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个别化教学是创新时代对思想品德课提出的新要求。运用“微视频”开展教学对实现个别化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分析学情与学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助于学生深入课堂,真正成为课堂主体,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但翻转课堂无论是“微视频”的制作还是运用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微视频;翻转课堂;个别化教学
微视频、翻转课堂是当下教育界炙手可热的话题。我们所指的“微视频”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的相对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源,它虽然也属于运用于教学的视频资源范畴,但与我们通常所用的“传统视频”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它与传统视频的最大区别在于运用时空上的灵活,换句话说,它不仅仅是教师课堂上即时使用,更多的是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交互学习提供了资源,同时也为翻转课堂的实施铺设了通道。这样的课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而更能彰显个性化。现以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张杨老师执教上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为例进行分析和探索,以供同行参考。
一、课例呈现
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当前世界及我国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实施的必要性,了解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微视频,独立学习世界与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通过观看短片为治理雾霾提金点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能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自觉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教学过程
本课属于翻转课堂,故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前与课中。
1.课前
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全球和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思考并完成作业:
(1)从全球看,人口、资源、环境分别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带来哪些后果?(2)从我国看,人口、资源、环境分别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2.课中
“分析四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导入。
A国:石油储量丰富,出售石油获利丰厚,经济发展迅速……
B国:摆脱外来入侵后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很长时间内没有有效控制人口,人口增长率居世界首位……
C国:以煤为主要燃料,大力发展制造业,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D国: 注重环保、高效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先进设备带动制造业、农业繁荣并减少了对传统资源的消耗……
師: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合理?简述原因。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指出,发展经济必须同时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由此引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
学生活动:先小组内交流微视频学习作业,然后全班讨论。
小结:从全球看,如果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导致流行性疾病暴发等恶果,地球环境将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从我国看,如果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GDP增长将是乏力的,社会矛盾将愈加突出……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师生讨论交流: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国家已经做了哪些努力?
小结:国家已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阶梯水价、电价的推行,鼓励购买环保节能家电等,并获得相应成效。
观看视频:上海雾霾天气与伦敦治雾经验。
学生结合伦敦的雾霾治理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尝试为上海治理雾霾提建议。
二、分析与探讨
这是一节翻转课堂探索课,也许并不成熟。但通过“微视频”的运用,使翻转课堂的实施有了依托,使个别化教学有了实现的可能,所以,我们认为有分析和探讨的价值。
翻转课堂对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意义何在?我们首先要厘清个别化教学的实质与实施关键点,个别化教学的实质是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准确解析学习内容、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组织形式等手段,使每一个学生获得适合的学习机会,并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1]个别化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一种以充分发挥群体化和个别化共同优势为操作原则的教育教学方式,其实施关键点在于到位的学情与学材分析以及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从以上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以“微视频”为载体的翻转课堂对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有明显的优势。
(一)教学前端分析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前端分析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厘清学生已知、未知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思维规律、情感需求,摸清学生个体学习差异,基于以上学材与学情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一般情况下,思想品德课教师会通过观察、访谈、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已知、未知,以及思想困惑、行为习惯偏差等学情,但总是不够深入、全面、到位,往往只能凭经验判断。
本课经过课前调查与访谈,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等知识,这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但也发现学生对全球和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了解并不全面,因此,教师针对学材及学情将全球和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了解和掌握,通过设计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通过阅读学生观看视频时完成的作业,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的基本认知情况,能初步感受在以上问题上全班带有倾向性观点与学生个性化观点,也能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等,在了解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法,提出教学对策,这样的教学更能彰显个别化特征。 (二)“先学后教”方法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课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内容与思考题先行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内容包括全球与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由于在课外,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与父母交流、与同学互动或与网络交互,即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学习并深入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主动性得以增强,学习积极性自然会更高涨。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学生的自主性更强,个性化更明显,可以说,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2]课前,学生按照要求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课堂参与互动,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身边的导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对话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一味跟着教师思路走、简单接受教师观点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体与课堂的中心,由于师生角色定位更趋于合理和优化,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三)充分全面讨论使导学更有价值性
