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14日,重庆工商大学启智楼。
这一天,重庆市八大电商巨头齐聚重庆市电子商务发展应用规划编制调研座谈会。
重庆智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滨虹向来快人快语,他第一个发言。
“缺乏电子商务发展的顶层设计,缺乏电子商务发展的长期规划,电子商务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李滨虹指出重庆电子商务发展的“八大缺失”。
早在2011年,重庆就入选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按照当时的规划,重庆将推动本土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
然而,时至今日,在杭州、广州等地电商蓬勃发展之际,重庆电商却遭遇“英雄气短”的尴尬——电子商务交易额只有北京、上海的1/5,在中西部地区,也不如武汉和成都。
商业模式“邯郸学步”
重庆易易商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限苦心经营的全球制造网遇到了发展瓶颈。
全球制造网诞生于2004年11月,其定位为全球制造业企业的B2B智能网上交易平台。甫一面世,吴限和他的“网”就赚足了媒体的闪光灯。
不过,这种商业模式也有其短处:不少企业通过网上获得信息,但却选择线下交易。
线下交易讓全球制造网的盈利能力不断削弱。最终,全球制造网沦为中小制造企业免费发布信息的平台,在线交易很少。
吴限把原因归结为“受制于厂商”,于是,他又创办了重庆特产网。
然而,2012年5月12日发生的一件事,让本土电商遇到了尴尬。
这一天,重庆30余家农特产品供应商从重庆“出走”,在易特商城“触网”。
易特商城是由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打造的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号称国内最大、品类最全的食用特产类B2C购销平台。
本土电商近在咫尺,为何重庆商家却选择到千里之外的山东“触网”呢?
“本地电商平台缺少增值服务。”重庆六六八商贸有限公司推广部经理黎波给出了答案。
表面上看,缺少增值服务是本 土供应商“移情别恋”的原因。但从深层次上看,要归结为重庆电商商业模式的“邯郸学步”。
易特商城跟重庆特产网的运营模式类似,但前者是一个全国性平台,后者只是一个地方性平台。因此,在易特商城上的产品供应商达1000多家,商品品类近百种,而重庆特产网只有20多种商品,难以获得规模效应。
缺少电商基因的“土壤”
2012年6月,吴限开始谋求商业模式上的突破,他选择了二次创业。
这一次,吴限显得雄心勃勃。他描绘了电子商务的三个发展趋势——区域化、B2C、会员制。
按照吴限的理解,“区域化”是因为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大型综合性电商已经垄断了全国平台,中小电商只能选择从服务于地区开始创业;“B2C”是因为他吃过B2B的亏,不能“老受制于厂家”;回归“会员制”则是一种对现金流的重视。
凭着这三个关键词,吴限和创业伙伴开发出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蔬菜直供社区,并创办了“每日鲜”品牌。会员只需要在“每日鲜”网站上,选择第二天的蔬菜套餐,“每日鲜”就为其进行物流配送。为了不受制于供应商,吴限的公司还在长寿、潼南、璧山、铜梁、武隆等区县建立了自己的蔬菜基地。
很快,“每日鲜”的会员就发展到近8000户。
经过科技研发,“每日鲜”开发了便民服务智能终端机。终端机安放在社区,用户下单后,可以直接在位于社区的电子菜箱刷卡取菜。
然而,吴限再次遭遇尴尬。“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不够深入。”吴限说。
吴限所指的对象是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小区物业管理严格,对“每日鲜”的蔬菜物流配送服务设置了诸多门槛。
“自己组建一支物流配送队伍成本太高,显然是不现实的。”吴限说。
如果要选择第三方物流,重庆目前尚无专业的具备新鲜蔬菜配送经验的物流公司。
物管设卡、物流乏力,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重庆的市场“土壤”缺少电子商务的基因。
尽管如此,吴限和众多重庆电商一样,依然坚持改良这片“土壤”。
为了破解物流配送上的难题,“每日鲜”已经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物流公司合作。双方决定在重庆某高档小区开展试点。
不过,改善一地电子商务发展的“土壤”,光靠力量单薄的本土电商显然是不够的。
“媒体的正面引导,政府的积极扶持是很有必要的。”重庆市网商协会副秘书长张达巍说,“而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风险投资的集体缺席
“尽管已经苦苦奋斗了八年,猪八戒网依然还是没有实现盈利。”猪八戒网副总裁刘川郁对记者说。
猪八戒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商业模式。
作为一个在线服务交易平台,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企业在猪八戒网上出售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威客模式”。
