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语言丰富,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表达不够流畅;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如何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懵了,不知道如何回答。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做了懵懵懂懂的听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表达的热情。
1.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更别说概括课文内容了。在设计时,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为什么喜欢荷叶?然后引导学生用“荷叶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的句式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表达要求,规范了语言,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老师一开始就设置悬念:“石头是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们想知道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在整个课堂,学生围绕着老师提出的趣味性问题展开交流、描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提问要有利于思维发展
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应让提问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摒弃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将细碎的小问题浓缩为一个大问题:文章围绕植物妈妈写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在一个大问题的统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锻炼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看来,“赋予空间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语言表达的丰富,效果是很好的。
4.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质疑也是一种表达,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教《司马光》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有什么看不懂的。学生提问:孩子是怎么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解决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读书、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二、利用课文插图,提供素材
看图说话、写话是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内容统一、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教师进行明确、细致的指导,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和掌握,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1.按序观察
观察是语言表达的前提。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往往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因此,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之前,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按对象的不同,观察顺序可以分为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等。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近处有高粱、苹果树、梨树,远处有稻田,天空中有大雁。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说一说,并按顺序连起来说具体。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条理性,让学生视之有序,言之有序。
2.关注细节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高,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不能表述细节。经常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图画,可以发展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思维的准确性,也能为具体表达和描写奠定基础。
《纸船和风筝》一课写松鼠和小熊收到对方的礼物时都乐坏了。文中的插图把它们乐坏了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聚焦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它们乐坏了,并利用句式引导学生说具体:“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它的眉毛____________,眼睛____________。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它的嘴巴____________,尾巴____________。”
这里,突出一个“细”字,从一个词到几句话,训练学生由概括到具体,由粗放到细致,逐步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语言的丰富性。
3.联系生活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所熟知的生活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触及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引导学生把图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指导学生看图说(写)话的极佳手段。
在《看雪》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这一课的插图恰好描绘了小朋友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活动,回忆以前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心情怎样。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将看图说话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的表达变得更丰富和充满个性。
4.展开想象
指导看图说话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图意,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加工再创造。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裳时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小树会怎么回答?夏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爷爷又会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说:‘____________。’小树说:‘____________。’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小树对爷爷说:‘_____________。’爷爷对小树说:‘_____________。’”
看图引导学生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说话水平都大有裨益。
5.看图讲故事
一、二年级的教材,安排了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如《雪孩子》《酸的和甜的》等。在教完这一类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插图自己讲故事。学生既可以利用课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抓课文空白点,拓展空间
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读写的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册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中,有许多内容写得非常有趣,很多地方留有空白,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这些地方,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空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师可引导:“其他小猫会有哪些有趣的举动呢?和同桌交流一下,把想到的写在这段话下面空白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展开想象,语言表达游刃有余,生动有趣。在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乐在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责编 莫彩凤)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懵了,不知道如何回答。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做了懵懵懂懂的听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表达的热情。
1.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更别说概括课文内容了。在设计时,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为什么喜欢荷叶?然后引导学生用“荷叶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的句式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表达要求,规范了语言,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老师一开始就设置悬念:“石头是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们想知道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在整个课堂,学生围绕着老师提出的趣味性问题展开交流、描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提问要有利于思维发展
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应让提问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摒弃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将细碎的小问题浓缩为一个大问题:文章围绕植物妈妈写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在一个大问题的统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锻炼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看来,“赋予空间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语言表达的丰富,效果是很好的。
4.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质疑也是一种表达,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教《司马光》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有什么看不懂的。学生提问:孩子是怎么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解决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读书、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二、利用课文插图,提供素材
看图说话、写话是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内容统一、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教师进行明确、细致的指导,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和掌握,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1.按序观察
观察是语言表达的前提。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往往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因此,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之前,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按对象的不同,观察顺序可以分为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等。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近处有高粱、苹果树、梨树,远处有稻田,天空中有大雁。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说一说,并按顺序连起来说具体。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条理性,让学生视之有序,言之有序。
2.关注细节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高,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不能表述细节。经常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图画,可以发展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思维的准确性,也能为具体表达和描写奠定基础。
《纸船和风筝》一课写松鼠和小熊收到对方的礼物时都乐坏了。文中的插图把它们乐坏了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聚焦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它们乐坏了,并利用句式引导学生说具体:“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它的眉毛____________,眼睛____________。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它的嘴巴____________,尾巴____________。”
这里,突出一个“细”字,从一个词到几句话,训练学生由概括到具体,由粗放到细致,逐步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语言的丰富性。
3.联系生活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所熟知的生活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触及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引导学生把图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指导学生看图说(写)话的极佳手段。
在《看雪》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这一课的插图恰好描绘了小朋友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活动,回忆以前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心情怎样。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将看图说话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的表达变得更丰富和充满个性。
4.展开想象
指导看图说话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图意,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加工再创造。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裳时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小树会怎么回答?夏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爷爷又会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说:‘____________。’小树说:‘____________。’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小树对爷爷说:‘_____________。’爷爷对小树说:‘_____________。’”
看图引导学生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说话水平都大有裨益。
5.看图讲故事
一、二年级的教材,安排了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如《雪孩子》《酸的和甜的》等。在教完这一类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插图自己讲故事。学生既可以利用课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抓课文空白点,拓展空间
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读写的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册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中,有许多内容写得非常有趣,很多地方留有空白,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这些地方,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空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师可引导:“其他小猫会有哪些有趣的举动呢?和同桌交流一下,把想到的写在这段话下面空白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展开想象,语言表达游刃有余,生动有趣。在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乐在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