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北京城里的十三爷迷们慕名而来,想象十三爷的一世英名、威望,站在简陋的大坑前无不觉得几分失落和凄凉
6月炎热的一天,记者坐北京公交917路直奔河北涞水,在渐村站下车,一路寻觅十三爷坟。相邻的几个村庄格外噌杂,超市、洗浴中心、棋牌室等一应俱有,只有到了东营房村,看到耸立的王爷墓地的石牌、牌楼,才发觉这里奇特的静谧和旷达,那种少有的气定神闲的古典感觉扑面而来。
东营房村就是十三爷坟的看陵人后代聚集而成的,有千户人家。村里人直呼的“十三爷”,是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继位后封十三弟为怡亲王,治国上倚靠甚多,可惜英年病逝。此王爷坟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前朝后寝,布局宏大,但地宫文物在上世纪30年代被盗抢,成排的大柏树遭砍伐。只凭着剩下的几座精美称绝的牌楼、华表柱等地面建筑,2006年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走进村里,随意找中老年人聊天,个个谈兴甚好,他们散坐在石碑前聊开了,还互相反驳、举证。从建陵时间算起,距今己相隔二三百年,石碑无语,残阳迷离,众口难调。围绕十三爷坟及后来遭际的乡间传说进入不了正史,就像夜色中的吱喳呜叫的飞鸟,划过树梢,有飞行的线路,却无明显的痕迹,但构成鲜活、灵动的陵园氛围。
坐西朝东,按皇上建制
十三爷坟位于涞水县城北20里,村里人爱提及的是,坟墓的准确位置是在东营房村南侧“云溪水峪湾”,典雅的五个字透着难得的书卷气,彰显皇家风水的温润和高端。
素有研究的46岁张小民在家中比划着说,十三爷坟有“内外圈”之说,圆宝顶之西300米处有一条丘陵延绵,山形成龙椅状,此为山水“内圈”,而“外圈”则在龙岗丘陵以西30里以外的太行山脉,山形也是三面环抱,与丘陵走势遥遥相对。
张小民从事工程外包工作,对建筑的形状特别敏感。他说,陵区以中轴线贯穿东西向,有五孔石拱桥、三孔石平桥、罗佝桥,原来桥下潺潺流水,环似玉带,神路上建有火焰牌楼、四柱七楼石牌坊、华表等,层次极为分明。“一般王爷坟是南北向,偏偏十三爷坟是坐西朝东,老人说是按皇上建制盖的。”
老辈人曾形容说,原来看十三爷坟的形状,转一圈看就像一头“蛮公牛”,再一看“公牛”又跑了,似乎感觉到长久不了。而张小民的眼光不同,他回忆道,小时遥看汉白玉构成的陵墓建筑,就像一群“白羊”在那儿悠闲地趴着。
最让张小民自豪的是,尚存的几座牌楼、华表制作精美,国内罕见,人见人爱。他举例说:“哎呀,那俩华表一是火柱,一是水柱,雕有五条龙,技艺高超,价值连城。”坐在一旁的72岁的刘江补充道: “北边的那个华表一泅水,过了三天准下雨,我亲眼看到过。”
可能从几代父辈那里得到的传言,遇见的几位老人异口同声地说,十三爷是让皇位不坐的人,是帮雍正整江山、灭政敌的武人。65岁的郭井龙说: “宫廷里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虽然十三爷没当上皇上,但哥哥皇上尊敬他,所以他的陵墓建筑不小。”不少老人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从剧情里建立了对十三爷的印记,只是嫌十三爷的戏份太少。
地宫成子孩子们的嬉戏地
