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彭宇效应”的出现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偏失。本人通过分析“彭宇效应”的背景、归因及反思,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解决该现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彭宇效应”;社会道德;道德教育
一、“彭宇效应”的背景及定义
2006年,65岁的老太太在公交车站跌倒受伤后,被青年彭宇扶起,并在老人请求下将其送到医院。结果老人说自己是被彭宇所撞,彭宇坚决否认,后来老人把彭宇告上法庭。据悉,该案最终的结果是彭宇承担10%的责任,赔偿1万余元。
尽管彭宇案早已告一段落,但很多媒体看到了“彭宇案”报道的“成功”,马上效仿,在网络上不断引起网民的热议。在这种舆论狂潮的作用下,严重影响了公众的道德取向。我们将这种担心自己做好事却可能导致麻烦,因而不敢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现象称之为“彭宇效应”。
“彭宇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扶不起”的风评,也影响了在高校读书的大学生。一位大学生认为:“说实在的,真的不敢扶,并不是我们缺乏一颗善良心,而是曾经,我们用自己炙热的爱心去温暖他人时却遭遇冰冷回报。虽然是少数,但足以让人吃一堑长一智。”
当然,虽然有不少学生持以上的观点,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见义勇为是传统价值,也是维护我们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不应当违背。
二、分析和反思
(一)对“彭宇效应”的归因分析
“彭宇效应”是社会道德失范的一种表现。要反思和分析“彭宇效应”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道德教育定位的边缘化
在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因为长期受到GDP决定论的影响,一些地区和个人形成了重经济利益、轻社会道德规范的意识。虽然我们意识到了社会存在的发展不会自然而然的促进社会意识的进步,但是不少地方因为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仍然选择了经济第一、道德其次的路线。
这种道德教育定位的边缘化,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就能够看得出来。长期以来,道德教育都从属于能够创造实际经济利益的技能教育,无论是升学体系还是高考,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没能占据其应有的地位。
2.忽视利益机制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利益机制是调节主体行为最重要的机制。如果一个社会利益调节机制总是让帮助他人的人在利益上处于无利或者利益受损的地位,那么这样的利益机制必然会阻碍利他行为。
而我国恰恰在鼓励帮助他人的利益机制建设上非常薄弱。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权利。面对缺乏有效利益机制的引导,所以导致了“彭宇效应”的大量滋生。
3.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导致了西方多元思想的入侵,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传统道德的价值观难以有更为明确的界定,也不再是判断行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抬头,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甚至是紧张,大多数的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变为怀疑和不信任的关系。
(二)对高校教育中“彭宇效应”的反思
高校教育中,我们往往陷入“彭宇效应”的困境。首先,大学教育的目标必须是要让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如果让他们不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大学教育必然与大学教育的原则相悖。但如果鼓励大学生助人为乐,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大学生相对较低的社会经验,很容易导致类似“彭宇案”的情况发生。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彭宇效应”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要想破解高校学生德育中的“彭宇效应”,我们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的肯定和传播助人为乐的传统精神。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产生了质疑,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建设得好!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肯定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德育中做好应对“彭宇效应”,其前提必须是改变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一味的“不变应万变”,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特别是应当教会学生判断是否有能力帮助别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应当选择何种方式帮助他人等等更为现实更为细致的问题。
三、如何解决“彭宇效应”
通过对“彭宇效应”的解析和反思,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解决“彭宇效应”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学教育,向社会传递出年青一代态度,并继而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风气。总而言之,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三点: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然是主流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应当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彭宇效应”仅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道德问题,但并不能够全面的反映我国的社会道德的总体状态。要想破解“彭宇效应”,就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一批道德水平高尚的年轻人,将极大的推动我国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前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破解“彭宇效应”的根本途径,紧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动摇,才能在大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并通过优秀的大学生提升社会其他方面的道德水平。
(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必须得到加强
网络的产生导致了信息的爆炸,不同的社会群体引起不同的利益关系而发表与自己利益关系相一致的言论。面对这种舆论狂潮,连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都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更何况在校读书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因此,大学德育教育不应当将社会现实问题排除在外,相反的,应当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积极引导,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机会教育,用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分析解剖社会问题的根本,从而给予大学生的价值观积极的引导。
(三)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必须得到提升
当今社会的确存在者一小部分利用同情心、怜悯心敲诈、欺骗他人。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往往成为这些犯罪行为的受害者。针对较为复杂的社会现状,大学生德育教育可能给不法者制造可趁之机。因此,大学生在加强德育教育时,还应当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是法律意识教育,避免大学生成为社会公益的牺牲者。
【参考文献】
[1]熊飞,郭秋光.论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主要原因[J].教学研究,2006
[2]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钟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原因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2008
