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多年的传承而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为人们所传颂。意象是诗词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纷繁复杂的意象构成了诗词的意境,让人身临其境,这是诗词的精髓。本文详细阐述意象的含义及其发展,对唐诗宋词中的几种常见的意象进行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唐诗宋词 意象 意境
一、引言
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对文字进行锻字炼句后的凝练表达,在格律、押韵和意象方面都有许多要求,好的诗词不在于用词之艰深,而在于让人身临其境,从诗词中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和场景。意象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数个意象构建意境,这种意境可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感化人的内心。在众多诗人、词人的作品中,许多意象是共用的,这些意象也成为某种心情的代表。水、草、月、梧桐等意象各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它们为这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增添了艺术色彩。
二、意象的含义及发展
象是世间万物,是形态,在《周易》中代指卦象,包括世间万物的所有形态。所谓意象,则是“立象以尽意”,在诗词中通过各种象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中国关于意象的讨论最远可以追溯到老庄时期,道教的老庄哲学,在诗词方面有大的贡献。在思想上,老庄强调虚实、天地、自然、象、道等暗合天地自然的哲学,它们或明或暗地通过象来表达意和自己的哲学思想。在体裁上,《道德经》本身就是用诗歌体写就,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性,在洋洋洒洒几千言当中,不仅点出了世间的至理,也通过大量的意象为人们构筑了波澜壮阔的世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哲学家和诗学家对本体论的思辨,终于为意象论奠定了基础,人们更加习惯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道的体悟。曹操用“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人虽老而志向不改。曹植在名篇《洛神赋》中用到秋菊和春松的意象表达自己的赞叹和仰慕之情。王羲之在《兰亭序》中通过对山和竹的描写来表达此地的清净和优雅,这时候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意象。到了唐宋时期,意象的使用则登峰造极,人们通过意象来构筑意境,赋予诗词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庄子在《逍遥游》中以蜉蝣和沧海,呼应天地,表达人生的倥偬,沧海一粟,一幅宇宙浩大、波澜壮阔的图卷展开在世人面前。诗仙李白更是留下了诸多名篇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名篇名句无一不是托物言志,却又赋予诗词一种自然和格局,让人读来眼前真能浮现一种云山雾绕之感,这是一种玄妙的境界,是诗人对意象的运用,对意境的构造,这是登峰造极的妙笔。时至今日,意象依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诗词中更是多次用意象来凸显诗词的豪迈之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当今诗坛,意象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默契,这是中国特有的诗词文化,有自己特殊的韵味。
三、唐诗宋词中常见意象探析
在唐诗宋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有水、月、草、梧桐等,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水”代表着我国最高的哲学智慧,其寓意丰富,褒贬不一。“月”常表思念之情,“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意志,多被诗人用于歌颂生命的伟大。“梧桐”表示孤寂、凄清之感,经常与秋搭配在一起,营造出肃杀、凄凉的氛围。这些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普遍,也是最能表达人的感情的意象。
(一)唐诗宋词中的“水”
唐诗宋词中,“水”这一意象寓意丰富,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不同的情感。李白在《将进酒》中用黄河水的波澜壮阔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豪迈之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大江东去的诗句,通过对江水浩荡的描写来表达历史悠悠、豪迈苍凉的情感。此外,苏子对西湖潋滟的水色和雨中的空蒙描写得十分虚幻,他将雨中西湖在日光照耀下的波光粼粼,融入了诗句当中,这里的水多了一番柔情和亮丽。水利万物而不争,故称“上善若水”,水本身是具有流动性的,它的湍急、迅猛或是涓涓细流,都会成为诗人、词人笔下托物言志的对象。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飞湍、瀑流等词形容蜀道之难。水的流动性也容易让人联想起时间的流逝,进而引发诗人的惆怅之感。杜甫在《登高》一诗当中通过对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描写表达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对自身经历的哀叹。宋代诗人汪元量在《湖州歌·其六》中通过北望燕云、大江东去等意象来表达对山河一统的夙愿和虚耗人生的悔恨。唐诗宋词中,“水”这一意象的使用最为频繁,它通过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不一样的感情色彩,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水”永远是人们托物言志和表达心情的对象。
