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韶的云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方韶,觉得他就是那么一个隽逸而散淡的人。一袭白色的衣衫,随风飘裹,像一朵白色的云。他的面容,气定神闲,是超世的;他的笑语,和悦真诚,又是近世的。开车时,别人别了他的车,他不气不恼,从容腾挪,仿佛是推了一手太极;停车时,他招呼着看车的大伯,随性地多给了几张钱,又像是一个济世的施主。
  但他其实是一个艺术家,准确地说,是一个歙砚的雕刻家;更准确地说,他就是一个艺术家,但却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所谓纯粹,就是心性。
  方韶生于皖南一个叫岔口的大山深处,16岁时孤身一人来到歙县的县城学习砚雕。16岁,也正是明代大画家仇英出门学艺的年龄,正德十二年,16岁的仇英独自从太仓的乡下徙居到了繁华的苏州城。我知道方韶的一些陈年往事,也见过若干他早年制作的歙砚,他吃苦,他勤奋,他聪慧,他御风而行。但是直到现在,凌晨时他却还常常在睡梦中惊醒,听到自己少年时从大山中走出来的脚步的声音。那时啊,他多么希望这条漫长的山路永远也走不完,山外的天地,他茫然无知,可怜的孩子无所适从。这么多年过去了,方韶已经卓然而立,成为一代征风招雨的砚雕大师,但他其实还是那一朵从大山里缓缓飘出的白云,归去还是少年。
  方韶嗜雕砚云,云朵是他的艺术符号。我不知道方韶雕出第一朵云是在什么时候,也许是在他刚刚学艺之初;我不知道方韶最初雕出的云朵是个什么样子,其实我现在也很难形容方韶雕出的云朵的模样;我不知道方韶已经雕出了多少云朵,只知道他雕呀,雕呀,开心的时候要去雕砚,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去雕砚,他的悲喜都在他雕出的云朵上,他只是想要雕遍天上所有的云朵。
  云纹简单,似易入手,寥寥数刀,遂可成形。然而云朵本无定形,云与气的贯通、云与水的交融、云与光的映照、云与山的缠绕,便形成了各种形色的云朵,有积云、流云、卧云、卷云、层云、排云,还有飞云、抹云、孤云、残云,也有彩云、素云,更有云雾、云海、云瀑、云气……云朵里所包容的哲学内涵是最丰富的,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道无道,大盈若冲;云朵里所展现的美学意境也是最瑰丽的,在天即为云蒸霞蔚,在水则满池秋霜。
  所以明代绘画宗师文徵明把自己的画馆拟名为“停云馆”,让这流布的云朵停留在他的画卷上;所以方韶把自己的砚房拟名为“裁云轩”,他竟要以石为云,裁云制砚!
  斫石裁云,抑或是如明人屠隆所言:“清思裁云翦水。”自古以来,砚人们都是与石砥砺,断金凿石。方韶所做的,却不过是化坚为柔,顺其自然,如云朵变幻,如云朵舒卷,如云朵与山石相合,如云朵成其天然。
  云朵是飘忽的,方韶裁云的刻刀是游离的,若隠若现,似有似无,以云为法,以法裁云。臻真而虚境,太极而无极。
  方韶的刻刀是随石形而变化的,是随石纹而变化的,是随石意而变化的,是随石性而变化的,更为难得的,是随石变而变化的。云动,心亦动;云是随形的,他的刻刀亦随心而动。
  幼年时看到的云中山石和山中云朵一定是令方韶深深眷恋的,山石和云朵是他的人生之初最为混沌的原始记忆,以至当他走出大山之后,就注定要把山石和云朵作为他的艺术世界的精神内核。山石是他的情怀,而云朵便是他的图腾。
  方韶此去山外的二十多年,云朵给了他源源不竭而又汹涌澎湃的精神动能,又持续不绝地在他的刻刀下呈现出来,翻卷滚动。舒展时,静若秋水;激荡时,似龙非龙。你看他的云朵,千回百转,层云叠出。是浓聚的,又是流散的;是缱绻的,又是逶迤的;是雍容的,又是纤巧的;是迷蒙的,又是清悠的。
  自然的云、艺术的云、哲学的云、宗教的云,云朵在方韶的刻刀下,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不仅仅是具象的,更是抽象的;不仅仅是图像的,更是意象的;不仅仅是形而下的,更是形而上的。
