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流传千年,为中国的皇权巩固、王朝统治带来了莫大的影响。建筑在儒学环境下也受到其影响。本文阐述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三类建筑。第一是祭天类建筑,第二是皇家宫殿,第三是祭祀祖先和古圣先贤的庙宇。
【关键词】:儒家;传统建筑;祭祀;宫殿
儒家文化在中国盛行千年,儒学强调一种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有别,臣子应当服从君王,父子之间有别,子女要孝顺父母。“礼”文化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文化内核。儒家一直强调仁孝,这和“礼”是分不开的,儒家思想将“仁”赋予在“礼”之上,做到了“礼”也就做到了“仁”。随着儒家文化的盛行,“礼”的思想概念渗透进中国人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建筑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建筑的安排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因此建筑自然也受到儒家“礼”文化的影响。
一、祭天类建筑
祭天行为在远古时期就有,一直延续到封建时期。远古时期人们祭天是因为敬畏自然,那时的生产力落后,人的生存几乎完全依靠天。人们希望能够与天沟通,免除灾害。封建时期,帝王提倡祭天,一方面是敬畏自然,因为生产力依旧低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要树立“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1]的思想观念。封建社会,皇帝自命为天子,受上天的安排作为统治者,对天的崇敬与祭祀就是为了巩固皇权。
祭天建筑通常称其为坛,坛有等级之分,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级别,皇帝可以代表国家祭祀。目前,常见的皇帝祭祀之处是北京天坛。天坛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隐喻“天圆地方”。天坛建筑十分严谨,高度对称,分为內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內坛又分南北,由丹陛桥连接。外坛地域广阔,为了衬托內坛的宏伟,以体现天的核心地位与神圣感。坛内殿柱为红色,体现人间,殿顶是青色琉璃瓦象征天空,这样的建筑不仅让人感觉人与自然和谐,更让人感受到通过天坛就可以与上天交流沟通,天坛的神秘感和崇高感油然而生。
二、皇家宫殿
儒家文化中对君权是十分维护的,宫殿是皇帝及其家眷的住所,而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环境对于人而言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力的,因此,宫殿的设计处处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宫殿建筑总体而言气势宏伟是其给人的总体印象,皇城的气势区别于一般住宅、府邸的气势。从其规模之宏大,色彩之绚丽就可以看出。宫殿要给人一种庄严、崇高、神圣不可侵犯之感,以此來承托皇权的威严,让普通人心存敬畏之心。除了整体气势的宏伟以外,秩序感是其另一特点。宫殿具有严谨的秩序感,这是为了体现居住者的尊卑,让重要的人物居住中心位置,其它的人按照等级依次排开。宫殿内每个人居住的房屋大小不同、高低不同、街道的宽窄不同,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威严感,敬畏知心肃然而起。这种建筑群就是要告诉人们即便是皇城内的人也不能有僭越之心,下级不能僭越上级,每一个级别都应当恪守本分,当这种心态成为理所当然时,这样皇帝的地位才能稳固。
北京的紫禁城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最完整的宫殿,紫禁城是明清两朝帝王的居所,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高度维护皇权,高度中央集权的历史阶段。建筑群整体占地72万平方米,据说有9999间宫殿,其布局高度对称,沿中轴线依次排开,中轴线附近的建筑与皇权紧密相连,左右对称。儒家强调中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皇帝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是“本”,是天下最重要的人,因此皇帝的生活、政务处所都在中心,其他的所有人、物虽然分门别类但是都可以统一起来达到“和”的效果,“和”而不“同”。因此,整个建筑群围绕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建造。乾清宫是皇帝日常生活的处所,也用作处理政务,皇帝在此批阅奏折。交泰殿被皇后用作节日庆祝的场所,也是玉玺的存放之处。坤宁宫是皇后的清宫,也是皇帝大婚的场所。紫禁城的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儒家之礼在此展现无遗。
三、祭祀庙宇
庙宇是古代祭祀之所,人们在此祭奠以表示对前辈的怀念,希望得到庇佑。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人们对自然科学不断认识以后,虽然指导祭祀没有实际作用,但是依旧保持祭祀活动,因为这种行为可以成为人们内心的寄托和安慰。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祭祀庙宇一般分两类,第一是祭祀祖先的庙,第二是祭祀古圣先贤的庙。
祭祀祖先的庙在古代是受到礼法约束的,平民百姓祭祀祖先和皇家是有明显区别的。祭祀祖先的庙原先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建立,明代以后平民百姓才可以建立祠堂。祠堂中的摆放也是按照长幼、地位顺序安排。目的是要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先,不能忘本,辨别亲疏关系,遵从伦理秩序。
北京太庙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它在明清时期十分兴盛,皇帝经常会带领众臣祭祀祖先。太庙的形式与故宫相仿,也是高度对称的建筑群,有鲜明的等级制度。它表示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可逾越礼数。太庙整体呈现工字形,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尽显皇家威严。
儒家被皇室推崇,一直奉行其学术,祭祀圣贤则一定会祭祀孔子。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则一直被帝王推崇,全国各地的孔子庙数不胜数,其中曲阜的孔庙等级最高,最具有代表性。其建筑群对称、平和,人文气息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既有圣贤之清气,又有平和之儒雅。
中国的建筑艺术在强大的儒学环境下受到了太多的影响,建筑与政治、伦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的功用不单纯是居住、美观,更包含伦理道德,思想精神。中国古代建筑师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挥其聪明才智,将建筑的实用性、美观性与政治性集为一身,留给后代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张立文.天人之辩——儒学与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
[2] 姚伟钓.礼:传统道德核也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3]王振复.宫室之魂一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黄鹤,唐孝祥,刘善仕.中国传统文化释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 李炳南.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1999
[6]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等.曲阜孔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化1987.12
