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诗性蕴涵

来源 :扬子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gi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读育邦的诗,总是隐约地感觉他有一种“脚踏两只船”的意味。他一只脚踩在“灵性”的船上,另一只脚则踩在“智性”的船上。由于他的诗以短章为主,所以论及时总难免“以偏概全”。因为他在表现其“灵性”时,往往会忽略了“智性”的思考,而在表达其“智性”的思考时则会显得“灵性”被侵占了。我们的诗评往往会追求一种全局而稳妥的立足,所以在无形中反而扼杀了诗人的艺术个性。用全面和稳妥来要求诗人,是诗评的一大弊端。写诗评的人以此为立足点,其实是自缚手脚、举步维艰的。
  最近读到育邦发表在《作家》2019年第一期上的长诗《七月》,这一新作不禁令我对他刮目相看,更是我近些年来在读诗时很少有的心智的投入,忍不住想要写点读后的感想。
  《七月》一共由29节短诗组成,每一节短诗其实都可以独立成篇。这种随意性的“断简残篇”为什么又会被诗人组成一首长诗,而你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作为长诗,它又是在结构上颇具严谨的条理性的。我相信,这样的长诗的写作过程,绝不会是一气呵成,而必定是灵感降临时信手写来,最后经过慎重地组构而成的,而某些篇章则必然是智性思考的慎重落笔。这恰恰形成了此诗的一大特色和优点,把育邦的灵性和智性都集中地呈现了出来。
  我甚至无端地揣测,育邦对这首诗是怀有“野心”的。也许他在最初落笔时未必就想到写这样一首颇具规模的长诗,但是写着写着,随着灵性与智性相互交错地渗透,他终于形成了一种规模性的构思。于是才有了现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首《七月》。
  《七月》首先引起我注目的,是它从开篇的那几节诗,就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抒情方式。一般说来,诗人在写一首诗时,落笔之初必定是他将以什么样的视角来表达和表现他的抒情或叙述的姿态,所以才有了所谓表现自我还是呈现客观的区别。一般的诗人往往会选择一种单向性的呈现方式,要么是第一人称的表现自我,要么是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而育邦的《七月》,从一开始的几节诗中,就表现出他是以一种全方位的呈现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整体投入的诗境之中的。且看他是如何开始进入诗情和诗境的:
  岩石在骄阳的炙烤下
  已软化
  你沿着海边的小道
  走了很久,很久
  当星辰满天的时刻
  通过我缄默的嘴巴
  大海说出了你的名字
  时光与经验
  流淌,聚合
  泛着水的微光
  这一节看似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的诗行,实际上是把他和读者置于一种沉思与体味的状态之中。诗中的“你”和“我”都被“岩石”“骄阳”“海边”“星辰满天”“大海”,甚至“时光与经验/流淌,聚合/泛着水的微光”这样一些意象和短语揉合为一体,并引发一系列有关人生经历的沉思。
  这样的读诗体验是不是有一点奇特和与众不同呢?不妨再紧接着读下去:第二节是在写“你”,“你热爱自已的伤口/忠于重力与大地/你热爱月光下的潮夕/往返,呼吸/却还在原来的地方”。第三节是写“他”,“他有时候是海鸥/难以忍受那命定的生活/他飞翔,分割着蓝天/像一只沙漠中的骆驼/隐忍,寂寞”。就这样从一开始的三节诗中,我们读出的不是一种简单的人称指代,而是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和人生体验。那么,还要不要再读一下第四节中的一个片断呢?
