应能力、管理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同时,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还应具备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综合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 楠.世界农业科技与现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 许汉泽,张文.农业院校研究生服务社会的内容及教师的责任[J]. 高等农业教育,2014,1.
张军.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重点[J].农村经济,2011,8.
[3] 杜彬.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效果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1,2.
[4] 李阿利,胡新喜等.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
[5] 许亚东,吴学军.农业经营体系“四化”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高等农业教育,2014,3(3).
[6] 宋华明.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7]徐瑞君,张明方.农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2,2(128).
[8] 程诚,莫文萍等. 新形势下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
[9] 李阿利.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2012,7.
[10] 曾雄旺,贺建华,李阿利等.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四双制”培养模式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
[11] 张国民,赵安萍. 农业现代化与农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4.
关键字:现代农业 农科研究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7 (c)-0000-00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生产要素的过程[1]。现今,现代农业指的是在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特征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社会化农业。 它集合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方式以及现代管理手段,使农业生产趋向于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现代化农业能充分利用各领域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所用;能更快的解放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农村的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2]。
二、现代农业发展给农科研究生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全国乃至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的迫切需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遵循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不断加强“三农”工作的执行力度,并且要做出一系列重大并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部署,这不仅仅是给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农科类研究生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3]。
1、农业综合化,要求构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现代农业突破了原来传统农业狭窄的概念,逐渐成为集合生产、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五大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概念。现代农业技术和其内涵的综合化,要求对农科研究生的教育要以培养能适应未来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为目标,具备以构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能力。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以培养人才为目的,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英语技能水平、相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要广博的知晓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如必须具备基本的管理学基础、农村社会学基础、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经济学等。因此,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改革目前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现代
化农业服务。
2、农业产业化,要求重视农科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农业产业化是以现代农业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主导产业和产品看作重点,优化并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一种以生产、加工、销售的新型经营体系。显然,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首先,农科研究生只具备相关的科研能力是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的,必须要着力提高和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其一定的社交能力,即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培养农科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在新形势、新背景下,能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具备适应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科技研究的一系列要求的能力。
总之,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一定要重视对农科类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助推人类和社会的进步。
3、农业现代化,要求重视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进程中,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赶超世界级先进的技术水平,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农业人才。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学科专业着力培养的关键点,这是一个耗时长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作为培养对象,其思想和行为与学院学习氛围及教育工作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大力培养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以及相关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支持,给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在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对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按如下措施进行:首先,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德育方案,切切实实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和进取意识;其次,建立健全的研究生个人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在选拔人才时,应该注重其创新能力,并且从各个培养环节上推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办法;最后,建立健全的创新培养管理机制和制度,拓展研究生的内涵和视野,尽最大可能创造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把对研究生创新的培养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4]。
三、农科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农科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农科研究生教育只有分清社会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做到更好地服务社会。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农科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过于专业化
在教育培养里,如果教师是灵魂,课程则是核心。而当前,我国高校给研究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不够全面,表现在:公共基础课占较大比重,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却开设不足,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尚未开设。相比之下,美国一流大学的课程则值得我们借鉴:1、课程设置全面系统、大部分课程内容详细、特色明显、前沿性很强,基础课程通常为系列课程,学科专业可则多以模块形式设置;2、专业课程面广量大,不仅可供选择范围很宽,而且还要求研究生选择至少两个以上方向的专业模块课程[6]。
可见,我国农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仅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不足,而且系统性也不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农科研究生必会导致他们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缺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除了专业知识外,农科研究生对于非专业、前沿性知识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农学的学生可适当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 (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所做的2006年度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大型调查统计,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科研究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一是动手能力。据调查,许多企业单位给学校反馈信息时大多指出了农科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欠缺,这种能力的欠缺归根结底仍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脱轨,即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他们很多时候表现为眼高手低,做起事来感觉处处碰壁;二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作用与价值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知识新陈代谢速度的加快。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说:“唯有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演进的知识体系,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则更加应该如此。三是更高的科研能力,亦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现代农业条件下的科学研究与经营管理己经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因此这里的科研能力不仅包括学术科研,还应该包括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各种非学术活动的研究的能力。
(三)缺乏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其培养质量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提倡以知识创新带动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农业对农业人才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促使农科研究生培养的规格和类型也应多样化。为适应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设计合理的培养过程。如大力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和兽医专业学位,通过人才培养,带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同时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来选择研究课题,根据农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来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要来发展和建设学科,加强研究生教育与农业、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并且在农科研究生陪育的过程中,我们要转变以知识为本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5],改变妨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建立以研究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 农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
农业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这也是现代农业化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目标。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农科研究生面临着具大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也能充分认识到我国农科类研究生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我们应该把这些不足看作是一种挑战,必须要加大农科类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力度,为国家和社会输出高素质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所以,为了达到目地,我们要不断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探索和实践力度,以下是几点改革思路:
(一)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宽口径人才
宽口径人才指的是,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并且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农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执行过程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类型比例不合理,如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协调;课程内容不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趣味性。 要改善课程设置,首先,需保证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专业课上的知识要有全面性、方向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中,虽然选修课学分和课时不宜过多,但一定要占有相应的比例。就目前学术发展情况而言,应当及时对所开课程形式及课程内容适应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使零散的专业课程更专业化、综合化,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可开设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现代生物工程,以及一些社会学、管理学、市场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学科,扩大农科研究生的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和研发能力[8]。
(二)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核心,学校对特定的培养目标按照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管理方法和评估方式,不断地改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培养模式。
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对相关的农业人才也有了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要求,农科研究生的教育方式也慢慢趋向于多方位发展。因此,我们要建立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培养过程。秉着“改革机制、统筹资源、激励创新、提升质量”的原则[9],设立相应的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最终,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探索出一定的规律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 其次,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来设置相应的学科专业,做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发展的所需同步。鼓励研究生参与农业企业调研,参与课题的研发,鼓励创办高新农业技术产业,走教学、科研和产业相互结合的道路,最终,用教育回馈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如湖南农业大学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始终贯彻坚持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实施“1+1+2”的分段培养模式:在校研究生必须进行1学期的理论课程学习,并且要进行1学期的实践课程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新农村服务基地完成2学期的专业学习[10]。
(三)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在现阶段,对农科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和具有一流管理能力的人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和方向直接决定着农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首先,要加强其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农科研究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协调好各阶段的内部事务,并且能对资源合理配置,能及时学习社会发展的新动向,为农业农村的改革、社会的进步做出具大的贡献,统一农业科学技术和经济效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推广技术,最大程度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其次,农科研究生应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随着现代农业、农业商品化和农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化,突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农科研究生必须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研能力不能完全代表研究生的水平,要更加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如:社会适应能力、管理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同时,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还应具备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综合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 楠.世界农业科技与现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 许汉泽,张文.农业院校研究生服务社会的内容及教师的责任[J]. 高等农业教育,2014,1.
张军.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重点[J].农村经济,2011,8.
[3] 杜彬.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效果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1,2.
[4] 李阿利,胡新喜等.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
[5] 许亚东,吴学军.农业经营体系“四化”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高等农业教育,2014,3(3).
[6] 宋华明.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7]徐瑞君,张明方.农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2,2(128).
[8] 程诚,莫文萍等. 新形势下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
[9] 李阿利.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2012,7.
[10] 曾雄旺,贺建华,李阿利等.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四双制”培养模式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
[11] 张国民,赵安萍. 农业现代化与农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