[7]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坛庙[M].北京美术摄影出版化2004
【关键词】:儒家;传统建筑;祭祀;宫殿
儒家文化在中国盛行千年,儒学强调一种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有别,臣子应当服从君王,父子之间有别,子女要孝顺父母。“礼”文化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文化内核。儒家一直强调仁孝,这和“礼”是分不开的,儒家思想将“仁”赋予在“礼”之上,做到了“礼”也就做到了“仁”。随着儒家文化的盛行,“礼”的思想概念渗透进中国人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建筑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建筑的安排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因此建筑自然也受到儒家“礼”文化的影响。
一、祭天类建筑
祭天行为在远古时期就有,一直延续到封建时期。远古时期人们祭天是因为敬畏自然,那时的生产力落后,人的生存几乎完全依靠天。人们希望能够与天沟通,免除灾害。封建时期,帝王提倡祭天,一方面是敬畏自然,因为生产力依旧低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要树立“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1]的思想观念。封建社会,皇帝自命为天子,受上天的安排作为统治者,对天的崇敬与祭祀就是为了巩固皇权。
祭天建筑通常称其为坛,坛有等级之分,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级别,皇帝可以代表国家祭祀。目前,常见的皇帝祭祀之处是北京天坛。天坛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隐喻“天圆地方”。天坛建筑十分严谨,高度对称,分为內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內坛又分南北,由丹陛桥连接。外坛地域广阔,为了衬托內坛的宏伟,以体现天的核心地位与神圣感。坛内殿柱为红色,体现人间,殿顶是青色琉璃瓦象征天空,这样的建筑不仅让人感觉人与自然和谐,更让人感受到通过天坛就可以与上天交流沟通,天坛的神秘感和崇高感油然而生。
二、皇家宫殿
儒家文化中对君权是十分维护的,宫殿是皇帝及其家眷的住所,而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环境对于人而言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力的,因此,宫殿的设计处处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宫殿建筑总体而言气势宏伟是其给人的总体印象,皇城的气势区别于一般住宅、府邸的气势。从其规模之宏大,色彩之绚丽就可以看出。宫殿要给人一种庄严、崇高、神圣不可侵犯之感,以此來承托皇权的威严,让普通人心存敬畏之心。除了整体气势的宏伟以外,秩序感是其另一特点。宫殿具有严谨的秩序感,这是为了体现居住者的尊卑,让重要的人物居住中心位置,其它的人按照等级依次排开。宫殿内每个人居住的房屋大小不同、高低不同、街道的宽窄不同,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威严感,敬畏知心肃然而起。这种建筑群就是要告诉人们即便是皇城内的人也不能有僭越之心,下级不能僭越上级,每一个级别都应当恪守本分,当这种心态成为理所当然时,这样皇帝的地位才能稳固。
北京的紫禁城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最完整的宫殿,紫禁城是明清两朝帝王的居所,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高度维护皇权,高度中央集权的历史阶段。建筑群整体占地72万平方米,据说有9999间宫殿,其布局高度对称,沿中轴线依次排开,中轴线附近的建筑与皇权紧密相连,左右对称。儒家强调中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皇帝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是“本”,是天下最重要的人,因此皇帝的生活、政务处所都在中心,其他的所有人、物虽然分门别类但是都可以统一起来达到“和”的效果,“和”而不“同”。因此,整个建筑群围绕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建造。乾清宫是皇帝日常生活的处所,也用作处理政务,皇帝在此批阅奏折。交泰殿被皇后用作节日庆祝的场所,也是玉玺的存放之处。坤宁宫是皇后的清宫,也是皇帝大婚的场所。紫禁城的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儒家之礼在此展现无遗。
三、祭祀庙宇
庙宇是古代祭祀之所,人们在此祭奠以表示对前辈的怀念,希望得到庇佑。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人们对自然科学不断认识以后,虽然指导祭祀没有实际作用,但是依旧保持祭祀活动,因为这种行为可以成为人们内心的寄托和安慰。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祭祀庙宇一般分两类,第一是祭祀祖先的庙,第二是祭祀古圣先贤的庙。
祭祀祖先的庙在古代是受到礼法约束的,平民百姓祭祀祖先和皇家是有明显区别的。祭祀祖先的庙原先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建立,明代以后平民百姓才可以建立祠堂。祠堂中的摆放也是按照长幼、地位顺序安排。目的是要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先,不能忘本,辨别亲疏关系,遵从伦理秩序。
北京太庙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它在明清时期十分兴盛,皇帝经常会带领众臣祭祀祖先。太庙的形式与故宫相仿,也是高度对称的建筑群,有鲜明的等级制度。它表示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可逾越礼数。太庙整体呈现工字形,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尽显皇家威严。
儒家被皇室推崇,一直奉行其学术,祭祀圣贤则一定会祭祀孔子。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则一直被帝王推崇,全国各地的孔子庙数不胜数,其中曲阜的孔庙等级最高,最具有代表性。其建筑群对称、平和,人文气息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既有圣贤之清气,又有平和之儒雅。
中国的建筑艺术在强大的儒学环境下受到了太多的影响,建筑与政治、伦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的功用不单纯是居住、美观,更包含伦理道德,思想精神。中国古代建筑师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挥其聪明才智,将建筑的实用性、美观性与政治性集为一身,留给后代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张立文.天人之辩——儒学与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
[2] 姚伟钓.礼:传统道德核也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3]王振复.宫室之魂一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黄鹤,唐孝祥,刘善仕.中国传统文化释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 李炳南.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1999
[6]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等.曲阜孔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化1987.12
[7]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坛庙[M].北京美术摄影出版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