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情景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在限定的较短时间之内将指定的原理或概念以情景剧的方式进行演绎,可作为锻炼表述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文章作者从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解读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功能,列举操作要点,旨在构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操作规范。
关键词:微情景剧;课堂教学;形象思维;表达能力;微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0-0089-03
Abstract: "Mini-sitcom" refers to students' elaboration of principles or concepts in limited or short time with the way of sitcom. It can be regard as a teaching method for students' expression ability training, creativity development and atmosphere invigora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oretical frame of "Mini-sitcom" teaching mode and come up with operational rules, the author proposes this teaching mode from microbiology teaching practic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eaching cases, teaching functions and operation points.
Keywords: mini-sitcoms; classroom teaching; imaginal thinking; expression ability; microbiology
近年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创业等“微”字当头的新生事物俨然一股强势的社会文化潮流,与之相应在高校教学领域“微课”也成为教学改革的新热点,这种微形式背后蕴含着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受此启发,笔者近几年来尝试将“微情景剧”融入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教学效果。所谓“微情景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名学生或多名学生配合在限定的较短时间之内将指定的原理或概念以情景剧的方式演绎出来,强调反应迅速、表述准确、演绎生动,目的在于强化学科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锻炼表达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本文将以笔者的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为基础,梳理“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的特征,解读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功能,列举操作要点,以供教学同行参考和商榷。
一、微情景剧的特征
课堂微情景剧脱胎于舞台或影视情景剧,后者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轻喜剧,由一个人或几个人为现场观众表演,常笑声不断,后来演化为室内取景的电视剧,亦有后期笑声添加。情景剧特征在于轻松幽默、贴近生活、制作低廉,而课堂微情景剧取其优势,融入课堂,而又非简单照搬,为适应教学背景和服务教学目的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具有新的属性及特征,略陈如下:1.即时性。微情景剧着眼于“微”,表演时长有严格的限制,从学生接到表演任务到构思策划、角色分工,再到现场表演,通常限于5分钟之内完成,这一方面出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在于有意训练学生的迅速反应能力。所以,微情景剧通常表现为教师对于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刚刚讲授完毕,继之以由学生主导的演绎该知识点的微情景剧,因此具有即时性或即兴性的特征。2.形象性。微情景剧的演绎对象一般是本学科的重难点知识,其中以重要原理和概念为主,而这些属于抽象知识,微情景剧则可以将其形象性地解读。3.生动性。生动性可视为形象性的衍生,加之情景剧本身的轻松幽默风格,使之具有生动、喜剧的面貌。4.互动性。表演者和观众皆为相互熟知的学生及任课教师,这为互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互动性体现在表演學生与教师之间、表演学生内部之间、表演学生与作为观众的学生之间,语言、笑声、表情乃至眼神都可以成为互动的桥梁。
二、微情景剧实例分析
为直观了解微情景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下举两则《微生物学》教学案例以还原教学情景,描述微情景剧的实施过程。
(一) 教学案例1: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的复制周期是“病毒”一章重要的知识点,其内容包括病毒复制周期的定义、复制过程阶段的划分、各阶段发生的事件及特点。具体来说,病毒复制周期是指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1.吸附;2.侵入;3.脱壳;4.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蛋白合成;5.装配与释放。该知识点以其重要性和表演之可行性而被选为微情景剧演绎对象,其实施流程如下:首先,任课教师详细讲解该知识点,随后指定6名学生进行微情景剧演绎,并限定准备时间为1分钟,表演时间为2分钟;然后,6名学生聚集于教室讲台一侧讨论创意构思、情节安排、角色分工、道具选取等事宜,1分钟后听任课教师提示开始表演;最后,表演结束,学生报以掌声,教师针对演绎的准确性、形象性、创意等方面予以点评,微情景剧至此结束。在微情景剧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导地位发生几次切换,即:教师主导-学生主导-教师主导。
以上是微情景剧的实施流程,我们再进一步描述其中关键环节——6名学生的微情景剧表演。创意构思方面,学生选取了拟人化的方式,将病毒复制的微观过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情节安排依据病毒复制的5个阶段依次展开;角色包括细胞、受体、病毒、子代病毒等几种;道具就地取材,仅使用衣服外套充当病毒外壳。表演实况记录如下:3人牵手合围作为“细胞”,其中一人兼作细胞表面的“受体”,1人饰演“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相遇并拥抱(表现第1阶段 “吸附”);进而“病毒”转移至细胞内(表现第2阶段“侵入”);“病毒”脱下衣服外套(表现第3阶段“脱壳”);2人饰演“子代病毒”进入细胞(表现第4阶段“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蛋白合成”);细胞打开缺口,3个“病毒”从细胞内释放至细胞外(表现第5阶段“装配与释放”)。 (二)教学案例2:细菌的生长曲线
