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诗宋词中几种常见意象的探析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av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多年的传承而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为人们所传颂。意象是诗词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纷繁复杂的意象构成了诗词的意境,让人身临其境,这是诗词的精髓。本文详细阐述意象的含义及其发展,对唐诗宋词中的几种常见的意象进行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唐诗宋词 意象 意境
  一、引言
  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对文字进行锻字炼句后的凝练表达,在格律、押韵和意象方面都有许多要求,好的诗词不在于用词之艰深,而在于让人身临其境,从诗词中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和场景。意象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数个意象构建意境,这种意境可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感化人的内心。在众多诗人、词人的作品中,许多意象是共用的,这些意象也成为某种心情的代表。水、草、月、梧桐等意象各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它们为这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增添了艺术色彩。
  二、意象的含义及发展
  象是世间万物,是形态,在《周易》中代指卦象,包括世间万物的所有形态。所谓意象,则是“立象以尽意”,在诗词中通过各种象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中国关于意象的讨论最远可以追溯到老庄时期,道教的老庄哲学,在诗词方面有大的贡献。在思想上,老庄强调虚实、天地、自然、象、道等暗合天地自然的哲学,它们或明或暗地通过象来表达意和自己的哲学思想。在体裁上,《道德经》本身就是用诗歌体写就,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性,在洋洋洒洒几千言当中,不仅点出了世间的至理,也通过大量的意象为人们构筑了波澜壮阔的世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哲学家和诗学家对本体论的思辨,终于为意象论奠定了基础,人们更加习惯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道的体悟。曹操用“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人虽老而志向不改。曹植在名篇《洛神赋》中用到秋菊和春松的意象表达自己的赞叹和仰慕之情。王羲之在《兰亭序》中通过对山和竹的描写来表达此地的清净和优雅,这时候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意象。到了唐宋时期,意象的使用则登峰造极,人们通过意象来构筑意境,赋予诗词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庄子在《逍遥游》中以蜉蝣和沧海,呼应天地,表达人生的倥偬,沧海一粟,一幅宇宙浩大、波澜壮阔的图卷展开在世人面前。诗仙李白更是留下了诸多名篇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名篇名句无一不是托物言志,却又赋予诗词一种自然和格局,让人读来眼前真能浮现一种云山雾绕之感,这是一种玄妙的境界,是诗人对意象的运用,对意境的构造,这是登峰造极的妙笔。时至今日,意象依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诗词中更是多次用意象来凸显诗词的豪迈之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当今诗坛,意象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默契,这是中国特有的诗词文化,有自己特殊的韵味。
  三、唐诗宋词中常见意象探析
  在唐诗宋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有水、月、草、梧桐等,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水”代表着我国最高的哲学智慧,其寓意丰富,褒贬不一。“月”常表思念之情,“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意志,多被诗人用于歌颂生命的伟大。“梧桐”表示孤寂、凄清之感,经常与秋搭配在一起,营造出肃杀、凄凉的氛围。这些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普遍,也是最能表达人的感情的意象。
  (一)唐诗宋词中的“水”
  唐诗宋词中,“水”这一意象寓意丰富,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不同的情感。李白在《将进酒》中用黄河水的波澜壮阔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豪迈之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大江东去的诗句,通过对江水浩荡的描写来表达历史悠悠、豪迈苍凉的情感。此外,苏子对西湖潋滟的水色和雨中的空蒙描写得十分虚幻,他将雨中西湖在日光照耀下的波光粼粼,融入了诗句当中,这里的水多了一番柔情和亮丽。水利万物而不争,故称“上善若水”,水本身是具有流动性的,它的湍急、迅猛或是涓涓细流,都会成为诗人、词人笔下托物言志的对象。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飞湍、瀑流等词形容蜀道之难。水的流动性也容易让人联想起时间的流逝,进而引发诗人的惆怅之感。杜甫在《登高》一诗当中通过对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描写表达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对自身经历的哀叹。宋代诗人汪元量在《湖州歌·其六》中通过北望燕云、大江东去等意象来表达对山河一统的夙愿和虚耗人生的悔恨。唐诗宋词中,“水”这一意象的使用最为频繁,它通过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不一样的感情色彩,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水”永远是人们托物言志和表达心情的对象。
