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仰恩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性,任课教师率先进行了应势的教学改革。当前《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基于“差异化、案例化、快乐化、网络化”的改革方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经历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接下来改革的重点应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加强快乐教学法,精化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一、引言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对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多数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对实践教学越发重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2012年11月仰恩大学的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会议明确了仰恩大学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结合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学校的办学类型定位是应用型、教学型地方本科高校;层次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改革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很好的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
《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决策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门科学,介绍了很多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相关职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该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其改革的必要性。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来看,其涉及较多数学公式推导和图形分析,内容抽象难瞳,理论性很强,但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迎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需求,《微观经济学》具有教学改革的优越条件。
二、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了适应仰恩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经济学系5位承担过《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最终提出教学要满足“四化”,即“差异化、案例化、快乐化、网络化”的改革方针,因此已经逐步进行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规划的差异化
差异化体现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教学重点难点和考试形式应该有不同的设置以匹配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谓老师的教学供给决定于学生的知识需求,老师改变了以前“广而浅”的知识灌注理念,根据专业特征舍去了部分内容,知识的讲解做到“少而精”。之前教材使用上“一刀切”,都是按规定使用高鸿业主编的教材,但个别老师通过申请尝试了案例较多,数学推导较少,课后习题较简单的教材,更能匹配一般本科学生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案例化
案例化体现在教学方法中对案例教学的强化,尽可能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案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目前,老师们更用心选择案例,不仅运用了经典案例,还选择了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与中国本土经济贴近的、网络上或各种媒体热议的案例,以激发学生们的共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三)教学氛围的快乐化
快乐化体现在课堂气氛上的营造。首先,老师要转变传统的身份,不要高高在上,以指责的语气教育他们,而是以对等的“朋友”身份劝说他们。其次,老师上课要保持微笑,不要过于严谨。然后,随着老师更多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仅从“错与对”的标准来判定学生的回答,要从其他多个层面去肯定他,给予心理学上的“安全感”。
(四)教学方式的网络化
网络化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师生互动方式上。信息化技术的存在,尤其是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教学资源,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校及其他学校可用的线上教學资料,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今后可以逐步建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这些更是需要依托互联网,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
三、基于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真实了解《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对2016级经济学、金融学、国贸、会计、财管5个专业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匿名的网络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457个学生,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362个学生参与了问卷答题,调查参与率达到79.21%。
(一)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导致学习重视不够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的学生知道《微观经济学》属于学科基础必修课程,73%的学生认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首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49%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难度很大,50%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适中,1%的学生认为学习容易。57%的学生偶尔有课前温习课本的习惯,38%的学生没有课前温习课本的习惯,仅有5%的学生经常课前温习课本。62%的学生偶尔有课后复习课本,28%的学生根本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仅有10%的学生经常课后会复习。87%的学生认为本课程一周2节课比较合适,9%的学生认为一周3节课比较合适,4%的学生认为一周4节课比较合适。综合以上调查结果,仅约六成的学生清楚《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性质,约七成的学生意识到该门课程的学习根本目的及其与后续课程学习的关联性。虽然半数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学习难度很大但少有同学会经常课前温习和课后复习,且约九成的学生认为一周2节课足已,可见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课件获得绝大部分学生的肯定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对老师的课件基本满意,46%的学生对老师的课件非常满意,2%的学生不满意。77%的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有声效或视频且风格花哨的PPT,23%的学生喜欢简单朴素风格的PPT。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板书,35%的学生表示数学公式需要板书,34%的学生表示授课结构需要板书,25%的学生表示图形需要板书,2%的学生表示演算过程、重难点等需要板书。可见,任课老师课前准备充分,基于差异化的方针对不同专业和班级的学生设置了课件,获得了98%的学生的满意评價。
