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写作行为。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的统一。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人格的塑造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1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我们接触到的外域文化的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影响日益扩大。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假如一个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也就很难写出健康有意义的作品。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时期人格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自我角色认同”,即力图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内在连续性,认识自己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同一性。这种心理特点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心理基础。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或作者本人,就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其人格范例往往在不同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像屈原行吟江畔,虽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不改的高尚情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坚强意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品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等等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好素材。“文如其人,人做得好,文章才能写得好。”在语文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起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的健全人格逐步养成,为写作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2 加强课外阅读,广集博采,过材料关。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的字词和读写知识,对于提高写作能力也起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新学期开始,要介绍给学生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意林》、《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等文学杂志,《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引导学生多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写作思路。每周安排一个晚自习进行课外阅读,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进行广阔的个性化作文的思维训练,巩固强化语感,扩大和丰富词汇量,揣摩各种具有魅力的句子,积累课外知识和各种有用的信息。我平时还注意选择精美的文章朗读给学生听,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逐步调动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其次要求学生多读多看,“扑到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这是我对学生阅读的一个要求。他人的作品,是他人根据彼时彼地生活的独特感受写出来的,我们决不能简单地依赖,模仿来代替自己的创造,但读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启发和熏陶,春雨“润物细无声”,从中我们可以吸收养料,培养情趣,激发理想,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詩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3 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抒写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回归生活已成为学生写作的潮流。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正的美、丑、善、恶,才能找到情感的价值,审美的情趣,做人的标准。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诸如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吃青少年犯罪以及贫困、失学、民主、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精彩纷呈的事件。另外,大自然也不吝啬,它赋予我们春花秋实,夏的热烈,冬的冷静,春的温柔,秋的凉爽,无处不让我们感触到生活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诗意。再如,有段时间,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半月,时大时小,一直不停,正逢上作文课,我就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以“雨”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记叙发生在雨中的故事,过去的、现在的都行,春夏秋冬都可以,只要与“雨”有关。学生们望着窗外直线似的雨,陷入了沉思,进行写作。有命题《雨丝,雨情》、《雨后能见彩虹》、《雨中情》等。抒写的雨景美、情更美。学生们自己也感叹,我竟能写出这么优雅的文字,这么美的情思,这么高尚的感情。逐渐地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了写作,也更爱美好的生活。
4 打破常规,写、讲、评一气呵成。
作文一向是衡量学生语言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项目的全面训练,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综合性的语文训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作文教学一方面是老师付出大量的劳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苦不堪言,效果甚微。另一方面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缓慢,看见上作文课就头疼,把有作文课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四”。另外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弊端,即第一、三周作文,第二、四周周记,学生写好作文交给老师,两周中老师逐一认真批改、圈阅、耗时费力,两周后才能发回到学生手中,老师才评讲,其间隔时间长,不用说老师已经忘了当时的指导,学生本人也忘了当时的写作内容,再评讲已毫无意义,更不用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了。
我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练出来的,老师指导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所以我在作文教学课中,改进并加强了改、评、讲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两节作文课中所达到的目标是:写完、改完、评完。老师对学生作品的态度,主要是采取各种方面对学生表扬或表彰。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作文或此次作文有明显的进步,或开头好、结尾好、命题好,或创造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等,我都立即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话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教师看见学生作文的价值,就会使学生觉得作文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成功的喜悦会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老师的几句肺腑之言,既是抚慰又是教育,也像一股清风吹进学生的心田,这样的方法,大大地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愿望,让他们发现作文是一个能表现自己的天地。两节作文课气氛活跃、效果好、效率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教师的“死教”变成了学生的“活学”,写、改、评一气呵成这个环节,也使学生的错别字大大减少了,赏析文章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自然提高了。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不是哪一个环节做好就能完成的,它也是系列性的、综合性的一门教学艺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一种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做写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人格的塑造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1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我们接触到的外域文化的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影响日益扩大。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假如一个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也就很难写出健康有意义的作品。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时期人格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自我角色认同”,即力图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内在连续性,认识自己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同一性。这种心理特点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心理基础。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或作者本人,就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其人格范例往往在不同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像屈原行吟江畔,虽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不改的高尚情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坚强意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品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等等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好素材。“文如其人,人做得好,文章才能写得好。”在语文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起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的健全人格逐步养成,为写作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2 加强课外阅读,广集博采,过材料关。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的字词和读写知识,对于提高写作能力也起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新学期开始,要介绍给学生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意林》、《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等文学杂志,《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引导学生多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写作思路。每周安排一个晚自习进行课外阅读,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进行广阔的个性化作文的思维训练,巩固强化语感,扩大和丰富词汇量,揣摩各种具有魅力的句子,积累课外知识和各种有用的信息。我平时还注意选择精美的文章朗读给学生听,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逐步调动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其次要求学生多读多看,“扑到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这是我对学生阅读的一个要求。他人的作品,是他人根据彼时彼地生活的独特感受写出来的,我们决不能简单地依赖,模仿来代替自己的创造,但读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启发和熏陶,春雨“润物细无声”,从中我们可以吸收养料,培养情趣,激发理想,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詩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3 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抒写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回归生活已成为学生写作的潮流。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正的美、丑、善、恶,才能找到情感的价值,审美的情趣,做人的标准。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诸如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吃青少年犯罪以及贫困、失学、民主、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精彩纷呈的事件。另外,大自然也不吝啬,它赋予我们春花秋实,夏的热烈,冬的冷静,春的温柔,秋的凉爽,无处不让我们感触到生活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诗意。再如,有段时间,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半月,时大时小,一直不停,正逢上作文课,我就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以“雨”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记叙发生在雨中的故事,过去的、现在的都行,春夏秋冬都可以,只要与“雨”有关。学生们望着窗外直线似的雨,陷入了沉思,进行写作。有命题《雨丝,雨情》、《雨后能见彩虹》、《雨中情》等。抒写的雨景美、情更美。学生们自己也感叹,我竟能写出这么优雅的文字,这么美的情思,这么高尚的感情。逐渐地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了写作,也更爱美好的生活。
4 打破常规,写、讲、评一气呵成。
作文一向是衡量学生语言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项目的全面训练,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综合性的语文训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作文教学一方面是老师付出大量的劳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苦不堪言,效果甚微。另一方面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缓慢,看见上作文课就头疼,把有作文课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四”。另外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弊端,即第一、三周作文,第二、四周周记,学生写好作文交给老师,两周中老师逐一认真批改、圈阅、耗时费力,两周后才能发回到学生手中,老师才评讲,其间隔时间长,不用说老师已经忘了当时的指导,学生本人也忘了当时的写作内容,再评讲已毫无意义,更不用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了。
我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练出来的,老师指导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所以我在作文教学课中,改进并加强了改、评、讲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两节作文课中所达到的目标是:写完、改完、评完。老师对学生作品的态度,主要是采取各种方面对学生表扬或表彰。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作文或此次作文有明显的进步,或开头好、结尾好、命题好,或创造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等,我都立即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话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教师看见学生作文的价值,就会使学生觉得作文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成功的喜悦会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老师的几句肺腑之言,既是抚慰又是教育,也像一股清风吹进学生的心田,这样的方法,大大地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愿望,让他们发现作文是一个能表现自己的天地。两节作文课气氛活跃、效果好、效率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教师的“死教”变成了学生的“活学”,写、改、评一气呵成这个环节,也使学生的错别字大大减少了,赏析文章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自然提高了。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不是哪一个环节做好就能完成的,它也是系列性的、综合性的一门教学艺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一种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做写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