  他的眼眸里闪烁着
  高山与流水
  星辰与大海
  爱的光芒与长途旅行后的疲倦
  那朵玫瑰没有闭合
  她在深夜中
  从容徐步
  ——向你走来
  于是我们在你、我、他的人称中,又读到了一个“她”。如果把“她”仅仅读成了一个女性,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绝对容纳不了这个“她”的丰富内涵。
  仅仅从对《七月》的开篇四节诗的简略阅读中,我们便不难体察到育邦在艺术构思上的一种良苦用心。虽然我说他这首长诗不可能是一气呵成之作,但他在组织构成的过程中,则必定是经过全局性的思考的。所以他才能够在开始几节诗中就把读者引入了一种全方位的生活体验和生存状态的思考之中。
  从诗的第五节以后,一种内在的、包含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生活体验,开始片断式地呈现在诗中。我认为在这些片断中没有确切指认任何具体的经历和过程,但是我可以在阅读中体察到心灵的追求、理想、磨难甚至毁灭。由于育邦在诗中所运用的全方位视角和人称上的相互交替和取代,我们已经无法确认他的那些“你”“我”“他”之间,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在写具体的人。他或许就是在表现一种社会中人性间的互为补充和渗透的“抽象意识”。当然,这个“抽象意识”是出之以具体的感受和意象的。对此,育邦在第五节诗中,其实是有所交代的。譬如:“你再也见不到那个坏孩子了/因为他已离去”;“当我再次见到他/我就把他变成一颗小树苗”;“承接雨露,恪守泥土/他正成为我的一部分”。诸如此类的描述,说它是一种个人经历也可,说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亦无大错。总而言之,育邦是在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融化进了他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经历,在生活体验和心理过程的形成中,像艾青、牛汉、昌耀这些老一辈的诗人,他们对于苦难刻骨铭心的体察,同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诗人的认知是有所不同的。而到了育邦这一代人,他们对于生活的憧憬以及幼稚心灵从纯真到复杂的心灵变化的过程,更具有了现代生活投射的痕跡。他之所以把“七月”作为诗的题目,显然是因为“七月”这个季节在他的生命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不妨读下面这节诗:
  我们的身体在发酵
  七月的味道
  沿着羊肠小道
  汇入大海
  大海从不停歇
  他运送着饱含泪水的气味
  沿着天空上升
  直到化为一场雨
  在世界尽头,下个不停
  在七月的黄昏,啜饮清凉   这一节诗,或许可以看成是他的心灵史上的萌生状态。那发酵的身体同怪异的七月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居然会从羊肠小道汇入大海。而在世界的尽头啜饮七月黄昏的清凉所构成的反讽意味,几乎是整整一代人在回顾自身生活经历时难以回避的一种反思和反省。育邦的高明和巧妙之处在于,他冷静的笔触并不涉及诸如“愤青”之类的“过犹不及”的宣泄。
  在《七月》这整首诗中,我们发现育邦的确具备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的特征。他的艺术笔触无论在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对一个人的心灵的影响,还是个人经历中某些私性事物的呈现时,都具备一种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的方式。在我的设想中,育邦在回忆许多生活细节对他思想的影响时,那些俗世的东西怎样才能转化成诗性的意象,必定是一件颇费周折的玄思幻想。于是我们便读到了诸如此类的诗句:
  你谛听着
  单调真理的自由变奏
  我的船,就停泊在岸边
  我想,你能看到
  还有:
  你凝视着那朵凋谢的花朵
  就像哀悼你的孩子一样
