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中国部分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和企业的调研,对校企合作培养、教学基地培养、工作站培养以及校内集中培养等主要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各种培养模式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对存在的不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高校工程硕士的培养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这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自主与自律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研究生不仅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典型的在职教育,即研究生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边工作、边学习,甚至从课程学习到论文答辩都在企业进行,因此选择最合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是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的重大问题。
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各个高校也积极开展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为此,笔者对中国23所工程硕士培养高校和14家送培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现有主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一、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是中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硕士学位,在工程硕士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探索适合工程硕士实际情况的合理科学的培养模式成了各培养单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在实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质量标准,对作为受教育对象的研究生所采用的各种教育措施的总体方式。即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指导和答辩以及其它培养环节等诸方面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笔者主要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不同办学形式及其教学与论文指导等特点进行探讨。
(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类型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按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可分为宏观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模式和微观培养模式三个层次,宏观培养模式指国家或学校根据国情和人才培养战略所确立的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学科或专业特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方式。笔者主要研究微观培养模式,即根据工程硕士生源特点和具体的培养环节所采取的教学及管理方式。按照以上原则,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分为校企合作培养、教学基地培养、工作站培养和校内集中培养等四种模式。
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目前最主要和普遍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也是与“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结合最紧密的培养模式。在23所被调研的工程硕士培养高校中,95%的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签署过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协议,45%的高校中校企合作招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数超过中国当年招生总数的50%。通过这种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工矿企业高层次人才紧缺但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同时又将人才培养同解决企业中的技术难题相结合,发挥企业技术研究平台和学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真正紧密结合。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使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生产发展规划和技术现状,培养企业所急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2 教学基地培养模式
随着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从最早多与本地企业合作办学,现已发展到与大量的外地办学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并在异地建立工程硕士教学基地。这种教学基地培养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高校采用,在调研的学校中教学基地所占的学生人数的比例平均达到27%,该培养模式扩展了高校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途径,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各地区学科分布不均衡、各学科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使各地区教育及人才资源得到优势互补,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功能。作为教学基地的外地办学机构一般为不具备招收工程硕士资格的高校、地区政府部门所属的培训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培训公司等。教学基地培养模式是高校办学功能在异地的延伸,办学质量不仅仅依赖于办学水平,还取决于合作方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质量意识和管理制度等诸多因素。
3 工作站培养模式
高校在企业建立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的要求有: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实力;对高层次人才和引进高新技术有迫切的愿望和需求;能长期为培养工程硕士生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及研究课题。申请进入工作站的培养对象一般有两种:一是从本校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推荐免试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阶段的培养并履行申请进站的基本程序后,以研究生身份进站(企业)参加课题研究和科研工作,达到培养要求者,可申请本校工程硕士学位;二是工作站的在职人员经工作站推荐,参加全国工程硕士入学考试,录取后可申请进站在职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培养要求者,可申请本校工程硕士学位。建立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不仅能推动企业技术改革与创新,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长效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目前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的高校很少。
4 校内集中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针对距离培养单位较近的企业或科研机构送培的工程硕士,以及在本地招收的和学校无长期委培协议单位的零散生源。根据对调研高校的统计,该类模式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超过了招生总人数的35%。由于地理位置较近的原因,这部份工程硕士研究生基本能够保证到学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和进行其他培养环节的实施。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内集中培养模式借鉴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办法,如实行相似的课程考勤和日常管理等。研究生可以利用周末或相对集中的时间到学校上课或与导师见面,能较好地融入学校的氛围之中。
二、四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四种培养模式主要特征的比较
无论哪一种培养模式,培养工作均应符合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但不同的培养模式由于具备不同的客观条件,在生源选拔和各培养环节的针对性和侧重点上会有所不同。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培养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的关系以及论文选题与企业的联系等方面。因此,高校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生源特点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二)四种培养模式调研结果的比较和评价
课题组对23所工程硕士培养高校和14家送培企业采取发送问卷表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共发 出问卷调查表600份,回收413份,其中有效问卷410份。表2为对四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评价,“存在问题”中1~10项为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11~13项为对各培养高校和企业管理人员访谈所得结果。采用定序测量法(ordinal measurement)原理将统计结果进行分类,大于80%及以上描述为“强”,赋值5;统计结果在80%~60%之间描述为“较强”,赋值4;60%~40%为“一般”,赋值3;40%~20%为“较弱”,赋值2;20%及以下为“弱”,赋值1。假设各问题项权重相同,各模式总体评价得分为各分项分值之和,得分越低则说明该模式优势最明显。
