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民间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并在他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剪艺上都在不断的提高和充实。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对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
民间剪纸艺术是群众自己创造的,是人民在劳动之余用剪纸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美好的理想,它与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紧紧相连。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普及、流传最为广泛的种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的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其中对称、均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早期的剪纸主要用于神坛祭品的衬托,而后发展到门签、窗花,继之成为了喜庆佳节的装饰,而现在是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去表现生活,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
一、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民间剪纸艺术主要出自人民群众,因此,群众干什么就剪什么,想什么就剪什么,没有任何的框框条条,只有群众纯朴的感情。剪纸的内容极为广泛,从天到地,从古到今,从花鸟虫鱼到人物生产劳动,无其不有。尽管内容极其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自身的生活与劳动,如《喂鸡》、《耕地》、《插秧》等;一类是寄托未来的理想,如《四季平安》、《莲年有鱼》、《五谷丰登》等;再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送子参军》、《庆祝国庆》、《庆祝元旦》等。这些内容都容易引起人民的共鸣,受到人民的赞赏。
民间剪纸艺术出自群众的业余创作,他们未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因此,他们在表现物象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凭直觉的印象与纯朴的感情,进行不拘成法的自由创作,所以剪纸画面往往给人一种带有原始风味,高度概括和夸张变形的感觉,具有淳朴、粗犷、明快、单纯的风格。民间剪纸艺术在造型、图案和色彩上,由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生活习俗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如北方的粗犷、豪放、大方;而南方的剪纸精巧、秀丽、严谨。
二、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
民间剪纸都是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设计、制作与欣赏的。如新春佳节和姑娘出嫁,在北方,人们都喜欢剪窗花贴在自己的窗门上和布置自己的新房,烘托出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和吉祥、幸福、欢乐的气氛;如妇女生了胖娃娃,就剪一只只胖乎乎的、天真可爱的老虎,象征着小孩生如猛虎,同时,老虎又是保护娃娃平安的;又如元宵节的花灯,一幅幅装饰性极强的剪纸贴在花灯上,《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热闹非凡。民间剪纸艺术,既体现了其装饰的实用性,同时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爱美之心。创造美、追求美,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三、制作工艺简单,讲究线条美
民间剪纸,只有刀和纸,使用的工具简单,所以最具群众性和普及性。剪纸又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的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剪完后要“提得起,贴得上”,所以就形成了阳文剪纸线线相连,阴文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明的艺人很懂得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涡纹,剪一只小兔子,可以替它加上一朵桃花等。
四、构图手法简单,追求对称或均衡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一般都采用对称或均衡的手法处理画面。所谓的对称,即是将纸对折,单面剪、刻,中线连接的手法表现,展开后左右或上下两面完全相同,由于构图上对称的安排,景物动态互相呼应,显得节奏非常明快,装饰性极强。所谓均衡,多为采用上下左右画面比较充实饱满的构图,并巧妙运用粗细、曲直、疏密的线及线面结合,使人感到画面有浑厚、复杂、稳重感。不管运用对称或均衡的手法,在剪纸制作时,都会千方百计地调整装饰的节奏,把握装饰的原理,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使画面形成一种装饰美感的节奏,形成民间剪纸的鲜明个性和它的特殊美感。
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民间独自顽强的生长,延续到当今时代,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剪纸艺术在华夏民间经久不衰,不愧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历史条件的改变,民间剪纸艺术受到美术界同志的广泛重视,一些美术界的同志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一系列的不间断的发掘、研究与创新。民间剪纸艺术在未来将会放出它的奇光异彩,成为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单位:536105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中学)
民间剪纸艺术是群众自己创造的,是人民在劳动之余用剪纸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美好的理想,它与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紧紧相连。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普及、流传最为广泛的种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的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其中对称、均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早期的剪纸主要用于神坛祭品的衬托,而后发展到门签、窗花,继之成为了喜庆佳节的装饰,而现在是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去表现生活,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
一、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民间剪纸艺术主要出自人民群众,因此,群众干什么就剪什么,想什么就剪什么,没有任何的框框条条,只有群众纯朴的感情。剪纸的内容极为广泛,从天到地,从古到今,从花鸟虫鱼到人物生产劳动,无其不有。尽管内容极其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自身的生活与劳动,如《喂鸡》、《耕地》、《插秧》等;一类是寄托未来的理想,如《四季平安》、《莲年有鱼》、《五谷丰登》等;再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送子参军》、《庆祝国庆》、《庆祝元旦》等。这些内容都容易引起人民的共鸣,受到人民的赞赏。
民间剪纸艺术出自群众的业余创作,他们未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因此,他们在表现物象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凭直觉的印象与纯朴的感情,进行不拘成法的自由创作,所以剪纸画面往往给人一种带有原始风味,高度概括和夸张变形的感觉,具有淳朴、粗犷、明快、单纯的风格。民间剪纸艺术在造型、图案和色彩上,由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生活习俗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如北方的粗犷、豪放、大方;而南方的剪纸精巧、秀丽、严谨。
二、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
民间剪纸都是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设计、制作与欣赏的。如新春佳节和姑娘出嫁,在北方,人们都喜欢剪窗花贴在自己的窗门上和布置自己的新房,烘托出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和吉祥、幸福、欢乐的气氛;如妇女生了胖娃娃,就剪一只只胖乎乎的、天真可爱的老虎,象征着小孩生如猛虎,同时,老虎又是保护娃娃平安的;又如元宵节的花灯,一幅幅装饰性极强的剪纸贴在花灯上,《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热闹非凡。民间剪纸艺术,既体现了其装饰的实用性,同时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爱美之心。创造美、追求美,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三、制作工艺简单,讲究线条美
民间剪纸,只有刀和纸,使用的工具简单,所以最具群众性和普及性。剪纸又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的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剪完后要“提得起,贴得上”,所以就形成了阳文剪纸线线相连,阴文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明的艺人很懂得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涡纹,剪一只小兔子,可以替它加上一朵桃花等。
四、构图手法简单,追求对称或均衡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一般都采用对称或均衡的手法处理画面。所谓的对称,即是将纸对折,单面剪、刻,中线连接的手法表现,展开后左右或上下两面完全相同,由于构图上对称的安排,景物动态互相呼应,显得节奏非常明快,装饰性极强。所谓均衡,多为采用上下左右画面比较充实饱满的构图,并巧妙运用粗细、曲直、疏密的线及线面结合,使人感到画面有浑厚、复杂、稳重感。不管运用对称或均衡的手法,在剪纸制作时,都会千方百计地调整装饰的节奏,把握装饰的原理,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使画面形成一种装饰美感的节奏,形成民间剪纸的鲜明个性和它的特殊美感。
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民间独自顽强的生长,延续到当今时代,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剪纸艺术在华夏民间经久不衰,不愧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历史条件的改变,民间剪纸艺术受到美术界同志的广泛重视,一些美术界的同志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一系列的不间断的发掘、研究与创新。民间剪纸艺术在未来将会放出它的奇光异彩,成为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单位:536105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