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价值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ou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讨抗核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03月~2015年03月收治的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抗核抗体检测的结果。结果:对照组的抗核抗体阳性率为77.50%,观察组为20.00%;对照组抗核抗体阴性数为22.50%,观察组为8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37.50%、抗Sm抗体阳性率35.00%、抗SSa抗体阳性率55.00%、抗SSb抗体阳性率7.50%、抗核糖体抗体阳性率12.50%、抗nRNP抗体阳性率7.50%、抗Scl-70抗体阳性率5.00%;对照组血清检验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核糖体抗体、抗nRNP抗体、抗Scl-70抗體等7项均为0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检验抗Jo-1抗体均为0。结论: 抗核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抗核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检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自生的免疫系统疾病,病症表现为患者本身多个器官免疫性受损,特点是患者会产生多种抗体,至今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仍未有全面的解释[1]。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患者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有关,与此同时和患者具有调控作用的DNA甲基化、微小RNA以及具有修饰作用的组蛋白等因素有关联性[2]。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而对患者的免疫学和血清学的检测结果不理想,导致临床诊断该疾病难度高。本次研究通过对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核抗体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抗核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03月~2015年03月我院收治的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即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年龄18~55岁,平均(25.7±4.8)岁,病程4个月~15年,平均病程(7.97±3.94)年,男26例,女14例;观察组(40例),年龄在18~48岁,平均(24.7±4.6)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病程(9.73±5.87)年,男22例,女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分组进行研究。
  1.2方法
  分别采集观察组(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静脉血约5ml,并对血清进行分离检测采用购自德国的试剂盒使用间接荧光法进行抗核抗体检测。所有操作均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3]。
  1.3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录入SPSS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量时数据录入形式为“x±s”,完成t检验,计数时数据录入形式为%,完成秩和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抗核抗体检测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阳性率差异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抗核抗体比较(n;%)
  2.2对比发现,对照组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核糖体抗体、抗nRNP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等八项自身抗体比较均低于观察组。详见表2。
  表2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显著差异。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涉及白身免疫系统的疾病,以机体产生针对性抗体为表现,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反应和表现。所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自身抗体的检测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显示[4],此规定包含了11项诊断标准,其中包括实验室检测指标、临床体征等。抗核抗体是指机体内针对细胞核的各种抗体成分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各大细胞中,已成为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指标之一[5]。
  抗ds-DNA抗体作为系统红斑狼疮患者的特征性标志抗体,在系统性红星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是其重要诊断标准之一。在本次研究中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37.50%,可见抗ds-DNA抗体阴性不能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清标志性抗体。若抗Sm抗体单独存在,则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造成损伤。在本次研究中,抗Sm抗体阳性率为35.00%,与陆晓东等学者报道相近[6]。因为抗Sm抗体和抗nRNP抗体是处于同一分子混合物中不同的抗原位点,两者具有相关性。所以抗Sm抗体阳性常与抗nRNP抗体阳性共同存在。本文抗nRNP抗体阳性率为7.50%,该抗体常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的血清之中,且不会随病情的缓解而消失,需持续1~2年才能转阴。存有抗nRNP抗体阳性的患者,肾病的发生率较低。干燥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为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在本次研究中抗SSa抗体阳性率55.00%和抗SSb抗体阳性率7.50%。抗SSA抗体有可能引起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出现皮损和不完全心脏传导阻滞。抗核糖体抗体是SLE高特异性抗体,本文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糖体抗体阳性率12.50%、抗Scl-70抗体阳性率5.00%、血清检验抗Jo-1抗体0%,与上述内容相符[7]。
  综上所述,自身抗体检测为临床治疗以及诊断提供有利证据。由于不同的实验方法、质量控制的差异以及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不同。所以,需进行多项检测对比。抗核抗体检测中多项自身抗体的检测能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能从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检出率。可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或误诊的情况,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蒋百华,张黎霞,陈海炳等.抗核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评价[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3):299-301.
  [2] 黄静芳,徐红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2012,27(11):975-976.
  [3] 潘延斌,谭美乐,刘京平等.儿童与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检测的比较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782-3783.
  [4] 张晓萍,李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抗体、抗ds-DNA和ENA多肽抗体的血清学检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66-3767.
  [5] 马兰,史小敏,朴文花等.系统性红斑狼疮89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7):1660-1661.
  [6] 陆晓东,单小云,赵硕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抗体谱聚类分析初探[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8):587-592.
  [7] 庄健海,卓雪芽,黄声淳等.自身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557-155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和HPV 检测方法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妇科门诊630例宫颈病变患者行TCT和HPV检测筛查,对ASC-US以上的患者和(或)HPV检测阳性患者共204例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将其病理结果与TCT、HPV检测结果对照分析。 结果:630例行TCT检查者,ASC-US阳性及以上者145例,HPV阳性者125例,其阳性检出
期刊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患者多预后差。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是心室重塑,因此其治疗的关键是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以阻断心室重塑。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有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等。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心室重塑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技术和辅料应用在提高药物防潮水平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双黄连浸膏、刺五加浸膏作为实验对象,调整制剂处方的C0(初始吸湿位浓度)、吸湿位空间分布,增加包薄膜衣水分传质阻力,测定不同方法下的制剂防潮水平。结果:双黄连和刺五加的颗粒(2),引湿性均显著低于浸膏粉和颗粒(1)。刺五加素片的K值为30.82h,显著高于刺五加颗粒(3.85h),可见刺五加素片的阻湿能力明显高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不同类型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测,根据患者血常规、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分为43例叶酸缺乏性组和38例维生素B12缺乏组。对比(1)叶酸缺乏组和维生素B12缺乏组血常规中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问题。方法:将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抽取晨空腹静脉血,每个样本均收集三份,合理保存后待检。根据放置时间、保存温度、采样方法分组进行对照,均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水平,对比分析及总结常见误差问题。结果:放置时间长短、保存温度高低、采样方法不同检出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水平均不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置时间、保存温度及采
期刊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且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顽固性盆腔痛,深部性交痛,不孕,盆腔包块,月经改变等,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10%~15%,且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内异症可发生于膀胱、输尿管、肠、阑尾、手术瘢痕、疝囊、肺、肾、膈和肢体
期刊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本地区2014年度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的措施和体会。 方法:对本地区2014年度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观察防控效果,与2013年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地区2014年度的手足口病发病率为0.56%,无重症病例,男性多于女性,2~3岁儿童发病率最高(51.85%),4~6月发病率最高(40.74%),无地区分布差别,以Cox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行静吸复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在2011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择期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其中60例患者行硬膜外麻醉,作为观察组,另外60例患者行静吸复合麻醉,作为对照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在麻醉前12h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无统计学差异,麻醉苏醒后12h及24h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较静吸复合组优,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妇科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妇科收治的168例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84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9.05%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114例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肝肾功能指标。结果: 万古霉素治疗总有效率为 85.3%,细菌清除率76.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 P >0. 05) 。结论: 万古霉素治疗敏感细菌引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