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教育沉思—评《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全世界2/3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是由大学发表的,3/4的诺贝尔科学奖是由大学获得的,其中,前100名的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占大学发表总数的3/4左右,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94%。我国大学发表的CSI论文占全国发表总数的3/4,前50名的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占大学发表总数的3/4,事实雄辩地证明,名牌大学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必须尽快启动“中国名牌大学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将我国名牌大学纳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与近30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它致力于教学理论的形式化以及理性化的教学研究方法,远离真实的教学情景,使教与学的关系线性化,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套路化,进行教学理论的重建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在21世纪,教学理论在思想方法,现实基础,范畴体系上都必须发生转变,教学实践的生动性和丰富多彩将进一步得到展现。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全面完成人才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围绕人才战略的实施,致力于转变人才观念,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遵循“开放,流动,有序”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依法治教,职秀推进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继续抓好层次创造性人地物吸引和培养工作。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等教育不断深化,同时引发了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关注高等教育深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而要有效配置教育,防止文凭的泛滥和教育过度,在就业观念与人才观念上做出理性的思考与重新定位。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高等教育产品供给方式应实行政府主导的混合提供方式,以河北省为例,研究省级公共支出政策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支出应继续作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渠道之一,但应从支配性转向引导性,地方高等教育公共支出主体应为省级财政,需坚持效率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公共支出主体应为省级财政,需坚持效率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内部结构优化。
高校办学模式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与一定办学理念支配下形成的,包括办学目标,投资方式,办学方式,教育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内的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理论模式或操作式样,现代高校办学模式具有内涵丰富性与研究多维性,客观制约性与主观选择性,整体优化性与特色鲜明性等基本特征。
个体有选择地逐步内化外界精神文化的过程,是素质形成的关键。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大学生选取教育资源的广度及其内化的深度,是其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心理过滤器”,也是导致大学中期大学生明显分化的主要因素。
责任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依存)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和人与社会这几层相互支持的关系。而责任意识则是指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只有立足于责任意识,青年人才可能健康快速地成长,成为新千年的主人,责任意识培养的目标需要转换,责任意识培养又需要通过长期的综合教育培养,而“大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山西高等教育在调整中,把当时山西惟一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办学实力的山西大学分设为几个独立专门学院,一些系科划归外省院校,使后来的山西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困难和总体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