四种模式按培养优势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工作站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校内集中模式,教学基地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分值差距较小,只有1分,说明优势较为接近,而教学基地模式与其他三种模式最多相差了29分,表明其存在的问题最突出,因此在选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以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三、优化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教学基地培养模式
教学基地培养模式是四种模式中评价分值最高的一种,其根本原因是这种模式的生源比较分散,学校对异地办学日常管理较困难,部份合作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难以完全符合工程硕士办学的要求,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单一,导师与学生的沟通较难。但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此种办学模式的社会需求会越来越大。优化此类办学模式使之能适应工程硕士的办学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加强异地办学点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其次,学校要加大对办学点关键性工作的监管力度,并作不定期检查,如学生课程学习、考核情况,教师的上课情况等;再次,开发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利用Intemet平台进行网络化管理,借助此平台可使学生、导师、校内外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方便和快捷;最后,制作网络课件和开发网络教学软件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二)校内集中培养模式
校内集中培养模式具有日常管理容易、导师与学生沟通较多、办学成本较低等优势,但由于社会散居生源较多,其突出问题是学生攻读学位多为自发的行为,所在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不够。因此,工学矛盾较大,校外导师选聘和论文选题不易落实。采取的措施一是尽量将课程安排在学生工作相对空闲的时候,并进行严格考勤。如重庆大学对校内班的课程就全部安排在周末或长假期间,对公共课实行助教跟班听课制,辅助任课教师考勤和协助教学工作,学生的到课率明显提高。其二,由学院负责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联系,沟通兼职导师选聘和论文开题等事宜,使培养工作更加落到实处。其三,由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召开课题进展或学术讨论会,使学院和导师更好地掌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进展情况。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最能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符合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一宗旨的培养模式。从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看,这一模式的培养和管理各环节均已趋于成熟,但工学矛盾、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学生理论水平尚需加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一是向企业领导及相关部门作好沟通工作,在学习时间上给送培的工程硕士生提供保障;二是学校要加强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第三,在入学复试时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的考察,开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的基础课程;第四,充分考虑企业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和目的,为企业和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行“菜单式”选课。
(四)工作站培养模式
通过对四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工作站模式从培养和管理过程来说最为理想,其存在的应届本科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在论文阶段进入工作站后参加课题研究和科研工作的方式得到较好解决。但由于主管部门对其生源和培养高校的限制,使得这种模式无法得到广泛应用。该模式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结合的长效机制正是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当追求的最佳方式,笔者认为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长远发展看,应对这种模式给予高度的关注,充分发挥其优势。
四、结语
中国工程硕士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现已进入到整体推进、制度创新、提高质量、较快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于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由于各高校在学科特色、办学条件、生源以及享有的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应以科学的发展观和质量观作为指导。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培养出适合我国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自主与自律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研究生不仅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典型的在职教育,即研究生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边工作、边学习,甚至从课程学习到论文答辩都在企业进行,因此选择最合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是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的重大问题。
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各个高校也积极开展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为此,笔者对中国23所工程硕士培养高校和14家送培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现有主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一、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是中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硕士学位,在工程硕士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探索适合工程硕士实际情况的合理科学的培养模式成了各培养单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在实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质量标准,对作为受教育对象的研究生所采用的各种教育措施的总体方式。即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指导和答辩以及其它培养环节等诸方面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笔者主要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不同办学形式及其教学与论文指导等特点进行探讨。
(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类型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按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可分为宏观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模式和微观培养模式三个层次,宏观培养模式指国家或学校根据国情和人才培养战略所确立的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学科或专业特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方式。笔者主要研究微观培养模式,即根据工程硕士生源特点和具体的培养环节所采取的教学及管理方式。按照以上原则,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分为校企合作培养、教学基地培养、工作站培养和校内集中培养等四种模式。
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目前最主要和普遍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也是与“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结合最紧密的培养模式。在23所被调研的工程硕士培养高校中,95%的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签署过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协议,45%的高校中校企合作招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数超过中国当年招生总数的50%。通过这种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工矿企业高层次人才紧缺但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同时又将人才培养同解决企业中的技术难题相结合,发挥企业技术研究平台和学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真正紧密结合。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使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生产发展规划和技术现状,培养企业所急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2 教学基地培养模式