  而我此时
  正穿过你的世界
  这样一些看似平静淡然的诗句,其背后隐匿着的悲剧乃至喜剧性的事件,是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所不难理解的。育邦的诗,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时代变迁中人们的遭际和思想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不是那种大声疾呼的豪放型诗人,他是一个在默默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剧变中人性变异的忧心如焚的人。在最初的生活理想和纯真热情受到挫折之后,他的感受就是:“亲爱的,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样子/两手空空/我们之间再也不能相互馈赠/我能给予你的/是最后的凝望。”我们知道,有时候无声的痛泣,是比号啕大哭更为痛苦的心境。
  在经历了许多世事之后,育邦以“从长长的甬道出来/我的舌头便开始沉默/在时间堆砌的山坳里/我找不到一处可以立足的地方”,形容一种得之于生活体验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感受所面临的,或者是灵魂的沉沦,或者是另寻出路的求索。育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失”或“重生”的意念的表达者。他是一个以诗性感受介入生活的诗人。所以我们无法从他的诗中得出简单的“是”或“非”的结论。他只能以这样的画面来描述和表达一种心境和情绪:
  那个孩子
  ——看不清他的面孔
  背朝大海,从海岸线走来
  一直走到天完全黑下来
  他说,他带来了你的一封信
  可是我
  一个字也不认识
  这些诗行,究竟是在叙述一个故事,还是在虚构一种情境或场景,我想一切富有想象力的读者都可以读出各自的体会。
  我不想简单地把《七月》解读成一种所谓“思想觉醒”的过程性的诗篇。我看重的是它的每一节诗中透示出的那种对于原始生活场景和思想感受的诗性呈现。我一直对把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的诗称之为“生活流”并加以赞叹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警惕,也对把粗俗的言词誉之为“口语诗”保留必要的隔膜。真正的好诗,绝对不以复制生活现象和呈现粗鄙语言为特征。有一些非常经典的诗句,像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诗,它可谓极致的精神境界,但是这样的诗句你能以口语同人们交流吗?卞之琳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只能作为一种诗境来加以揣摩,谁也不会把这种诗句作为口语交流的。有一句话叫做“距离产生美感”。诗的语言同日常交流的语言,也是要有距离才能产生美感的。像育邦诗中的很多片断的诗句,人们也只能在阅读的距离感中才能体味到它们的内在美和意蕴。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不妨再引用他的一节诗:
  你沉溺于大自然的果实
  却忽略了植物与花朵
  魔术、炼金术和基因术
  未曾改变他们
  他们依然如阳光一般
  从我的口中喷涌而出
  我的手指间杂草蔓生
  在我稀疏的头发上
  绽开一枝幽兰
  令人怜爱
  我把玫瑰的秘密告诉你
  你的心一片空明
  这样一节诗,好像是什么事也没有说,但又像是说出了许多人们一时难以捉摸的丰富的语义。这就是在诗性感受的覆盖下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改造。没有这种诗性的覆盖和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改造,是不可能创造优秀的诗句和深邃的诗境的。
