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克勤是滑稽表演名家,也是滑稽界第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他演出了20多部滑稽戏和小品,主演的作品获得全国和省、市大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张克勤原来是评话演员出身,跟金声伯先生学过评话。他是我的师兄,我们俩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才23岁,是苏州评弹学校的学生,张克勤35岁,已然在上海滩走红。当时他所在的常州市滑稽剧团正在上海演出滑稽戏《多情的小和尚》,他们团在上海演出,一演就是一个月,而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一天晚上,我特地赶到市区去观看他的演出。演出之前,一位朋友带我到后台与张克勤见面。他得知我也是金先生的学生,初见的客气中便多了几分同门间的亲热。这是我们师兄弟的第一次见面,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彼此的印象很好。
当晚演出非常精彩!张克勤塑造的小和尚十分滑稽可爱,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师兄大步向前,我这当师弟的也不能瞠乎其后。我当时更坚定了决心,要像他一样,努力成为一个观众喜爱的好演员。
1996年,张克勤调到苏州市滑稽剧团,我也调往苏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工作。我们见面比以往方便了。但是他刚刚到苏州,需要了解新单位的情况,诸事稍定后又一头扎进繁忙的创演工作中,所以我们平时联系并不频繁。但偶尔相约,纵谈掌故,损益作品,甚为相得。
我和张克勤的第一次合作,是在2005年的夏天,当时我在苏州市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苏州广电总台组织举办“江浙沪戏曲电视晚会”,《苏州电视书场》节目编导殷德泉邀请我参加,并希望我和张克勤合作一个评话节目。我听了以后,真的是既高兴又担心:能有机会与师兄张克勤一起,和江苏、浙江、上海的众多名家新秀同台演出,实在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但因为工作原因,我离开苏州市评弹团演出一线已经10多年,张克勤虽然坚持活跃在滑稽舞台上,但是离开评话书台也有20多年了。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两人当时的情况是拳还在手——有底子,平日工作与评话也有关联;但“曲”在肚子里,离嘴巴已经有了一段距离。所以如何才能使这次演出取得成功,这成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一块不大不小的心病。
我们商量以后,决定请教先生。金声伯老师闻讯后非常高兴,没计较我们两个可能把功夫还给他的“嫌疑”,答应和我们一起策划节目。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以他的长篇评话《水浒》中武松拜师学艺的故事为蓝本,开始了评话小品《尊师重道》的排练。那段时间,我俩用心打磨作品,经过20多次切磋,到当年9月底,作品终于以最完整姿态参加了该次晚会的演播。《尊师重道》在短短12分钟时间里制造了多个高潮,观众好评如潮,对该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我们有了第一次合作的基础,配合也顺畅了起来。2008年初,我们参加“评弹盛宴迎新春”电视广播评弹春晚,演出了评话小品《二夫夺美》。78岁高龄的金声伯老师不辞辛劳,与我俩一起排练并同台演出。《二夫夺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义,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第三次合作是在2017年,应现在的《苏州电视书场》编导姚萌的邀请,我和张克勤参加了“春晓——2017难忘今‘小’春节评弹特别节目”演出。我们表演的是长篇评话《七侠五义》的选回“夜走卞家疃”。在那次演出中,我们脱下长衫,穿起了青年装,站在舞台上表演。这种尝试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演员本身在舞台上的作用。在传统的评话表演中,演员“坐而论道”,在相对较大的舞台上,这种表演形式总让人感觉舞台空荡荡。我们穿上“新衣服”“站起来”后,有意扩大了表演幅度,舞台呈现因而更加丰富,搭配幽默诙谐的语言,我们和观众的互动也更加灵活,这有效提升了舞台感染力。节目播出并重播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很多觀众看了以后觉得不过瘾,又赶到评弹博物馆“元宵联欢会”现场,再次观看了我们的演出。
三次合作演出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增强信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评话艺术既要坚持传统,也要跟上时代,特别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表演场所设计不同的表演方式,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听众。通过三次合作演出,我们积累了相关的的经验体会,在有意识地进行多种曲艺形式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探索着评话新的发展路径。
也是在这一次次的合作中,我们师兄弟对彼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张克勤长得就很讨喜。他个子不高,是说评话的标准身材。他既会说书又会唱戏,可以说是天生的说书胚子、唱戏料作。我觉得,他就是坐着火箭为评话、滑稽戏而生的。他聪明好学,学习能力强,接受东西快,一听就懂、一看就知、一学就会。除了评弹,沪剧、锡剧、越剧、京剧他都能唱;苏州话、上海话、浦东话、无锡话、常州话、苏北话、杭州话、宁波话等方言乡谈他都会说。更可贵的是,他似乎天生就知道表演的度在哪里——说书也好,演滑稽戏也罢,他嘴里清爽,他的舞台表演恰如其分,艺术效果恰到好处,总是令人会心捧腹并且深感其妙。
他热爱表演艺术,有着很强的事业心,长年活跃在舞台一线坚持演出,执着追求,无怨无悔。正如他的艺名“老开心”一样,他心态乐观开朗,生活简单自律,保持良好状态,浑身充满干劲。他对人热情客气,而且真诚投入。凡是有关评话、有关滑稽戏、有关创作和演出的事情,他就兴趣十足,就觉得高兴,就乐意去做,并且能够非常认真细致地做好。