如今,猪八戒网已经拥有900多万威客户,遍布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有的个人威客,甚至因为猪八戒网这个平台,发展成立了威客公司。
然而,猪八戒网只是“接近盈利”。
猪八戒网甚至在2008年提出过“每天一万,解决吃饭”的口号,意思是网站每天要赚取一万元,才能支付得起员工的工资。
“电子商务企业没有盈利,全世界都如此。”刘川郁说,“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产业,还需要培育。”
培育就意味着要“烧钱”。
“‘烧钱’是必须的,得‘烧’出一个市场来。”重庆奇易网总经理蒋晓春说。
可钱从哪里来?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吸引风险投资是最主要的融资手段。
不过,风投似乎从来就不青睐重庆电商。
根据市商委委托第三方编制的《重庆市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公布的融资总额度为20亿美元,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只有猪八戒网获得了著名风险投资机构IDG的1000万美元融资。 对比国内的电商巨头,京东商城在那一年获得了DST、老虎基金等风投的10亿美元融资。
在风险投资缺位的情况下,本土电商希望政府能够出手相助。
“政府可以设置电子商务发展的专项资金,扶持我市电商发展。”蒋晓春说。
地方政府设置电子商务专项资金并非新闻。北京、广东、四川等省市都设置了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对于支持电子商务发展,重庆也在努力。目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委、市外经贸委等部门都整合了相关的专项资金,支持我市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在平台建设这块,我们获得了市发改委100万元的重庆市战略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吴限说。
“但是,由政府设立的电子商务专项资金还没有。”市商委科技信息处处长王迎曦对记者说。
“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不惑之年的邓胜全开始学习电脑知识,在网上做起了買卖。
邓胜全早年在新华路开有实体店,生意一度风生水起。
进入2011年以来,邓胜全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
“不少熟客都不见了。”邓胜全渐渐发现,人们热衷在网上购买音像制品。
而且邓胜全也深受大客户之苦——不能按时结款。
再三权衡之下,2012年6月中旬,邓胜全招了16个大学生,在“天猫”上开了一家网店。
这网店一开,邓胜全就尝到了甜头。
“每天能接200多个订单。”邓胜全为自己的及时转型感到庆幸。
对此,吴限并不感到奇怪。他还记得2001年在“美国年度电子商务峰会”上Yahoo创始人杨致远的预言——未来的企业“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对于这个预言,长期从事电子商务研究的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副处长胡军国认为预言已经实现。
随着国内大型电商的高速发展,“虹吸”现象已经在重庆显现。
“大多数重庆市民在少数几个大型电商平台上消费,本地消费和相应税收都被外地电商‘虹吸’了。”胡军国对记者说。
重庆业内的一个测算数据,也在印证胡军国的判断——2012年,重庆电子商务贸易总额为1500亿元,而通过重庆本土24个电商平台结算的贸易总额只有区区190亿元。
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的是传统零售业增长速度的滑坡。2009年至2012年,重庆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是19.9%、16.2%、14.3%、11.7%,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这个关键时刻,重庆开始向电子商务深度转型。
2012年,重庆开始推进电子商务八大工程建设——网络发票应用服务工程、电子商务诚信交易服务工程、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追溯服务工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工程、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工程、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引进工程、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和电子商务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这八大工程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部分。”胡军国说。
对于重庆电子商务的明天,吴限和刘川郁还是信心满满。
他们坚信,重庆电子商务一定会崛起,而在此之前,还需要政府、电商以及社会各界做更多的努力,尤其是政府应加强造势和引导,出台专项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这一天,重庆市八大电商巨头齐聚重庆市电子商务发展应用规划编制调研座谈会。
