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三化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要有全局、全盘的思想。教师只有科学安排复习时间,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复习,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复习策略;学生主体;三种关系;技能创新;复习效益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85-2
一、紧扣教材,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都从教材知识点衍生而来。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只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才能了解命题的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显得更加重要。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以下举措。首先,给学生腾出自主复习的时间,坚持给学生布置复习思考题,用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每节课都着力解决几个问题。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较大的典型问题时,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钻懂。再者,给学生创造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总之,无论是课前自学,课内讨论,还是课后整理、运用,学生都有“演出”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能力训练方面,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
三、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课本与习题的关系
课本是学生复习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不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课本,运用课本,而且在高三总复习阶段,仍然要继续引导学生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因为任何练习题,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引导学生主要用两种方法读好课本。其一是粗读、细读、精读、深读;其二是通读、精读、反复读,带着问题读。对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批、边画、边记、边思考,让学生觉得每读一次都与前一次的效果不一样,坚持的时间长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笔者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后,都要认真想一想,思考一下这些练习题跟课本上的哪些知识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查找根据。有时针对一套测试题或模拟题,有时选用一套已考过的高考题,一道一道地分析这些题与课本的关系,特别是每一道题涉及的知识点、“双基”知识,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在课本上找准找对。有时外表看似很难的综合题,通过分解剖析,从课本上找原理,摸规律,就会变得很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结果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上找到。无论是简单题、难题的“根”都离不开课本,而且都能从课本上找出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他能力。对于课本知识,要求学生不但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复习,还必须要求学生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总之,给学生培养训练一个好的读书方法,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2.处理好讲与导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上要处理好讲与导之间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避免教师“独霸”讲台和学生“自由”发展的现象,在复习中应该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归纳、辨析、点拔为主导,通过讲、练、考、评等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效应。
3.处理好知识强化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复习可使知识得到强化,熟练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开发智力的基础,但并不是任何知识经过强化都能转化为能力、都能开发智力的。复习时,教师要进行“三挖掘”。一是挖掘想象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泛性。二是挖掘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尤其是在进行化学计算的复习时,当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让他们保持题目的基本解法不变,进行条件改造,即将明显的条件改为隐蔽、直接条件改为间接的条件,使题目具有隐匿性。复习时进行这样的条件求异训练,不但可促使他们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而且可使学生看透难题的实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三是挖掘开拓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重视“实验”,培养能力
实验是化学高考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五、精讲精练,提高效益
课堂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倾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关键词:复习策略;学生主体;三种关系;技能创新;复习效益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85-2
一、紧扣教材,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都从教材知识点衍生而来。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只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才能了解命题的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显得更加重要。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以下举措。首先,给学生腾出自主复习的时间,坚持给学生布置复习思考题,用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每节课都着力解决几个问题。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较大的典型问题时,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钻懂。再者,给学生创造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总之,无论是课前自学,课内讨论,还是课后整理、运用,学生都有“演出”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能力训练方面,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
三、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课本与习题的关系
课本是学生复习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不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课本,运用课本,而且在高三总复习阶段,仍然要继续引导学生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因为任何练习题,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引导学生主要用两种方法读好课本。其一是粗读、细读、精读、深读;其二是通读、精读、反复读,带着问题读。对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批、边画、边记、边思考,让学生觉得每读一次都与前一次的效果不一样,坚持的时间长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笔者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后,都要认真想一想,思考一下这些练习题跟课本上的哪些知识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查找根据。有时针对一套测试题或模拟题,有时选用一套已考过的高考题,一道一道地分析这些题与课本的关系,特别是每一道题涉及的知识点、“双基”知识,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在课本上找准找对。有时外表看似很难的综合题,通过分解剖析,从课本上找原理,摸规律,就会变得很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结果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上找到。无论是简单题、难题的“根”都离不开课本,而且都能从课本上找出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他能力。对于课本知识,要求学生不但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复习,还必须要求学生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总之,给学生培养训练一个好的读书方法,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2.处理好讲与导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上要处理好讲与导之间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避免教师“独霸”讲台和学生“自由”发展的现象,在复习中应该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归纳、辨析、点拔为主导,通过讲、练、考、评等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效应。
3.处理好知识强化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复习可使知识得到强化,熟练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开发智力的基础,但并不是任何知识经过强化都能转化为能力、都能开发智力的。复习时,教师要进行“三挖掘”。一是挖掘想象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泛性。二是挖掘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尤其是在进行化学计算的复习时,当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让他们保持题目的基本解法不变,进行条件改造,即将明显的条件改为隐蔽、直接条件改为间接的条件,使题目具有隐匿性。复习时进行这样的条件求异训练,不但可促使他们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而且可使学生看透难题的实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三是挖掘开拓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重视“实验”,培养能力
实验是化学高考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五、精讲精练,提高效益
课堂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倾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