村里的老人们一口认定,对十三爷坟盗窃最严重的该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宋哲元所属的29军部队,盗窃整个地宫,殃及上面建筑,砍伐了成排的松柏树。
77岁的郭满仓转述小时听到的场景:军阀混战时期,29军在村里住了一个连,住了一个多月,突然盗抢地宫,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当时交通不便,用骆驼运走。也有老人说,当时还找来十轮美式大卡车参与运输。75岁的胡廷玉伸出两根手指说:“我听说是用两辆军车拉走的。”
幸亏80岁以上的老人还留存当年的景象,记得兵荒马乱的野蛮和无序。83岁的郭井怀回忆道:“当时我四五岁,看见宋哲元部队在村里练操,挥着宽大刀,臂膀上有红箍条,全村都在看热闹。盗坟时,兵把着,不叫村民去。打开坟头的第一道石门帘,是纯汉白玉石。”87岁的郭文芳也是一个重要的在场者:“我小时候,宝顶还好好的。那天宋哲元部队带着武器封锁,不让我们上去。只看见兵来回跑着,他们找墓道,打开封包土、土砌墙,东西拿走。”
残缺的地宫后来成了村里孩子们嬉闹的地方,在乱世中不断呈现被蚕食的衰败情景。75岁的胡廷玉曾看到一件破烂的大龙袍被人扯上来,地宫里的石料被人陆续取走;65岁的郭井龙小时就爱钻在黑咕隆咚的地宫里,看着腐烂悬棺和水井发呆,还见到有人冬天烧汉白玉大石头取石块;在村里做烧饼的杨大姐今年60岁,她边烤饼边笑着说: “五六岁时老跟男孩们在地宫边上钻枣树丛,洞早就封闭了,留下碎石头,有的绿瓦闪着亮光。”
记者看到,今天的地宫原址恢复了农田的模样,大坑里的地宫入口处只是一簇草丛,周围栽种好几圈玉米。地宫的边上孤独地长着一棵小树,在飒飒山风中无奈地摇晃着。
听说曾有北京城里的十三爷迷们慕名而来,想象十三爷的一世英名、威望,站在简陋的大坑前无不觉得几分失落和凄凉。
盗窃频发,保护升级
村里上岁数的人恨日本鬼子。郭文芳愤恨地说:“日本人来后,我们村就成了拉锯村。他们简直无恶不作。”
90岁的刘负说,日本兵拆十三爷坟的砖墙,去盖附近村庄的炮楼,以阻击抗日武装的袭扰。坐在老槐树下的几位老人一致认为,这次拆砖墙,对十三爷坟的格局破坏极大,加快陵寝主体地面建筑的溃灭。
到了今天,老人们讲得最多的是前几年俩华表柱上的“望天吼”两次被盗窃的故事,版本略同,细节不一。郭文芳说:“盗贼们在夜间开着五吨吊车,直接吊走‘望天吼’,到了海港,都快要运走了,被守卫发现,拿回来搁在大队办公室,想不到第二次又被盗走。追回后就不敢放在村里,搁在县一中。我有时上涞水,就到一中门里看几眼。”
就是从“望天吼”被盗开始,十三爷坟从二级保护改为一级保护,在陵寝区安装多处摄像头。70出头的胡廷玉正式当上看陵人,一看就是7年,夜晚守望时“真是出奇地宁静”。
喜爱阅读的张小民提及,女作家铁凝90年代的短篇名作《孕妇和牛》就是以十三爷坟为写作背景。回来一查,果然如此,作家细腻地写出一位农家孕妇回家路上对幸福期盼的心绪,特地点到孕妇认真描摹倒立在路旁的墓碑上的17个大字:“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作家还写道: “四下里是如此的旷达,那气派、堂皇的汉白玉牌楼宛若从天而降,突然矗立在大地上,让人毫无准备。即使对这牌楼望了一辈子的老人,每逢看见蓝天下这耀眼的存在,仍不免有种突然的感觉。”
真实中的村民又是怎样表述呢?他们念想最多的却是十三爷坟原本环绕不尽、早已丧失的水系,郭井龙说:“水大,有鱼,来回游。”郭文芳心仪的是: “四座桥,人工河,绕着来回流。”郭井龙、胡廷玉唠叨的是,“五孔桥上像卢沟桥的那种好看栏杆。”
46岁的张小民始终怀念小时候的那种听觉:十三爷坟成片树林里阵风吹袭后的那种回声,缥缈,琐细,轻盈而又凝重。