(三)教师课堂上案例植入较多,“教”与“学”融合度提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3%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准备的案例很多,62%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准备的案例较多。62%的学生认为经济热点资讯的分享意义重大。72%的学生倾向于老师把理论和案例都自己讲完,28%的学生倾向于老师讲理论,学生讨论后自己讲解。64%的学生不喜欢老师提问,33%的学生比较喜欢老师提问,3%的学生非常喜欢老师提问。对于不喜欢老师提问或课堂讨论的首要原因,15%的学生表示没认真听课肯定回答不出来问题,17%的学生表示被点到回答问题怕表达不好丢面子.36%的学生表示理论学习太难当下消化不了所学内容,32%的学生表示理论转化到实际经济分析的能力不够。可见,目前案例化教学方式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使得“教”与“学”的融合度提高。但是同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主动学习程度不高,抗拒提问和课堂讨论,降低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受访学生中55%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很难懂,不太喜欢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和非常喜欢本课程的学生分别占到30%和3%,应付考试没有特别感受的学生占到12%。
(四)教师课堂管理严格,但不失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任课老师课堂管理非常严格,74%的学生认为比较严格,6%的学生认为不严格。9l%的学生赞成老师严格管理,否则不听讲的同学会干扰其他同学听课,仅9%的学生不赞成老师严格管理,喜欢享受自由。67%的学生认为严格考勤对他有约束,33%的学生认为严格考勤对他没有约束。9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为良师益友,距离感较弱,7%的学生认为老师高高在上距离感很强。66%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多.26%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很频繁。可见,任课老师教学管理严格并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任课老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了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尽量消除理论学习的枯燥感和疲惫感。
(五)关于教学改革其他方面的建议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赞成课前上交手机实行无机课堂,剩下60%的学生不赞成。38%的学生上课开小差一般最常玩手机,29%的学生上课开小差一般最常睡觉.19%的学生最常聊天,14%的学生看课外书籍。56%的学生表示课后老师与学生们没有通过QQ或微信互动过,37%的学生表示课后老师与学生们较多的通过QQ或微信进行过互动,7%的学生表示课后老师与学生们很多次的通过QQ或微信进行过互动。63%的学生表示喜欢老师课后通过QQ或微信进行互动,3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对于课后作业,67%的学生认为不多,28%的学生认为较多,5%的学生认为很多。课后作业的形式是否多样化,47%的学生认为是,53%的学生认为不是。对于学生喜欢的考试方式,59%的学生选择了开卷形式的试卷方式,19%的学生选择了研究报告(论文)的方式,12%的学生选择了闭卷形式的试卷方式,10%的学生选择了辩论赛方式。
四、深化《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基于“差异化、案例化、快乐化、网络化”的改革方针,从前面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我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案例教学的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充分、课堂气氛快乐融洽、教师改革意识强烈等,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综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和个人教学实践的总结,发现本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师生之间的“双重互动”不够,快乐教学的感受仍然不强。因此,为了迎合国家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必须深化《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而接下来改革的重点应该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过程的互动性,通过强化快乐教学法,增强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努力实现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加强参与式教学。
(一)强化启发式教学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互动
1.案例分析采用推论方式和提问方式教学
当前,《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引入较多,也注重案例的多样性、本土性和综合性。但实践和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倾向“老师引入——老师分析——老师总结”的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达不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的教学目标,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引入案例后,不要奢望学生一气呵成的完成案例分析和案例总结,首先耐心的引导学生回归已经学过的相关经济学原理,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找出案例中的内容与经济学基本原理之间的关联,然后用经济学语言去分析案例中所表述的问题。这样多次引导学生跟老师的逻辑思维路线保持一致,潜移默化的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使得“教”与“学”相互融合,改善教学效果。
2.案例总结采用讨论方式进行互动
案例逻辑分析过程完成之后,一定要进行案例总结,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语言进行经济热点问题或经典案例的总结或进行发散性拓展思考。为了改善当前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教师应该明确讨论小组的构成,让小组成员围绕案例进行辩论、质疑,最后形成结论推送一个小组成员进行课堂上的口头汇报。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由于课时的限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QQ或微信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进行批判性思维,并肯定学生的积极发言,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二)强化快乐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
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差异化还未充分体现,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教学重点难点没有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不同专业都是统一设置。今后,教师应该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和专业特性,精心选择教材,教材选用更加多元化,不同专业选用不同教材。根据学生的需求,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偏好,以教材为基础设计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
2.优化考核体系减轻学生考试压力
当前《微观经济学》的考试主要以闭卷形式的试卷考核方式,并考虑其难度性,考试的比例设置为平时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这样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愉悦度不高。受访学生中55%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很难懂,不太喜欢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和非常喜欢本课程的学生分别占到30%和3%,应付考试没有特别感受的学生占到12%。因此教师最好在第一节课就明确告知学生“不要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而要“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不要担心或纠结于考试的分数。今后,考试改革要加强实施,书面考试的内容设置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可以参考学生接受的考核方式,例如论文、调研报告、辩论等形式。可以适当提高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降低期中考试成绩比例。平时表现的成绩构成可以多样化,主要有出勤率、课堂讨论表现、课后网络发言、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其中,课后作业的设置要多样化,而不是简单的应试题目的练习。
总之,基于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启示,为了消除学生的学习疲乏感,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案例、考核方式上不断求变求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现在进行时,也是将来进行时,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我校此课程的教学将来可以引入研讨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入慕课、翻转课堂、情景演练等教学手段。