  方韶的案台上有一方制好的素砚,方方正正,没有任何雕饰,既无刀来破,亦无云来渡。他让我摸。摸了,砚制得极好,非常规整,砚面平展。静下心来,再摸,平展的砚面似有起伏,又消失于无。进入冥想,再抚砚面,我方能感受到砚石下面的云流涌动。有与无、沉与涌、止与动、瞬间与永恒,那都是方韶的平静与激情。
  我不知道方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古人为师的,但无疑他从古代的绘画中领悟和借鉴了许许多多。看方韶的砚雕,有时会觉得他是一个古人,他的许多砚作像极了古人的画作,却是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又以自家的云朵来表现古人的心性。
  古人画云,或为勾云,以浅淡的墨线勾出云纹,表现云朵的流动感、幻化感、飘浮感、透明感;或为挤云,以留白的技法渲染云形,进入到无有之境。
  你看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你看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你看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你看宋代巨然的《万壑松风图》、惠崇的《沙汀丛树图》、郭熙的《早春图》、王诜的《烟江叠嶂图》,你看明代文徵明的《仿米氏云山图》、仇英的《仙山楼阁图》、唐寅的《落霞孤鹜图》、谢时臣的《蜀道图》……青灯黄卷,都是写尽古云的绝世之作。
  古时的云朵早已聚散无影,流逝不见,却沉落于千百年来古人的画幅上,风华永在。但是,当你走进了方韶的裁云轩,看见一方方制好的砚石,却知那都是他裁制的古时的云朵,石已化云,云已成砚。
  其实,面对后人,他也是古人;而面对古人,他才是来者。
  云朵飘出山外,竟已今古不辨。
  我读过许多描写云朵的唐诗宋词,如唐代诗僧皎然的名句“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真是绝妙的云朵之诗。
  读方韶的砚,不只是在观一幅幅的古画,竟也是在读一首首的唯美诗句,原来方韶的古意,尽在诗中。
  如此,读一方平板砚,又当如何?方韶有一方《方形缠云》平板砚,砚面空阔,却无一物,只在砚石的边角和破损处雕有几许缠连的残云,一种万物皆空、荒寒寂寥的伤悲之感油然而生。我知,那一定是方韶的孤独落寞之作,却正合了南宋词人陈人杰的诗意:“便回首旧游云水空。有连天秋草,寒烟借碧,满城霜叶,落照争红。”只是,繁华落尽,一切都已隐去,便只有,云水空……于是,砚中便又有了唐人冯延巳的诗意“魂梦万重云水”;便又有了宋人关注的诗意“一笑尘埃外,云水遠相忘”;便又有了宋人晁端礼的诗意“不如归去,无限云水好生涯”……   方韶还有一方眉子坑石的《清虚雁影》砚,天作的刀纹已全然隐于砚石原本的雁湖眉纹之中,云波、水浪、雁影都已融入虚渺的清空,砚背的水面上可见一条潜行的云龙,和砚面连缀成一张满幅的雁影云水图。此情此景,又如何能不引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
  旧日读南宋文学家周紫芝的《水调歌头》:“落日在烟树,云水两空濛。”觉得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情境呵,却不知去何处找寻。待访到方韶的《韦偃松风》砚,见云树苍古,云日落照,云烟悠悠,云水茫茫,始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方韶的心路竟通古人。只是他的烟树,乃仿唐人韦鶠的古松,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蟠龙之状,更是难得的拟古作品。
  方韶的砚面多有云朵,哪怕只是在砚堂的池边挂一缕云丝。但他的一方《风吟》抄手砚端庄古穆,完全是宋砚样式,却无丝毫云纹雕饰,又如何可作“风吟”,令我颇为诧异。不过当我掀过砚身,才见砚背雕有一片云朵似在风中翻转低吟。这隐于砚背的云朵,原来竟是《风吟》砚名的谜底。这分明是砚人要在风中吟咏唐人郑准的诗句:“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诗中不著一个“云”字,却把云朵写在了诗句的背面。
