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读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__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师德上要具备甘草的品格,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和“激励”。同时最重要也是最硬性的一个指标就是要“上好课”。
关键词:于永正 甘草 喜欢 激励 上好课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惑,会让自己陷入愚钝当中,怎样医治?唯有读书和旅行。在我从事教学工作之初,同样遇到了很多困惑,也曾做过很多愚钝之事,有些困惑随着自己教学经验地增长慢慢解决了,而有些困惑却一直伴随着我,又或者说随着工作地深入又有了新的困惑产生,我该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又有谁能医治我的愚钝呢?随手翻开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文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__我的为师之道》,我的困惑和愚钝随着书页地翻动慢慢释散开来……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在从教的时光里,我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了吗?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想应该会有学生喜欢我,但是有很多学生喜欢我吗?这个我就不敢去说了。那为什么会有学生不喜欢我呢?那肯定是我做了让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又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我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怎样的为师之道才是正确的呢?
于永正老师具备甘草的品格,这是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之一。甘草性温、味甘;甘草具有包容性;甘草善调和。那么我身上具备甘草的品格吗?我想还是比较少吧。对待学生要温和宽厚,尽量保持微笑,让学生见到,便没有距离感,没有恐惧感。一般情况下,我是能做到的,这也是有些学生喜欢我的原因。但林则徐曾说过:“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在我对学生的挑衅行为忍无可忍想要大动肝火的时候,我是否忍住了呢?我是否能宽容学生的过失行为呢?我是否做到了大度和不计较呢?很多时候我没有做到。人是易怒的动物,但是于永正老师教会我一个道理,那就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而我有时候会带着情绪去处理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偏激,有失公允。做教師之初,每次我和学生有矛盾时,前辈总会对我说一句话:“他们还是孩子,而你是大人了,大人不能和孩子计较。他们现在理解不了你对他们的好,但是终究还是会理解地,你要给他们时间。”那时我总是认为就该和学生讲道理,现在终于知道我和学生产生矛盾是我太把自己当孩子,而忘记了学生是孩子,我总把自己放在和他们同等的位置上,却忘了我应该换位思考,我应该理解他们,忍住气,扑灭火,以一种平静和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随后我又陷入了另一种误区,我尽量让着学生,哄着学生,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有点“得寸进尺”,我对课堂和学生失控了。我不知道怎么当老师了,是该宽还是严?是该温还是厉?于老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孔子的为师之道:“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原来作为老师,要和蔼亲切,温文尔雅,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得严厉也是不行的,它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同样的道理,“威”和“猛”、“恭”与“安”都要有“度”,切不可只执其一端。于老师的做法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很多时候我只是严厉的批评,“打”了学生一巴掌,却忘了及时揉一揉,疏散学生抵触的情绪;又有些时候我一味地照顾学生的情绪,却忘了在必要的时候“打”一巴掌。以后在处理教育问题时,要思而后行,做到“不过”,也“无不及”,做一颗善调和的“甘草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给出的另外两条建议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和“激励”。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难;可是如果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那么就是这样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做到了吗?答:“没有!”在没做老师之前,我一直以为老师是一个特别优雅、美丽和温柔的职业,后来我发现真正给孩子上课的时候,仅仅这一面真的不行,尤其对一些好动、厌学的孩子来说,我上课的时候,他们可能在交头接耳,可能在心系其它,可能在呼呼大睡,要成为孩子王,你必须得先“制服”他们。所以有的时候我变得也挺凶悍的,会绷着脸,不苟言笑。