[责任编辑 刘祖琼]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一、引言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对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多数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对实践教学越发重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2012年11月仰恩大学的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会议明确了仰恩大学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结合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学校的办学类型定位是应用型、教学型地方本科高校;层次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改革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很好的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
《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决策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门科学,介绍了很多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相关职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该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其改革的必要性。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来看,其涉及较多数学公式推导和图形分析,内容抽象难瞳,理论性很强,但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迎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需求,《微观经济学》具有教学改革的优越条件。
二、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了适应仰恩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经济学系5位承担过《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最终提出教学要满足“四化”,即“差异化、案例化、快乐化、网络化”的改革方针,因此已经逐步进行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规划的差异化
差异化体现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教学重点难点和考试形式应该有不同的设置以匹配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谓老师的教学供给决定于学生的知识需求,老师改变了以前“广而浅”的知识灌注理念,根据专业特征舍去了部分内容,知识的讲解做到“少而精”。之前教材使用上“一刀切”,都是按规定使用高鸿业主编的教材,但个别老师通过申请尝试了案例较多,数学推导较少,课后习题较简单的教材,更能匹配一般本科学生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案例化
案例化体现在教学方法中对案例教学的强化,尽可能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案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目前,老师们更用心选择案例,不仅运用了经典案例,还选择了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与中国本土经济贴近的、网络上或各种媒体热议的案例,以激发学生们的共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三)教学氛围的快乐化
快乐化体现在课堂气氛上的营造。首先,老师要转变传统的身份,不要高高在上,以指责的语气教育他们,而是以对等的“朋友”身份劝说他们。其次,老师上课要保持微笑,不要过于严谨。然后,随着老师更多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仅从“错与对”的标准来判定学生的回答,要从其他多个层面去肯定他,给予心理学上的“安全感”。
(四)教学方式的网络化
网络化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师生互动方式上。信息化技术的存在,尤其是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教学资源,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校及其他学校可用的线上教學资料,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今后可以逐步建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这些更是需要依托互联网,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
三、基于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真实了解《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对2016级经济学、金融学、国贸、会计、财管5个专业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匿名的网络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457个学生,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362个学生参与了问卷答题,调查参与率达到79.21%。
(一)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导致学习重视不够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的学生知道《微观经济学》属于学科基础必修课程,73%的学生认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首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49%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难度很大,50%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适中,1%的学生认为学习容易。57%的学生偶尔有课前温习课本的习惯,38%的学生没有课前温习课本的习惯,仅有5%的学生经常课前温习课本。62%的学生偶尔有课后复习课本,28%的学生根本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仅有10%的学生经常课后会复习。87%的学生认为本课程一周2节课比较合适,9%的学生认为一周3节课比较合适,4%的学生认为一周4节课比较合适。综合以上调查结果,仅约六成的学生清楚《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性质,约七成的学生意识到该门课程的学习根本目的及其与后续课程学习的关联性。虽然半数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学习难度很大但少有同学会经常课前温习和课后复习,且约九成的学生认为一周2节课足已,可见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课件获得绝大部分学生的肯定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对老师的课件基本满意,46%的学生对老师的课件非常满意,2%的学生不满意。77%的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有声效或视频且风格花哨的PPT,23%的学生喜欢简单朴素风格的PPT。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板书,35%的学生表示数学公式需要板书,34%的学生表示授课结构需要板书,25%的学生表示图形需要板书,2%的学生表示演算过程、重难点等需要板书。可见,任课老师课前准备充分,基于差异化的方针对不同专业和班级的学生设置了课件,获得了98%的学生的满意评價。
(三)教师课堂上案例植入较多,“教”与“学”融合度提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3%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准备的案例很多,62%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准备的案例较多。62%的学生认为经济热点资讯的分享意义重大。72%的学生倾向于老师把理论和案例都自己讲完,28%的学生倾向于老师讲理论,学生讨论后自己讲解。64%的学生不喜欢老师提问,33%的学生比较喜欢老师提问,3%的学生非常喜欢老师提问。对于不喜欢老师提问或课堂讨论的首要原因,15%的学生表示没认真听课肯定回答不出来问题,17%的学生表示被点到回答问题怕表达不好丢面子.36%的学生表示理论学习太难当下消化不了所学内容,32%的学生表示理论转化到实际经济分析的能力不够。可见,目前案例化教学方式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使得“教”与“学”的融合度提高。但是同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主动学习程度不高,抗拒提问和课堂讨论,降低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受访学生中55%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很难懂,不太喜欢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和非常喜欢本课程的学生分别占到30%和3%,应付考试没有特别感受的学生占到12%。