  读尽多少方韶的云砚,便可读出多少唐宋的诗篇,那也都是他裁下的古时的云朵,渐渐已聚入砚。
  当云朵落下了山川,云雾弥漫了平野,云水淋漓了林木,大地便充盈了宇宙的精气。而当精气蒸腾,上升而为云朵,便在天地间开始了递次的转换和轮回。瞬间的转换,永远的轮回,云朵啊,经天亘地,倏忽来去,自然的律动一如方韶的精神气象。
  在方韶的砚石上,天地相接,云水相依。也分不清楚哪里是天际,哪里是水面;也分不清楚哪片是云朵,哪片是水花。云朵亦如水花,涟漪若似云霞。天高地阔,云水辽远,方韶的砚石乃是天地之石、云水之石。
  看方韶之砚,我常常被感动,被他飘逸而超然的云朵感动,被他思辨而诗意的艺术感动。方韶其人,与其说他是性情之人,不如说他是性灵之人。方韶之所以不能没有云朵,因为云朵就是他的性灵。方韶在他的砚石上独抒性灵,而明代文坛的公安派在四百多年前就已明言:“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我被感动,还是因为那个当年正从大山里走出来的16岁的少年,因为他的青涩,因为他的惶惑,因为他的无知无有,因为命运推着他一步步向前行走,走到了艺术的人生初始的时候!
  云水无涯,浮世清欢,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却不曾忘却那个少年彼时的目光。他抬头凝望朵朵白云,云朵在他的前方引行,云朵在他的身后送行,从那时起,少年的云,便是方韶永生永世飘散不尽的云朵。
  (方鸣,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职12年中国华侨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曾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社任职24年,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藏、研究和推广活动,曾出任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文物研究机构的掌门人和学术顾问。出版个人专著《裁書刀》《曾是洛阳花下客》。)
其他文献
范亮,湖南长沙人,庚戌年(1970)生,“小宽”之名,其师赵春秋所取,因其情性宽和,貌似北宋范宽故。复有“宽哥”“莫闲哥”“略园二少”等绰号俚称,皆友人戏呼之名也。宽祖叔兄皆木匠,父为教书匠,故宽每称生于匠人世家也。  匠人者,手艺活也,宽之祖叔兄,粗则锯木就材,细则雕花车方,粗细皆精,闻名乡里,人皆延之以为荣。  及宽五岁,祖父端其貌,曰:此子文秀,宜作细木匠也。细木匠者,不事粗活,专工车方绘镜
期刊
杨新明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  认识多年,关系匪浅,知道他画画却从未见过。十几年前也是偶然去他家里,墙上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作为朋友真小瞧了他,原以为他不过是泛泛的能画两笔而已,当看到他西式的自画像,介乎中西之间的油菜花、映山红等等,猛然间拨动了我某根神经,从心里一下跟他亲近了许多。走南闯北几十年,阅人无数,看画无数,能感动我的作品真的不多,他深厚的西画功底,素描结构、造型能力都很过硬。尤其在宣纸上用
期刊
近日,我欣读魏怀亮的参展“怀初心化天下——全国名家邀请展暨怀化市中国画学会成立美术作品展”的《山野秋韵》和《紫气东来》的花鸟写意画,被画中独特感悟审美、契合自然生命、花鸟情趣传神、境界物我两忘的意境而叩击心扉,油然产生震撼、敬佩之情。  艺术的本质是用艺术手段体现人类文明不同阶段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达。在花鸟写意画中,书写的意识、书写的笔墨、书写的形式表达和节奏感,几乎可以说是作品的
期刊
《歙州砚谱》记述的主要是宋代龙尾砚的相关情况,内有“状样”一节专门记载当时当地流行的砚式。其中有“月样”砚,即形如月亮的砚,并且还分为月样、方月样、新月样三种,这是当时比较多见的砚式。作者唐积是挑选了他认为比较“雅”的砚式记录的,月样砚名列其中,当属宋时雅砚之一种。  其实月样砚这种砚式在宋以前即已出现。北宋陶谷《清异录·文用》有一条记录毛笔的“宝相枝”里同时提到了月样砚:“开平二年,赐宰相张文蔚