  (二)唐诗宋词中的“草”
  在平常的生活中,“草”象征著微小、生机和不屈。它体态娇小,却最容易存活,即便今年枯黄衰弱,来年依然郁郁葱葱。在诗词中,它往往代表着诗人不屈的意志,历经磨难而不放弃的精神,对人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赞美,对不屈意志的倾慕。唐太宗在《赋萧瑀》中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表达自己对于仁人志士、忠贞之士的欣赏和喜爱。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天街小雨润如酥”和草色描写出一幅绝美的春光图。而杂草丛生的景象也会给人一种荒凉、破败之感。杜甫在《春望》中通过对国家破碎而草木却茂盛的描写,传递出一幅破败不堪的景象:国家沦丧、杂草丛生,这里的“草”就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山河破碎的叹惋。白居易在《李白墓》中用“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描绘出李白墓旁青草无限的景象,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李清照在《点绛唇·闺思》中通过对衰草连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伤春伤别之情。千余年来,“草”这一意象,可以表达作者自强不息的意志,也可以用来表现衰草连天的景象,哀叹物是人非,它寓意丰富,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一样的效果。
  (三)唐诗宋词中的“月”
  唐诗宋词中的“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意象,多用来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可以是对人,也可以是对家乡。词人苏轼在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多次用到“月”,既表达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无奈,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名篇。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用今时与古时的月来作对比,营造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引人神往。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点明“月是故乡明”,成为千百年来在外漂泊士子的绝唱,家乡的月亮是最美的,也是最明亮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惦记自己的家乡。表达思乡之情最为情深意切的当属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对“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执念,寥寥数笔勾勒出记忆中家乡的美景,并表达了自己热切的思乡之情。词人李清照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通过“雁字回时”和“月满西楼”两句成就千古绝唱,这两句不仅立意奇特,且对仗工整,它们表达了词人的思念之情。晏几道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借月来回忆往昔,表达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通过对海上明月和江水波澜壮阔的描写,给人们描绘出一种别样的月色与夜色。
  (四)唐诗宋词中的“梧桐”
  在唐诗宋词中,“梧桐”也是运用较为频繁的意象,它主要代指“专情”,表达诗人的孤寂和哀愁。这样的情感和意象在宋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李煜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以“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来表达自己的哀愁,对国家灭亡的凄婉。词人李清照在晚年所作《声声慢》中更是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可见,梧桐在表达孤寂和哀愁的情感时是最为准确、频繁的。梧桐大多描述秋景,在秋风细雨的渲染下,给诗句添加一种寂寥、凄清之感。宋代诗人方岳在《秋热·其一》中以“四十日秋无点雨,谁将消息到梧桐”表达秋日将近的情境。明代诗人何景明在《雨夜似清溪二首·其一》中以“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表达秋日里萧瑟、寂寥之感。“秋风吹拂梧桐”已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描写凄凉场景、表达心中愁思所钟爱的场景。“梧桐”在唐诗宋词中,成为孤寂的代名词,这一意象为诗词的艺术性增色不少。明朝诗人沈周在《读吴越春秋》中写道:“台越还闻走麋鹿,墟吴真见有梧桐。”可见“梧桐”这一意象在形容凋敝、孤寂方面的特殊意义。
  四、结语
  意象是唐诗宋词的精髓,历经千年传承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唐诗宋词最常见的意象主要有:水、草、月、梧桐,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中华灿烂的诗歌文化,成为历代诗人、词人手中妙笔生花的重要工具,表达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深沉的积淀。
  参考文献:
  [1]赵吉凯.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讨[J].甘肃教育,2020(08):142.
  [2]郭雅超.小学古诗词意象的教学研究[J].科普童话,2020(06):54.
  [3]杨英.古诗词意象分析与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30):55-56.
  [4]杨蕾.中职语文唐宋诗词意象教学[J].散文百家(理论),2020(09):100.