细菌的生长曲线是“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章至关重要的知识点,其定义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作出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时期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生长曲线包括迟缓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等4个生长时期。该知识点的微情景剧实施过程与上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此例中由4个学生依次单独表演4个生长时期,而非分工合作式的群演。一次有代表性的表演实录如下:学生A在沉重缓慢的音乐背景之下作步履蹒跚之态,以之形容迟缓期细菌数量增长缓慢;学生B在节奏跳跃的音乐背景之下做指挥手势,且逐级升高,以之形容指数期细菌以最大速率生长;学生C伴随着平静舒缓的音乐在舞台两端来回走动,象征生死平衡,以之形容稳定期细菌新增数量与死亡数量相等,细菌总数维持恒定;学生D伴随着哀伤忧愁的音乐在舞台缓步行走,偻身屈膝,直至消失在视线之下,以之形容衰亡期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胞衰老死亡、活菌数逐渐减少。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案例的介绍,相信本文读者无论是否熟悉微生物学科背景,都能够了解微情景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流程及整体面貌。在此案例分析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阐述微情景剧的教学功能和操作要点。
三、微情景剧的教学功能
(一)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换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形态。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理论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过程,而形象思维则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微生物学科重难点知识通常为原理、概念一类,其表述形式为抽象语言。以抽象思维来理解和把握原理、概念当然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如果用形象直观的方法(例如:实物、模型、图片、视频)则更有利于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教学功能是锻练学生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进行有效转换,用直观、比拟、感受、体验等形象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学科知识。举例来说,教学案例1中“病毒的复制周期”属于概念、原理一类,运用抽象思维是可以掌握的,但理解和记忆不一定深刻;在该知识点的微情景剧演绎中,学生选取拟人化的方式将病毒复制的微观过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即运用了直观、比拟的形象思维方式,其效果是理解更容易,记忆更牢固。教学案例2中“细菌的生长曲线”也属于概念、原理一类,学生利用肢体动作、手势语言、面部表情、情绪音乐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细菌生长曲线4个阶段的特征展现出来,这是运用了侧重于感受和体验的形象思维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家用抽象思维来思考,艺术家则用形象思维来创作,这是一种片面、极端的认知。事实上,形象思维并专属于艺术家,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重要思维方式。举例来说,微生物学科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诸如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鞭毛结构及运动机制、DNA双螺旋结构、PCR核酸扩增技术、16SrRNA系统发育树,都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我们在微生物学及其他科学门类的教学中应当避免抽象思维单一化倾向,需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换,实现两种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即为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道具等多种途径创造性地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传统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做法往往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构建出一个问题情境,再由学生口头回答问题,相比之下,以“微情景剧”创设问题情境简化了语言描述,强调了创意构思和肢体语言表达,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微情景剧”教学模式很容易引入学习竞争机制(比如按班级或性别进行分组),教师对微情景剧的点评以及现场观演学生的情绪反应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途径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并让他人易于理解、體会和掌握。微情景剧主要使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进行表达,这对于传统教学片面重视文字表达的倾向是一种补充和平衡。换言之,微情景剧可以有效提升和完善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锻炼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也称应急能力、应变能力,是指当人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大脑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我思维来处理这件事情的能力。前文已述,微情景剧因准备时间较短(通常限为1分钟)而具有即时性、即兴性的特征,这种限时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提供了契机。
(五)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优劣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微情景剧在调动课堂气氛方面颇具优势。一方面,微情景剧以形象生动、轻松幽默之风格见长,调动气氛是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演出者和观演者皆为同班同学,亲切自然,往往一些微不足道的演出细节都能引起全班同学热烈反应。以笔者实践经验,凡设定有微情景剧的课时,微情景剧几乎总能制造课堂气氛的顶点。
四、微情景剧的操作要点
整体上来看,微情景剧教学操作相当简易,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道具、不需要过度挤压课堂讲授时间,其操作流程可以参照前文所述的两则教学案例。为保证微情景剧的呈现效果乃至教学效果,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1.选择适当的知识点。并非所有的概念、原理及其他知识类型都适合用微情景剧来演绎,比如有些需要较多的道具而课堂上无法提供,有些本来简易而无需用微情景剧来解读,有些虽然可以演绎但不易出彩,所以,任课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仔细筛选合适的知识点,并自我构思一番预判演绎效果。2.控制时间和频率。微情景剧在时间分配上需把握“微”的原则,其用意在于既不影响教学进度,又可取得训练学生迅速反应能力之优势。以笔者经验,每一次微情景剧时长需控制在5分钟之内,其中还包括点选参演学生、学生上场和退场等过渡环节所耗时间(约计2分钟);微情景剧使用频率以平均10课时实施1次为宜。3.调控“舞台”效果。微情景剧表演环节是以学生为主导,而教师仍需协助以保证最佳表演效果,比如学生在讲台上的站位、上场和退场的方位等,这是考虑到微情景剧没有彩排环节。此外,教师需要负责选择和播放与微情景剧情绪相符的背景音乐,并以此作为演出开始的信号。 五、结束语
