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中国教育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教育的高质量,根本在于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而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关键在于教的艺术。本刊陆续推出基础教育各学科代表性的教研成果,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高质量课堂教学提供助力。本期,邀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秦晓文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卢海军老师分享他们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一切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核心问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在北京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进的策略。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应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讲授、体验、探究等教学方式,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把“听中学”“看中学”和“做中学”有机结合起来。
1.改进讲授式教学,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新知识的本质特征及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一是利用相关的典型物理现象和生活情景,直接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铺垫。二是通过适当的演示实验为克服重点和难点作铺垫。演示前,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重点和思考的问题。演示过程中要创造条件,提高可见度,突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等方法,突出实验结果和条件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条件的差异及所产生结果的联系。演示后,要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提供铺垫。还可以利用录像、计算机,有控制地再现实验现象的发生过程,使表象得以巩固、连续和丰富,从而为理性分析奠定必要的基础。
讲授过程中要尽可能应用变式教学,突出事例的本质特征,还要引导学生分类比较。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帮助学生发现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为学生抽象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讲授式教学要致力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针对性。要精讲,为学生留出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为自己留出更多指导不同层次学生的时间。关注学生回答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注意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障碍点,不片面追求答案的完整性。
2.加强“做中学”,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做中学”是指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制作等实践类活动方式,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做中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应用,克服“纸上谈兵”学物理产生的系列弊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以及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需要,选择、设计适当的活动任务,如体验类、制作类、测量类、探究类活动等。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策略组织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物理概念等核心知识的建立过程,如体会概念建立的必要性、概念定义的合理性、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等。活动任务要明确具体,指令清晰,完成活动任务所需要的器材等资源要充足,符合教学要求。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系统性。通过具体的任务和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制作、探究。
加强与改进实验教学,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课标规定的20个必做学生实验。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组织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低成本实验活动。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实验活动。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知规律的实验情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促进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和別人平等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设计规划好学生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应事先亲历活动全过程,评估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时间,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指导策略。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质量合格、操作简便、数量充足的器材,还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要将整体书面指导、个别现场指导、生生指导等多种指导方式结合起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活动。
以核心素养为取向,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1.基于物理学科特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尽量克服自身惰性,主动改变那些自己最熟悉、最容易操作,但不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行为,如教师包办代替、随意提问、问题不清、指令不明等。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其养成将困惑和疑问表达出来的习惯。教师提问时要多采用“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尽量少提“一般是非性问题”和“是什么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或解决方案要及时追问和质疑,重视学生思考过程中的证据及解释。
教师要设计适当的问题或任务,采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系统性,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任务的设计要适当,应充分利用实验解决学生的疑惑和质疑;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和操作时间。
创设适当的问题和任务,尽量将分析论证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显性化、程序化。教师通过将科学思维过程显性化,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示范;学生将科学思维显性化,便于教师诊断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和错误,及时纠正及针对性强化。
2.抓住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认真研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所有实验探究课题,不仅要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还要撰写探究报告,体会科学探究中出现的思维误区和问题,为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课题为载体,加强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创设适当情境,指导学生提出可以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如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中,怎样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指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学会识别问题中的变量,如探究蒸发吸热中如何识别控制变量;指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和测量变量的方法,如探究固体能够传播声音中如何控制变量,探究平面镜成像中如何测量和改变像高,探究滑动摩擦力因素中如何测量粗糙程度;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指导学生安全规范地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科学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基于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如克服为追求结论而忽视科学方法的不良倾向。
发挥教师在探究学习中的支持与引导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3.以核心素养为取向,加强课堂互动交流,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师生互动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力量,教师要用自己对学习、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互动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参与的关注,确保学生在互动中切实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加强合作学习以及生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合作交流中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識,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成功学习的体验,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丰富多彩的世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感受知识的力量,感受学习的乐趣。
加强诊断和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诊断。采取多种措施了解、分析学情,加强教学诊断,提高教学针对性。教师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经验是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有哪些经验是不利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基础是否具备等,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及针对性作业,提高教学的实效。通过诊断帮助学生从认知过程中寻找错误根源,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独立解答问题的条件,从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开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发展不同层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学反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错误,并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多种反馈方式,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如利用实物投影、手机同屏等技术手段展示学生典型问题并进行点评,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面对面反馈等。根据长期积累的反馈信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适当的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和练习。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中国教育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教育的高质量,根本在于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而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关键在于教的艺术。本刊陆续推出基础教育各学科代表性的教研成果,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高质量课堂教学提供助力。本期,邀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秦晓文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卢海军老师分享他们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一切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核心问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在北京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进的策略。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应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讲授、体验、探究等教学方式,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把“听中学”“看中学”和“做中学”有机结合起来。
