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纸艺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建新的教学范式,实现由传统教学范式向现代教学范式的转变。纸艺作为美术手工课业的一种类型,大多是划归“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比如岭南美术出版社教育部审定2012版小学美术教材;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传统教学范式,大多呈现为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的流程形式,这种“示范·模仿”的范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当代,随着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教学交往理论的发展和逐步整合,一种基于上述理论的现代教学范式——关注学习者同他人的沟通中产生的认识和表达的多样性的学习,正在孕育形成。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授受型教学范式向追求创造性与个性的现代教学范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教育界共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纸艺“探究·创造”范式正是这种转向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可操作的要点有赏、拆、练、玩、展。“赏”,即赏析纸艺作品,体会纸艺文化;“拆”,即拆中求法,探究纸艺规律;“练”,即练中长技,积累纸艺技能;“玩”,即玩中增趣,技趣相得益彰;“展”,即展示作品,分享纸艺经验。
“赏”:赏析作品,体会纸艺文化
“作品即语言”,它既是具体形象,又是超越了具体形象的直观趣味、态度和情感价值。学生通过整体观察的方法,能够感受到纸艺作品的造型、色彩、比例、材质和空间等形式特征,培养图像识读能力,提升文化理解水平。在识别、比较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作品表达自己的看法,发展自信心。如纸艺作品中利用卡纸进行对折,再通过剪、内外翻折的方法剪出马的造型,它或快步如飞、或体格健壮、或精神抖擞、或气宇轩昂……欣赏者通过观看,慢慢体会到纸艺作品中所表达的艺术情感,也就获得了作品鉴赏中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经验,这也是审美鉴赏的再创造。
“拆”:拆中求法,探究纸艺规律
在纸艺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在拆的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纸艺的新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比如折纸鹦鹉,笔者就采用了问题式教学。上课前,笔者分别向各小组发放一个折纸鹦鹉,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纸鹦鹉的结构,鼓励学生大胆把折纸鹦鹉拆开,每拆一步就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折叠?这样折叠能出现鹦鹉身体的哪个部位?学生们带着问题拆开折纸鹦鹉,发现原来折纸鹦鹉是由两张折纸拼贴完成,身体是由对角折和内外翻折完成,尾巴是由对角折完成。拆开之后,学生们觉得看似很难的鹦鹉,现在不用老师教自己也会折啦!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在共同探讨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们学会了自主探究,找到了纸艺创作规律,包括折纸蘑菇、折纸小鱼等很多折纸作品,学生们都能通过自拆自学的方式解决学习问题。
“練”:练中长技,积累纸艺技能
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创作,从而探究出新的方法。这是通过纸艺教学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剪“春”字,首先在教学方式上,笔者没有运用“先画再剪”的传统方式,而是运用“上六下五”的口诀式,这样的方法特别好记,学生既不容易遗忘,也不会因为画不好“春”字而影响剪的效果。相反,在折纸开口上面部分剪6刀,闭口下面部分剪5刀,还可以随意地剪直线、曲线或折线等,出现的效果都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学生还干脆用手撕“春”字,既方便、快捷,也不失艺术的美感。在学会基本的“春”字剪法后,笔者还引导学生结合掏剪的方法,进行“春”字外部造型的想象与创造,学生们最后可以剪出鱼、花、寿桃、灯笼等外部造型不一的“春”字;结合双三角的基本型,“春”字的剪法塑造出了立体的“春”,由平面到立体还创造出了外形如灯笼的立体“春”。这样,学生们不仅在二维空间中展示了对“春”字剪纸的理解,甚至有些学生还将“春”字剪纸扩展到三维空间,创新思维层出不穷。比构思,比趣味,比创新,比技能,大家兴趣盎然,每件作品都激荡着学生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对美术学习的热爱。
“玩”:玩中增趣,技趣相得益彰
小学生往往好动、好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纸艺课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努力增加课堂乐趣,以趣促技,技趣互促。比如用纸来折“会飞的动物”,虽然一般人都会折纸鹤,但是纸鹤折完之后,其功能大多限于摆设、祈福,而缺少人与物的互动。为此,笔者在纸艺课堂上用几个折纸步骤,教会了学生“会飞的动物”的基本结构,大家可以通过人为的动力,让动物的翅膀真的会动、会飞,在赋予折纸动物“动感”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此类基本结构,学生们可以折出鸽子、老鹰、纸鹤等会飞的动物,还会利用创意性地剪出蝴蝶、蝙蝠、蜜蜂等动物。可以说,只要会应用基本型,敢于创新,就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一片折纸天空。
