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意两国,同样12岁的少年,比赛中截然不同的表现,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引起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反思和讨论:孩子成长路上,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什么?过程和结果,到底哪个更重要?
《北京晨报》2014年3月17日报道:江苏卫视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国际挑战赛中国队首战告捷,以3∶1完胜意大利队。然而,比赛的结果并不是观众热议的焦点,产生巨大反响的是:“天才少年”李云龙在比赛中当众崩溃大哭,被认为是心理脆弱“输不起”,其父亲“蛋叔”李勇的高压教育更是遭到网友质疑;同样是12岁的“神童”,意大利小男孩安德烈的眼泪却温暖人心,赢得了中国网友的无数个“赞”。
在比赛中,李云龙一度哭瘫在座位上站不起来,任谁劝都没用。安德烈的表现则让人刮目相看,比赛中始终从容淡定;李云龙失声痛哭,他也随之落泪,并在结果显示李云龙并没有摆错时,安德烈送上了大大的拥抱。
两位少年谁输谁赢已不重要,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开始反思两个孩子的巨大反差。李云龙的脆弱让人担忧,不少网友将批评的矛头还指向了他的父亲李勇。很多人认为,李勇高压式的教育方式是把双刃剑,它成就了李云龙的天才,但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童年应该有的快乐。
《最强大脑》中意挑战赛开始前,李云龙上台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天要向世界证明,少年强,则中国强!”安德烈上台的第一句话是:“我来就是为了赢!”中国选手目标远大,意大利选手目标直接。按常理,前者的抗挫折能力应该强于后者。然而,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那么,李云龙为什么会在赛场上崩溃?而在智力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父亲李勇,又为何备受质疑呢?
分析:不同的焦虑,不同的价值感体现
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本质上来源于对结果的关注,而对结果的关注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是人类痛苦的开端。
人类对结果的焦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于自身焦点事件的结果的关注。这是一般程度的焦虑,是最普遍的焦虑,是不需要治疗就可以随着焦点事件的结束而消失的焦虑。第二个层次是对于那些非焦点事件的结果的关注,即心理学上的“泛化的焦虑”;这种焦虑往往是神经症性质的焦虑,是程度最深的焦虑,属于非普遍的焦虑,需要心理治疗。
因此,焦虑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控制好焦虑的程度。我们必须把焦虑严格控制在第一个层次内,不让它进入第二个层次。李云龙对比赛结果的焦虑则主要属于第一种,其现场崩溃大哭是这种焦虑的总爆发!
那么,意大利少年安德烈是不是就没有结果焦虑呢?
当然不是!安德烈同样也有结果焦虑,他上台的第一句话不就是“我来就是为了赢”吗?所不同的是:安德烈本人和他的家人乃至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在极力淡化这种结果焦虑。而这种自我淡化焦虑的意识和能力,正是他在比赛中轻松表现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结果焦虑程度,直接导致了双方在赛场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感。安德烈的结果焦虑并没有令他忘记同情、亲情与友情,更重要的是他始终认同自身价值。李云龙的结果焦虑已使他在彼时彼地忘却甚至否定了自身价值,让这结果成为自己的唯一目标,甚至成为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而“爸爸这么多年培养你,就是为了你现在的成功”这句话,更加深了李云龙的焦虑,爸爸超出了常态的结果焦虑,已经对儿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妨让我们再看看两个人的价值感。一个是法国街头的中年小丑,他在街头给游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享受了快乐。他对游客说:当小丑是我一生的梦想,我成功了,我很幸福!另一个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亲,当别人赞美她的总统儿子时,她说:我为他骄傲,我也为我另一个儿子骄傲,他正在地里种土豆。不可讳言,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西方社会,在人的自由与价值感方面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他们也追求结果,但绝不只看重结果。
而李云龙呢?强烈的焦虑感不仅来源于他的父亲,也来源于他所处的焦虑氛围,来源于现场嘉宾们的负面暗示。一开始,嘉宾们就对李家父子的心态产生了怀疑。李永波教练在比赛开始之前就对李云龙说:“你爸爸对你的要求那么高,你要是没完成挑战项目,你怎么去面对你爸爸?这种压力你准备好了没有?”此番话如同一个教练员在正式比赛前一分钟提醒运动员:“如果你这次比赛失败了,你将怎么办?如何面对父老乡亲?”也类似于老师在学生考试之前自己很焦虑,担心学生考不好影响工作绩效,就在临考时安慰学生“同学们,你们考试的时候千万别紧张啊”。其实,学生们本来不太紧张,听老师这么一说,一些暗示敏感性很强的学生立刻紧张起来。
孩子在参加大型考试和比赛之前,不要提醒孩子思考结果,除非你觉得孩子太没压力了。如果孩子过分紧张,过分关注结果,我们可以帮孩子把期望值降低,并告诉孩子: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参与了,努力了!