6月炎热的一天,记者坐北京公交917路直奔河北涞水,在渐村站下车,一路寻觅十三爷坟。相邻的几个村庄格外噌杂,超市、洗浴中心、棋牌室等一应俱有,只有到了东营房村,看到耸立的王爷墓地的石牌、牌楼,才发觉这里奇特的静谧和旷达,那种少有的气定神闲的古典感觉扑面而来。
东营房村就是十三爷坟的看陵人后代聚集而成的,有千户人家。村里人直呼的“十三爷”,是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继位后封十三弟为怡亲王,治国上倚靠甚多,可惜英年病逝。此王爷坟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前朝后寝,布局宏大,但地宫文物在上世纪30年代被盗抢,成排的大柏树遭砍伐。只凭着剩下的几座精美称绝的牌楼、华表柱等地面建筑,2006年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走进村里,随意找中老年人聊天,个个谈兴甚好,他们散坐在石碑前聊开了,还互相反驳、举证。从建陵时间算起,距今己相隔二三百年,石碑无语,残阳迷离,众口难调。围绕十三爷坟及后来遭际的乡间传说进入不了正史,就像夜色中的吱喳呜叫的飞鸟,划过树梢,有飞行的线路,却无明显的痕迹,但构成鲜活、灵动的陵园氛围。
坐西朝东,按皇上建制
十三爷坟位于涞水县城北20里,村里人爱提及的是,坟墓的准确位置是在东营房村南侧“云溪水峪湾”,典雅的五个字透着难得的书卷气,彰显皇家风水的温润和高端。
素有研究的46岁张小民在家中比划着说,十三爷坟有“内外圈”之说,圆宝顶之西300米处有一条丘陵延绵,山形成龙椅状,此为山水“内圈”,而“外圈”则在龙岗丘陵以西30里以外的太行山脉,山形也是三面环抱,与丘陵走势遥遥相对。
张小民从事工程外包工作,对建筑的形状特别敏感。他说,陵区以中轴线贯穿东西向,有五孔石拱桥、三孔石平桥、罗佝桥,原来桥下潺潺流水,环似玉带,神路上建有火焰牌楼、四柱七楼石牌坊、华表等,层次极为分明。“一般王爷坟是南北向,偏偏十三爷坟是坐西朝东,老人说是按皇上建制盖的。”
老辈人曾形容说,原来看十三爷坟的形状,转一圈看就像一头“蛮公牛”,再一看“公牛”又跑了,似乎感觉到长久不了。而张小民的眼光不同,他回忆道,小时遥看汉白玉构成的陵墓建筑,就像一群“白羊”在那儿悠闲地趴着。
最让张小民自豪的是,尚存的几座牌楼、华表制作精美,国内罕见,人见人爱。他举例说:“哎呀,那俩华表一是火柱,一是水柱,雕有五条龙,技艺高超,价值连城。”坐在一旁的72岁的刘江补充道: “北边的那个华表一泅水,过了三天准下雨,我亲眼看到过。”
可能从几代父辈那里得到的传言,遇见的几位老人异口同声地说,十三爷是让皇位不坐的人,是帮雍正整江山、灭政敌的武人。65岁的郭井龙说: “宫廷里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虽然十三爷没当上皇上,但哥哥皇上尊敬他,所以他的陵墓建筑不小。”不少老人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从剧情里建立了对十三爷的印记,只是嫌十三爷的戏份太少。
地宫成子孩子们的嬉戏地
村里的老人们一口认定,对十三爷坟盗窃最严重的该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宋哲元所属的29军部队,盗窃整个地宫,殃及上面建筑,砍伐了成排的松柏树。