又如创意立体剪纸“猴子爬山”,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和团队合作,通过想象与实际操作,让一只猴变成一群猴,让“猴子上山”变成“猴子下山”;他们在合作中产生了新的认识和表达的多样性,不仅个人玩、小组玩,还和老师玩,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在玩中学,能创造出更加多样、更为有趣、更有创意的作品来。
“展”:展示作品,分享纸艺经验
采取“主题单元式”与“学习经验式”相结合,让学生把相关作品搜集起来进行主题展示。比如学生学完相关联系的人物、动物、植物、事物等不同元素时,可以引导学生分为小组来实践和展示。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也可以通过设定的“守株待兔”“三只小猪”“揠苗助长”等寓言或童话故事等去查找相关的折纸内容;在展示作品时,还可以讲述、编排、表演这个“纸艺”故事。在学习折纸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点、角、线等反复重合,构成双三角、双正方、菱形等各种形状,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理概念的形成和空间知觉的发展,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这些寓言、童话故事带给人们的生活启示。
结合生活开展纸艺教学展示活动,是激励学生学习纸艺的有效方式。如在春节到来之前,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剪窗花、做纸鞭炮、自制纸艺特色装饰品,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布置教室环境,营造节日氛围;在元宵节到来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象形灯、几何形灯、萝卜灯、花灯等,以其丰富的样式造型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一一到来时,可以分别给妈妈、爸爸和老师适时制作百合花、心形礼盒、贺卡等礼物,表达感恩之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主动学习、自主尝试的能力,还获得了在具体真实情境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美术综合能力及品格水平。这也正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在。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纸艺“探究·创造”范式,是对美术学科教学和价值追求重新思考后的探索,它有效地促进了美术课程学习从“技艺——能力——素养”的递进发展,是培育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智慧实践,同时也为美术学科其他学习领域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5-7.
[2]胡知凡.谈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水平划分[J].美术观察,2017(4):8-10.
[3]孔新苗.关于美术鉴赏教学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6(5):7.
[4]龚飞凤.小学美术课程纸艺教学中的动手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5]张莉莉.“核心素养”时期,中学美术课堂如何实现素养的形成[J].美与时代(中),2016(11):98-99.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赏”:赏析作品,体会纸艺文化
“作品即语言”,它既是具体形象,又是超越了具体形象的直观趣味、态度和情感价值。学生通过整体观察的方法,能够感受到纸艺作品的造型、色彩、比例、材质和空间等形式特征,培养图像识读能力,提升文化理解水平。在识别、比较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作品表达自己的看法,发展自信心。如纸艺作品中利用卡纸进行对折,再通过剪、内外翻折的方法剪出马的造型,它或快步如飞、或体格健壮、或精神抖擞、或气宇轩昂……欣赏者通过观看,慢慢体会到纸艺作品中所表达的艺术情感,也就获得了作品鉴赏中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经验,这也是审美鉴赏的再创造。
“拆”:拆中求法,探究纸艺规律
在纸艺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在拆的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纸艺的新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比如折纸鹦鹉,笔者就采用了问题式教学。上课前,笔者分别向各小组发放一个折纸鹦鹉,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纸鹦鹉的结构,鼓励学生大胆把折纸鹦鹉拆开,每拆一步就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折叠?这样折叠能出现鹦鹉身体的哪个部位?学生们带着问题拆开折纸鹦鹉,发现原来折纸鹦鹉是由两张折纸拼贴完成,身体是由对角折和内外翻折完成,尾巴是由对角折完成。拆开之后,学生们觉得看似很难的鹦鹉,现在不用老师教自己也会折啦!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在共同探讨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们学会了自主探究,找到了纸艺创作规律,包括折纸蘑菇、折纸小鱼等很多折纸作品,学生们都能通过自拆自学的方式解决学习问题。
“練”:练中长技,积累纸艺技能