李勇并不是不懂教育的父亲,他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好。
李勇尊重儿子的兴趣爱好。李云龙很小的时候就对围棋和算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勇就请老师来教他,当李云龙表示“不想学了”,李勇就登门向老师致歉,不再逼儿子学。
而魔方是李云龙坚持较长时间的一个训练项目,起初李云龙拧了5个小时也没能将魔方复原,出于“伤自尊”的原因放弃了。李勇没强迫他学,而是自己在网上对着教程将魔方复原,并把它摆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勾起李云龙的兴趣。这是教育的艺术:不露痕迹,不动声色。
李云龙在练习6个月后参加了国际比赛,自此越玩越兴奋,拿回了WCA(世界魔方协会)的4次冠军、2次亚军。在魔方的玩法中,最厉害的就是“盲拧”,李云龙很想学,而当时的世界魔方冠军告诉他:“要学盲拧,先学记忆。”为了儿子的梦想,李勇用半年时间自学了记忆法,然后才带着李云龙去拜师学艺。他是用自己的探索精神去影响孩子,激励孩子!
父亲李勇能够和儿子一起成长,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成功因素,也显示了他的耐心、胆识和不同凡响,这值得我们肯定。不过,成功不仅要体现在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上,也应体现在情商的培养上。李勇对儿子的智力培养是非常成功的,但儿子的情商还需进一步提升。 解读:什么是合适的教育?
生活中,有很多“李云龙”式的孩子,他们聪明好学,生性要强,却容易出现脆弱、自闭等心理问题,影响了健康成长。从李云龙的故事中,我们家长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教育孩子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注意引导孩子享受拼搏的过程。
只有享受拼搏过程的孩子,才不会过分在乎结果。焦虑是因为过多关注结果,但这只是单向思维。双向思维则告诉我们:焦虑是因为过多关注结果,而过多关注结果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无法消除的焦虑。有了这种双向思维方式,我们就能及时察觉孩子内心的焦虑情绪,并有效疏通。之后,我们再引导孩子享受追求的过程,忽略结果。
其次,享受过程并不能排斥过程中拼搏的痛苦感受。
其实,过程中有痛苦,我们才会有更深切的快乐体验。只是这痛苦不能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孩子的成长转折节点,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挫折。比如:孩子刚上小学时,家长就需要在学习上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鼓励,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当孩子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再适当给孩子一点挫折。
少年李云龙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肯定是很多孩子所不能承受的。大部分孩子可能会把枯燥的数字训练当作一种精神虐待,而数字天才常常把这种训练当作游戏——游戏中也会有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与满足。
我们可以看看钢琴王子郎朗,想想虎妈的女儿,他们如果离开了严格艰苦的训练,能享受到追求与成功的快乐吗?当然,如果父母想用郎朗爸爸和虎妈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孩子,首先要确定:孩子在这方面是否有很出众的天赋。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以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吧。否则,“张冠李戴”的严格训练只会摧残孩子的身心!
即使孩子有着常人不能比拟的天赋,即使孩子能承受也愿意承受艰苦的训练,父母也需要把快乐的童年、多彩的青春还给孩子。就像安德烈的父亲对儿子那样,让孩子享受周末,享受足球,享受一切美好的事物,因为爱生活、爱美好的事物正是孩子不懈追求的永恒动力!
