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琢成器 人善成义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mosho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永强先生儒雅的外表下藏着刚毅,坚强地担当着生活的苦楚,在苦难的岸边,他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折成一只船,载着自己,渡过了苦难;他化苦难为彩虹,享受着人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收获。当他在事业上达至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他改变了航向,驶往服务的一岸,最终将奉献当做了他的兴趣、他的信仰、他的第二份事业。他说:“能为社会做点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一句“奉献是快乐”,将他那份帮助人的热情无限地放大,也让他成为了可爱可敬的人。
  【梁永强先生,大新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元朗商会副会长、香港爱心慈善基金会候任会长、新界社团首长联谊会副会长、香港新界工商业总会元朗分会会长、香港南海里水同乡联谊会副监事长、元朗篮青篮球会名誉会长、九龙珠石玉器金银首饰业商会理事、广东省翁源县政协委员等,并于2008年获颁香港商业专才评审中心院士。】
  
  苦难之始,磨砺成钢
  
  似乎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岁月的书卷,上面写满了人生的沧桑,阅尽人生的沧桑,才会成熟地明亮而不刺目、圆润而不逆耳,才会达至一种大气,一种澹泊,一种厚实,一种高度。
  梁永强先生出生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在乡下读完小学后来到了广州,在广州完成了中学学业,“我没有上高中。”梁永强先生说,“我的父亲在1960年带着我六岁的弟弟来到香港打工,幸得一位好心的老板收留,每个月150块钱的工资,还要寄一些给我和母亲。那时的情况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山穷水尽’。”也就是因为这样,年轻的他不得不早早地将生活的重担挑在了肩上。
  1961—1963年间,梁永强先生离开学校,在家里学习钟表修理。随后,17岁的他来到了广州朝天路路口经营一家经营钟表的小档口。由于争取不到经营牌照,三个月后,被迫停止了经营,梁永强先生继而转行到工地上,干着粗活重活,这样的工作,他持续了两年左右。“每一天的工资是一块四毛九。”时隔几十年,梁永强先生依然清晰地记得,然而,即使是如此微薄的工资也不是每天都能拿到,“只有开工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不开工就没有收入。”他说。这样的工作,梁永强先生做了好几年。这些苦难有时候会让他感到刺痛,毕竟他才二十岁不到,然而这些苦难也让他执拗地坚挺前行。“后来,我拿了一些小五金到家里加工,一开始是我朋友的父亲带着我去做,去维修的。”梁永强先生说。这个时候,他一个月有五十块钱的工资了,慢慢地,他攒了一些钱。1965年,他开了一个小型的五金加工厂,加工一些汽车零配件。1967年,他们来到了香港,开始了新的艰难的生活。
  
  松柏之质 经霜犹茂
  
  也许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生的道路,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来到香港的他们生活场景转换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梁永强先生在人生中所需承受的苦难却依旧是如此地清晰可见。他们一家四口人挤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每天晚上,梁永强先生和大弟弟就在地上打地铺。除此之外,在广州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每周还有假期,到香港后,完全变了,每天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八点下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一两天的假期,假期的概念似乎已经完全不存在。生活节奏的骤然加速,让已经习惯了较为轻松的工作氛围的梁永强先生变得有些许不习惯了。虽然如此,但是,这些困难对于久经磨难的他来说,只是平静湖面上掠过的一丝波纹,并没有对他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忙碌的工作带来的是工资上的增长。这个时候,梁永强先生每个月由在广州时的五十块工资涨到了三百块,这三百块的收入是他在香港的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他一路向前。
  梁永强先生有着松柏之质,虽经霜,在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在他岳父所开的钟表店入了股,后来因为这间店对他太太的众多兄弟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自己便退了出来。这段小小的插曲,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历经磨难者背后的善良和大度。从岳父的钟表店退出来之后,梁永强先生依旧一刻也没有闲着,努力寻找着新的机会。
  1982年中英谈判之后,香港整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跌幅,很多东西在价格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让众多人感到恐惧的危机,但在梁永强先生眼里看来却是一场机遇,“当时经济虽然不景气,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店面、劳动力等其它经营成本也低。”梁永强先生分析说。1983年,成立了大新珠宝金行有限公司。梁永强先生曾经于1978年作为钟表行代表前往日本参观,当他看到石英手表的时候,在商业上已经有着多年经验加上似乎有点天生的商业判断力的他断定,石英手表将有一个很好的市场,他将石英手表带回店里,果然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一次,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梁永强先生精准的商业眼光,“大新”开业之后,生意红火,并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市场环境总是变化着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很大一部分人还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未正视自己危险的处境的时候,梁永强先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告诉他,要顺时顺势而动,他果断地将石英手表等钟表退出了“大新”,以珠宝为主,并将珠宝定位在中高档,迎接着新一轮的挑战。
  时至今日,大新珠宝金行有限公司已经顺利运营了二十七个年头,并依旧以一种蓬勃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梁永强先生希望“大新”能够在一代代人的努力经营下,继续下去。
  现在,梁永强先生正愉快地享受着读书带来的乐趣,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看书,他说:“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钱读书。”年少时被迫中断学业,对他来说是一大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已经六十五岁的梁永强先生再次拿起了课本,正在攻读MBA,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精神和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数十年来,梁永强先生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今天的丰衣足食,其中几番逐浪沉浮,几度如花开谢,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他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一片如珠宝般璀璨的天地之后,想得更多的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要多为别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奉献,也是一种美。
  
