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进名著,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需要教师的阅读指导。通过铺垫,消除学生名著阅读困难;通过点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走进人物;通过活动,反馈阅读成果,体验阅读快乐,进而爱上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兴趣;活动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以上要求。可事实上,学生已经很难专心地读完一整本书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占用学生部分阅读时间;二是社会发展,各类媒体愈加丰富,娱乐方式多样化,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目光;三是部分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作品,涉及人物多,头绪杂,如果单纯地让一个学生读完厚厚的一本,是需要付出相当的毅力和耐力的,很少有学生能独立完成。即便个别学生读完,也往往是囫囵吞枣、草草了事、浮于表面,仅限于了解故事情节而已。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名著,走进名著,还需教师做好阅读的引路、指导、激励工作。
一、做好铺垫,消除困难
毛版《三国演义》有75万字,共四章120回,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如此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要让学生理清头绪,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故教师要做好“架桥铺路”工作。
1.梳理人物关系图谱。首先让学生按魏、蜀、吴三个国家分类梳理出三国人物关系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他人整理好的相关资料,再自行归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照人物图谱,能较好地理顺人物关系。
如,有的同学根据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进行整理。
有的同学整理出曹魏五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有的整理出曹魏五子良将: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徐晃。还有诸如,“曹魏八虎骑,刘备五虎上将,东吴四杰,东吴十二虎臣”等等。这些归类,让学生兴趣盎然,在动手整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一批人物。
2.仿照人物年谱体例,梳理人物大事记。不求全,让学生大致根据书目的章节,同时借助互联网,简单地梳理出主要人物生平,主要大事记。通过整理,学生对人物有了基本的理解。如《关羽大事记》:
第一回 刘备、张飞,三人于桃园结为异姓兄弟。
第五回 与兄弟刘备、张飞三英战吕布
第二十七回 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第三十七回 兄弟三人三顾草庐,请诸葛亮
第五十回 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
二、抓住契机,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一样来领取。”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部头的名著,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
如,在教人教版五下《草船借箭》一文,引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很多同学都对鲁肃这个人物嗤之以鼻,认为他是一个胆小,懦弱且无能的人。此时,笔者趁机补充出示了一段文字: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同时建议大家阅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请大家阅读后,看看在蜀吴联盟的过程中,鲁肃起了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完这一回后,重新认识到一个高瞻远瞩,对时局洞察如明镜,顾全大局的鲁肃,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学生对人物的看法也比较全面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不知不觉就被调动起来。
再如,在教《空城计》一文时,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老师引导下认识了诸葛亮如何镇定自若地摆出空城计,以自己逼真的表演让司马懿上当退兵。当学生为诸葛亮临危不惧,处乱不惊、沉着指挥的大将风范津津乐道、大声叫好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又抛出问题: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破绽之处?这样,学生的兴趣点逐一被点燃,对文本的理解亦慢慢走向深处。
三、指导方法,品析人物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有法”是指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同理,对于小说的教学,也是有法可循的。
如小说的阅读,肯定离不开抓住“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去把握小说主要内容,认识人物性格特點。教师要在指导中教以方法。在《草船借箭》《空城计》《林冲棒打洪教头》《景阳冈》等古典名著篇目的教学中,笔者都指导学生按照情节展开的四环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去把握主要内容。如,《草船借箭》一课梳理成“立状造箭—借船准备—雾中借箭—如期交箭”;《空城计》一课整理成“兵临城下—孔明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整理成“路经柴府—柴进劝战—林洪对战—教头落败”;《景阳冈》一课整理成“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等。
又比如,在《空城计》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体会到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进而对比感受到司马懿的“老谋深算”;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到对比后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老谋深算”却终不如“神机妙算”。学习掌握这种对比映衬的写法后,再逐一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到其他篇章的学习中。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通过洪教头一逼再逼、傲慢无礼,对比阅读后去感受林冲以待罪之身,不愿惹事,一让再让,谦逊有礼的君子形象等。
这些概括课文内容,领悟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教学中如果被学生掌握,并迁移到课外整本书的阅读中,对深入阅读名著将起到巨大的帮助。
四、综合活动,体验成功
最近,一款叫《王者荣耀》的游戏,火遍年轻人中,甚至引起了《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热衷于这款游戏。其中“及时反馈”“体验成功”这八个字也许是答案。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也曾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开展各种阅读分享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及时反馈,不断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喜悦,进而更加爱上阅读。如,笔者在《三国演义》的阅读指导中曾采用以下方法:
1.故事会。每周定期叫学生主讲一两个三国的故事,如能像说书人那般绘声绘色则更佳。一月评选一“三国故事达人”。
2.挑战赛。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时向其他同学发出挑战,如能难倒其他同学的则评选为“三国问题达人”。
例如,赤兔马的主人先后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换了主人?学生回答时必定要答出赤兔马的四位主人:董卓、吕布、曹操、关羽。并且要弄清在赤兔马身上发生的事:“董卓之死”“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英战吕布”“吕布为曹操所杀”“曹操以赤兔马拉拢关羽”“关羽之死”,这样,无形中学生掌握《三国演义》中的诸多故事情节,且这些记忆是连贯的,与原先读原著的记忆交叠在一起,必定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2]
3.三国人物之我见。通过几章几回,围绕某一专题,对某一人物的精心研读。如能形成自己对人物的独到的见解的,能有理有据进行分析并形成文字的,授予“三国人物研读达人”。
如,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主线,展开研读。学生将寻找并研读以下一些章节:
第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
4.精彩片断赏析。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断,进行摘抄,并于小组或班级内进行分享,优秀者授予“三国发现积累达人”。