期刊
何绍基嘉庆四年(1799)出生于道州东门村,其父何凌汉嘉庆十年(1805)殿试高中一甲三名进士。次年,八岁的何绍基跟随母亲自道州迁居北京。据其日记与年谱所载,从十七岁开始,他先后十一次回湖南应考,其中道光元年(1821)秋初,他與三弟绍祺归应湖南乡试,发榜未中后,第一次回到故乡道州。  何绍基最后一次回故乡是同治元年(1862)正月,六十四岁的他正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此番归乡他写下《正月廿三日于桐轩
期刊
2019年10月18日,朋友从上海朵云轩拍卖会预展发来一张落款“锺叔河”的对联,问我有无兴趣。我发给作家王平,拜托他请锺老确定一下真伪,答案是否定的。  2014年我出版《抱朴求真》文集,曾经请锺老为我题字,那次他专门做了一首诗勉励我,诗曰“写字即写心,作书如作人。培基能廣厚,态度自从容。”据老先生自己说,为了能给我题字,他专门去买了一枝毛笔。诗写得朴实却有深意,一如他的书法,散淡自然而不造作,最
期刊
刘衡先生乃不折不扣的文化人。  所谓“文化”在当代已经泛用甚至有滥用之嫌,但反映在刘衡身上不是,他的骨子就是文化铸就。刘衡忽略那些循规蹈矩的无趣生活,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持久而散发出人性美的时代之光,他藐视那些养尊处优的假道士,善于在瞬间的闪光中捕捉永恒的历史之像。从他的创作、研究到生活状态,很难将刘衡归类到什么专业方向,尽管我知道他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但如果还继续沿用诸如职称评定、公务员考核等
期刊
摘要:在数字化的时代,民族地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要结合本土传统文化,多渠道研究民族文化内涵及外延,将湘西苗画引进课堂,探索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多元途径。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信仰。专业创作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实现苗画元素的提取与设计等多种可能性,构建苗画数据库,把储备文化资源和创新利用文化资源相结合,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湘西苗画 高师美术教育 创新融合  一、湘西苗
期刊
第一次知道游寿这个名字,还是在2005年。  那时,省图新馆试开馆,我在三楼的图书阅览室看书,一位中年男子走进室内,问工作人员:“您这儿有《游寿书法集》吗?”  “有。”  那位工作人员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大开本硬壳红面的书,上面写着“游寿书法集”五个大字。  游寿?书法?  自以为对书法还算了解的我,却从来没有听过“游寿”这个名字。  以前,我所知道的当代书法大家只有启功、刘炳森、欧阳中石等,游寿这
期刊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上海油画家俞云阶先生,肯定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本书作者陈光龙选取艺坛“考古”人物——俞云阶为写作题材,这个不仅是俞云阶艺术的幸事,也是梳理近代上海美术历史的一件好事。  俞云阶这位现实主义的画家,其作品的本身就是一部城市、乃至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中有过的历史。由此,阅读陈光龙先生的著作《勇猛精进——俞云阶的油画艺术》(陈光龙,男,安徽省繁昌县人,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