(四)教师课堂管理严格,但不失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任课老师课堂管理非常严格,74%的学生认为比较严格,6%的学生认为不严格。9l%的学生赞成老师严格管理,否则不听讲的同学会干扰其他同学听课,仅9%的学生不赞成老师严格管理,喜欢享受自由。67%的学生认为严格考勤对他有约束,33%的学生认为严格考勤对他没有约束。9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为良师益友,距离感较弱,7%的学生认为老师高高在上距离感很强。66%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多.26%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很频繁。可见,任课老师教学管理严格并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任课老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了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尽量消除理论学习的枯燥感和疲惫感。
(五)关于教学改革其他方面的建议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赞成课前上交手机实行无机课堂,剩下60%的学生不赞成。38%的学生上课开小差一般最常玩手机,29%的学生上课开小差一般最常睡觉.19%的学生最常聊天,14%的学生看课外书籍。56%的学生表示课后老师与学生们没有通过QQ或微信互动过,37%的学生表示课后老师与学生们较多的通过QQ或微信进行过互动,7%的学生表示课后老师与学生们很多次的通过QQ或微信进行过互动。63%的学生表示喜欢老师课后通过QQ或微信进行互动,3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对于课后作业,67%的学生认为不多,28%的学生认为较多,5%的学生认为很多。课后作业的形式是否多样化,47%的学生认为是,53%的学生认为不是。对于学生喜欢的考试方式,59%的学生选择了开卷形式的试卷方式,19%的学生选择了研究报告(论文)的方式,12%的学生选择了闭卷形式的试卷方式,10%的学生选择了辩论赛方式。
四、深化《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基于“差异化、案例化、快乐化、网络化”的改革方针,从前面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我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案例教学的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充分、课堂气氛快乐融洽、教师改革意识强烈等,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综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和个人教学实践的总结,发现本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师生之间的“双重互动”不够,快乐教学的感受仍然不强。因此,为了迎合国家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必须深化《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而接下来改革的重点应该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过程的互动性,通过强化快乐教学法,增强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努力实现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加强参与式教学。
(一)强化启发式教学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互动
1.案例分析采用推论方式和提问方式教学
当前,《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引入较多,也注重案例的多样性、本土性和综合性。但实践和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倾向“老师引入——老师分析——老师总结”的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达不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的教学目标,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引入案例后,不要奢望学生一气呵成的完成案例分析和案例总结,首先耐心的引导学生回归已经学过的相关经济学原理,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找出案例中的内容与经济学基本原理之间的关联,然后用经济学语言去分析案例中所表述的问题。这样多次引导学生跟老师的逻辑思维路线保持一致,潜移默化的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使得“教”与“学”相互融合,改善教学效果。
2.案例总结采用讨论方式进行互动
案例逻辑分析过程完成之后,一定要进行案例总结,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语言进行经济热点问题或经典案例的总结或进行发散性拓展思考。为了改善当前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教师应该明确讨论小组的构成,让小组成员围绕案例进行辩论、质疑,最后形成结论推送一个小组成员进行课堂上的口头汇报。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由于课时的限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QQ或微信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进行批判性思维,并肯定学生的积极发言,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二)强化快乐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
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差异化还未充分体现,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教学重点难点没有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不同专业都是统一设置。今后,教师应该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和专业特性,精心选择教材,教材选用更加多元化,不同专业选用不同教材。根据学生的需求,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偏好,以教材为基础设计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
2.优化考核体系减轻学生考试压力
当前《微观经济学》的考试主要以闭卷形式的试卷考核方式,并考虑其难度性,考试的比例设置为平时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这样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愉悦度不高。受访学生中55%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很难懂,不太喜欢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和非常喜欢本课程的学生分别占到30%和3%,应付考试没有特别感受的学生占到12%。因此教师最好在第一节课就明确告知学生“不要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而要“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不要担心或纠结于考试的分数。今后,考试改革要加强实施,书面考试的内容设置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可以参考学生接受的考核方式,例如论文、调研报告、辩论等形式。可以适当提高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降低期中考试成绩比例。平时表现的成绩构成可以多样化,主要有出勤率、课堂讨论表现、课后网络发言、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其中,课后作业的设置要多样化,而不是简单的应试题目的练习。
总之,基于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启示,为了消除学生的学习疲乏感,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案例、考核方式上不断求变求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现在进行时,也是将来进行时,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我校此课程的教学将来可以引入研讨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入慕课、翻转课堂、情景演练等教学手段。
[责任编辑 刘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