(二)唐诗宋词中的“草”
在平常的生活中,“草”象征著微小、生机和不屈。它体态娇小,却最容易存活,即便今年枯黄衰弱,来年依然郁郁葱葱。在诗词中,它往往代表着诗人不屈的意志,历经磨难而不放弃的精神,对人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赞美,对不屈意志的倾慕。唐太宗在《赋萧瑀》中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表达自己对于仁人志士、忠贞之士的欣赏和喜爱。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天街小雨润如酥”和草色描写出一幅绝美的春光图。而杂草丛生的景象也会给人一种荒凉、破败之感。杜甫在《春望》中通过对国家破碎而草木却茂盛的描写,传递出一幅破败不堪的景象:国家沦丧、杂草丛生,这里的“草”就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山河破碎的叹惋。白居易在《李白墓》中用“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描绘出李白墓旁青草无限的景象,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李清照在《点绛唇·闺思》中通过对衰草连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伤春伤别之情。千余年来,“草”这一意象,可以表达作者自强不息的意志,也可以用来表现衰草连天的景象,哀叹物是人非,它寓意丰富,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一样的效果。
(三)唐诗宋词中的“月”
唐诗宋词中的“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意象,多用来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可以是对人,也可以是对家乡。词人苏轼在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多次用到“月”,既表达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无奈,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名篇。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用今时与古时的月来作对比,营造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引人神往。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点明“月是故乡明”,成为千百年来在外漂泊士子的绝唱,家乡的月亮是最美的,也是最明亮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惦记自己的家乡。表达思乡之情最为情深意切的当属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对“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执念,寥寥数笔勾勒出记忆中家乡的美景,并表达了自己热切的思乡之情。词人李清照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通过“雁字回时”和“月满西楼”两句成就千古绝唱,这两句不仅立意奇特,且对仗工整,它们表达了词人的思念之情。晏几道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借月来回忆往昔,表达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通过对海上明月和江水波澜壮阔的描写,给人们描绘出一种别样的月色与夜色。
(四)唐诗宋词中的“梧桐”
在唐诗宋词中,“梧桐”也是运用较为频繁的意象,它主要代指“专情”,表达诗人的孤寂和哀愁。这样的情感和意象在宋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李煜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以“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来表达自己的哀愁,对国家灭亡的凄婉。词人李清照在晚年所作《声声慢》中更是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可见,梧桐在表达孤寂和哀愁的情感时是最为准确、频繁的。梧桐大多描述秋景,在秋风细雨的渲染下,给诗句添加一种寂寥、凄清之感。宋代诗人方岳在《秋热·其一》中以“四十日秋无点雨,谁将消息到梧桐”表达秋日将近的情境。明代诗人何景明在《雨夜似清溪二首·其一》中以“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表达秋日里萧瑟、寂寥之感。“秋风吹拂梧桐”已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描写凄凉场景、表达心中愁思所钟爱的场景。“梧桐”在唐诗宋词中,成为孤寂的代名词,这一意象为诗词的艺术性增色不少。明朝诗人沈周在《读吴越春秋》中写道:“台越还闻走麋鹿,墟吴真见有梧桐。”可见“梧桐”这一意象在形容凋敝、孤寂方面的特殊意义。
四、结语
意象是唐诗宋词的精髓,历经千年传承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唐诗宋词最常见的意象主要有:水、草、月、梧桐,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中华灿烂的诗歌文化,成为历代诗人、词人手中妙笔生花的重要工具,表达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深沉的积淀。
参考文献:
[1]赵吉凯.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讨[J].甘肃教育,2020(08):142.
[2]郭雅超.小学古诗词意象的教学研究[J].科普童话,2020(06):54.
[3]杨英.古诗词意象分析与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30):55-56.
[4]杨蕾.中职语文唐宋诗词意象教学[J].散文百家(理论),2020(09):100.