第三,孩子因为不能接受现实结果而出现较大情绪波动时,家长要善于抚慰孩子的心灵。
对于儿子的赛场表现,李勇起初有些生气,“作为一个男人,他必须要有担当,在最坏的情况下,输也要输得有尊严。”这是缺乏同理心的反应,没有及时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看着委屈的儿子,李勇最终还是走上台抱着他,用自己的头抵着儿子的头,一句话没说,用这十几秒的肢体语言告诉儿子“爸爸在这儿”。这是高情商的反应,充分照顾并满足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父母温暖的怀抱与安全的臂膀,是接纳、理解与支持孩子的最恰当的表现之一。
观点:认识片面性,三种教育一致培养
父亲李勇能坚持自己的方式,不被人们的议论左右,虽然这背后隐藏着他对结果的深深焦虑,但他所坚持的方式确实有独到之处,值得肯定。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理智地认识一点:再好的教育也会存在不足。
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存在着片面之处,普通人的教育如此,成功人士的教育如此,教育家的教育也是如此。即使是世界认可的教育理论也不例外,只是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有些理论我们暂时还不能找到其中的问题,但旧的理论总会被新的理论所超越却是永恒的法则。
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张炘炀是智力教育最成功的典型之一。可这个神童博士也存在着性格缺点,比如不善交往、自我中心等。因为不善于与人交往,他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导致硕士课程挂科;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他居然向父母提出在北京给他买房作为参加硕士答辩的条件。所幸,张炘炀的父母终于意识到精英教育的片面之处,并尽力弥补某些缺失。而没有这么幸运的是:中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个别“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休学。这些都是父母在实施所谓精英教育时,没有意识到精英教育的片面性所致!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不过,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通通都管得到呢?一旦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则它差不多就不能取得什么成就,因为,它要成功,就必须把三种教育配合一致,然而这一点是不由任何人决定的。我们殚精竭虑所能做到的,只是或多或少地接近目标罢了;不过,要达到这一点,还需要有一些运气咧。”
卢梭对教育的论述确实有些悲观,但他揭示出人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要服从于自然的教育,要符合事物的教育,却是十分深刻的。
如果有家长说,他对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是最完美的,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他的家庭教育中一定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一个连家庭教育的片面性都意识不到的人,又如何有能力去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呢?只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家长才能主动调整,寻求更合适的方式,追求融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都有不为人所知的独特而神秘的一面,即使是他们的缺陷也是这神秘性的体现,也是这个小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像仰望星空一样地崇拜孩子,包括他们的缺陷,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自以为可以主宰孩子一切的思想则是传统的忽视孩子主体性的表现,是与现代教育理论格格不入的。如果父母以为自己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其教育过程也就成为控制孩子、表达内心焦虑的过程,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限制。
我们再来看李勇的家庭教育,其不足之处不正是对孩子命运的过分掌控、对教育结果的过多在乎吗?不正在于他对孩子情商培养的相对忽视吗?其实,李云龙的情商,相对于同龄的普通孩子,已经算高的了,只是在高手云集的国际PK赛上,才暴露出他的情商与他的智商显得有些不匹配。我们不能因为他在赛场上的一次失态就贬低他的情商水平和心理素质。
学会适当地放手吧,孩子的“最强大脑”需要父母的训练、引导和支持,而心灵的成长则必须由他自己去摸索、经历、获取。无数个案证明,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十分重要,父母不可越俎代庖,孩子一旦错过了最佳的心灵摸索期,将来的弥补会变得极为艰难,人生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降低!
“最强大脑”国际评审、麻省理工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罗伯特·戴西蒙在节目中这样点评:脑神经科学反复证明的一点就是,大脑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并不是那么截然可分,而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情绪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
因此,我们必须在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充分重视情商的提升,高智商加高情商才称得上真正的最强大脑,才能让孩子拥抱最美好的人生!
