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扩展了自身的应用领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其與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是必然。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让传统教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让语文教学重新进入一个新天地。文章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发广泛与深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对人们生活、学习、思维等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也推动着教育理论、技术、方法的不断变革。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乃至创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能让初中语文教学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充分培养与发展。
一、以信息技术构建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生最熟悉的便数现实生活,而他们又正处在抽象思维快速发展,形象思维日趋成熟的阶段。情境作为一种注重学生切身体验与感受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生活经验欠缺,阅历不足的阻碍,打通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转换的隔膜,让学生一边通过语文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一边通过语文学习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鉴佳作,发挥创造力去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个人修养[1]。例如在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现代诗《乡愁》的学习中,导入环节,可以展示古诗词中众多抒写乡愁的诗句,配以音乐、图片等画面,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代入感。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教师也可结合当代初中由于与诗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不同,所以在诗歌学习中难以深刻代入,导致学生对诗歌中浓烈至深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朗诵时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将诗歌文本转化为音乐、朗诵、视频等多元素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视频。以视频中完整的表述、情节,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并在观看的同时,感受到朗诵中蕴含的厚重情感,让学生跟随视频中的诗文朗诵,品读诗歌内涵,揣摩朗诵的细节,可以让学生的诗歌诵读能力有所提升。然后,教师用信息技术,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关于作者余光中的人物介绍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以观众的角度,去深入了解余光中先生,就能对诗歌的内涵、意境有更深刻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穿插在诗歌的整个学习中,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现代诗歌的学习能力。
如此,以信息技术构建情境,可能增强诗歌学习氛围的渲染力,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脱离浅表的无病呻吟,真正加深对诗歌和作者余光中这一鲜活人物的了解,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强烈情感,对初中生自身的落叶归根、游子归家、眷恋故土等情感实现良好熏陶,进而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家国故土意识。
二、以信息技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潜能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最根本的作用是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充分发展语文学科的各项能力。所以其价值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输入,予以简化、丰富、扩展、转化,还体现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创新思维与创造力方面。整个教学,要求教师发挥好指引者的作用,以灵活、智慧化的手段,助力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与提高[2]。例如在部编版初三下册第六单元“写作:有创地的表达”学习时,若只是让学生明白“反弹琵琶,杨柳新翻”“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两种常见让文章具有创新意识的手段,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有限,难免难逃窠臼,对照这两种方法去生掰硬扯一些众人所熟知的事物或观点,整篇文章就会显得刻意、炫技,但缺乏灵性。教师就可以信息技术结合本单元学生所学习过的文章,如《曹刿论战》,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或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自然而然地,运用逻辑思维,巧妙地进行有创意的表达的。比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绘制动态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曹刿论战”题目开始品读,思考“看见它,你联想到了什么?给出3-5种推测”“如果你要达到与曹刿一样的目的,你想要用什么方法、道具、技巧、形式与鲁庄公沟通?”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适当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动画、图文的备选项作为启发,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形象化展示的启发下,开展一场主线逻辑清晰而边缘与深度不断被扩展的头脑风暴。再让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排除不必要的答案,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完成一篇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进行改编、创新的“新曹刿论战”,让学生的创意化些做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结语
当今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让语文教学的诸多理念、方法的高效落实成为了可能。二者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在教学情境中更充分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和教师智慧化教学的帮助下,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需要灵活应用,因材施教,才能更充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忠武.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生态建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110.
[2]赵富良.例谈信息技术与游记单元教学的深度融合[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09):14-1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发广泛与深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对人们生活、学习、思维等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也推动着教育理论、技术、方法的不断变革。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乃至创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能让初中语文教学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充分培养与发展。
一、以信息技术构建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生最熟悉的便数现实生活,而他们又正处在抽象思维快速发展,形象思维日趋成熟的阶段。情境作为一种注重学生切身体验与感受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生活经验欠缺,阅历不足的阻碍,打通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转换的隔膜,让学生一边通过语文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一边通过语文学习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鉴佳作,发挥创造力去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个人修养[1]。例如在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现代诗《乡愁》的学习中,导入环节,可以展示古诗词中众多抒写乡愁的诗句,配以音乐、图片等画面,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代入感。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教师也可结合当代初中由于与诗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不同,所以在诗歌学习中难以深刻代入,导致学生对诗歌中浓烈至深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朗诵时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将诗歌文本转化为音乐、朗诵、视频等多元素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视频。以视频中完整的表述、情节,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并在观看的同时,感受到朗诵中蕴含的厚重情感,让学生跟随视频中的诗文朗诵,品读诗歌内涵,揣摩朗诵的细节,可以让学生的诗歌诵读能力有所提升。然后,教师用信息技术,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关于作者余光中的人物介绍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以观众的角度,去深入了解余光中先生,就能对诗歌的内涵、意境有更深刻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穿插在诗歌的整个学习中,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现代诗歌的学习能力。
如此,以信息技术构建情境,可能增强诗歌学习氛围的渲染力,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脱离浅表的无病呻吟,真正加深对诗歌和作者余光中这一鲜活人物的了解,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强烈情感,对初中生自身的落叶归根、游子归家、眷恋故土等情感实现良好熏陶,进而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家国故土意识。
二、以信息技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潜能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最根本的作用是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充分发展语文学科的各项能力。所以其价值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输入,予以简化、丰富、扩展、转化,还体现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创新思维与创造力方面。整个教学,要求教师发挥好指引者的作用,以灵活、智慧化的手段,助力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与提高[2]。例如在部编版初三下册第六单元“写作:有创地的表达”学习时,若只是让学生明白“反弹琵琶,杨柳新翻”“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两种常见让文章具有创新意识的手段,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有限,难免难逃窠臼,对照这两种方法去生掰硬扯一些众人所熟知的事物或观点,整篇文章就会显得刻意、炫技,但缺乏灵性。教师就可以信息技术结合本单元学生所学习过的文章,如《曹刿论战》,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或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自然而然地,运用逻辑思维,巧妙地进行有创意的表达的。比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绘制动态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曹刿论战”题目开始品读,思考“看见它,你联想到了什么?给出3-5种推测”“如果你要达到与曹刿一样的目的,你想要用什么方法、道具、技巧、形式与鲁庄公沟通?”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适当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动画、图文的备选项作为启发,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形象化展示的启发下,开展一场主线逻辑清晰而边缘与深度不断被扩展的头脑风暴。再让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排除不必要的答案,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完成一篇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进行改编、创新的“新曹刿论战”,让学生的创意化些做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结语
当今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让语文教学的诸多理念、方法的高效落实成为了可能。二者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在教学情境中更充分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和教师智慧化教学的帮助下,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需要灵活应用,因材施教,才能更充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忠武.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生态建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110.
[2]赵富良.例谈信息技术与游记单元教学的深度融合[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0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