(作者简介:邱建国,男,本科,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讲师,研究方向:唐宋诗词)
(责任编辑 于美琪)
关键词:唐诗宋词 意象 意境
一、引言
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对文字进行锻字炼句后的凝练表达,在格律、押韵和意象方面都有许多要求,好的诗词不在于用词之艰深,而在于让人身临其境,从诗词中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和场景。意象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数个意象构建意境,这种意境可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感化人的内心。在众多诗人、词人的作品中,许多意象是共用的,这些意象也成为某种心情的代表。水、草、月、梧桐等意象各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它们为这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增添了艺术色彩。
二、意象的含义及发展
象是世间万物,是形态,在《周易》中代指卦象,包括世间万物的所有形态。所谓意象,则是“立象以尽意”,在诗词中通过各种象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中国关于意象的讨论最远可以追溯到老庄时期,道教的老庄哲学,在诗词方面有大的贡献。在思想上,老庄强调虚实、天地、自然、象、道等暗合天地自然的哲学,它们或明或暗地通过象来表达意和自己的哲学思想。在体裁上,《道德经》本身就是用诗歌体写就,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性,在洋洋洒洒几千言当中,不仅点出了世间的至理,也通过大量的意象为人们构筑了波澜壮阔的世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哲学家和诗学家对本体论的思辨,终于为意象论奠定了基础,人们更加习惯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道的体悟。曹操用“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人虽老而志向不改。曹植在名篇《洛神赋》中用到秋菊和春松的意象表达自己的赞叹和仰慕之情。王羲之在《兰亭序》中通过对山和竹的描写来表达此地的清净和优雅,这时候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意象。到了唐宋时期,意象的使用则登峰造极,人们通过意象来构筑意境,赋予诗词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庄子在《逍遥游》中以蜉蝣和沧海,呼应天地,表达人生的倥偬,沧海一粟,一幅宇宙浩大、波澜壮阔的图卷展开在世人面前。诗仙李白更是留下了诸多名篇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名篇名句无一不是托物言志,却又赋予诗词一种自然和格局,让人读来眼前真能浮现一种云山雾绕之感,这是一种玄妙的境界,是诗人对意象的运用,对意境的构造,这是登峰造极的妙笔。时至今日,意象依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诗词中更是多次用意象来凸显诗词的豪迈之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当今诗坛,意象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默契,这是中国特有的诗词文化,有自己特殊的韵味。
三、唐诗宋词中常见意象探析
在唐诗宋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有水、月、草、梧桐等,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水”代表着我国最高的哲学智慧,其寓意丰富,褒贬不一。“月”常表思念之情,“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意志,多被诗人用于歌颂生命的伟大。“梧桐”表示孤寂、凄清之感,经常与秋搭配在一起,营造出肃杀、凄凉的氛围。这些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普遍,也是最能表达人的感情的意象。
(一)唐诗宋词中的“水”
唐诗宋词中,“水”这一意象寓意丰富,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不同的情感。李白在《将进酒》中用黄河水的波澜壮阔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豪迈之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大江东去的诗句,通过对江水浩荡的描写来表达历史悠悠、豪迈苍凉的情感。此外,苏子对西湖潋滟的水色和雨中的空蒙描写得十分虚幻,他将雨中西湖在日光照耀下的波光粼粼,融入了诗句当中,这里的水多了一番柔情和亮丽。水利万物而不争,故称“上善若水”,水本身是具有流动性的,它的湍急、迅猛或是涓涓细流,都会成为诗人、词人笔下托物言志的对象。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飞湍、瀑流等词形容蜀道之难。水的流动性也容易让人联想起时间的流逝,进而引发诗人的惆怅之感。杜甫在《登高》一诗当中通过对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描写表达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对自身经历的哀叹。宋代诗人汪元量在《湖州歌·其六》中通过北望燕云、大江东去等意象来表达对山河一统的夙愿和虚耗人生的悔恨。唐诗宋词中,“水”这一意象的使用最为频繁,它通过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不一样的感情色彩,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水”永远是人们托物言志和表达心情的对象。
(二)唐诗宋词中的“草”
