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数学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无疑是深化新课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选择。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课堂上的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占优势的情绪。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积极性、学习效率及师生间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才会融洽,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和疏远感才能在心理上得以解除,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热情高涨,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议,敢于发表意见。其次,要改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要更多地鼓励和欣赏学生,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性、表扬性和赞扬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首先,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既可以吸引学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会因兴趣去学,去思考,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其次,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第三,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另外,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的质疑精神
质疑不是无端的猜疑、简单的否定,而是有根据的怀疑。质疑意味着不轻信,不满足于已有的结果。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只有敢质疑会质疑,才能培养出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提出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一样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
数学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质疑就没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重点和难点引疑、导疑、设疑,从而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
五、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发展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要尊重、理解和欣赏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才能实现,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教师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学思路的设计要以问题情境、自由讨论和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六、教师要训练学生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钥匙,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启迪思维、开拓思路、创新学习,对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创新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发散思维、求同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质疑思维、逻辑思维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不同路径进行思考,产生出多种答案或设想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的新奇感,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对某个问题不仅要进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式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符合逻辑性的发散思维。例如,“是什么”可以发散为“不是什么”“属于什么”等;“怎么样”可以发散为“可能是怎么样”“如果条件变了会怎么样”“不可能是怎么样的”等。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数学课堂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纵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分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合理教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一、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课堂上的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占优势的情绪。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积极性、学习效率及师生间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才会融洽,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和疏远感才能在心理上得以解除,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热情高涨,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议,敢于发表意见。其次,要改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要更多地鼓励和欣赏学生,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性、表扬性和赞扬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首先,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既可以吸引学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会因兴趣去学,去思考,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其次,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第三,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另外,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的质疑精神
质疑不是无端的猜疑、简单的否定,而是有根据的怀疑。质疑意味着不轻信,不满足于已有的结果。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只有敢质疑会质疑,才能培养出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提出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一样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
数学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质疑就没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重点和难点引疑、导疑、设疑,从而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
五、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发展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要尊重、理解和欣赏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才能实现,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教师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学思路的设计要以问题情境、自由讨论和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六、教师要训练学生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钥匙,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启迪思维、开拓思路、创新学习,对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创新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发散思维、求同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质疑思维、逻辑思维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不同路径进行思考,产生出多种答案或设想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的新奇感,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对某个问题不仅要进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式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符合逻辑性的发散思维。例如,“是什么”可以发散为“不是什么”“属于什么”等;“怎么样”可以发散为“可能是怎么样”“如果条件变了会怎么样”“不可能是怎么样的”等。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数学课堂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纵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分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合理教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