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子阅读”又叫“亲子共读”,顾名思义,是指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开展的共同分享、互动促进的一种阅读活动形式。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既可以是家长引领孩子,也可以是孩子带动家长,一起对社会生活、科技生活和自然生活等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因素,就在于——“重在家长,乐在过程,趣在形式,贵在坚持”。“亲子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国家既然从顶层设计上提出“双语课外阅读”号召,“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利用“非权力”因素来有效指导“亲子阅读”呢?
一、认真指导家长走出“亲子阅读”的误区
为了避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并认真对待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他们竭尽所能,无论从财物、时间还是精力等方面,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认知有错,在“亲子阅读”上普遍存在几种误区:
1.把“亲子阅读”变为“拔苗助长”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不仅属于“唯情趣一族”,而且在语言文字上还缺乏相对的体悟力。许多家长却片面地认为,孩子识字越多越早,就越能先人一拍具有独立阅读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把“图书”变成了“教材”,强迫孩子过早地接触文字。这种过于强调“工具性”的做法,严重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无异于“拔苗助长”,甚或“事与愿违、物极必反”。
2.把“亲子阅读”变为纯粹的“读书识字”
现代阅读的对象,除了文本内容外,还有社会、科技和自然等生活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孩子进行动作表演、手工绘画、科技小实验和户外观察等,既有利于培养观察与认知的意识和能力,又有利于促进他们“手口脑”协调发展。
3.把“亲子阅读”视为“妈妈专利”
在孩子初步成长时期,妈妈因素固然重要,爸爸的参与和引领更是必不可少。这同样适用于“亲子阅读”。鉴于此,对于上述种种现象,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引领家长走出误区,回归到正确有效的“亲子阅读”活动中来。
二、对有效引领“亲子阅读”基本途径的实践
“教无定法,却有章法。”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出指导“亲子阅读”的基本途径,并且取得了相对成功的经验。
1.通过“家庭作业”形式,积极有效地引领“亲子阅读”活动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低年级学段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却可布置一些活动类家庭作业;到了中高年级学段,可以适量地布置一些书面家庭作业。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减负不减质”的策略性原则,尽可能地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等需要,布置一些“亲子阅读”的家庭作业。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把语文阅读的外延扩大化,而且有利于通过“延伸与拓展”等形式,逐步引领校外家庭的“亲子阅读”活动。比如,在教学《锄禾》《悯农》两首诗后,笔者让学生课后通过家长的帮助,收集一些关于描写“农家生活(或农村风物)”的古诗词,并且在全班进行共享。到了下一节语文课,大家相互分享了较多的农家小诗,有些学生在“亲子阅读”的陪伴与引领下,还像模像样地描述了诗意、诗境和诗感。由此可见,家庭作业在“亲子阅读”活动中,是一种看似平常却很有效的引领手段。
2.通过“分类指导”形式,积极有效地引领“亲子阅读”活动
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不甘落后,并尽可能地超越别人。然而,就“亲子阅读”来说,由于实际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家长及其孩子中间都会客观存在个性差异现象。比如,许多家长只注重对孩子文本形式的“亲子阅读”,过于忽略或淡化了对阅读情趣和意识能力的有效培养;有些家长认为,阅读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对“亲子阅读”并不重视,认为等到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去阅读;还有些小学生,面对家长的满满希望和热情参与,却并不配合。鉴于此,笔者在摸清情况后,通过登门家访、手机微信、QQ群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要高度重视“亲子阅读”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和良好习惯;既不要急躁,也不求速达,而是善于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思考、生活观察、手工实践等“亲子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阅读情趣、意识、能力和行为习惯。通过分类指导,能够基本调控“亲子阅读”的平衡发展。
3.通过“比赛促进”形式,积极有效地引领“亲子阅读”活动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家长来说,都会有一种“创优争先”的心理趋向和潜在意识。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亲子阅读”之花不断地绽放,笔者除了采取“思想教育”“正面引导”等手段外,还通过“培植典型、示范辐射”等方式,积极开展学生家庭之间的比赛活动,并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读”的良好效应,从中取得“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实质性效果。比如,每接手一个新班,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摸底,在搞清“亲子阅读”情况后,不定期地开展与之相应的比赛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现身说法”,介绍自家坚持“亲子阅读”的感悟和先进做法,并把他们的事迹形成图文并茂的资料,在校园内、在学生家庭之间进行大力宣传,一方面积极配合学校行为,努力实现“以家庭指导家庭”的“亲子阅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推拉引促”的力量,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作用。实践表明,这一促进性做法效果显著。
4.通过“激励评价”形式,积极有效地引领“亲子阅读”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学业及其学习效果作出相应的评价,这不仅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促进他们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同樣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这种激励评价形式积极地引用到“亲子阅读”活动中去,通过有效的“激励、唤醒、鼓舞”,把这一活动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上。比如,有一位“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在外地务工,常年寄居在一个亲戚家里,“亲子阅读”对他来说只能是一种梦想。在国庆长假里,该生去了父母所在地,爸爸妈妈陪他游览了当地的几个景点。返校后,笔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让他稍作准备,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此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笔者配合着把这种喜悦之情告知他的父母。自那以后,出现了“跨越空间”的“亲子阅读”形式。这种别样的“亲子阅读”活动,迅速传向了校园内外,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模仿效应。