本文作者从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解读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功能,列举操作要点,旨在构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操作规范。为了解国内外教育界是否存在相似的教学法及其发展现状,笔者查阅了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相关文献寥寥数篇,其中只有“情景剧”或“角色扮演”在某些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举例,而本文所述“微情景剧”未见报道。既然“情景剧”在具有显著的教学优势,那么为什么关于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并不活跃?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情景剧”操作繁琐,涉及场地、道具、服装的配给,还有影响教学进度之弊,以至于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是条件充裕者偶尔用之,并不适于日常教学使用和普遍推广。相比之下,本文所述“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着眼于“微”,通常限定5分钟内完成,其内涵和特征与“情景剧”有了较大的不同,解决了后者难于实施推广的局限性,因此可適用于日常教学。
在当今高校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仍然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控制,适合针对较多的学生,耗时短成本低等,然而其固有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比如不利于因材施教、互动性不足、较难调动课堂气氛等。“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立足于国内高校实际情况,旨在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弥补讲授法的缺陷,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下一步教学研究中,我们将以问卷调查、书面测试、认知心理学实验等研究方法来评估该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效益。我们相信,随着进一步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深入和完善, “微情景剧”教学模式一定能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走出一条风格独特、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费兹科.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 吴庆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美]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4]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王立,张 .利用教学模拟情景剧促进大学教师发展——密歇根大学教学模拟情景剧项目介绍[J].高校发展与评估,2012.
[7]Bruner, Robert F.Teaching as Theatre: Finding One's Dramatic “Wits”[EB/OL].https//ssrn.com/abstract=282190,2001-09.
[8]Schaap,A.Learning political theory by role-playing[J].Politics,2005,25(1):46-52.
关键词:微情景剧;课堂教学;形象思维;表达能力;微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0-0089-03
Abstract: "Mini-sitcom" refers to students' elaboration of principles or concepts in limited or short time with the way of sitcom. It can be regard as a teaching method for students' expression ability training, creativity development and atmosphere invigora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oretical frame of "Mini-sitcom" teaching mode and come up with operational rules, the author proposes this teaching mode from microbiology teaching practic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eaching cases, teaching functions and operation points.
Keywords: mini-sitcoms; classroom teaching; imaginal thinking; expression ability; microbiology
近年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创业等“微”字当头的新生事物俨然一股强势的社会文化潮流,与之相应在高校教学领域“微课”也成为教学改革的新热点,这种微形式背后蕴含着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受此启发,笔者近几年来尝试将“微情景剧”融入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教学效果。所谓“微情景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名学生或多名学生配合在限定的较短时间之内将指定的原理或概念以情景剧的方式演绎出来,强调反应迅速、表述准确、演绎生动,目的在于强化学科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锻炼表达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本文将以笔者的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为基础,梳理“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的特征,解读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功能,列举操作要点,以供教学同行参考和商榷。
一、微情景剧的特征