在平常的生活中,“草”象征著微小、生机和不屈。它体态娇小,却最容易存活,即便今年枯黄衰弱,来年依然郁郁葱葱。在诗词中,它往往代表着诗人不屈的意志,历经磨难而不放弃的精神,对人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赞美,对不屈意志的倾慕。唐太宗在《赋萧瑀》中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表达自己对于仁人志士、忠贞之士的欣赏和喜爱。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天街小雨润如酥”和草色描写出一幅绝美的春光图。而杂草丛生的景象也会给人一种荒凉、破败之感。杜甫在《春望》中通过对国家破碎而草木却茂盛的描写,传递出一幅破败不堪的景象:国家沦丧、杂草丛生,这里的“草”就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山河破碎的叹惋。白居易在《李白墓》中用“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描绘出李白墓旁青草无限的景象,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李清照在《点绛唇·闺思》中通过对衰草连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伤春伤别之情。千余年来,“草”这一意象,可以表达作者自强不息的意志,也可以用来表现衰草连天的景象,哀叹物是人非,它寓意丰富,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一样的效果。
(三)唐诗宋词中的“月”
唐诗宋词中的“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意象,多用来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可以是对人,也可以是对家乡。词人苏轼在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多次用到“月”,既表达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无奈,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名篇。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用今时与古时的月来作对比,营造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引人神往。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点明“月是故乡明”,成为千百年来在外漂泊士子的绝唱,家乡的月亮是最美的,也是最明亮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惦记自己的家乡。表达思乡之情最为情深意切的当属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对“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执念,寥寥数笔勾勒出记忆中家乡的美景,并表达了自己热切的思乡之情。词人李清照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通过“雁字回时”和“月满西楼”两句成就千古绝唱,这两句不仅立意奇特,且对仗工整,它们表达了词人的思念之情。晏几道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借月来回忆往昔,表达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通过对海上明月和江水波澜壮阔的描写,给人们描绘出一种别样的月色与夜色。
(四)唐诗宋词中的“梧桐”
在唐诗宋词中,“梧桐”也是运用较为频繁的意象,它主要代指“专情”,表达诗人的孤寂和哀愁。这样的情感和意象在宋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李煜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以“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来表达自己的哀愁,对国家灭亡的凄婉。词人李清照在晚年所作《声声慢》中更是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可见,梧桐在表达孤寂和哀愁的情感时是最为准确、频繁的。梧桐大多描述秋景,在秋风细雨的渲染下,给诗句添加一种寂寥、凄清之感。宋代诗人方岳在《秋热·其一》中以“四十日秋无点雨,谁将消息到梧桐”表达秋日将近的情境。明代诗人何景明在《雨夜似清溪二首·其一》中以“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表达秋日里萧瑟、寂寥之感。“秋风吹拂梧桐”已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描写凄凉场景、表达心中愁思所钟爱的场景。“梧桐”在唐诗宋词中,成为孤寂的代名词,这一意象为诗词的艺术性增色不少。明朝诗人沈周在《读吴越春秋》中写道:“台越还闻走麋鹿,墟吴真见有梧桐。”可见“梧桐”这一意象在形容凋敝、孤寂方面的特殊意义。
四、结语
意象是唐诗宋词的精髓,历经千年传承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唐诗宋词最常见的意象主要有:水、草、月、梧桐,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中华灿烂的诗歌文化,成为历代诗人、词人手中妙笔生花的重要工具,表达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深沉的积淀。
参考文献:
[1]赵吉凯.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讨[J].甘肃教育,2020(08):142.
[2]郭雅超.小学古诗词意象的教学研究[J].科普童话,2020(06):54.
[3]杨英.古诗词意象分析与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30):55-56.
[4]杨蕾.中职语文唐宋诗词意象教学[J].散文百家(理论),2020(09):100.
(作者简介:邱建国,男,本科,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讲师,研究方向:唐宋诗词)
(责任编辑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