总之,在教育社会化、多元化的今天,“亲子阅读”活动掀起了阵阵热潮,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作为教育人,我们应当自觉主动地给予指导和引领,努力为之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认真指导家长走出“亲子阅读”的误区
为了避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并认真对待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他们竭尽所能,无论从财物、时间还是精力等方面,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认知有错,在“亲子阅读”上普遍存在几种误区:
1.把“亲子阅读”变为“拔苗助长”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不仅属于“唯情趣一族”,而且在语言文字上还缺乏相对的体悟力。许多家长却片面地认为,孩子识字越多越早,就越能先人一拍具有独立阅读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把“图书”变成了“教材”,强迫孩子过早地接触文字。这种过于强调“工具性”的做法,严重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无异于“拔苗助长”,甚或“事与愿违、物极必反”。
2.把“亲子阅读”变为纯粹的“读书识字”
现代阅读的对象,除了文本内容外,还有社会、科技和自然等生活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孩子进行动作表演、手工绘画、科技小实验和户外观察等,既有利于培养观察与认知的意识和能力,又有利于促进他们“手口脑”协调发展。
3.把“亲子阅读”视为“妈妈专利”
在孩子初步成长时期,妈妈因素固然重要,爸爸的参与和引领更是必不可少。这同样适用于“亲子阅读”。鉴于此,对于上述种种现象,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引领家长走出误区,回归到正确有效的“亲子阅读”活动中来。
二、对有效引领“亲子阅读”基本途径的实践
“教无定法,却有章法。”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出指导“亲子阅读”的基本途径,并且取得了相对成功的经验。
1.通过“家庭作业”形式,积极有效地引领“亲子阅读”活动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低年级学段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却可布置一些活动类家庭作业;到了中高年级学段,可以适量地布置一些书面家庭作业。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减负不减质”的策略性原则,尽可能地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等需要,布置一些“亲子阅读”的家庭作业。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把语文阅读的外延扩大化,而且有利于通过“延伸与拓展”等形式,逐步引领校外家庭的“亲子阅读”活动。比如,在教学《锄禾》《悯农》两首诗后,笔者让学生课后通过家长的帮助,收集一些关于描写“农家生活(或农村风物)”的古诗词,并且在全班进行共享。到了下一节语文课,大家相互分享了较多的农家小诗,有些学生在“亲子阅读”的陪伴与引领下,还像模像样地描述了诗意、诗境和诗感。由此可见,家庭作业在“亲子阅读”活动中,是一种看似平常却很有效的引领手段。
2.通过“分类指导”形式,积极有效地引领“亲子阅读”活动
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不甘落后,并尽可能地超越别人。然而,就“亲子阅读”来说,由于实际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家长及其孩子中间都会客观存在个性差异现象。比如,许多家长只注重对孩子文本形式的“亲子阅读”,过于忽略或淡化了对阅读情趣和意识能力的有效培养;有些家长认为,阅读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对“亲子阅读”并不重视,认为等到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去阅读;还有些小学生,面对家长的满满希望和热情参与,却并不配合。鉴于此,笔者在摸清情况后,通过登门家访、手机微信、QQ群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要高度重视“亲子阅读”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和良好习惯;既不要急躁,也不求速达,而是善于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思考、生活观察、手工实践等“亲子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阅读情趣、意识、能力和行为习惯。通过分类指导,能够基本调控“亲子阅读”的平衡发展。
3.通过“比赛促进”形式,积极有效地引领“亲子阅读”活动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家长来说,都会有一种“创优争先”的心理趋向和潜在意识。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亲子阅读”之花不断地绽放,笔者除了采取“思想教育”“正面引导”等手段外,还通过“培植典型、示范辐射”等方式,积极开展学生家庭之间的比赛活动,并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读”的良好效应,从中取得“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实质性效果。比如,每接手一个新班,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摸底,在搞清“亲子阅读”情况后,不定期地开展与之相应的比赛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现身说法”,介绍自家坚持“亲子阅读”的感悟和先进做法,并把他们的事迹形成图文并茂的资料,在校园内、在学生家庭之间进行大力宣传,一方面积极配合学校行为,努力实现“以家庭指导家庭”的“亲子阅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推拉引促”的力量,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作用。实践表明,这一促进性做法效果显著。
4.通过“激励评价”形式,积极有效地引领“亲子阅读”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学业及其学习效果作出相应的评价,这不仅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促进他们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同樣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这种激励评价形式积极地引用到“亲子阅读”活动中去,通过有效的“激励、唤醒、鼓舞”,把这一活动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上。比如,有一位“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在外地务工,常年寄居在一个亲戚家里,“亲子阅读”对他来说只能是一种梦想。在国庆长假里,该生去了父母所在地,爸爸妈妈陪他游览了当地的几个景点。返校后,笔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让他稍作准备,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此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笔者配合着把这种喜悦之情告知他的父母。自那以后,出现了“跨越空间”的“亲子阅读”形式。这种别样的“亲子阅读”活动,迅速传向了校园内外,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模仿效应。
总之,在教育社会化、多元化的今天,“亲子阅读”活动掀起了阵阵热潮,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作为教育人,我们应当自觉主动地给予指导和引领,努力为之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