  《七月》虽然不是一首关于“思想觉醒”的叙述过程的诗,但是它的每一节诗,都似乎表现出一种对周遭事物的诗性进入的方式。我之所以在这文章开始时就判断它不是一气呵成之作,是因为我从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不可能一气呵成的艺术氛围。我不知道育邦写这样一首长诗的动因,但我可以感受到他被某种意念所困扰而不时对周遭事物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也许他不时地为一些灵感的冲动而信手写下其中的某些章节,也许他就是在这些灵感的触动下逐渐形成了关于《七月》的整体构思。但是不管怎么说,是生活的感受促使了他要做一次灵魂的探险,是对历史过程的反视和反思扰起了他心灵的骚动,所以才会出现了《七月》这首诗。我不想以学究的方式来对这首诗作诠释性的解读,它引起我的诗性感受和阅读思考,已经是我近些年很少有的触动了。坦率地说,随着年事日高,思想的迟钝,以及艺术感受力的日趋麻木,我已经不太关注当下的诗歌创作状况。想不到在阅读《七月》的过程中,我竟然每每为之心动。因为我也有点出乎意料,像育邦这一代人,虽说对生活的现实有着较为敏锐的感悟,但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总似乎有点隔膜。我细细想来,某些历史与现实的惊人相似之处,或许是促成《七月》的重要成因。诗人的敏锐感悟,常常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莫名的忧伤。我从他的下列几句诗中,似乎读出了一种内心隐秘的忧伤:
  一片树叶落下
  七月走到了疲憊的尽头
  我们裸露的心灵
  便莫名悲伤起来
  这难道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吗?非也。他也已经是年过不惑的人了吧,不会再有那么多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纠缠,也不会是日近迟暮的对生命的悲怆。他必定是在对历史、对生命过程中那些刻骨铭心事件的深思之后的感悟。许许多多看似平淡粗俗的事物,在同某种看似轰轰烈烈的行为闹剧的对比中,日渐显露出或严肃或荒诞的本质。一个良知犹存的诗人,难免会为这些历史进程中的事件而扰动心灵。《七月》的成因,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诗人的心灵史的呈现。一个诗人,只要他的生命仍然“在路上”,他就不会停止思考和写作,我非常看重这首《七月》,是因为它始终被一种诗性的感受所弥漫所渗透。作为诗人,能够保持这种灵感和灵智,真的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性。
  《七月》虽然是一首长诗,但是它的许多片断章节,都是可以作为短诗来阅读和欣赏的。这当然不是说它缺乏完整的结构,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拼盘式的结构。有比较丰富生活经验的读者,会从中读出它对历史过程的诗性感悟,缺少这方面生活经验的读者,同样可以在它的片断性的诗性呈现中享受到对生活诗性的表现和感悟。总而言之,只要你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歌阅读者,就必定可以从这首诗中吸取到所需要的艺术养分。
  最后还想说一下我对《七月》这个诗题的一种解读方式。人们都熟知“七月流火”的诗句,有自作聪明者仅从字面上解读它,认为是指天气的酷热,用以形容热情接待客人,殊不知我们古人的智慧远高于此,是从季节的变换中预示了将要准备更换衣服了。我因此想到,育邦对“七月”的感受,除了那独特的季节记忆之外,是不是也意味着,他在诗歌艺术的创作和追求中,也试图谋求一种变换呢?一个诗人,如果能够在不断的艺术变换中获得日益丰富和独特的生命,他必定是一个能够永葆艺术青春的人。
  我以此寄望于育邦,祝他艺术生命日渐丰满,永远走在创新之路上。
其他文献
宇剑,本名韩璟瑞,1991年生于甘肃兰州,现居陕西西安。  洋葱之心   如果灵魂有一扇窗,我就将所有光明献给独立的思想。   我赞美所有的生命神采奕然,我赞美所有的声音清脆动听,我赞美所有的味道如甘醴。我盘算着年轮,年轮盘算着轮回,轮回盘算着我,如此置换,我裹紧肉身,等待时间揭开我的真相,我的谜底,我的一切。   喟叹是多余的。   我安静地散发着光芒和热量。鸟雀啄我,风雨蚀我。我一如既
