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领域的主要代表,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3年11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公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继中国昆曲首批列入之后,成为我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项目。
中国古乐谓音有八种: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丝音最为细腻深密,最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丝音之中,又以琴为上。西汉时的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古琴以丝弦附木,长弦振动,琴体发音,音量低微而有静逸之美。
从古至今,琴与文人士大夫之间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古琴艺术家。孔子对古琴也情有独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传说俞伯牙在弹琴时,无论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钟子期死后,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逝,便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琴乐也是最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音乐。古琴的主要传承者是以中国文人为主体的历代文化精英,这也是七弦琴与一般乐器不同的地方。汉魏以来,中国古琴与文人士大夫相依相伴,甚至血脉相连,逐步脱离了单纯供人们娱乐赏玩的技艺功能,成了一种“以琴载道”的特殊乐器。中国传统文人静夜抚琴,能于袅袅余音中体会恬淡超逸的况味,从而使生命得到暂时的休憩。自孔子以下,历代文人多以琴为生命之所寄,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七弦琴已与负有传承文化的“书”具有了同等的地位。
魏晋之时,琴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古琴的演奏、创作也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古琴艺术家有蔡文姬、阮籍、嵇康等,其中蔡文姬更以《胡笳十八拍》名垂青史。陶渊明有无弦素琴一张,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深通琴道者。到了隋朝,官方甚至以能否操琴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唐宋文人墨客对琴也情有独钟,大诗人王维、白居易、办东坡、黄庭坚等皆能操琴。欧阳修在送别时特请琴师孙道滋“以琴为别”。宋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贤相范仲淹,在修齐治平、事业繁忙之际,仍以听琴为大事。元朝宰相耶律楚才爱琴,常与友人品茗对弹,鼓琴最久的一次达五十曲。明清以来,古琴在民间相当普及,在文人画中常能看到道人弹琴或童子抱琴的形象。
宋元时期,由于师承关系的不同,出现了京师、两浙和江西琴派。其中两浙派的成就最大,成玉简的《琴论》云:“京师、两浙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明清时期,古琴艺术又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
说到千古名琴,当然就要谈到传世唐琴。现存的唐朝古琴主要有北京故宫的“大圣遗音”、台北故宫的“春雷”等。无论从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来看,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至宝。
我国古代涌现出许多著名琴家。汉末蔡邕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唐以后,有更多的琴家为推广和发展古琴艺术作出了贡献。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从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优雅生活的生动写照。
中国古乐谓音有八种: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丝音最为细腻深密,最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丝音之中,又以琴为上。西汉时的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古琴以丝弦附木,长弦振动,琴体发音,音量低微而有静逸之美。
从古至今,琴与文人士大夫之间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古琴艺术家。孔子对古琴也情有独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传说俞伯牙在弹琴时,无论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钟子期死后,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逝,便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琴乐也是最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音乐。古琴的主要传承者是以中国文人为主体的历代文化精英,这也是七弦琴与一般乐器不同的地方。汉魏以来,中国古琴与文人士大夫相依相伴,甚至血脉相连,逐步脱离了单纯供人们娱乐赏玩的技艺功能,成了一种“以琴载道”的特殊乐器。中国传统文人静夜抚琴,能于袅袅余音中体会恬淡超逸的况味,从而使生命得到暂时的休憩。自孔子以下,历代文人多以琴为生命之所寄,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七弦琴已与负有传承文化的“书”具有了同等的地位。
魏晋之时,琴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古琴的演奏、创作也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古琴艺术家有蔡文姬、阮籍、嵇康等,其中蔡文姬更以《胡笳十八拍》名垂青史。陶渊明有无弦素琴一张,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深通琴道者。到了隋朝,官方甚至以能否操琴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唐宋文人墨客对琴也情有独钟,大诗人王维、白居易、办东坡、黄庭坚等皆能操琴。欧阳修在送别时特请琴师孙道滋“以琴为别”。宋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贤相范仲淹,在修齐治平、事业繁忙之际,仍以听琴为大事。元朝宰相耶律楚才爱琴,常与友人品茗对弹,鼓琴最久的一次达五十曲。明清以来,古琴在民间相当普及,在文人画中常能看到道人弹琴或童子抱琴的形象。
宋元时期,由于师承关系的不同,出现了京师、两浙和江西琴派。其中两浙派的成就最大,成玉简的《琴论》云:“京师、两浙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明清时期,古琴艺术又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
说到千古名琴,当然就要谈到传世唐琴。现存的唐朝古琴主要有北京故宫的“大圣遗音”、台北故宫的“春雷”等。无论从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来看,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至宝。
我国古代涌现出许多著名琴家。汉末蔡邕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唐以后,有更多的琴家为推广和发展古琴艺术作出了贡献。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从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优雅生活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