我俩有缘成为师兄弟,人生道路和艺术之路从此紧密联结在一起。让我心存感激的是:师兄的艺术造诣和敬业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感荣幸并且也将一直为之珍惜。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国家一级艺术监督、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张克勤原来是评话演员出身,跟金声伯先生学过评话。他是我的师兄,我们俩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才23岁,是苏州评弹学校的学生,张克勤35岁,已然在上海滩走红。当时他所在的常州市滑稽剧团正在上海演出滑稽戏《多情的小和尚》,他们团在上海演出,一演就是一个月,而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一天晚上,我特地赶到市区去观看他的演出。演出之前,一位朋友带我到后台与张克勤见面。他得知我也是金先生的学生,初见的客气中便多了几分同门间的亲热。这是我们师兄弟的第一次见面,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彼此的印象很好。
当晚演出非常精彩!张克勤塑造的小和尚十分滑稽可爱,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师兄大步向前,我这当师弟的也不能瞠乎其后。我当时更坚定了决心,要像他一样,努力成为一个观众喜爱的好演员。
1996年,张克勤调到苏州市滑稽剧团,我也调往苏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工作。我们见面比以往方便了。但是他刚刚到苏州,需要了解新单位的情况,诸事稍定后又一头扎进繁忙的创演工作中,所以我们平时联系并不频繁。但偶尔相约,纵谈掌故,损益作品,甚为相得。
我和张克勤的第一次合作,是在2005年的夏天,当时我在苏州市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苏州广电总台组织举办“江浙沪戏曲电视晚会”,《苏州电视书场》节目编导殷德泉邀请我参加,并希望我和张克勤合作一个评话节目。我听了以后,真的是既高兴又担心:能有机会与师兄张克勤一起,和江苏、浙江、上海的众多名家新秀同台演出,实在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但因为工作原因,我离开苏州市评弹团演出一线已经10多年,张克勤虽然坚持活跃在滑稽舞台上,但是离开评话书台也有20多年了。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两人当时的情况是拳还在手——有底子,平日工作与评话也有关联;但“曲”在肚子里,离嘴巴已经有了一段距离。所以如何才能使这次演出取得成功,这成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一块不大不小的心病。
我们商量以后,决定请教先生。金声伯老师闻讯后非常高兴,没计较我们两个可能把功夫还给他的“嫌疑”,答应和我们一起策划节目。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以他的长篇评话《水浒》中武松拜师学艺的故事为蓝本,开始了评话小品《尊师重道》的排练。那段时间,我俩用心打磨作品,经过20多次切磋,到当年9月底,作品终于以最完整姿态参加了该次晚会的演播。《尊师重道》在短短12分钟时间里制造了多个高潮,观众好评如潮,对该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我们有了第一次合作的基础,配合也顺畅了起来。2008年初,我们参加“评弹盛宴迎新春”电视广播评弹春晚,演出了评话小品《二夫夺美》。78岁高龄的金声伯老师不辞辛劳,与我俩一起排练并同台演出。《二夫夺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义,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第三次合作是在2017年,应现在的《苏州电视书场》编导姚萌的邀请,我和张克勤参加了“春晓——2017难忘今‘小’春节评弹特别节目”演出。我们表演的是长篇评话《七侠五义》的选回“夜走卞家疃”。在那次演出中,我们脱下长衫,穿起了青年装,站在舞台上表演。这种尝试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演员本身在舞台上的作用。在传统的评话表演中,演员“坐而论道”,在相对较大的舞台上,这种表演形式总让人感觉舞台空荡荡。我们穿上“新衣服”“站起来”后,有意扩大了表演幅度,舞台呈现因而更加丰富,搭配幽默诙谐的语言,我们和观众的互动也更加灵活,这有效提升了舞台感染力。节目播出并重播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很多觀众看了以后觉得不过瘾,又赶到评弹博物馆“元宵联欢会”现场,再次观看了我们的演出。
三次合作演出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增强信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评话艺术既要坚持传统,也要跟上时代,特别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表演场所设计不同的表演方式,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听众。通过三次合作演出,我们积累了相关的的经验体会,在有意识地进行多种曲艺形式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探索着评话新的发展路径。
也是在这一次次的合作中,我们师兄弟对彼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张克勤长得就很讨喜。他个子不高,是说评话的标准身材。他既会说书又会唱戏,可以说是天生的说书胚子、唱戏料作。我觉得,他就是坐着火箭为评话、滑稽戏而生的。他聪明好学,学习能力强,接受东西快,一听就懂、一看就知、一学就会。除了评弹,沪剧、锡剧、越剧、京剧他都能唱;苏州话、上海话、浦东话、无锡话、常州话、苏北话、杭州话、宁波话等方言乡谈他都会说。更可贵的是,他似乎天生就知道表演的度在哪里——说书也好,演滑稽戏也罢,他嘴里清爽,他的舞台表演恰如其分,艺术效果恰到好处,总是令人会心捧腹并且深感其妙。
他热爱表演艺术,有着很强的事业心,长年活跃在舞台一线坚持演出,执着追求,无怨无悔。正如他的艺名“老开心”一样,他心态乐观开朗,生活简单自律,保持良好状态,浑身充满干劲。他对人热情客气,而且真诚投入。凡是有关评话、有关滑稽戏、有关创作和演出的事情,他就兴趣十足,就觉得高兴,就乐意去做,并且能够非常认真细致地做好。
我俩有缘成为师兄弟,人生道路和艺术之路从此紧密联结在一起。让我心存感激的是:师兄的艺术造诣和敬业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感荣幸并且也将一直为之珍惜。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国家一级艺术监督、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