77岁的郭满仓转述小时听到的场景:军阀混战时期,29军在村里住了一个连,住了一个多月,突然盗抢地宫,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当时交通不便,用骆驼运走。也有老人说,当时还找来十轮美式大卡车参与运输。75岁的胡廷玉伸出两根手指说:“我听说是用两辆军车拉走的。”
幸亏80岁以上的老人还留存当年的景象,记得兵荒马乱的野蛮和无序。83岁的郭井怀回忆道:“当时我四五岁,看见宋哲元部队在村里练操,挥着宽大刀,臂膀上有红箍条,全村都在看热闹。盗坟时,兵把着,不叫村民去。打开坟头的第一道石门帘,是纯汉白玉石。”87岁的郭文芳也是一个重要的在场者:“我小时候,宝顶还好好的。那天宋哲元部队带着武器封锁,不让我们上去。只看见兵来回跑着,他们找墓道,打开封包土、土砌墙,东西拿走。”
残缺的地宫后来成了村里孩子们嬉闹的地方,在乱世中不断呈现被蚕食的衰败情景。75岁的胡廷玉曾看到一件破烂的大龙袍被人扯上来,地宫里的石料被人陆续取走;65岁的郭井龙小时就爱钻在黑咕隆咚的地宫里,看着腐烂悬棺和水井发呆,还见到有人冬天烧汉白玉大石头取石块;在村里做烧饼的杨大姐今年60岁,她边烤饼边笑着说: “五六岁时老跟男孩们在地宫边上钻枣树丛,洞早就封闭了,留下碎石头,有的绿瓦闪着亮光。”
记者看到,今天的地宫原址恢复了农田的模样,大坑里的地宫入口处只是一簇草丛,周围栽种好几圈玉米。地宫的边上孤独地长着一棵小树,在飒飒山风中无奈地摇晃着。
听说曾有北京城里的十三爷迷们慕名而来,想象十三爷的一世英名、威望,站在简陋的大坑前无不觉得几分失落和凄凉。
盗窃频发,保护升级
村里上岁数的人恨日本鬼子。郭文芳愤恨地说:“日本人来后,我们村就成了拉锯村。他们简直无恶不作。”
90岁的刘负说,日本兵拆十三爷坟的砖墙,去盖附近村庄的炮楼,以阻击抗日武装的袭扰。坐在老槐树下的几位老人一致认为,这次拆砖墙,对十三爷坟的格局破坏极大,加快陵寝主体地面建筑的溃灭。
到了今天,老人们讲得最多的是前几年俩华表柱上的“望天吼”两次被盗窃的故事,版本略同,细节不一。郭文芳说:“盗贼们在夜间开着五吨吊车,直接吊走‘望天吼’,到了海港,都快要运走了,被守卫发现,拿回来搁在大队办公室,想不到第二次又被盗走。追回后就不敢放在村里,搁在县一中。我有时上涞水,就到一中门里看几眼。”
就是从“望天吼”被盗开始,十三爷坟从二级保护改为一级保护,在陵寝区安装多处摄像头。70出头的胡廷玉正式当上看陵人,一看就是7年,夜晚守望时“真是出奇地宁静”。
喜爱阅读的张小民提及,女作家铁凝90年代的短篇名作《孕妇和牛》就是以十三爷坟为写作背景。回来一查,果然如此,作家细腻地写出一位农家孕妇回家路上对幸福期盼的心绪,特地点到孕妇认真描摹倒立在路旁的墓碑上的17个大字:“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作家还写道: “四下里是如此的旷达,那气派、堂皇的汉白玉牌楼宛若从天而降,突然矗立在大地上,让人毫无准备。即使对这牌楼望了一辈子的老人,每逢看见蓝天下这耀眼的存在,仍不免有种突然的感觉。”
真实中的村民又是怎样表述呢?他们念想最多的却是十三爷坟原本环绕不尽、早已丧失的水系,郭井龙说:“水大,有鱼,来回游。”郭文芳心仪的是: “四座桥,人工河,绕着来回流。”郭井龙、胡廷玉唠叨的是,“五孔桥上像卢沟桥的那种好看栏杆。”
46岁的张小民始终怀念小时候的那种听觉:十三爷坟成片树林里阵风吹袭后的那种回声,缥缈,琐细,轻盈而又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