课堂微情景剧脱胎于舞台或影视情景剧,后者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轻喜剧,由一个人或几个人为现场观众表演,常笑声不断,后来演化为室内取景的电视剧,亦有后期笑声添加。情景剧特征在于轻松幽默、贴近生活、制作低廉,而课堂微情景剧取其优势,融入课堂,而又非简单照搬,为适应教学背景和服务教学目的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具有新的属性及特征,略陈如下:1.即时性。微情景剧着眼于“微”,表演时长有严格的限制,从学生接到表演任务到构思策划、角色分工,再到现场表演,通常限于5分钟之内完成,这一方面出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在于有意训练学生的迅速反应能力。所以,微情景剧通常表现为教师对于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刚刚讲授完毕,继之以由学生主导的演绎该知识点的微情景剧,因此具有即时性或即兴性的特征。2.形象性。微情景剧的演绎对象一般是本学科的重难点知识,其中以重要原理和概念为主,而这些属于抽象知识,微情景剧则可以将其形象性地解读。3.生动性。生动性可视为形象性的衍生,加之情景剧本身的轻松幽默风格,使之具有生动、喜剧的面貌。4.互动性。表演者和观众皆为相互熟知的学生及任课教师,这为互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互动性体现在表演學生与教师之间、表演学生内部之间、表演学生与作为观众的学生之间,语言、笑声、表情乃至眼神都可以成为互动的桥梁。
二、微情景剧实例分析
为直观了解微情景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下举两则《微生物学》教学案例以还原教学情景,描述微情景剧的实施过程。
(一) 教学案例1: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的复制周期是“病毒”一章重要的知识点,其内容包括病毒复制周期的定义、复制过程阶段的划分、各阶段发生的事件及特点。具体来说,病毒复制周期是指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1.吸附;2.侵入;3.脱壳;4.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蛋白合成;5.装配与释放。该知识点以其重要性和表演之可行性而被选为微情景剧演绎对象,其实施流程如下:首先,任课教师详细讲解该知识点,随后指定6名学生进行微情景剧演绎,并限定准备时间为1分钟,表演时间为2分钟;然后,6名学生聚集于教室讲台一侧讨论创意构思、情节安排、角色分工、道具选取等事宜,1分钟后听任课教师提示开始表演;最后,表演结束,学生报以掌声,教师针对演绎的准确性、形象性、创意等方面予以点评,微情景剧至此结束。在微情景剧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导地位发生几次切换,即:教师主导-学生主导-教师主导。
以上是微情景剧的实施流程,我们再进一步描述其中关键环节——6名学生的微情景剧表演。创意构思方面,学生选取了拟人化的方式,将病毒复制的微观过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情节安排依据病毒复制的5个阶段依次展开;角色包括细胞、受体、病毒、子代病毒等几种;道具就地取材,仅使用衣服外套充当病毒外壳。表演实况记录如下:3人牵手合围作为“细胞”,其中一人兼作细胞表面的“受体”,1人饰演“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相遇并拥抱(表现第1阶段 “吸附”);进而“病毒”转移至细胞内(表现第2阶段“侵入”);“病毒”脱下衣服外套(表现第3阶段“脱壳”);2人饰演“子代病毒”进入细胞(表现第4阶段“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蛋白合成”);细胞打开缺口,3个“病毒”从细胞内释放至细胞外(表现第5阶段“装配与释放”)。 (二)教学案例2:细菌的生长曲线
细菌的生长曲线是“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章至关重要的知识点,其定义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作出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时期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生长曲线包括迟缓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等4个生长时期。该知识点的微情景剧实施过程与上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此例中由4个学生依次单独表演4个生长时期,而非分工合作式的群演。一次有代表性的表演实录如下:学生A在沉重缓慢的音乐背景之下作步履蹒跚之态,以之形容迟缓期细菌数量增长缓慢;学生B在节奏跳跃的音乐背景之下做指挥手势,且逐级升高,以之形容指数期细菌以最大速率生长;学生C伴随着平静舒缓的音乐在舞台两端来回走动,象征生死平衡,以之形容稳定期细菌新增数量与死亡数量相等,细菌总数维持恒定;学生D伴随着哀伤忧愁的音乐在舞台缓步行走,偻身屈膝,直至消失在视线之下,以之形容衰亡期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胞衰老死亡、活菌数逐渐减少。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案例的介绍,相信本文读者无论是否熟悉微生物学科背景,都能够了解微情景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流程及整体面貌。在此案例分析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阐述微情景剧的教学功能和操作要点。
三、微情景剧的教学功能
(一)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换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形态。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理论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过程,而形象思维则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微生物学科重难点知识通常为原理、概念一类,其表述形式为抽象语言。以抽象思维来理解和把握原理、概念当然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如果用形象直观的方法(例如:实物、模型、图片、视频)则更有利于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教学功能是锻练学生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进行有效转换,用直观、比拟、感受、体验等形象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学科知识。举例来说,教学案例1中“病毒的复制周期”属于概念、原理一类,运用抽象思维是可以掌握的,但理解和记忆不一定深刻;在该知识点的微情景剧演绎中,学生选取拟人化的方式将病毒复制的微观过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即运用了直观、比拟的形象思维方式,其效果是理解更容易,记忆更牢固。教学案例2中“细菌的生长曲线”也属于概念、原理一类,学生利用肢体动作、手势语言、面部表情、情绪音乐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细菌生长曲线4个阶段的特征展现出来,这是运用了侧重于感受和体验的形象思维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家用抽象思维来思考,艺术家则用形象思维来创作,这是一种片面、极端的认知。事实上,形象思维并专属于艺术家,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重要思维方式。