通过这一个个小活动,发现学生、发展学生,让阅读逐步成长为每个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谢伟艺.不拘一格教名著[J].语文教学之友.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兴趣;活动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以上要求。可事实上,学生已经很难专心地读完一整本书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占用学生部分阅读时间;二是社会发展,各类媒体愈加丰富,娱乐方式多样化,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目光;三是部分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作品,涉及人物多,头绪杂,如果单纯地让一个学生读完厚厚的一本,是需要付出相当的毅力和耐力的,很少有学生能独立完成。即便个别学生读完,也往往是囫囵吞枣、草草了事、浮于表面,仅限于了解故事情节而已。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名著,走进名著,还需教师做好阅读的引路、指导、激励工作。
一、做好铺垫,消除困难
毛版《三国演义》有75万字,共四章120回,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如此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要让学生理清头绪,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故教师要做好“架桥铺路”工作。
1.梳理人物关系图谱。首先让学生按魏、蜀、吴三个国家分类梳理出三国人物关系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他人整理好的相关资料,再自行归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照人物图谱,能较好地理顺人物关系。
如,有的同学根据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进行整理。
有的同学整理出曹魏五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有的整理出曹魏五子良将: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徐晃。还有诸如,“曹魏八虎骑,刘备五虎上将,东吴四杰,东吴十二虎臣”等等。这些归类,让学生兴趣盎然,在动手整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一批人物。
2.仿照人物年谱体例,梳理人物大事记。不求全,让学生大致根据书目的章节,同时借助互联网,简单地梳理出主要人物生平,主要大事记。通过整理,学生对人物有了基本的理解。如《关羽大事记》:
第一回 刘备、张飞,三人于桃园结为异姓兄弟。
第五回 与兄弟刘备、张飞三英战吕布
第二十七回 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第三十七回 兄弟三人三顾草庐,请诸葛亮
第五十回 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
二、抓住契机,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一样来领取。”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部头的名著,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
如,在教人教版五下《草船借箭》一文,引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很多同学都对鲁肃这个人物嗤之以鼻,认为他是一个胆小,懦弱且无能的人。此时,笔者趁机补充出示了一段文字: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同时建议大家阅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请大家阅读后,看看在蜀吴联盟的过程中,鲁肃起了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完这一回后,重新认识到一个高瞻远瞩,对时局洞察如明镜,顾全大局的鲁肃,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学生对人物的看法也比较全面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不知不觉就被调动起来。
再如,在教《空城计》一文时,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老师引导下认识了诸葛亮如何镇定自若地摆出空城计,以自己逼真的表演让司马懿上当退兵。当学生为诸葛亮临危不惧,处乱不惊、沉着指挥的大将风范津津乐道、大声叫好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又抛出问题: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破绽之处?这样,学生的兴趣点逐一被点燃,对文本的理解亦慢慢走向深处。
三、指导方法,品析人物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有法”是指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同理,对于小说的教学,也是有法可循的。
如小说的阅读,肯定离不开抓住“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去把握小说主要内容,认识人物性格特點。教师要在指导中教以方法。在《草船借箭》《空城计》《林冲棒打洪教头》《景阳冈》等古典名著篇目的教学中,笔者都指导学生按照情节展开的四环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去把握主要内容。如,《草船借箭》一课梳理成“立状造箭—借船准备—雾中借箭—如期交箭”;《空城计》一课整理成“兵临城下—孔明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整理成“路经柴府—柴进劝战—林洪对战—教头落败”;《景阳冈》一课整理成“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等。
又比如,在《空城计》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体会到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进而对比感受到司马懿的“老谋深算”;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到对比后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老谋深算”却终不如“神机妙算”。学习掌握这种对比映衬的写法后,再逐一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到其他篇章的学习中。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通过洪教头一逼再逼、傲慢无礼,对比阅读后去感受林冲以待罪之身,不愿惹事,一让再让,谦逊有礼的君子形象等。
这些概括课文内容,领悟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教学中如果被学生掌握,并迁移到课外整本书的阅读中,对深入阅读名著将起到巨大的帮助。
四、综合活动,体验成功
最近,一款叫《王者荣耀》的游戏,火遍年轻人中,甚至引起了《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热衷于这款游戏。其中“及时反馈”“体验成功”这八个字也许是答案。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也曾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开展各种阅读分享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及时反馈,不断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喜悦,进而更加爱上阅读。如,笔者在《三国演义》的阅读指导中曾采用以下方法:
1.故事会。每周定期叫学生主讲一两个三国的故事,如能像说书人那般绘声绘色则更佳。一月评选一“三国故事达人”。
2.挑战赛。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时向其他同学发出挑战,如能难倒其他同学的则评选为“三国问题达人”。
例如,赤兔马的主人先后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换了主人?学生回答时必定要答出赤兔马的四位主人:董卓、吕布、曹操、关羽。并且要弄清在赤兔马身上发生的事:“董卓之死”“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英战吕布”“吕布为曹操所杀”“曹操以赤兔马拉拢关羽”“关羽之死”,这样,无形中学生掌握《三国演义》中的诸多故事情节,且这些记忆是连贯的,与原先读原著的记忆交叠在一起,必定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2]
3.三国人物之我见。通过几章几回,围绕某一专题,对某一人物的精心研读。如能形成自己对人物的独到的见解的,能有理有据进行分析并形成文字的,授予“三国人物研读达人”。
如,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主线,展开研读。学生将寻找并研读以下一些章节:
第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
4.精彩片断赏析。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断,进行摘抄,并于小组或班级内进行分享,优秀者授予“三国发现积累达人”。
通过这一个个小活动,发现学生、发展学生,让阅读逐步成长为每个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谢伟艺.不拘一格教名著[J].语文教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