(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版心理学著作多部。)
图片由CFP/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北京晨报》2014年3月17日报道:江苏卫视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国际挑战赛中国队首战告捷,以3∶1完胜意大利队。然而,比赛的结果并不是观众热议的焦点,产生巨大反响的是:“天才少年”李云龙在比赛中当众崩溃大哭,被认为是心理脆弱“输不起”,其父亲“蛋叔”李勇的高压教育更是遭到网友质疑;同样是12岁的“神童”,意大利小男孩安德烈的眼泪却温暖人心,赢得了中国网友的无数个“赞”。
在比赛中,李云龙一度哭瘫在座位上站不起来,任谁劝都没用。安德烈的表现则让人刮目相看,比赛中始终从容淡定;李云龙失声痛哭,他也随之落泪,并在结果显示李云龙并没有摆错时,安德烈送上了大大的拥抱。
两位少年谁输谁赢已不重要,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开始反思两个孩子的巨大反差。李云龙的脆弱让人担忧,不少网友将批评的矛头还指向了他的父亲李勇。很多人认为,李勇高压式的教育方式是把双刃剑,它成就了李云龙的天才,但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童年应该有的快乐。
《最强大脑》中意挑战赛开始前,李云龙上台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天要向世界证明,少年强,则中国强!”安德烈上台的第一句话是:“我来就是为了赢!”中国选手目标远大,意大利选手目标直接。按常理,前者的抗挫折能力应该强于后者。然而,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那么,李云龙为什么会在赛场上崩溃?而在智力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父亲李勇,又为何备受质疑呢?
分析:不同的焦虑,不同的价值感体现
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本质上来源于对结果的关注,而对结果的关注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是人类痛苦的开端。
人类对结果的焦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于自身焦点事件的结果的关注。这是一般程度的焦虑,是最普遍的焦虑,是不需要治疗就可以随着焦点事件的结束而消失的焦虑。第二个层次是对于那些非焦点事件的结果的关注,即心理学上的“泛化的焦虑”;这种焦虑往往是神经症性质的焦虑,是程度最深的焦虑,属于非普遍的焦虑,需要心理治疗。
因此,焦虑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控制好焦虑的程度。我们必须把焦虑严格控制在第一个层次内,不让它进入第二个层次。李云龙对比赛结果的焦虑则主要属于第一种,其现场崩溃大哭是这种焦虑的总爆发!
那么,意大利少年安德烈是不是就没有结果焦虑呢?
当然不是!安德烈同样也有结果焦虑,他上台的第一句话不就是“我来就是为了赢”吗?所不同的是:安德烈本人和他的家人乃至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在极力淡化这种结果焦虑。而这种自我淡化焦虑的意识和能力,正是他在比赛中轻松表现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结果焦虑程度,直接导致了双方在赛场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感。安德烈的结果焦虑并没有令他忘记同情、亲情与友情,更重要的是他始终认同自身价值。李云龙的结果焦虑已使他在彼时彼地忘却甚至否定了自身价值,让这结果成为自己的唯一目标,甚至成为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而“爸爸这么多年培养你,就是为了你现在的成功”这句话,更加深了李云龙的焦虑,爸爸超出了常态的结果焦虑,已经对儿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妨让我们再看看两个人的价值感。一个是法国街头的中年小丑,他在街头给游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享受了快乐。他对游客说:当小丑是我一生的梦想,我成功了,我很幸福!另一个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亲,当别人赞美她的总统儿子时,她说:我为他骄傲,我也为我另一个儿子骄傲,他正在地里种土豆。不可讳言,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西方社会,在人的自由与价值感方面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他们也追求结果,但绝不只看重结果。
而李云龙呢?强烈的焦虑感不仅来源于他的父亲,也来源于他所处的焦虑氛围,来源于现场嘉宾们的负面暗示。一开始,嘉宾们就对李家父子的心态产生了怀疑。李永波教练在比赛开始之前就对李云龙说:“你爸爸对你的要求那么高,你要是没完成挑战项目,你怎么去面对你爸爸?这种压力你准备好了没有?”此番话如同一个教练员在正式比赛前一分钟提醒运动员:“如果你这次比赛失败了,你将怎么办?如何面对父老乡亲?”也类似于老师在学生考试之前自己很焦虑,担心学生考不好影响工作绩效,就在临考时安慰学生“同学们,你们考试的时候千万别紧张啊”。其实,学生们本来不太紧张,听老师这么一说,一些暗示敏感性很强的学生立刻紧张起来。
孩子在参加大型考试和比赛之前,不要提醒孩子思考结果,除非你觉得孩子太没压力了。如果孩子过分紧张,过分关注结果,我们可以帮孩子把期望值降低,并告诉孩子: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参与了,努力了!