举例来说,微生物学科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诸如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鞭毛结构及运动机制、DNA双螺旋结构、PCR核酸扩增技术、16SrRNA系统发育树,都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我们在微生物学及其他科学门类的教学中应当避免抽象思维单一化倾向,需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换,实现两种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即为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道具等多种途径创造性地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传统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做法往往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构建出一个问题情境,再由学生口头回答问题,相比之下,以“微情景剧”创设问题情境简化了语言描述,强调了创意构思和肢体语言表达,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微情景剧”教学模式很容易引入学习竞争机制(比如按班级或性别进行分组),教师对微情景剧的点评以及现场观演学生的情绪反应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途径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并让他人易于理解、體会和掌握。微情景剧主要使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进行表达,这对于传统教学片面重视文字表达的倾向是一种补充和平衡。换言之,微情景剧可以有效提升和完善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锻炼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也称应急能力、应变能力,是指当人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大脑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我思维来处理这件事情的能力。前文已述,微情景剧因准备时间较短(通常限为1分钟)而具有即时性、即兴性的特征,这种限时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提供了契机。
(五)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优劣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微情景剧在调动课堂气氛方面颇具优势。一方面,微情景剧以形象生动、轻松幽默之风格见长,调动气氛是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演出者和观演者皆为同班同学,亲切自然,往往一些微不足道的演出细节都能引起全班同学热烈反应。以笔者实践经验,凡设定有微情景剧的课时,微情景剧几乎总能制造课堂气氛的顶点。
四、微情景剧的操作要点
整体上来看,微情景剧教学操作相当简易,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道具、不需要过度挤压课堂讲授时间,其操作流程可以参照前文所述的两则教学案例。为保证微情景剧的呈现效果乃至教学效果,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1.选择适当的知识点。并非所有的概念、原理及其他知识类型都适合用微情景剧来演绎,比如有些需要较多的道具而课堂上无法提供,有些本来简易而无需用微情景剧来解读,有些虽然可以演绎但不易出彩,所以,任课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仔细筛选合适的知识点,并自我构思一番预判演绎效果。2.控制时间和频率。微情景剧在时间分配上需把握“微”的原则,其用意在于既不影响教学进度,又可取得训练学生迅速反应能力之优势。以笔者经验,每一次微情景剧时长需控制在5分钟之内,其中还包括点选参演学生、学生上场和退场等过渡环节所耗时间(约计2分钟);微情景剧使用频率以平均10课时实施1次为宜。3.调控“舞台”效果。微情景剧表演环节是以学生为主导,而教师仍需协助以保证最佳表演效果,比如学生在讲台上的站位、上场和退场的方位等,这是考虑到微情景剧没有彩排环节。此外,教师需要负责选择和播放与微情景剧情绪相符的背景音乐,并以此作为演出开始的信号。 五、结束语
本文作者从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解读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功能,列举操作要点,旨在构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操作规范。为了解国内外教育界是否存在相似的教学法及其发展现状,笔者查阅了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相关文献寥寥数篇,其中只有“情景剧”或“角色扮演”在某些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举例,而本文所述“微情景剧”未见报道。既然“情景剧”在具有显著的教学优势,那么为什么关于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并不活跃?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情景剧”操作繁琐,涉及场地、道具、服装的配给,还有影响教学进度之弊,以至于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是条件充裕者偶尔用之,并不适于日常教学使用和普遍推广。相比之下,本文所述“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着眼于“微”,通常限定5分钟内完成,其内涵和特征与“情景剧”有了较大的不同,解决了后者难于实施推广的局限性,因此可適用于日常教学。
在当今高校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仍然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控制,适合针对较多的学生,耗时短成本低等,然而其固有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比如不利于因材施教、互动性不足、较难调动课堂气氛等。“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立足于国内高校实际情况,旨在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弥补讲授法的缺陷,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下一步教学研究中,我们将以问卷调查、书面测试、认知心理学实验等研究方法来评估该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效益。我们相信,随着进一步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深入和完善, “微情景剧”教学模式一定能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走出一条风格独特、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费兹科.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 吴庆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美]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4]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王立,张 .利用教学模拟情景剧促进大学教师发展——密歇根大学教学模拟情景剧项目介绍[J].高校发展与评估,2012.
[7]Bruner, Robert F.Teaching as Theatre: Finding One's Dramatic “Wits”[EB/OL].https//ssrn.com/abstract=282190,2001-09.
[8]Schaap,A.Learning political theory by role-playing[J].Politics,2005,25(1):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