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更加注重挖掘文本中的美,创造性地布置作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尤为关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挖掘教材;品读悟想做;发现美;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语文教材就是丰富的美的矿藏。在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更加注重挖掘文本中的美,创造性地布置作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尤为关键的。
品——感受美
自然界中的山水风光,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S版第八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课文,主要介绍了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瑰丽风光。有绚丽多姿的五彩池,有神奇美丽的古城丽江,更有瑰丽迷人的桂林山水。在教学中,充分把蕴藏在文字中的这些美挖掘出来,并辅用恰当的电化教学手段去点燃儿童心灵中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爱美之心,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教学妙境。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通过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抓住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各自美的特点,从一个侧面来描写祖国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山河的多姿多彩。作者在描写丽江的水时,抓住了漓江水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句话,作者分别从动态、形态,色彩三方面写出了漓江的美,感觉细微,想象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描写桂林的山时,也突出了三个特点,分别是:“奇”、“秀”“险”、
特别是在描写桂林山奇时,用“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这几个比喻句,把美层层推进,更显示出大自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美的景色,全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美”字,但读后使人陶醉在美的意境之中。当学完课文时,使学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教学时,教师把这些美的词句挖掘出来,再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体予以展现,那么,这种大自然的神奇美,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就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学习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要写出其特点。这样的作业水到渠成。不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抓住优美词句的品味,使学生沉浸在课文意境中,在思想上、感情个性上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就能启迪学生的美感,达到培养学生追求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读——体会美
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
我国古代就提倡“美读”。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范文,学生在吟哦诵读中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并且在体会中会有所感悟。
现代文中也有许多经典文章。比如《瀑布》一课: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暗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无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对于这段优美的排比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点拨下异口同声地齐读,老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替换地轮读,男女生分组诵读,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背读。逐句进行接读,众生鼎沸的速读,讓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韵律美。通过开展这个活动,学生能够理解这段文字写出了瀑布多层次的美:轻读徐疾,节奏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文章由辨声而想象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学生在诵读中激情四射,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并纷纷要仿写!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我并且把学生的作品编订成本,学生为了让同学看到自己的佳作,认真写作,反复修改。学生内心已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使学生感悟到课文、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其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悟——人性美
教师将学生感情引入文章,使文中的形象和自己具有同样的情感,于真、善、美。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我校先进的教学媒体进行渲染,创设情境。介绍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明白周总理当时在亿万人民心中的地位,以及他为什么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为什么不忍离他而去,以及他的逝世为什么是一声惊雷震撼着人民的心,让世人如此悲痛欲绝。
让学生在教师有意的引导中,渐渐进入其境,领会周总理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从内心发出感叹:周总理,啊周总理啊,你真是我们的好总理!同时对这个千古风流人物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感受周总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又如:《军神》中的刘伯承元帅,以钢铁的意志令人肃然起敬;《狼牙山五壮士》中抗日英雄们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三克镭》中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与人类的大公无私的高尚人格;《月光曲》中穷兄妹俩酷爱音乐、互相关心体贴的人性美。如《廉颇蔺和蔺相如》,通过故事对廉、蔺二人形象的分析,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宽容大度与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也是我们自古及今都推崇的……这些艺术形象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德的教益、智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学生从教学中既受到自然美教育,又启动灵性,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教育。
想——意境美
关于如何启发学生感受语文课文的美,我认为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善于创制情境,充分运用想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使像,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才能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例如《江畔独步寻花》,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把蝴蝶、黄莺、小院这几个景物巧妙的组合起来,描绘了一幅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几种种景物展开想象,使自己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学生在我们引导下边读边想象,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一幅幅画面,从而感觉自己好像就置身于这幅美景中。我就是这样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语文课文的美。
做——升华美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怎么解释语文。它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特级教师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文本之后,布置一些动手、动脑的作业,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教完《自相矛盾》《奴隶英雄》等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编剧等奖项,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多样的个性。
在传统节日端午来临之际,我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風俗,并亲自动手包粽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春天到来的时候,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学了《秋天的怀念》后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赞美母亲的诗句,并自己也试着写几句;学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学生跟爸爸妈妈学着去菜场买菜。
学生兴味盎然地完成了新颖多样的作业,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又难忘的体验,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语文教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所以我们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就必须播下美的种子。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那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如心灵之花绽放,必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正《我和语文教学》