李勇并不是不懂教育的父亲,他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好。
李勇尊重儿子的兴趣爱好。李云龙很小的时候就对围棋和算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勇就请老师来教他,当李云龙表示“不想学了”,李勇就登门向老师致歉,不再逼儿子学。
而魔方是李云龙坚持较长时间的一个训练项目,起初李云龙拧了5个小时也没能将魔方复原,出于“伤自尊”的原因放弃了。李勇没强迫他学,而是自己在网上对着教程将魔方复原,并把它摆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勾起李云龙的兴趣。这是教育的艺术:不露痕迹,不动声色。
李云龙在练习6个月后参加了国际比赛,自此越玩越兴奋,拿回了WCA(世界魔方协会)的4次冠军、2次亚军。在魔方的玩法中,最厉害的就是“盲拧”,李云龙很想学,而当时的世界魔方冠军告诉他:“要学盲拧,先学记忆。”为了儿子的梦想,李勇用半年时间自学了记忆法,然后才带着李云龙去拜师学艺。他是用自己的探索精神去影响孩子,激励孩子!
父亲李勇能够和儿子一起成长,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成功因素,也显示了他的耐心、胆识和不同凡响,这值得我们肯定。不过,成功不仅要体现在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上,也应体现在情商的培养上。李勇对儿子的智力培养是非常成功的,但儿子的情商还需进一步提升。 解读:什么是合适的教育?
生活中,有很多“李云龙”式的孩子,他们聪明好学,生性要强,却容易出现脆弱、自闭等心理问题,影响了健康成长。从李云龙的故事中,我们家长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教育孩子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注意引导孩子享受拼搏的过程。
只有享受拼搏过程的孩子,才不会过分在乎结果。焦虑是因为过多关注结果,但这只是单向思维。双向思维则告诉我们:焦虑是因为过多关注结果,而过多关注结果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无法消除的焦虑。有了这种双向思维方式,我们就能及时察觉孩子内心的焦虑情绪,并有效疏通。之后,我们再引导孩子享受追求的过程,忽略结果。
其次,享受过程并不能排斥过程中拼搏的痛苦感受。
其实,过程中有痛苦,我们才会有更深切的快乐体验。只是这痛苦不能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孩子的成长转折节点,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挫折。比如:孩子刚上小学时,家长就需要在学习上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鼓励,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当孩子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再适当给孩子一点挫折。
少年李云龙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肯定是很多孩子所不能承受的。大部分孩子可能会把枯燥的数字训练当作一种精神虐待,而数字天才常常把这种训练当作游戏——游戏中也会有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与满足。
我们可以看看钢琴王子郎朗,想想虎妈的女儿,他们如果离开了严格艰苦的训练,能享受到追求与成功的快乐吗?当然,如果父母想用郎朗爸爸和虎妈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孩子,首先要确定:孩子在这方面是否有很出众的天赋。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以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吧。否则,“张冠李戴”的严格训练只会摧残孩子的身心!
即使孩子有着常人不能比拟的天赋,即使孩子能承受也愿意承受艰苦的训练,父母也需要把快乐的童年、多彩的青春还给孩子。就像安德烈的父亲对儿子那样,让孩子享受周末,享受足球,享受一切美好的事物,因为爱生活、爱美好的事物正是孩子不懈追求的永恒动力!
