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而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农业输送人才的任务,提高学生的生态学素养是农业院校必须承担的责任。本文梳理了农业院校生态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农业院校开展生态学教育的条件,最后对如何改进农业院校的生态学素质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42-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爱环境、懂生态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农业院校不应置身事外,须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态学素质教育,鼓励他(她)们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呼吁各国把生态学教育普及到每个人[1]。
一、农业院校生态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生态学专业同社会需求衔接不畅
一些农业院校开设了生态学本科专业,但其发展受到就业问题的制约。一方面,当前的生态学教育、专业人才仍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还很小;另一方面,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直接对口的工作,就业不畅。重点大学、师范院校主要为科研院所、各类学校输送胜任科研、教学的理论型人才,其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遇到的就业困难要小一些。与之不同,农业院校主要面向农村基层,输送直接或间接从事农林牧渔等产业的人才,毕业生要有这些行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而生态学知识不是必须的。所以,影响了生态学专业的初次就业。但是,我们发现可喜之处。通过对我校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多年跟踪,发现他(她)们大都有良好的适应性、可塑性。由于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就业门槛较低,他(她)们也能进入这些行业,当补上相关的知识、技能后,可将生态学知识渐渐融入到生产实践,思维更开阔、更全面,创新和协作意识常常更胜一筹。这可能因为,由于较好的生态学素养,他(她)们更善于思考各种生态关系并潜移默化地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在与所面临的生物、环境打交道时更周全、更科学。
(二)素质教育尚未普及
生态学的很多概念、原理带有哲学、伦理意义,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如,竞争排斥、生态位分化、R对策、K对策、协同进化、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反馈调节、Gaia假说,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生态哲学》一书,集中阐释了生态哲学的观点,即: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2,3]。而生态伦理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普通一员,他与自然万物形成了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万物存在的权利,承认它们的价值,对它们施以人道主义关怀,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持续生存[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各国把生态学普及到每个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道德观念、责任意识,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生存。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与此相去甚远[5]。在不少农林院校,除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有限专业,只有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水产养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部分专业开设了与生态学有关的课程,其他很多专业几乎没有开设生态学方面的任何课程。
二、农业院校推进生态学素质教育的条件与优势
(一)服务对象要与各类生态系统打交道
农业院校的核心服务对象是大农业的各个分支——农林牧渔及其辅助或衍生产业,所培养的人才应理解三农(农村、农业、农民)[6]。如果不能较好地理解“三农”,怎么可能为“三农”提供有效的服务?又怎么受到农民的欢迎?不同的农业分支要与不同的农业系统打交道,传统农业要与农田、农村打交道,林业要与森林、湿地、荒漠打交道,牧业要与草地打交道,渔业要与水域打交道。不管是哪个分支,都必须熟悉有关生态系统,懂得其中人、生物、水、土、气等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生产更有预见性、科学性、节制性,规避那些可能带来恶果的行为。以往,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地退化,由于毁坏山林,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由于滥垦滥牧,导致草地退化和荒漠化,由于滥用化肥、农药,导致食物品质下降、环境污染,由于乱排污水,导致水体污染、渔业减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生态与环保意识,片面行事,不顾及生态系统的反应而诱发的。
(二)课程体系利于开展生态学教育
农业院校开设了许多生物类、环境类课程,如植物学、作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动物学、家畜学、水生生物学、昆虫学、动物营养学、微生物学、农林气象学、土壤学、土壤肥料学、水土保持学,等等。这些课程对学习生态学是有利的,然而它们仅仅是关于某类生态系统某种成分的科学,没有上升到以整体观点看待有关生态系统的程度,也不足以激励学生尊重、维护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持续性。虽然有些专业开设了专业生态学等,但没有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等内容给予恰当的重视。当前泛滥成灾的资源、环境危机恰恰是由于各产业、各环节或各单位盲目、片面追求自身利润,不管不顾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而造成的。为了实现农林牧渔等产业的持续发展,应该让有关的从业人员接受生态学的素质教育,理解具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运行机制,学会尊重生态系统,任何时候都不应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局部利益。
三、农业院校生态学教育的改进
(一)分类推进