尤其是这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看着他们一副对学习无所谓的样子,我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怨气汹涌而至,甚至会对他们说一些很严厉的话,虽然那些话没有任何恶意,就是想让他们知道我的苦心,就是想让他们克服炎热回归学习,可是孩子们不吃这一套。因为他们能感受到我“不喜欢”他们,他们对我没有亲切感,而只有惧怕感和憎恶感。正如于老师所说“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加倍地喜欢老师。作为老师,你可以有不喜欢的学生,但是你要学会尊重他,不要冷落他,漠视他,更多的时候你要激励他。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要蹲下来看学生,只要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激励的作用在每个人身上起到的作用可能大不相同,但是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就不该放弃任何一个人。
师德固然重要,但是于老师让我明白了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最重要也是最硬性的一个指标就是“上好课”。在于老师看来所谓“好课”就是觉得“有意思”,有意思的课首先要教出“恍然大悟”来。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是有些教学重点和难点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讲”,同样不可取,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学生对难点问题恍然大悟。其次,轻松的课堂有意思。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也就是教学要深入浅出。备课时要深入,要把教材吃透,钻研彻底,这点我是基本能做到的,但是于老师一句话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症结,于老师说,“我在如何‘浅出’上花的工夫,远比在‘深入’上花的工夫多。‘深入’而能‘浅出’就是我说的‘举重若轻’”。在从教的第一年,我几乎怀疑当初自己的职业选择是错误的,因为我不会教课,我的课学生不喜欢,其他老师不称赞。我想不明白我那么用心地备课,那么费力地教学,为什么呈现出来却是那样的结果。后来通过不断地观摩学习和反思摸索,我终于发现了我的症结所在,我的症结就在于深入深出。我设置的问题别说一个初中生回答不上来,就是我自己也觉得不好理解。老师一定要研究学情,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生活经验等。后来我每次备课的时候,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初中生能回答上来吗?如果超出他们的回答能力时,这个问题我基本就舍弃了,又或者接近他们的回答能力时,我就转换下设问或者给一些提示,他们也能在我的引导下回答上来。慢慢地,我的课“顺”起来了。轻松来自游戏。在课堂上,我偶尔也会设置一些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情趣。轻松来自老师的幽默。我知道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虽然我本身并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但是在课堂上我还是尽量让自己幽默起来。正如于老师说得那样,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学生不但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常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理解的远方就是于老师所说的“明天的风景”。一个老师得有追求,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在这本书的最后送给我们一首诗,我读完这首诗有种莫名的幸福和心安。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假如命运让我做了老师,就让我做最好的自己吧!因为生命于我只有一次……
曲阜市实验学校 刘慧清 山东省
关键词:于永正 甘草 喜欢 激励 上好课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惑,会让自己陷入愚钝当中,怎样医治?唯有读书和旅行。在我从事教学工作之初,同样遇到了很多困惑,也曾做过很多愚钝之事,有些困惑随着自己教学经验地增长慢慢解决了,而有些困惑却一直伴随着我,又或者说随着工作地深入又有了新的困惑产生,我该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又有谁能医治我的愚钝呢?随手翻开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文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__我的为师之道》,我的困惑和愚钝随着书页地翻动慢慢释散开来……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在从教的时光里,我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了吗?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想应该会有学生喜欢我,但是有很多学生喜欢我吗?这个我就不敢去说了。那为什么会有学生不喜欢我呢?那肯定是我做了让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又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我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怎样的为师之道才是正确的呢?