课例中,教师让学生课前先观看根据全球和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作成的“微视频”,除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有更深的思考和拓展,以便课堂上能深入有效地讨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由于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并完成作业,对相关问题有了较多的思考,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入”课堂。因而,课堂讨论就不再是学生已有认知与情感的重复呈现,而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发、鲜明观点诞生、价值导向提升的重要环节。从课例中我们可知,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不仅较深入全面地了解了全球及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且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更好地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知识结构,更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上述课例尽管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但作为以“微视频”为载体的翻转课堂仍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微视频”内容的选择问题
课例中,教师选用了全球和我国的人口、资源、環境现状作为“微视频”的内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呈现,音画兼具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定的思考,但并没有切入本课“要害”,让学生了解与思考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即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适当保留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等相关内容,增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等内容的介绍,直接引入重点部分,让学生对本课要掌握的重要观点先行学习。教师在“微视频”内容的选择上,在考虑可视性、趣味性和拓展性的同时,最好还要考虑教材的重、难点。
2.“微视频”作业的设问问题
课例中,“微视频”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对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开展教学前端分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总体来看,问题相对比较直接,思维量也不是很大,对部分学生可能显得有点简单,难以调动其学习热情。同时,问题的发散性、开放度也不够,导致学生思维路径比较单一,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较难充分显现。假如教师在原有设问基础上适当增设有点难度的问题,例如,有人认为,中国要发展经济就只能牺牲环境,你是怎么看的?我国为什么现在要实行全面二孩政策?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微视频”中涉及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看完“微视频”,关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你有什么困惑?你最希望探讨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启迪与激活学生思维。
3.“微视频”讨论的引导问题
从课例中我们可知,由于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自主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课堂生成性内容就会明显增加,这固然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活跃度,但同时很容易形成课堂离散的局面。所以,在课堂上如何做到“收”“放”自如也确实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应对课堂的“翻转”。例如,教师课前要从多方面预见学生的问题,准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课堂追问要有方法与技巧,既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不要偏离课堂主题;又如,教师可以运用板书及时记录、整理讨论重点或线索,形成学生思维轨迹,让学生生成问题与解决路径更清晰,从而使课堂脉络更明显,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新生.个别化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2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微视频;翻转课堂;个别化教学
微视频、翻转课堂是当下教育界炙手可热的话题。我们所指的“微视频”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的相对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源,它虽然也属于运用于教学的视频资源范畴,但与我们通常所用的“传统视频”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它与传统视频的最大区别在于运用时空上的灵活,换句话说,它不仅仅是教师课堂上即时使用,更多的是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交互学习提供了资源,同时也为翻转课堂的实施铺设了通道。这样的课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而更能彰显个性化。现以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张杨老师执教上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为例进行分析和探索,以供同行参考。
一、课例呈现
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当前世界及我国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实施的必要性,了解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微视频,独立学习世界与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通过观看短片为治理雾霾提金点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能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自觉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教学过程
本课属于翻转课堂,故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前与课中。
1.课前
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全球和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思考并完成作业:
(1)从全球看,人口、资源、环境分别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带来哪些后果?(2)从我国看,人口、资源、环境分别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2.课中
“分析四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导入。
A国:石油储量丰富,出售石油获利丰厚,经济发展迅速……
B国:摆脱外来入侵后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很长时间内没有有效控制人口,人口增长率居世界首位……
C国:以煤为主要燃料,大力发展制造业,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D国: 注重环保、高效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先进设备带动制造业、农业繁荣并减少了对传统资源的消耗……
師: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合理?简述原因。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指出,发展经济必须同时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由此引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
学生活动:先小组内交流微视频学习作业,然后全班讨论。
小结:从全球看,如果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导致流行性疾病暴发等恶果,地球环境将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从我国看,如果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GDP增长将是乏力的,社会矛盾将愈加突出……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师生讨论交流: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国家已经做了哪些努力?