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创作,从而探究出新的方法。这是通过纸艺教学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剪“春”字,首先在教学方式上,笔者没有运用“先画再剪”的传统方式,而是运用“上六下五”的口诀式,这样的方法特别好记,学生既不容易遗忘,也不会因为画不好“春”字而影响剪的效果。相反,在折纸开口上面部分剪6刀,闭口下面部分剪5刀,还可以随意地剪直线、曲线或折线等,出现的效果都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学生还干脆用手撕“春”字,既方便、快捷,也不失艺术的美感。在学会基本的“春”字剪法后,笔者还引导学生结合掏剪的方法,进行“春”字外部造型的想象与创造,学生们最后可以剪出鱼、花、寿桃、灯笼等外部造型不一的“春”字;结合双三角的基本型,“春”字的剪法塑造出了立体的“春”,由平面到立体还创造出了外形如灯笼的立体“春”。这样,学生们不仅在二维空间中展示了对“春”字剪纸的理解,甚至有些学生还将“春”字剪纸扩展到三维空间,创新思维层出不穷。比构思,比趣味,比创新,比技能,大家兴趣盎然,每件作品都激荡着学生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对美术学习的热爱。
“玩”:玩中增趣,技趣相得益彰
小学生往往好动、好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纸艺课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努力增加课堂乐趣,以趣促技,技趣互促。比如用纸来折“会飞的动物”,虽然一般人都会折纸鹤,但是纸鹤折完之后,其功能大多限于摆设、祈福,而缺少人与物的互动。为此,笔者在纸艺课堂上用几个折纸步骤,教会了学生“会飞的动物”的基本结构,大家可以通过人为的动力,让动物的翅膀真的会动、会飞,在赋予折纸动物“动感”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此类基本结构,学生们可以折出鸽子、老鹰、纸鹤等会飞的动物,还会利用创意性地剪出蝴蝶、蝙蝠、蜜蜂等动物。可以说,只要会应用基本型,敢于创新,就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一片折纸天空。
又如创意立体剪纸“猴子爬山”,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和团队合作,通过想象与实际操作,让一只猴变成一群猴,让“猴子上山”变成“猴子下山”;他们在合作中产生了新的认识和表达的多样性,不仅个人玩、小组玩,还和老师玩,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在玩中学,能创造出更加多样、更为有趣、更有创意的作品来。
“展”:展示作品,分享纸艺经验
采取“主题单元式”与“学习经验式”相结合,让学生把相关作品搜集起来进行主题展示。比如学生学完相关联系的人物、动物、植物、事物等不同元素时,可以引导学生分为小组来实践和展示。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也可以通过设定的“守株待兔”“三只小猪”“揠苗助长”等寓言或童话故事等去查找相关的折纸内容;在展示作品时,还可以讲述、编排、表演这个“纸艺”故事。在学习折纸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点、角、线等反复重合,构成双三角、双正方、菱形等各种形状,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理概念的形成和空间知觉的发展,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这些寓言、童话故事带给人们的生活启示。
结合生活开展纸艺教学展示活动,是激励学生学习纸艺的有效方式。如在春节到来之前,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剪窗花、做纸鞭炮、自制纸艺特色装饰品,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布置教室环境,营造节日氛围;在元宵节到来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象形灯、几何形灯、萝卜灯、花灯等,以其丰富的样式造型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一一到来时,可以分别给妈妈、爸爸和老师适时制作百合花、心形礼盒、贺卡等礼物,表达感恩之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主动学习、自主尝试的能力,还获得了在具体真实情境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美术综合能力及品格水平。这也正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在。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纸艺“探究·创造”范式,是对美术学科教学和价值追求重新思考后的探索,它有效地促进了美术课程学习从“技艺——能力——素养”的递进发展,是培育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智慧实践,同时也为美术学科其他学习领域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5-7.
[2]胡知凡.谈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水平划分[J].美术观察,2017(4):8-10.
[3]孔新苗.关于美术鉴赏教学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6(5):7.
[4]龚飞凤.小学美术课程纸艺教学中的动手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5]张莉莉.“核心素养”时期,中学美术课堂如何实现素养的形成[J].美与时代(中),2016(11):98-99.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