重庆智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滨虹向来快人快语,他第一个发言。
“缺乏电子商务发展的顶层设计,缺乏电子商务发展的长期规划,电子商务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李滨虹指出重庆电子商务发展的“八大缺失”。
早在2011年,重庆就入选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按照当时的规划,重庆将推动本土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
然而,时至今日,在杭州、广州等地电商蓬勃发展之际,重庆电商却遭遇“英雄气短”的尴尬——电子商务交易额只有北京、上海的1/5,在中西部地区,也不如武汉和成都。
商业模式“邯郸学步”
重庆易易商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限苦心经营的全球制造网遇到了发展瓶颈。
全球制造网诞生于2004年11月,其定位为全球制造业企业的B2B智能网上交易平台。甫一面世,吴限和他的“网”就赚足了媒体的闪光灯。
不过,这种商业模式也有其短处:不少企业通过网上获得信息,但却选择线下交易。
线下交易讓全球制造网的盈利能力不断削弱。最终,全球制造网沦为中小制造企业免费发布信息的平台,在线交易很少。
吴限把原因归结为“受制于厂商”,于是,他又创办了重庆特产网。
然而,2012年5月12日发生的一件事,让本土电商遇到了尴尬。
这一天,重庆30余家农特产品供应商从重庆“出走”,在易特商城“触网”。
易特商城是由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打造的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号称国内最大、品类最全的食用特产类B2C购销平台。
本土电商近在咫尺,为何重庆商家却选择到千里之外的山东“触网”呢?
“本地电商平台缺少增值服务。”重庆六六八商贸有限公司推广部经理黎波给出了答案。
表面上看,缺少增值服务是本 土供应商“移情别恋”的原因。但从深层次上看,要归结为重庆电商商业模式的“邯郸学步”。
易特商城跟重庆特产网的运营模式类似,但前者是一个全国性平台,后者只是一个地方性平台。因此,在易特商城上的产品供应商达1000多家,商品品类近百种,而重庆特产网只有20多种商品,难以获得规模效应。
缺少电商基因的“土壤”
2012年6月,吴限开始谋求商业模式上的突破,他选择了二次创业。
这一次,吴限显得雄心勃勃。他描绘了电子商务的三个发展趋势——区域化、B2C、会员制。
按照吴限的理解,“区域化”是因为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大型综合性电商已经垄断了全国平台,中小电商只能选择从服务于地区开始创业;“B2C”是因为他吃过B2B的亏,不能“老受制于厂家”;回归“会员制”则是一种对现金流的重视。
凭着这三个关键词,吴限和创业伙伴开发出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蔬菜直供社区,并创办了“每日鲜”品牌。会员只需要在“每日鲜”网站上,选择第二天的蔬菜套餐,“每日鲜”就为其进行物流配送。为了不受制于供应商,吴限的公司还在长寿、潼南、璧山、铜梁、武隆等区县建立了自己的蔬菜基地。
很快,“每日鲜”的会员就发展到近8000户。
经过科技研发,“每日鲜”开发了便民服务智能终端机。终端机安放在社区,用户下单后,可以直接在位于社区的电子菜箱刷卡取菜。
然而,吴限再次遭遇尴尬。“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不够深入。”吴限说。
吴限所指的对象是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小区物业管理严格,对“每日鲜”的蔬菜物流配送服务设置了诸多门槛。
“自己组建一支物流配送队伍成本太高,显然是不现实的。”吴限说。
如果要选择第三方物流,重庆目前尚无专业的具备新鲜蔬菜配送经验的物流公司。
物管设卡、物流乏力,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重庆的市场“土壤”缺少电子商务的基因。
尽管如此,吴限和众多重庆电商一样,依然坚持改良这片“土壤”。
为了破解物流配送上的难题,“每日鲜”已经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物流公司合作。双方决定在重庆某高档小区开展试点。
不过,改善一地电子商务发展的“土壤”,光靠力量单薄的本土电商显然是不够的。
“媒体的正面引导,政府的积极扶持是很有必要的。”重庆市网商协会副秘书长张达巍说,“而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风险投资的集体缺席
“尽管已经苦苦奋斗了八年,猪八戒网依然还是没有实现盈利。”猪八戒网副总裁刘川郁对记者说。
猪八戒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商业模式。
作为一个在线服务交易平台,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企业在猪八戒网上出售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威客模式”。