1.改进讲授式教学,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新知识的本质特征及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一是利用相关的典型物理现象和生活情景,直接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铺垫。二是通过适当的演示实验为克服重点和难点作铺垫。演示前,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重点和思考的问题。演示过程中要创造条件,提高可见度,突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等方法,突出实验结果和条件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条件的差异及所产生结果的联系。演示后,要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提供铺垫。还可以利用录像、计算机,有控制地再现实验现象的发生过程,使表象得以巩固、连续和丰富,从而为理性分析奠定必要的基础。
讲授过程中要尽可能应用变式教学,突出事例的本质特征,还要引导学生分类比较。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帮助学生发现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为学生抽象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讲授式教学要致力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针对性。要精讲,为学生留出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为自己留出更多指导不同层次学生的时间。关注学生回答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注意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障碍点,不片面追求答案的完整性。
2.加强“做中学”,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做中学”是指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制作等实践类活动方式,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做中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应用,克服“纸上谈兵”学物理产生的系列弊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以及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需要,选择、设计适当的活动任务,如体验类、制作类、测量类、探究类活动等。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策略组织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物理概念等核心知识的建立过程,如体会概念建立的必要性、概念定义的合理性、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等。活动任务要明确具体,指令清晰,完成活动任务所需要的器材等资源要充足,符合教学要求。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系统性。通过具体的任务和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制作、探究。
加强与改进实验教学,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课标规定的20个必做学生实验。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组织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低成本实验活动。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实验活动。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知规律的实验情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促进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和別人平等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设计规划好学生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应事先亲历活动全过程,评估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时间,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指导策略。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质量合格、操作简便、数量充足的器材,还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要将整体书面指导、个别现场指导、生生指导等多种指导方式结合起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活动。
以核心素养为取向,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1.基于物理学科特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尽量克服自身惰性,主动改变那些自己最熟悉、最容易操作,但不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行为,如教师包办代替、随意提问、问题不清、指令不明等。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其养成将困惑和疑问表达出来的习惯。教师提问时要多采用“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尽量少提“一般是非性问题”和“是什么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或解决方案要及时追问和质疑,重视学生思考过程中的证据及解释。
教师要设计适当的问题或任务,采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系统性,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任务的设计要适当,应充分利用实验解决学生的疑惑和质疑;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和操作时间。
创设适当的问题和任务,尽量将分析论证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显性化、程序化。教师通过将科学思维过程显性化,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示范;学生将科学思维显性化,便于教师诊断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和错误,及时纠正及针对性强化。
2.抓住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认真研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所有实验探究课题,不仅要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还要撰写探究报告,体会科学探究中出现的思维误区和问题,为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课题为载体,加强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创设适当情境,指导学生提出可以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如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中,怎样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指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学会识别问题中的变量,如探究蒸发吸热中如何识别控制变量;指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和测量变量的方法,如探究固体能够传播声音中如何控制变量,探究平面镜成像中如何测量和改变像高,探究滑动摩擦力因素中如何测量粗糙程度;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指导学生安全规范地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科学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基于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如克服为追求结论而忽视科学方法的不良倾向。
发挥教师在探究学习中的支持与引导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3.以核心素养为取向,加强课堂互动交流,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师生互动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力量,教师要用自己对学习、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互动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参与的关注,确保学生在互动中切实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加强合作学习以及生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合作交流中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識,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成功学习的体验,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丰富多彩的世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感受知识的力量,感受学习的乐趣。
加强诊断和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诊断。采取多种措施了解、分析学情,加强教学诊断,提高教学针对性。教师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经验是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有哪些经验是不利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基础是否具备等,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及针对性作业,提高教学的实效。通过诊断帮助学生从认知过程中寻找错误根源,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独立解答问题的条件,从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开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发展不同层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学反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错误,并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多种反馈方式,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如利用实物投影、手机同屏等技术手段展示学生典型问题并进行点评,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面对面反馈等。根据长期积累的反馈信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适当的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