期刊
写爱情诗的人  坐在高铁上等待爱情  等待爱情的人  还在高铁上假装写诗  总是擦肩而过  淮河北的雨滴  装作眼泪挂在车窗上  淮南东站以东  那个稚气的男孩  大声诵读叶芝的诗歌  想博取一場恋爱  他全然不知  我最爱吃  阜阳的焦馍馓子  ①达斡尔·特日格是达斡尔族传统交通工具“勒勒车”,也称大轱辘车。
期刊
斯坦尼·普拉姆尼(Stanley Plumly),生于1939年,美国诗人,现任马里兰州大学教授。31岁出版第一部诗集《在外面的黑暗中》,后陆续出版十部诗集,最近两本是《孤儿时辰》和《反对落日》。  苍 鹭  1  你有时仍然睡在  那只大鸟体内,  它扑打折腾得筋疲力尽,  一只翅膀压在下面,  另一只轻微折伤,搁在我背上。  你照旧在我入睡之前睡着。  你醒时  依然泪水盈眶。  你有着所谓的
期刊
徐小冰,1999年生于山东,现居上海。  1   万物复苏,桃花开在梅花鹿的头顶上。   白云在规划灵魂线路图。   生活一如既往。阳春三月,我往自己的隐秘处做了个家访。   我喜欢搂着丹顶鹤的脖子睡觉。它弯曲着什么问题,我就准备什么答案。   我在冰块上写过,“青春是一场迫不得已的高烧” 。   有时候,我活对了,正确得泪眼婆娑。有时候,我活错了,错成一只迷路的丹顶鹤。问心无愧,美得
期刊
围 棋  黄昏 滚滚黑鸦如  无数 围棋黑子  包围住我的小村  与谁 对弈?  黑鸦是围棋黑子  白鸟是围棋白子  萧瑟的芦苇湖被秋风颠覆成一盘   季节围棋之 残局  远远 星空下  黑鹰是围棋黑子 惊兔是围棋白子  生与死又在表演着  谁的 经典游戏?  如此不堪之 残局  寂然 上床 扔进床下的两只  黑棉鞋 是我唯一的 围棋黑子  一生的存在啊 是围棋黑子还是   围棋白子?  交 换 
期刊
林宗龙,1988年生于福建福清,现居福建福州。  山中雾气  野猪在灌木丛拱出新鲜的土。  烧木柴的烟,从山中  那片毛竹林升起,  穿过它想穿过的禁地。  有一些我们尚未抵达,  当雾气弥漫在柿子树边缘,  一块散石从山谷滚落  并没有回声。但我们仍然相信  有着美丽斑纹的昆虫,  就像信任一种迷人的局限。  当在潮湿的墓园辨认完  身上长刺的并不是羊蹄甲,  或许我们将会从猎人的口中  获悉一
期刊
容铮,本名董玉文,1989年生于山东东平,现居山东泰安。  厌食症  我沉默,我不说话,我吞咽钢钉和青草  我的胃上升我的胃卡着喉咙  仿佛一个拳头从我胸部涌出  像一条小鱼,一边吐着泡沫一边放弃挣扎  我放弃挣扎  絮语者争吵者嚎叫者在环绕  在环绕在奔跑在搂着臂膀跳舞  民族舞拉丁舞霹雳舞街舞  手牵着手舞推搡着舞  踩着脚舞踩着胸膛站在我头颅上舞  像苹果像椰子,像翠绿的卷心菜  这些我都不
期刊
康承佳,1994年生于重庆,现居湖北武汉。  我爱你  我们之间,只有寂寞是巨大的  借各种形式上身。像  镰刀等待水稻,落叶死守秋风  在我的身体还不足以掏出严寒之前  我对寂寞守口如瓶  我爱你,整个秋天都在回应  从远处寒山到心头雾气  从云朵的沉默到雨水的静止  轻盈地,总是从温度开始  我们之间,距离恒定  像河流交出速度远山给出倒影  下午五点,我赠你微风深入武汉的留白  我爱那些必然
期刊
车厢里的棉  颠簸中,从硕大的旅行包  找到饭盒,拨出剩饭和猪油凝霜的咸菜  倒上开水  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扔完垃圾,座位被疲倦的妇人占据  犹豫间,男人一把揽过她。在白云堆里做梦那么久  皮肤还那么粗糙  男人拢拢她鬓角的白发  从后腰握住她的手,像握着乌鲁木齐  今年的新棉  名 字  春雨过后,就是花朵的天下了  田埂上星芒闪烁,结伴前来割草的少年  每一次  背篓都满满当当  扔下镰刀后
期刊
王近松,2000年生于贵州威宁,现居云南昆明。  1   站在大红梁子上喊一声母亲,万山呼应。   在山顶,捡起一块石头往下扔,石头落在地上,又在新的地方安静、沉默。母亲如一塊石头,被安排在山间,一生默默无闻,默默无闻地分裂,默默无闻地在河流中行走。   生活如同一条河流,我们都如一块石头,在这条河里随波逐流,拍打着两岸的山崖。惊涛拍岸,可否卷起千堆雪?  2   在海外,母亲早起,将星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