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要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一个自由、轻松、开放的心态去把握好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领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如下要求:
一、在上课时,要恰当运用课堂导入法
化学课堂教学常采用的导入法有: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导入,通过实验、实物、图表等形式导入,从新的事实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间的冲突导入,疑问导入,悬念导入,归纳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等等。采用何种方法导入,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条件,铺平道路。例如:讲“原电池”时,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格林太太是一位美丽的太太,在她的牙齿中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财富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给她的纪念。从那次车祸后,格林太太就总是头痛,四处求医无效,后来一位化学家终于揭开了格林太太的病因,并为她解除了病痛。那么,这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开了什么处方呢?这样的导入,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提高课堂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主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适时,有针对性、启发性,简洁明确,难度适中,使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讲“碱金属”时,首先演示“光亮的铁钉置于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为什么铁钉的表面会变成红色?进而发问:如果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又将如何?学生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定势思维下很容易得出“得到无色溶液,析出红色沉淀”的结论。此时,再演示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实验现象是出乎学生预料的。再提出:为什么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得不到铜?这也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问题,学生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分析问题的活动中,热烈讨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自主、开放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顺应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发挥化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的平台,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学生在做Na、Mg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在加热条件下,Mg与水反应,其溶液使酚酞变红色,但冷却后,红色又悄然褪去;Na与水反应中,有部分同学观察到溶液变红色但又很快褪色。学生充满了好奇,积极议论,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1)NaOH有漂白性吗?(2)酚酞的变色范围与OHˉ浓度有关吗?(3)Mg与水反应冷却后,红色褪去,是不是Mg(OH)2浓度较大,破坏了酚酞结构?接着,教师再指导他们做完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酚酞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呈无色,酚酞变色范围为pH=8.2~10.0,在强碱性介质中红色要褪去,因此做NaOH溶液使酚酞显色实验时,要用NaOH稀溶液,而不能用濃溶液。(2)Na与水反应滴加酚酞变红色又褪色,是因为该同学取用钠块较大而水较少,使生成NaOH容量浓度较高,而热的Mg(OH)2溶液使酚酞变红,冷却变无色是由于冷水中Mg(OH)2 溶解度较小。
这种从实验中发现问题→集体讨论→教师点拨→再实验→再讨论进而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就体现了自主、开放的特点,使学生在“发现”中获得乐趣,培养了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的今天,“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量大、接触面广的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能专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因危险性大,设备要求高而不能现场操作,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变得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如果这时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模拟实验,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NO2的性质时,由NO2引起的光化学烟雾会损害人的呼吸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实验当然不能做,这时可以制作一个课件,为学生展示多幅有由光化学烟雾所造成的威胁的图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对NO2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释放出潜能。因此,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六、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美国教育专家肯尼恩·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因此,只有根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钠与水的反应”一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资料分析、积极讨论、自主探索。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的来说,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做到要求,才能激发课堂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相互合作的状态,使化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在上课时,要恰当运用课堂导入法
化学课堂教学常采用的导入法有: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导入,通过实验、实物、图表等形式导入,从新的事实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间的冲突导入,疑问导入,悬念导入,归纳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等等。采用何种方法导入,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条件,铺平道路。例如:讲“原电池”时,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格林太太是一位美丽的太太,在她的牙齿中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财富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给她的纪念。从那次车祸后,格林太太就总是头痛,四处求医无效,后来一位化学家终于揭开了格林太太的病因,并为她解除了病痛。那么,这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开了什么处方呢?这样的导入,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提高课堂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主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适时,有针对性、启发性,简洁明确,难度适中,使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讲“碱金属”时,首先演示“光亮的铁钉置于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为什么铁钉的表面会变成红色?进而发问:如果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又将如何?学生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定势思维下很容易得出“得到无色溶液,析出红色沉淀”的结论。此时,再演示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实验现象是出乎学生预料的。再提出:为什么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得不到铜?这也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问题,学生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分析问题的活动中,热烈讨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自主、开放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顺应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发挥化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的平台,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学生在做Na、Mg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在加热条件下,Mg与水反应,其溶液使酚酞变红色,但冷却后,红色又悄然褪去;Na与水反应中,有部分同学观察到溶液变红色但又很快褪色。学生充满了好奇,积极议论,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1)NaOH有漂白性吗?(2)酚酞的变色范围与OHˉ浓度有关吗?(3)Mg与水反应冷却后,红色褪去,是不是Mg(OH)2浓度较大,破坏了酚酞结构?接着,教师再指导他们做完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酚酞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呈无色,酚酞变色范围为pH=8.2~10.0,在强碱性介质中红色要褪去,因此做NaOH溶液使酚酞显色实验时,要用NaOH稀溶液,而不能用濃溶液。(2)Na与水反应滴加酚酞变红色又褪色,是因为该同学取用钠块较大而水较少,使生成NaOH容量浓度较高,而热的Mg(OH)2溶液使酚酞变红,冷却变无色是由于冷水中Mg(OH)2 溶解度较小。
这种从实验中发现问题→集体讨论→教师点拨→再实验→再讨论进而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就体现了自主、开放的特点,使学生在“发现”中获得乐趣,培养了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的今天,“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量大、接触面广的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能专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因危险性大,设备要求高而不能现场操作,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变得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如果这时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模拟实验,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NO2的性质时,由NO2引起的光化学烟雾会损害人的呼吸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实验当然不能做,这时可以制作一个课件,为学生展示多幅有由光化学烟雾所造成的威胁的图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对NO2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释放出潜能。因此,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六、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美国教育专家肯尼恩·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因此,只有根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钠与水的反应”一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资料分析、积极讨论、自主探索。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的来说,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做到要求,才能激发课堂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相互合作的状态,使化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