[2]刘国正《在“大语文教育”实验研讨会上的发言》
[3]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挖掘教材;品读悟想做;发现美;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语文教材就是丰富的美的矿藏。在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更加注重挖掘文本中的美,创造性地布置作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尤为关键的。
品——感受美
自然界中的山水风光,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S版第八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课文,主要介绍了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瑰丽风光。有绚丽多姿的五彩池,有神奇美丽的古城丽江,更有瑰丽迷人的桂林山水。在教学中,充分把蕴藏在文字中的这些美挖掘出来,并辅用恰当的电化教学手段去点燃儿童心灵中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爱美之心,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教学妙境。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通过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抓住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各自美的特点,从一个侧面来描写祖国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山河的多姿多彩。作者在描写丽江的水时,抓住了漓江水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句话,作者分别从动态、形态,色彩三方面写出了漓江的美,感觉细微,想象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描写桂林的山时,也突出了三个特点,分别是:“奇”、“秀”“险”、
特别是在描写桂林山奇时,用“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这几个比喻句,把美层层推进,更显示出大自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美的景色,全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美”字,但读后使人陶醉在美的意境之中。当学完课文时,使学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教学时,教师把这些美的词句挖掘出来,再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体予以展现,那么,这种大自然的神奇美,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就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学习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要写出其特点。这样的作业水到渠成。不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抓住优美词句的品味,使学生沉浸在课文意境中,在思想上、感情个性上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就能启迪学生的美感,达到培养学生追求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读——体会美
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
我国古代就提倡“美读”。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范文,学生在吟哦诵读中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并且在体会中会有所感悟。
现代文中也有许多经典文章。比如《瀑布》一课: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暗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无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对于这段优美的排比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点拨下异口同声地齐读,老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替换地轮读,男女生分组诵读,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背读。逐句进行接读,众生鼎沸的速读,讓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韵律美。通过开展这个活动,学生能够理解这段文字写出了瀑布多层次的美:轻读徐疾,节奏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文章由辨声而想象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学生在诵读中激情四射,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并纷纷要仿写!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我并且把学生的作品编订成本,学生为了让同学看到自己的佳作,认真写作,反复修改。学生内心已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使学生感悟到课文、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其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悟——人性美
教师将学生感情引入文章,使文中的形象和自己具有同样的情感,于真、善、美。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我校先进的教学媒体进行渲染,创设情境。介绍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明白周总理当时在亿万人民心中的地位,以及他为什么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为什么不忍离他而去,以及他的逝世为什么是一声惊雷震撼着人民的心,让世人如此悲痛欲绝。
让学生在教师有意的引导中,渐渐进入其境,领会周总理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从内心发出感叹:周总理,啊周总理啊,你真是我们的好总理!同时对这个千古风流人物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感受周总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又如:《军神》中的刘伯承元帅,以钢铁的意志令人肃然起敬;《狼牙山五壮士》中抗日英雄们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三克镭》中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与人类的大公无私的高尚人格;《月光曲》中穷兄妹俩酷爱音乐、互相关心体贴的人性美。如《廉颇蔺和蔺相如》,通过故事对廉、蔺二人形象的分析,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宽容大度与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也是我们自古及今都推崇的……这些艺术形象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德的教益、智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学生从教学中既受到自然美教育,又启动灵性,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教育。
想——意境美
关于如何启发学生感受语文课文的美,我认为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善于创制情境,充分运用想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使像,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才能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例如《江畔独步寻花》,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把蝴蝶、黄莺、小院这几个景物巧妙的组合起来,描绘了一幅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几种种景物展开想象,使自己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学生在我们引导下边读边想象,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一幅幅画面,从而感觉自己好像就置身于这幅美景中。我就是这样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语文课文的美。
做——升华美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怎么解释语文。它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特级教师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文本之后,布置一些动手、动脑的作业,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教完《自相矛盾》《奴隶英雄》等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编剧等奖项,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多样的个性。
在传统节日端午来临之际,我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風俗,并亲自动手包粽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春天到来的时候,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学了《秋天的怀念》后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赞美母亲的诗句,并自己也试着写几句;学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学生跟爸爸妈妈学着去菜场买菜。
学生兴味盎然地完成了新颖多样的作业,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又难忘的体验,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语文教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所以我们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就必须播下美的种子。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那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如心灵之花绽放,必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正《我和语文教学》
[2]刘国正《在“大语文教育”实验研讨会上的发言》
[3]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