  (作者简介:邱建国,男,本科,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讲师,研究方向:唐宋诗词)
  (责任编辑 于美琪)
其他文献
2021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强调“探索推进北京市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为指引,充分进行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探索及实践。我们通过针对不同類型融合课程的总结复盘,成功实践了多种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活动,有效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推进中心在艺体类学科中的教育有
期刊
学校自2003年提出“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和教师体会教育的幸福。然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幸福教育”的内涵,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在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呢?结合学校进行的“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职业幸福感最高的群体是入职2-5年的新教师,他们从业动机强,身体素质好,在教学工作
期刊
北京市日坛中学深耕学科教学土壤,聚焦教师教学实践,致力于探寻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关键路径——情境教学。基于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开展情境教学的三种策略,即问题式、探究式和融通式的情境教学策略。  问题式教学策略  问题式教学策略通过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设置科学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探究,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更可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物理教学
期刊
编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中国教育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教育的高质量,根本在于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而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关键在于教的艺术。本刊陆续推出基础教育各学科代表性的教研成果,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高质量课堂教学提供助力。本期,邀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秦晓文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卢海军老师分享他们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期刊
孙子蛋黄正把玩着一块用红绳系着的白玉镶金锁。孩子爸爸:“蛋黄,这是哪里来的?”“爸爸,爷爷今天中大奖啦!这是爷爷得的奖品!他把这个奖品送给我当礼物了,爸爸你看看。” 说完蛋黄把玉递到爸爸手中。  爷爷这时哼着小曲慢悠悠地走过来:“儿子,我今天手气不错!正好我宝贝孙子过生日,我给孩子买完玩具,刚要出门,一个穿西装的小伙子把我拦住了。他说他是超市的管理人员,告诉我可以凭购物小票去首饰店抽奖,你爸我手气
期刊
与你初识  你是一片苍翠欲滴的青绿  洋洋洒洒溢彩流光  漫长岁月  我如一只命运多舛的蜗牛  虽步履蹒跚  却有执着的信念  爬上那梦寐的金字塔  鸟瞰脚下的风光  就这样  在艰难的跋涉中踽踽独行  一路上曾听有人放声高歌  ——风景这边独好  却从未敢驻足欣赏  走过春花烂漫  越过夏日嫣红  猛然醒来  已是秋色金黄  抬头仰望  你站在高高山岗  脱去绿色战袍  换上红色戎装  谱写丰收
期刊
错过了“烟花三月”,我们赶在了十月这天“下扬州”。驱车到达瘦西湖景点停好车走出地下停车场,不远处传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歌曲,那句“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让我已是曲中人。  扬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湖。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这样一来,湖上的风景便显得格外优美秀丽。到底弯曲细长,所以叫瘦西湖。  扬州历史厚重
期刊
目的 探讨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未激活的巨噬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泌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制备脂多糖(LPS)激活的和未激活的人腹腔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MφCM),取50%体积分数的MφCM,分别施加于纯化培养的胎眼PRE细胞,作用48 h,取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L-6的质量浓度.结果脂多糖激活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L-MφCM)和未激
山路十八弯,用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吃过午饭,早已安排好的客车把我们送到了沙田镇十六都村钟鼓山下。正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驱散了林间的些许凉意。现在这个时候,正是踏游大好河山最好的季节。  过了桃溪,在洪局长夫人的提议下,我们决定去踏访“上天遗留在人间最后的人家”——石顶人家。听说那里的天空有着不一样的纯粹干净,它深藏于山,与世隔绝,宛如世外桃源。那些乡民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若
期刊
太子山顶圣洁的雪水款款流淌,在大夏河流过的土地上花儿分外妖娆。河州也自此在西北的大地上开始鲜艳、开始悠扬、开始浪漫。  听——“尕妹是牡丹花中王”——是花儿,这就是花儿!这就是河州大地上四下里悠扬着的浪漫!花中王一般的尕妹挑逗起的是谁的心田啊,痴情的人已经在歌声里沉醉,然而最懂得羞臊的西北男人们,没有掏心掏肺的思谋,又怎能够唱得出这般撩拨心弦的深情啊……  花儿在河州的山水间萦绕着,浪漫或许是羞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