作者簡介:李静怡(1988.2-),女,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助教,2013级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
关键词:“彭宇效应”;社会道德;道德教育
一、“彭宇效应”的背景及定义
2006年,65岁的老太太在公交车站跌倒受伤后,被青年彭宇扶起,并在老人请求下将其送到医院。结果老人说自己是被彭宇所撞,彭宇坚决否认,后来老人把彭宇告上法庭。据悉,该案最终的结果是彭宇承担10%的责任,赔偿1万余元。
尽管彭宇案早已告一段落,但很多媒体看到了“彭宇案”报道的“成功”,马上效仿,在网络上不断引起网民的热议。在这种舆论狂潮的作用下,严重影响了公众的道德取向。我们将这种担心自己做好事却可能导致麻烦,因而不敢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现象称之为“彭宇效应”。
“彭宇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扶不起”的风评,也影响了在高校读书的大学生。一位大学生认为:“说实在的,真的不敢扶,并不是我们缺乏一颗善良心,而是曾经,我们用自己炙热的爱心去温暖他人时却遭遇冰冷回报。虽然是少数,但足以让人吃一堑长一智。”
当然,虽然有不少学生持以上的观点,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见义勇为是传统价值,也是维护我们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不应当违背。
二、分析和反思
(一)对“彭宇效应”的归因分析
“彭宇效应”是社会道德失范的一种表现。要反思和分析“彭宇效应”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道德教育定位的边缘化
在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因为长期受到GDP决定论的影响,一些地区和个人形成了重经济利益、轻社会道德规范的意识。虽然我们意识到了社会存在的发展不会自然而然的促进社会意识的进步,但是不少地方因为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仍然选择了经济第一、道德其次的路线。
这种道德教育定位的边缘化,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就能够看得出来。长期以来,道德教育都从属于能够创造实际经济利益的技能教育,无论是升学体系还是高考,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没能占据其应有的地位。
2.忽视利益机制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利益机制是调节主体行为最重要的机制。如果一个社会利益调节机制总是让帮助他人的人在利益上处于无利或者利益受损的地位,那么这样的利益机制必然会阻碍利他行为。
而我国恰恰在鼓励帮助他人的利益机制建设上非常薄弱。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权利。面对缺乏有效利益机制的引导,所以导致了“彭宇效应”的大量滋生。
3.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导致了西方多元思想的入侵,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传统道德的价值观难以有更为明确的界定,也不再是判断行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抬头,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甚至是紧张,大多数的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变为怀疑和不信任的关系。
(二)对高校教育中“彭宇效应”的反思
高校教育中,我们往往陷入“彭宇效应”的困境。首先,大学教育的目标必须是要让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如果让他们不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大学教育必然与大学教育的原则相悖。但如果鼓励大学生助人为乐,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大学生相对较低的社会经验,很容易导致类似“彭宇案”的情况发生。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彭宇效应”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要想破解高校学生德育中的“彭宇效应”,我们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的肯定和传播助人为乐的传统精神。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产生了质疑,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建设得好!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肯定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德育中做好应对“彭宇效应”,其前提必须是改变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一味的“不变应万变”,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特别是应当教会学生判断是否有能力帮助别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应当选择何种方式帮助他人等等更为现实更为细致的问题。
三、如何解决“彭宇效应”
通过对“彭宇效应”的解析和反思,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解决“彭宇效应”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学教育,向社会传递出年青一代态度,并继而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风气。总而言之,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三点: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然是主流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应当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彭宇效应”仅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道德问题,但并不能够全面的反映我国的社会道德的总体状态。要想破解“彭宇效应”,就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一批道德水平高尚的年轻人,将极大的推动我国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前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破解“彭宇效应”的根本途径,紧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动摇,才能在大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并通过优秀的大学生提升社会其他方面的道德水平。
(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必须得到加强
网络的产生导致了信息的爆炸,不同的社会群体引起不同的利益关系而发表与自己利益关系相一致的言论。面对这种舆论狂潮,连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都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更何况在校读书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因此,大学德育教育不应当将社会现实问题排除在外,相反的,应当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积极引导,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机会教育,用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分析解剖社会问题的根本,从而给予大学生的价值观积极的引导。
(三)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必须得到提升
当今社会的确存在者一小部分利用同情心、怜悯心敲诈、欺骗他人。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往往成为这些犯罪行为的受害者。针对较为复杂的社会现状,大学生德育教育可能给不法者制造可趁之机。因此,大学生在加强德育教育时,还应当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是法律意识教育,避免大学生成为社会公益的牺牲者。
【参考文献】
[1]熊飞,郭秋光.论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主要原因[J].教学研究,2006
[2]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钟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原因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2008
作者簡介:李静怡(1988.2-),女,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助教,2013级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