小结:国家已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阶梯水价、电价的推行,鼓励购买环保节能家电等,并获得相应成效。
观看视频:上海雾霾天气与伦敦治雾经验。
学生结合伦敦的雾霾治理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尝试为上海治理雾霾提建议。
二、分析与探讨
这是一节翻转课堂探索课,也许并不成熟。但通过“微视频”的运用,使翻转课堂的实施有了依托,使个别化教学有了实现的可能,所以,我们认为有分析和探讨的价值。
翻转课堂对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意义何在?我们首先要厘清个别化教学的实质与实施关键点,个别化教学的实质是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准确解析学习内容、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组织形式等手段,使每一个学生获得适合的学习机会,并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1]个别化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一种以充分发挥群体化和个别化共同优势为操作原则的教育教学方式,其实施关键点在于到位的学情与学材分析以及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从以上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以“微视频”为载体的翻转课堂对于实施个别化教学有明显的优势。
(一)教学前端分析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前端分析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厘清学生已知、未知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思维规律、情感需求,摸清学生个体学习差异,基于以上学材与学情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一般情况下,思想品德课教师会通过观察、访谈、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已知、未知,以及思想困惑、行为习惯偏差等学情,但总是不够深入、全面、到位,往往只能凭经验判断。
本课经过课前调查与访谈,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等知识,这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但也发现学生对全球和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了解并不全面,因此,教师针对学材及学情将全球和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了解和掌握,通过设计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通过阅读学生观看视频时完成的作业,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的基本认知情况,能初步感受在以上问题上全班带有倾向性观点与学生个性化观点,也能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等,在了解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法,提出教学对策,这样的教学更能彰显个别化特征。 (二)“先学后教”方法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课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内容与思考题先行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内容包括全球与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由于在课外,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与父母交流、与同学互动或与网络交互,即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学习并深入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主动性得以增强,学习积极性自然会更高涨。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学生的自主性更强,个性化更明显,可以说,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2]课前,学生按照要求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课堂参与互动,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身边的导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对话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一味跟着教师思路走、简单接受教师观点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体与课堂的中心,由于师生角色定位更趋于合理和优化,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三)充分全面讨论使导学更有价值性
课例中,教师让学生课前先观看根据全球和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作成的“微视频”,除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有更深的思考和拓展,以便课堂上能深入有效地讨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由于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并完成作业,对相关问题有了较多的思考,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入”课堂。因而,课堂讨论就不再是学生已有认知与情感的重复呈现,而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发、鲜明观点诞生、价值导向提升的重要环节。从课例中我们可知,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不仅较深入全面地了解了全球及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且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更好地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知识结构,更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上述课例尽管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但作为以“微视频”为载体的翻转课堂仍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微视频”内容的选择问题
课例中,教师选用了全球和我国的人口、资源、環境现状作为“微视频”的内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呈现,音画兼具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定的思考,但并没有切入本课“要害”,让学生了解与思考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即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适当保留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等相关内容,增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等内容的介绍,直接引入重点部分,让学生对本课要掌握的重要观点先行学习。教师在“微视频”内容的选择上,在考虑可视性、趣味性和拓展性的同时,最好还要考虑教材的重、难点。
2.“微视频”作业的设问问题
课例中,“微视频”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对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开展教学前端分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总体来看,问题相对比较直接,思维量也不是很大,对部分学生可能显得有点简单,难以调动其学习热情。同时,问题的发散性、开放度也不够,导致学生思维路径比较单一,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较难充分显现。假如教师在原有设问基础上适当增设有点难度的问题,例如,有人认为,中国要发展经济就只能牺牲环境,你是怎么看的?我国为什么现在要实行全面二孩政策?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微视频”中涉及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看完“微视频”,关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你有什么困惑?你最希望探讨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启迪与激活学生思维。
3.“微视频”讨论的引导问题
从课例中我们可知,由于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自主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课堂生成性内容就会明显增加,这固然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活跃度,但同时很容易形成课堂离散的局面。所以,在课堂上如何做到“收”“放”自如也确实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应对课堂的“翻转”。例如,教师课前要从多方面预见学生的问题,准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课堂追问要有方法与技巧,既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不要偏离课堂主题;又如,教师可以运用板书及时记录、整理讨论重点或线索,形成学生思维轨迹,让学生生成问题与解决路径更清晰,从而使课堂脉络更明显,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新生.个别化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