如今,猪八戒网已经拥有900多万威客户,遍布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有的个人威客,甚至因为猪八戒网这个平台,发展成立了威客公司。
然而,猪八戒网只是“接近盈利”。
猪八戒网甚至在2008年提出过“每天一万,解决吃饭”的口号,意思是网站每天要赚取一万元,才能支付得起员工的工资。
“电子商务企业没有盈利,全世界都如此。”刘川郁说,“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产业,还需要培育。”
培育就意味着要“烧钱”。
“‘烧钱’是必须的,得‘烧’出一个市场来。”重庆奇易网总经理蒋晓春说。
可钱从哪里来?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吸引风险投资是最主要的融资手段。
不过,风投似乎从来就不青睐重庆电商。
根据市商委委托第三方编制的《重庆市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公布的融资总额度为20亿美元,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只有猪八戒网获得了著名风险投资机构IDG的1000万美元融资。 对比国内的电商巨头,京东商城在那一年获得了DST、老虎基金等风投的10亿美元融资。
在风险投资缺位的情况下,本土电商希望政府能够出手相助。
“政府可以设置电子商务发展的专项资金,扶持我市电商发展。”蒋晓春说。
地方政府设置电子商务专项资金并非新闻。北京、广东、四川等省市都设置了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对于支持电子商务发展,重庆也在努力。目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委、市外经贸委等部门都整合了相关的专项资金,支持我市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在平台建设这块,我们获得了市发改委100万元的重庆市战略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吴限说。
“但是,由政府设立的电子商务专项资金还没有。”市商委科技信息处处长王迎曦对记者说。
“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不惑之年的邓胜全开始学习电脑知识,在网上做起了買卖。
邓胜全早年在新华路开有实体店,生意一度风生水起。
进入2011年以来,邓胜全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
“不少熟客都不见了。”邓胜全渐渐发现,人们热衷在网上购买音像制品。
而且邓胜全也深受大客户之苦——不能按时结款。
再三权衡之下,2012年6月中旬,邓胜全招了16个大学生,在“天猫”上开了一家网店。
这网店一开,邓胜全就尝到了甜头。
“每天能接200多个订单。”邓胜全为自己的及时转型感到庆幸。
对此,吴限并不感到奇怪。他还记得2001年在“美国年度电子商务峰会”上Yahoo创始人杨致远的预言——未来的企业“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对于这个预言,长期从事电子商务研究的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副处长胡军国认为预言已经实现。
随着国内大型电商的高速发展,“虹吸”现象已经在重庆显现。
“大多数重庆市民在少数几个大型电商平台上消费,本地消费和相应税收都被外地电商‘虹吸’了。”胡军国对记者说。
重庆业内的一个测算数据,也在印证胡军国的判断——2012年,重庆电子商务贸易总额为1500亿元,而通过重庆本土24个电商平台结算的贸易总额只有区区190亿元。
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的是传统零售业增长速度的滑坡。2009年至2012年,重庆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是19.9%、16.2%、14.3%、11.7%,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这个关键时刻,重庆开始向电子商务深度转型。
2012年,重庆开始推进电子商务八大工程建设——网络发票应用服务工程、电子商务诚信交易服务工程、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追溯服务工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工程、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工程、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引进工程、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和电子商务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这八大工程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部分。”胡军国说。
对于重庆电子商务的明天,吴限和刘川郁还是信心满满。
他们坚信,重庆电子商务一定会崛起,而在此之前,还需要政府、电商以及社会各界做更多的努力,尤其是政府应加强造势和引导,出台专项政策,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