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或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从本质上说,卢卡奇弘扬了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科尔施恢复了意识形态的“批判维度”,葛兰西拓展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领域”。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主题,它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并渗透于其它批判主题之中,如工具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心理机制批判都不同程度地暗含着意识形态批判,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又存在很大差异。当前,意识形态问题日益凸显,我们要理解意识形态理论的整个发展脉络,就必须深刻的理解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弘扬了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
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看成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他们认为,只有充分弘扬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所包含的“批判精神”,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现象进行批判,这才是真正地掌握和理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所做的最重要的尝试,就是要揭示马克思辩证法的真正含义和意义所在。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历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方法”,通过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转变成唯物主义辩证法,而马克思为此建立的理论前提是:社会历史现实是由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构成的。在卢卡奇的理解中,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就是批判的方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突出地强调“批判的精神”,而这种批判的精神是通过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辩证法而得以实现的。
卢卡奇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他主要地将意识形态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斗争着的不同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表达。从可行性上说,无产阶级由于其特殊利益和人类利益相吻合,就能够体现历史中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同时,他认为,进行自我认识的主体无产阶级,在改变世界的行为中理解了现实。所以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中,历史获得了自我认识,历史因而作为自由活动而出现,自由因充分自觉而获得本真。主体和客体、自由和必然、事实和标准不再对立。无产阶级在对世界的成熟理解过程中改造世界,于是理论和实践达到了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得到了弘扬。
二、恢复了意识形态的“批判维度”
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显示出与卢卡奇相似的意识形态理论倾向。该书“企图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以及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科尔施在书中着力批判第二国际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总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是一种将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在它那里,不仅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而且历史过程和有意识的社会行动,都构成了“革命的实践”的活动统一体,而第二国际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却把这一总体的各个部分—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一一以及理论与实践分开,而且他们夸大了经济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因而也就否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把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结构当作一种只存在于空想家头脑里的伪现实、幻想或错位的想象,意识形态被当作非客观的和不现实的东西。科尔施批判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认为尽管马克思早期将意识形态视为虚假的意识,但他总是将意识形态看作是具体的实在而不是空洞的幻想,即它们以颠倒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科尔施引证了恩格斯致梅林的信中提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论述,强调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或经济关系的巨大反作用,强调意识形态批判的极端重要性。从而科尔施恢复了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科尔施在意识形态理论上的特点是强调了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和作为社会政治活动的实践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从而把意识形态活动做了革命实践的理解、把革命实践作了意识形态的理解,恢复了哲学的批判维度。
三、拓展了意识形态的“批判领域”
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其创始人卢卡奇在创立其意识形态理论的时候,是从物化概念入手,积极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寻求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精神的话,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拓展意识形态的批判领域。这一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批判理论之中。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与其对霸权的批判分不开的。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被认为是明显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的。葛兰西指出,在马克思哲学中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是具有“否定的价值判断”的词汇的。为了进行意识形态批判,他提出了霸权概念。 “霸权概念是葛兰西关于政治学和意识形态思想的焦点”,霸权理论代表着葛兰西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思想。霸权最好被理解为同意机制——通过这一过程处于附属地位的意识没有通过暴力或引诱就被建构了起来。葛兰西认为,统治集团的统治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而且体现在整个社会领域,他应该是更大范围内的理论批判活动。有人认为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最具有“实证”性质的研究,因为他既考虑到了新时期意识形态范围的拓展——即对文化领域的渗透,又考虑到了这种扩大的阶级根源,即统治阶级希望借此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也有人认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战略只不过是把意识形态批判的范围予以了拓展,进而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主题,它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并渗透于其它批判主题之中,如工具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心理机制批判都不同程度地暗含着意识形态批判,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又存在很大差异。当前,意识形态问题日益凸显,我们要理解意识形态理论的整个发展脉络,就必须深刻的理解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弘扬了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
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看成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他们认为,只有充分弘扬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所包含的“批判精神”,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现象进行批判,这才是真正地掌握和理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所做的最重要的尝试,就是要揭示马克思辩证法的真正含义和意义所在。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历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方法”,通过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转变成唯物主义辩证法,而马克思为此建立的理论前提是:社会历史现实是由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构成的。在卢卡奇的理解中,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就是批判的方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突出地强调“批判的精神”,而这种批判的精神是通过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辩证法而得以实现的。
卢卡奇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他主要地将意识形态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斗争着的不同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表达。从可行性上说,无产阶级由于其特殊利益和人类利益相吻合,就能够体现历史中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同时,他认为,进行自我认识的主体无产阶级,在改变世界的行为中理解了现实。所以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中,历史获得了自我认识,历史因而作为自由活动而出现,自由因充分自觉而获得本真。主体和客体、自由和必然、事实和标准不再对立。无产阶级在对世界的成熟理解过程中改造世界,于是理论和实践达到了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得到了弘扬。
二、恢复了意识形态的“批判维度”
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显示出与卢卡奇相似的意识形态理论倾向。该书“企图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以及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科尔施在书中着力批判第二国际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总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是一种将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在它那里,不仅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而且历史过程和有意识的社会行动,都构成了“革命的实践”的活动统一体,而第二国际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却把这一总体的各个部分—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一一以及理论与实践分开,而且他们夸大了经济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因而也就否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把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结构当作一种只存在于空想家头脑里的伪现实、幻想或错位的想象,意识形态被当作非客观的和不现实的东西。科尔施批判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认为尽管马克思早期将意识形态视为虚假的意识,但他总是将意识形态看作是具体的实在而不是空洞的幻想,即它们以颠倒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科尔施引证了恩格斯致梅林的信中提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论述,强调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或经济关系的巨大反作用,强调意识形态批判的极端重要性。从而科尔施恢复了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科尔施在意识形态理论上的特点是强调了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和作为社会政治活动的实践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从而把意识形态活动做了革命实践的理解、把革命实践作了意识形态的理解,恢复了哲学的批判维度。
三、拓展了意识形态的“批判领域”
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其创始人卢卡奇在创立其意识形态理论的时候,是从物化概念入手,积极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寻求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精神的话,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拓展意识形态的批判领域。这一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批判理论之中。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与其对霸权的批判分不开的。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被认为是明显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的。葛兰西指出,在马克思哲学中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是具有“否定的价值判断”的词汇的。为了进行意识形态批判,他提出了霸权概念。 “霸权概念是葛兰西关于政治学和意识形态思想的焦点”,霸权理论代表着葛兰西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思想。霸权最好被理解为同意机制——通过这一过程处于附属地位的意识没有通过暴力或引诱就被建构了起来。葛兰西认为,统治集团的统治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而且体现在整个社会领域,他应该是更大范围内的理论批判活动。有人认为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最具有“实证”性质的研究,因为他既考虑到了新时期意识形态范围的拓展——即对文化领域的渗透,又考虑到了这种扩大的阶级根源,即统治阶级希望借此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也有人认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战略只不过是把意识形态批判的范围予以了拓展,进而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