随着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从最早多与本地企业合作办学,现已发展到与大量的外地办学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并在异地建立工程硕士教学基地。这种教学基地培养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高校采用,在调研的学校中教学基地所占的学生人数的比例平均达到27%,该培养模式扩展了高校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途径,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各地区学科分布不均衡、各学科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使各地区教育及人才资源得到优势互补,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功能。作为教学基地的外地办学机构一般为不具备招收工程硕士资格的高校、地区政府部门所属的培训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培训公司等。教学基地培养模式是高校办学功能在异地的延伸,办学质量不仅仅依赖于办学水平,还取决于合作方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质量意识和管理制度等诸多因素。
3 工作站培养模式
高校在企业建立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的要求有: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实力;对高层次人才和引进高新技术有迫切的愿望和需求;能长期为培养工程硕士生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及研究课题。申请进入工作站的培养对象一般有两种:一是从本校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推荐免试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阶段的培养并履行申请进站的基本程序后,以研究生身份进站(企业)参加课题研究和科研工作,达到培养要求者,可申请本校工程硕士学位;二是工作站的在职人员经工作站推荐,参加全国工程硕士入学考试,录取后可申请进站在职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培养要求者,可申请本校工程硕士学位。建立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不仅能推动企业技术改革与创新,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长效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目前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的高校很少。
4 校内集中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针对距离培养单位较近的企业或科研机构送培的工程硕士,以及在本地招收的和学校无长期委培协议单位的零散生源。根据对调研高校的统计,该类模式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超过了招生总人数的35%。由于地理位置较近的原因,这部份工程硕士研究生基本能够保证到学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和进行其他培养环节的实施。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内集中培养模式借鉴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办法,如实行相似的课程考勤和日常管理等。研究生可以利用周末或相对集中的时间到学校上课或与导师见面,能较好地融入学校的氛围之中。
二、四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四种培养模式主要特征的比较
无论哪一种培养模式,培养工作均应符合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但不同的培养模式由于具备不同的客观条件,在生源选拔和各培养环节的针对性和侧重点上会有所不同。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培养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的关系以及论文选题与企业的联系等方面。因此,高校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生源特点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二)四种培养模式调研结果的比较和评价
课题组对23所工程硕士培养高校和14家送培企业采取发送问卷表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共发 出问卷调查表600份,回收413份,其中有效问卷410份。表2为对四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评价,“存在问题”中1~10项为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11~13项为对各培养高校和企业管理人员访谈所得结果。采用定序测量法(ordinal measurement)原理将统计结果进行分类,大于80%及以上描述为“强”,赋值5;统计结果在80%~60%之间描述为“较强”,赋值4;60%~40%为“一般”,赋值3;40%~20%为“较弱”,赋值2;20%及以下为“弱”,赋值1。假设各问题项权重相同,各模式总体评价得分为各分项分值之和,得分越低则说明该模式优势最明显。
四种模式按培养优势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工作站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校内集中模式,教学基地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分值差距较小,只有1分,说明优势较为接近,而教学基地模式与其他三种模式最多相差了29分,表明其存在的问题最突出,因此在选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以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三、优化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教学基地培养模式
教学基地培养模式是四种模式中评价分值最高的一种,其根本原因是这种模式的生源比较分散,学校对异地办学日常管理较困难,部份合作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难以完全符合工程硕士办学的要求,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单一,导师与学生的沟通较难。但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此种办学模式的社会需求会越来越大。优化此类办学模式使之能适应工程硕士的办学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加强异地办学点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其次,学校要加大对办学点关键性工作的监管力度,并作不定期检查,如学生课程学习、考核情况,教师的上课情况等;再次,开发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利用Intemet平台进行网络化管理,借助此平台可使学生、导师、校内外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方便和快捷;最后,制作网络课件和开发网络教学软件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二)校内集中培养模式
校内集中培养模式具有日常管理容易、导师与学生沟通较多、办学成本较低等优势,但由于社会散居生源较多,其突出问题是学生攻读学位多为自发的行为,所在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不够。因此,工学矛盾较大,校外导师选聘和论文选题不易落实。采取的措施一是尽量将课程安排在学生工作相对空闲的时候,并进行严格考勤。如重庆大学对校内班的课程就全部安排在周末或长假期间,对公共课实行助教跟班听课制,辅助任课教师考勤和协助教学工作,学生的到课率明显提高。其二,由学院负责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联系,沟通兼职导师选聘和论文开题等事宜,使培养工作更加落到实处。其三,由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召开课题进展或学术讨论会,使学院和导师更好地掌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进展情况。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最能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符合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一宗旨的培养模式。从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看,这一模式的培养和管理各环节均已趋于成熟,但工学矛盾、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学生理论水平尚需加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一是向企业领导及相关部门作好沟通工作,在学习时间上给送培的工程硕士生提供保障;二是学校要加强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第三,在入学复试时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的考察,开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的基础课程;第四,充分考虑企业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和目的,为企业和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行“菜单式”选课。
(四)工作站培养模式
通过对四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工作站模式从培养和管理过程来说最为理想,其存在的应届本科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在论文阶段进入工作站后参加课题研究和科研工作的方式得到较好解决。但由于主管部门对其生源和培养高校的限制,使得这种模式无法得到广泛应用。该模式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结合的长效机制正是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当追求的最佳方式,笔者认为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长远发展看,应对这种模式给予高度的关注,充分发挥其优势。
四、结语
中国工程硕士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现已进入到整体推进、制度创新、提高质量、较快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于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由于各高校在学科特色、办学条件、生源以及享有的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应以科学的发展观和质量观作为指导。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培养出适合我国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