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突破传统的农类专业,衍生出一些涉农、非农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所以,对他(她)们的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农类专业的学生,如农学、园艺、植保、水产、畜牧兽医、林业,由于他(她)们将来可能要直接参与农林牧渔的一线生产,应当掌握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的原理,并且有能力把相关原理用于生产实际,以改进生产方式、降低生态风险。涉农专业的学生,如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管理、农业经济、农业机械、农药制药,无需良好的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知识,但应当对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规划、生态评价、生态补偿有较好的理解,这对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农业规划、资源管理、绿色产品设计等都是有益的。非农专业的学生,如会计、经济贸易、建筑、生物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社会科学、外语等,对生态学素养的要求有很大差异,但至少应该了解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培育尊重、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怀。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生态学曾为生物学的二级学科,与生理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自从生态系统、景观的概念提出后,生态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本着系统性、完整性的原则,生态学教材一般按照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顺序编排,近来还增加了景观生态学。而且,常常以个体生态学为重点。这种编排方式符合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内在关系。对以促进动植物生产为任务的专业,这种编排方式是合适的,对其他专业未必合适。作为统编教材,不可能照顾所有专业的具体需求。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和当地的具体实际做出调整。可取的做法是,选择一本较新、较合适、较简明的教材供学生购阅,在课堂教学中以这本教材为主,但不要拘泥于此书,还应参考多本教材,对教学内容再加工。根据专业差别,可将重点放在生态学的不同分支上,对有些专业可能要强调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对有些专业可能要强调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而对其他很多专业可能仅需强调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与法规。
(三)理论联系实际
概念、原理常常是抽象的、艰涩的,有些生态学原理,如Gaia假说、协同进化,甚至是不可思议、难以验证的。然而,它们对认识、理解和管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开启人的心智,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荡涤和升华。统编教材的版面通常是有限的,引用的事例可能经典但不够丰富、时新,很多道理没有详细展开,甚至寥寥数语,像天书一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这些道理与现实生活、专业特点联系起来,借助于时新、有趣的事例让学生理解、接受那些对其可能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原理,或者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用有关的生态学原理分析、解决,让同学们感受这些原理在改善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借此培养学生协调生态、生产和生存之间各种矛盾的信心、勇气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张常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生态责任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10-12.
[2]刘贵华.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J].高教探索,2001,(3):20-23.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肖巍.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N].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7-43.
[5]黄亮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选择[J].现代教育,2014,(5).
[6]张金山,林文雄.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科学定位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10-12.
关键词:农业院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42-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爱环境、懂生态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农业院校不应置身事外,须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态学素质教育,鼓励他(她)们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呼吁各国把生态学教育普及到每个人[1]。
一、农业院校生态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生态学专业同社会需求衔接不畅
一些农业院校开设了生态学本科专业,但其发展受到就业问题的制约。一方面,当前的生态学教育、专业人才仍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还很小;另一方面,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直接对口的工作,就业不畅。重点大学、师范院校主要为科研院所、各类学校输送胜任科研、教学的理论型人才,其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遇到的就业困难要小一些。与之不同,农业院校主要面向农村基层,输送直接或间接从事农林牧渔等产业的人才,毕业生要有这些行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而生态学知识不是必须的。所以,影响了生态学专业的初次就业。但是,我们发现可喜之处。通过对我校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多年跟踪,发现他(她)们大都有良好的适应性、可塑性。由于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就业门槛较低,他(她)们也能进入这些行业,当补上相关的知识、技能后,可将生态学知识渐渐融入到生产实践,思维更开阔、更全面,创新和协作意识常常更胜一筹。这可能因为,由于较好的生态学素养,他(她)们更善于思考各种生态关系并潜移默化地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在与所面临的生物、环境打交道时更周全、更科学。
(二)素质教育尚未普及
生态学的很多概念、原理带有哲学、伦理意义,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如,竞争排斥、生态位分化、R对策、K对策、协同进化、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反馈调节、Gaia假说,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生态哲学》一书,集中阐释了生态哲学的观点,即: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2,3]。而生态伦理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普通一员,他与自然万物形成了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万物存在的权利,承认它们的价值,对它们施以人道主义关怀,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持续生存[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各国把生态学普及到每个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道德观念、责任意识,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生存。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与此相去甚远[5]。在不少农林院校,除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有限专业,只有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水产养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部分专业开设了与生态学有关的课程,其他很多专业几乎没有开设生态学方面的任何课程。