于永正老师具备甘草的品格,这是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之一。甘草性温、味甘;甘草具有包容性;甘草善调和。那么我身上具备甘草的品格吗?我想还是比较少吧。对待学生要温和宽厚,尽量保持微笑,让学生见到,便没有距离感,没有恐惧感。一般情况下,我是能做到的,这也是有些学生喜欢我的原因。但林则徐曾说过:“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在我对学生的挑衅行为忍无可忍想要大动肝火的时候,我是否忍住了呢?我是否能宽容学生的过失行为呢?我是否做到了大度和不计较呢?很多时候我没有做到。人是易怒的动物,但是于永正老师教会我一个道理,那就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而我有时候会带着情绪去处理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偏激,有失公允。做教師之初,每次我和学生有矛盾时,前辈总会对我说一句话:“他们还是孩子,而你是大人了,大人不能和孩子计较。他们现在理解不了你对他们的好,但是终究还是会理解地,你要给他们时间。”那时我总是认为就该和学生讲道理,现在终于知道我和学生产生矛盾是我太把自己当孩子,而忘记了学生是孩子,我总把自己放在和他们同等的位置上,却忘了我应该换位思考,我应该理解他们,忍住气,扑灭火,以一种平静和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随后我又陷入了另一种误区,我尽量让着学生,哄着学生,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有点“得寸进尺”,我对课堂和学生失控了。我不知道怎么当老师了,是该宽还是严?是该温还是厉?于老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孔子的为师之道:“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原来作为老师,要和蔼亲切,温文尔雅,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得严厉也是不行的,它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同样的道理,“威”和“猛”、“恭”与“安”都要有“度”,切不可只执其一端。于老师的做法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很多时候我只是严厉的批评,“打”了学生一巴掌,却忘了及时揉一揉,疏散学生抵触的情绪;又有些时候我一味地照顾学生的情绪,却忘了在必要的时候“打”一巴掌。以后在处理教育问题时,要思而后行,做到“不过”,也“无不及”,做一颗善调和的“甘草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给出的另外两条建议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和“激励”。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难;可是如果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那么就是这样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做到了吗?答:“没有!”在没做老师之前,我一直以为老师是一个特别优雅、美丽和温柔的职业,后来我发现真正给孩子上课的时候,仅仅这一面真的不行,尤其对一些好动、厌学的孩子来说,我上课的时候,他们可能在交头接耳,可能在心系其它,可能在呼呼大睡,要成为孩子王,你必须得先“制服”他们。所以有的时候我变得也挺凶悍的,会绷着脸,不苟言笑。尤其是这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看着他们一副对学习无所谓的样子,我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怨气汹涌而至,甚至会对他们说一些很严厉的话,虽然那些话没有任何恶意,就是想让他们知道我的苦心,就是想让他们克服炎热回归学习,可是孩子们不吃这一套。因为他们能感受到我“不喜欢”他们,他们对我没有亲切感,而只有惧怕感和憎恶感。正如于老师所说“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加倍地喜欢老师。作为老师,你可以有不喜欢的学生,但是你要学会尊重他,不要冷落他,漠视他,更多的时候你要激励他。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要蹲下来看学生,只要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激励的作用在每个人身上起到的作用可能大不相同,但是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就不该放弃任何一个人。
师德固然重要,但是于老师让我明白了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最重要也是最硬性的一个指标就是“上好课”。在于老师看来所谓“好课”就是觉得“有意思”,有意思的课首先要教出“恍然大悟”来。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是有些教学重点和难点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讲”,同样不可取,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学生对难点问题恍然大悟。其次,轻松的课堂有意思。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也就是教学要深入浅出。备课时要深入,要把教材吃透,钻研彻底,这点我是基本能做到的,但是于老师一句话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症结,于老师说,“我在如何‘浅出’上花的工夫,远比在‘深入’上花的工夫多。‘深入’而能‘浅出’就是我说的‘举重若轻’”。在从教的第一年,我几乎怀疑当初自己的职业选择是错误的,因为我不会教课,我的课学生不喜欢,其他老师不称赞。我想不明白我那么用心地备课,那么费力地教学,为什么呈现出来却是那样的结果。后来通过不断地观摩学习和反思摸索,我终于发现了我的症结所在,我的症结就在于深入深出。我设置的问题别说一个初中生回答不上来,就是我自己也觉得不好理解。老师一定要研究学情,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生活经验等。后来我每次备课的时候,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初中生能回答上来吗?如果超出他们的回答能力时,这个问题我基本就舍弃了,又或者接近他们的回答能力时,我就转换下设问或者给一些提示,他们也能在我的引导下回答上来。慢慢地,我的课“顺”起来了。轻松来自游戏。在课堂上,我偶尔也会设置一些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情趣。轻松来自老师的幽默。我知道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虽然我本身并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但是在课堂上我还是尽量让自己幽默起来。正如于老师说得那样,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学生不但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常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理解的远方就是于老师所说的“明天的风景”。一个老师得有追求,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在这本书的最后送给我们一首诗,我读完这首诗有种莫名的幸福和心安。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假如命运让我做了老师,就让我做最好的自己吧!因为生命于我只有一次……
曲阜市实验学校 刘慧清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