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语文学习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麋鹿》—文第三自然段是写麋鹿的外形奇特,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麋鹿的外形奇特?”学生很快找出“体重250千克左右”、“角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尾巴很长”、“蹄子宽大”“毛色会变”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行动轻快敏捷”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麋鹿的图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麋鹿的外形独特,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麋鹿的外形奇特在哪里呢?”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4.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在讲到第五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男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用了“终于”这个词呢?难道作者巴望着肖邦病倒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与学生探讨“终于”这个词在这地方有什么作用?可以换成什么词?有的学生认为“终于”一次在文中指的是人们对肖邦过于努力的尊重以及对肖邦的惋惜,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写作时所犯的错误,或者是编者编书时的笔误。双方争执不休,下课后甚至连我们整个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参与进来了。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麋鹿》—文第三自然段是写麋鹿的外形奇特,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麋鹿的外形奇特?”学生很快找出“体重250千克左右”、“角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尾巴很长”、“蹄子宽大”“毛色会变”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行动轻快敏捷”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麋鹿的图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麋鹿的外形独特,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麋鹿的外形奇特在哪里呢?”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4.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在讲到第五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男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用了“终于”这个词呢?难道作者巴望着肖邦病倒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与学生探讨“终于”这个词在这地方有什么作用?可以换成什么词?有的学生认为“终于”一次在文中指的是人们对肖邦过于努力的尊重以及对肖邦的惋惜,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写作时所犯的错误,或者是编者编书时的笔误。双方争执不休,下课后甚至连我们整个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参与进来了。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