第三,孩子因为不能接受现实结果而出现较大情绪波动时,家长要善于抚慰孩子的心灵。
对于儿子的赛场表现,李勇起初有些生气,“作为一个男人,他必须要有担当,在最坏的情况下,输也要输得有尊严。”这是缺乏同理心的反应,没有及时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看着委屈的儿子,李勇最终还是走上台抱着他,用自己的头抵着儿子的头,一句话没说,用这十几秒的肢体语言告诉儿子“爸爸在这儿”。这是高情商的反应,充分照顾并满足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父母温暖的怀抱与安全的臂膀,是接纳、理解与支持孩子的最恰当的表现之一。
观点:认识片面性,三种教育一致培养
父亲李勇能坚持自己的方式,不被人们的议论左右,虽然这背后隐藏着他对结果的深深焦虑,但他所坚持的方式确实有独到之处,值得肯定。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理智地认识一点:再好的教育也会存在不足。
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存在着片面之处,普通人的教育如此,成功人士的教育如此,教育家的教育也是如此。即使是世界认可的教育理论也不例外,只是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有些理论我们暂时还不能找到其中的问题,但旧的理论总会被新的理论所超越却是永恒的法则。
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张炘炀是智力教育最成功的典型之一。可这个神童博士也存在着性格缺点,比如不善交往、自我中心等。因为不善于与人交往,他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导致硕士课程挂科;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他居然向父母提出在北京给他买房作为参加硕士答辩的条件。所幸,张炘炀的父母终于意识到精英教育的片面之处,并尽力弥补某些缺失。而没有这么幸运的是:中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个别“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休学。这些都是父母在实施所谓精英教育时,没有意识到精英教育的片面性所致!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不过,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通通都管得到呢?一旦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则它差不多就不能取得什么成就,因为,它要成功,就必须把三种教育配合一致,然而这一点是不由任何人决定的。我们殚精竭虑所能做到的,只是或多或少地接近目标罢了;不过,要达到这一点,还需要有一些运气咧。”
卢梭对教育的论述确实有些悲观,但他揭示出人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要服从于自然的教育,要符合事物的教育,却是十分深刻的。
如果有家长说,他对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是最完美的,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他的家庭教育中一定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一个连家庭教育的片面性都意识不到的人,又如何有能力去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呢?只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家长才能主动调整,寻求更合适的方式,追求融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都有不为人所知的独特而神秘的一面,即使是他们的缺陷也是这神秘性的体现,也是这个小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像仰望星空一样地崇拜孩子,包括他们的缺陷,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自以为可以主宰孩子一切的思想则是传统的忽视孩子主体性的表现,是与现代教育理论格格不入的。如果父母以为自己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其教育过程也就成为控制孩子、表达内心焦虑的过程,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限制。
我们再来看李勇的家庭教育,其不足之处不正是对孩子命运的过分掌控、对教育结果的过多在乎吗?不正在于他对孩子情商培养的相对忽视吗?其实,李云龙的情商,相对于同龄的普通孩子,已经算高的了,只是在高手云集的国际PK赛上,才暴露出他的情商与他的智商显得有些不匹配。我们不能因为他在赛场上的一次失态就贬低他的情商水平和心理素质。
学会适当地放手吧,孩子的“最强大脑”需要父母的训练、引导和支持,而心灵的成长则必须由他自己去摸索、经历、获取。无数个案证明,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十分重要,父母不可越俎代庖,孩子一旦错过了最佳的心灵摸索期,将来的弥补会变得极为艰难,人生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降低!
“最强大脑”国际评审、麻省理工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罗伯特·戴西蒙在节目中这样点评:脑神经科学反复证明的一点就是,大脑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并不是那么截然可分,而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情绪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
因此,我们必须在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充分重视情商的提升,高智商加高情商才称得上真正的最强大脑,才能让孩子拥抱最美好的人生!
(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版心理学著作多部。)
图片由CFP/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