  奉献之美终成信仰
  
  自十多年前加入元朗商会为正式服务的起点开始,十多年间,梁永强先生不间断地为群众服务着,他加入了多个社团,曾任元朗大会堂董事、现任香港爱心慈善基金会候任会长、元朗商会幼稚园校监、新界社团首长联谊会副会长、香港新界工商业总会元朗分会会长等诸多社会公职,他说:“一个人应该努力地使自己有能力,然后去帮助别人。”他早已经把为社会、为群众做点事,当做了人生路上第二份事业,服务,占据了他一半的时间。
  不久前,梁永强先生和十多位珠宝同业一起组成了“香港珠宝联盟”,他说:“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找寻到共同的、优秀的经营模式,提升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奉献是一种不计报酬的给予,尽己所能去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在奉献的过程中,梁永强先生总是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从不计较也从不在意。他知道,奉献者虽然付出了,总会有收获,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不菲的情感,他人的尊敬和感谢,“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2008年5月,梁永强先生获香港商业专业评审中心获颁院士;今年10月,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为其颁发了服务“嘉许奖状”,薄薄的一张“嘉许奖状”却包含有沉甸甸的份量,浓缩了梁永强先生十年如一日无私的付出,他说:“服务社会的路,我会继续走下去。”
  他还说:“能为社会做点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一句“奉献是最大的快乐”,将他那份帮助人的热情无限地放大,也让他成为了可爱可敬的人。
其他文献
梁溢长先生是一位仁慈、博爱、善良的长者,虽已达84岁高龄,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今八十未为奇。”他的身上依旧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他每天都在忙碌着,忙着宣扬爱、宣扬善,忙着奉献爱,奉献善,为了将仁爱和善良传递,他不停地在付出,无条件地关心着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他常说:“回馈社会很开心,让自己变得很年轻。”正印证了一句话:“只要心态不变,八十岁和十八岁是没有区别的。”    【梁溢长先生,澳门浸信会联
期刊
  
期刊
李美美女士是一名忠于工作、热心社会服务的人士,是观塘区家长教师会联会创会委员,并担任内务副主席一职。从2003年创会至今为观塘区的家长教育工作不辞辛苦、竭尽全能,做了大量有益于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工作,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健康、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她是一名善于发掘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人,敢于肩负社会责任,在忙碌中体会快乐,在付出中感受幸福,用心体会、感悟生活,用心灵的收获欣赏生活。    【李美美女士,观
期刊
廖子芳女士香港第一女茶人。她温婉贤淑,有如同铁观音一般的清香雅韵;她端庄大方,有如同碧螺春一般的幽香淡雅;她率真豁达,有如同茉莉花茶一般的天然馥郁。她与众不同,不仅仅是其美丽的外表,更是其对茶文化的痴迷和热爱。她把所有的智慧和学识都倾注于茶文化艺术,十余年培养了一批批令人为傲的茶道接班人,为弘扬茶文化艺术做出诸多贡献。    【人物简介】  【廖子芳女士,祖籍广东南海,是世界著名茶道家及行为艺术家
期刊
刘桂炳先生是澳门陶艺界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曾于澳门、香港、新加坡、葡萄牙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所创作的雕塑《永远的握手》,不仅打破了澳门艺术界为葡萄牙人独占的历史,而且还成为澳门标志性雕塑之一,他的名字也被选入了《澳门百科全书》;在艺术创作之余,他还致力于澳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时而挥毫着文,介绍传播陶艺文化,一边开班讲学,进行陶艺审美教学,传授“泥与火”的艺术。    【刘桂炳先生,澳门陶艺艺
期刊
王仰德先生是一位乐意付出、舍得付出的人,从他身上,看到的除了潮州人那种干练、刻苦奋斗、自信自强、不甘人后的拚搏精神以外,更多的是细心严谨、平易近人、好客相敬、热爱家乡的优良性格。虽然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但是不管他身在哪里,他心里永远惦记着的是他可爱的家乡,是他亲爱的父老乡亲。他的那份悠悠的乡情比酒更浓烈、更醇香;他的那段纯纯的乡情比香江要悠长,要碧波荡漾。    【王仰德先生,雅园发展公司、东城美
期刊
  
期刊
钟惠玲博士是1996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香港十大杰出妇女义工”,也是“香港大学理学院杰出校友”。她研发的“包抄式癌症治疗法”,为癌症病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亦令她自己荣获“百名优秀发明家”称号。她坚信预防胜于治疗,致力推广预防医学,传达健康生活“五常法”理念。她梦想世界无病人,并将自己的分分秒秒都奉献于治疗和减少疾病当中。她的人生,是抚平伤痛传递健康的人生!     【人物简介】:
期刊
  
期刊
刘中民先生一心为善,“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对于别人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不仅是一位游泳健将,更是一位拯溺英雄、善心仁者。二十三岁,对于运动员来说,已经算是高龄了,而这个时候,他却刚开始跳进泳池,学起游泳来,五年之后,他二十八岁,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拯溺教练,到如今,在深水埗区的游泳场馆里,90%的救生员都是他的学生,拯溺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中民先生,香港拯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