二、农业院校推进生态学素质教育的条件与优势
(一)服务对象要与各类生态系统打交道
农业院校的核心服务对象是大农业的各个分支——农林牧渔及其辅助或衍生产业,所培养的人才应理解三农(农村、农业、农民)[6]。如果不能较好地理解“三农”,怎么可能为“三农”提供有效的服务?又怎么受到农民的欢迎?不同的农业分支要与不同的农业系统打交道,传统农业要与农田、农村打交道,林业要与森林、湿地、荒漠打交道,牧业要与草地打交道,渔业要与水域打交道。不管是哪个分支,都必须熟悉有关生态系统,懂得其中人、生物、水、土、气等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生产更有预见性、科学性、节制性,规避那些可能带来恶果的行为。以往,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地退化,由于毁坏山林,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由于滥垦滥牧,导致草地退化和荒漠化,由于滥用化肥、农药,导致食物品质下降、环境污染,由于乱排污水,导致水体污染、渔业减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生态与环保意识,片面行事,不顾及生态系统的反应而诱发的。
(二)课程体系利于开展生态学教育
农业院校开设了许多生物类、环境类课程,如植物学、作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动物学、家畜学、水生生物学、昆虫学、动物营养学、微生物学、农林气象学、土壤学、土壤肥料学、水土保持学,等等。这些课程对学习生态学是有利的,然而它们仅仅是关于某类生态系统某种成分的科学,没有上升到以整体观点看待有关生态系统的程度,也不足以激励学生尊重、维护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持续性。虽然有些专业开设了专业生态学等,但没有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等内容给予恰当的重视。当前泛滥成灾的资源、环境危机恰恰是由于各产业、各环节或各单位盲目、片面追求自身利润,不管不顾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而造成的。为了实现农林牧渔等产业的持续发展,应该让有关的从业人员接受生态学的素质教育,理解具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运行机制,学会尊重生态系统,任何时候都不应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局部利益。
三、农业院校生态学教育的改进
(一)分类推进
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突破传统的农类专业,衍生出一些涉农、非农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所以,对他(她)们的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农类专业的学生,如农学、园艺、植保、水产、畜牧兽医、林业,由于他(她)们将来可能要直接参与农林牧渔的一线生产,应当掌握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的原理,并且有能力把相关原理用于生产实际,以改进生产方式、降低生态风险。涉农专业的学生,如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管理、农业经济、农业机械、农药制药,无需良好的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知识,但应当对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规划、生态评价、生态补偿有较好的理解,这对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农业规划、资源管理、绿色产品设计等都是有益的。非农专业的学生,如会计、经济贸易、建筑、生物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社会科学、外语等,对生态学素养的要求有很大差异,但至少应该了解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培育尊重、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怀。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生态学曾为生物学的二级学科,与生理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自从生态系统、景观的概念提出后,生态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本着系统性、完整性的原则,生态学教材一般按照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顺序编排,近来还增加了景观生态学。而且,常常以个体生态学为重点。这种编排方式符合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内在关系。对以促进动植物生产为任务的专业,这种编排方式是合适的,对其他专业未必合适。作为统编教材,不可能照顾所有专业的具体需求。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和当地的具体实际做出调整。可取的做法是,选择一本较新、较合适、较简明的教材供学生购阅,在课堂教学中以这本教材为主,但不要拘泥于此书,还应参考多本教材,对教学内容再加工。根据专业差别,可将重点放在生态学的不同分支上,对有些专业可能要强调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对有些专业可能要强调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而对其他很多专业可能仅需强调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与法规。
(三)理论联系实际
概念、原理常常是抽象的、艰涩的,有些生态学原理,如Gaia假说、协同进化,甚至是不可思议、难以验证的。然而,它们对认识、理解和管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开启人的心智,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荡涤和升华。统编教材的版面通常是有限的,引用的事例可能经典但不够丰富、时新,很多道理没有详细展开,甚至寥寥数语,像天书一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这些道理与现实生活、专业特点联系起来,借助于时新、有趣的事例让学生理解、接受那些对其可能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原理,或者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用有关的生态学原理分析、解决,让同学们感受这些原理在改善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借此培养学生协调生态、生产和生存之间各种矛盾的信心、勇气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张常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生态责任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10-12.
[2]刘贵华.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J].高教探索,2001,(3):20-23.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肖巍.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N].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7-43.
[5]黄亮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选择[J].现代教育,2014,(5).
[6]张金山,林文雄.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科学定位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