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师兄张克勤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daye_bib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克勤是滑稽表演名家,也是滑稽界第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他演出了20多部滑稽戏和小品,主演的作品获得全国和省、市大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张克勤原来是评话演员出身,跟金声伯先生学过评话。他是我的师兄,我们俩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才23岁,是苏州评弹学校的学生,张克勤35岁,已然在上海滩走红。当时他所在的常州市滑稽剧团正在上海演出滑稽戏《多情的小和尚》,他们团在上海演出,一演就是一个月,而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一天晚上,我特地赶到市区去观看他的演出。演出之前,一位朋友带我到后台与张克勤见面。他得知我也是金先生的学生,初见的客气中便多了几分同门间的亲热。这是我们师兄弟的第一次见面,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彼此的印象很好。
  当晚演出非常精彩!张克勤塑造的小和尚十分滑稽可爱,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师兄大步向前,我这当师弟的也不能瞠乎其后。我当时更坚定了决心,要像他一样,努力成为一个观众喜爱的好演员。
  1996年,张克勤调到苏州市滑稽剧团,我也调往苏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工作。我们见面比以往方便了。但是他刚刚到苏州,需要了解新单位的情况,诸事稍定后又一头扎进繁忙的创演工作中,所以我们平时联系并不频繁。但偶尔相约,纵谈掌故,损益作品,甚为相得。
  我和张克勤的第一次合作,是在2005年的夏天,当时我在苏州市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苏州广电总台组织举办“江浙沪戏曲电视晚会”,《苏州电视书场》节目编导殷德泉邀请我参加,并希望我和张克勤合作一个评话节目。我听了以后,真的是既高兴又担心:能有机会与师兄张克勤一起,和江苏、浙江、上海的众多名家新秀同台演出,实在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但因为工作原因,我离开苏州市评弹团演出一线已经10多年,张克勤虽然坚持活跃在滑稽舞台上,但是离开评话书台也有20多年了。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两人当时的情况是拳还在手——有底子,平日工作与评话也有关联;但“曲”在肚子里,离嘴巴已经有了一段距离。所以如何才能使这次演出取得成功,这成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一块不大不小的心病。
  我们商量以后,决定请教先生。金声伯老师闻讯后非常高兴,没计较我们两个可能把功夫还给他的“嫌疑”,答应和我们一起策划节目。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以他的长篇评话《水浒》中武松拜师学艺的故事为蓝本,开始了评话小品《尊师重道》的排练。那段时间,我俩用心打磨作品,经过20多次切磋,到当年9月底,作品终于以最完整姿态参加了该次晚会的演播。《尊师重道》在短短12分钟时间里制造了多个高潮,观众好评如潮,对该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我们有了第一次合作的基础,配合也顺畅了起来。2008年初,我们参加“评弹盛宴迎新春”电视广播评弹春晚,演出了评话小品《二夫夺美》。78岁高龄的金声伯老师不辞辛劳,与我俩一起排练并同台演出。《二夫夺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义,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第三次合作是在2017年,应现在的《苏州电视书场》编导姚萌的邀请,我和张克勤参加了“春晓——2017难忘今‘小’春节评弹特别节目”演出。我们表演的是长篇评话《七侠五义》的选回“夜走卞家疃”。在那次演出中,我们脱下长衫,穿起了青年装,站在舞台上表演。这种尝试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演员本身在舞台上的作用。在传统的评话表演中,演员“坐而论道”,在相对较大的舞台上,这种表演形式总让人感觉舞台空荡荡。我们穿上“新衣服”“站起来”后,有意扩大了表演幅度,舞台呈现因而更加丰富,搭配幽默诙谐的语言,我们和观众的互动也更加灵活,这有效提升了舞台感染力。节目播出并重播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很多觀众看了以后觉得不过瘾,又赶到评弹博物馆“元宵联欢会”现场,再次观看了我们的演出。
  三次合作演出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增强信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评话艺术既要坚持传统,也要跟上时代,特别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表演场所设计不同的表演方式,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听众。通过三次合作演出,我们积累了相关的的经验体会,在有意识地进行多种曲艺形式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探索着评话新的发展路径。
  也是在这一次次的合作中,我们师兄弟对彼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张克勤长得就很讨喜。他个子不高,是说评话的标准身材。他既会说书又会唱戏,可以说是天生的说书胚子、唱戏料作。我觉得,他就是坐着火箭为评话、滑稽戏而生的。他聪明好学,学习能力强,接受东西快,一听就懂、一看就知、一学就会。除了评弹,沪剧、锡剧、越剧、京剧他都能唱;苏州话、上海话、浦东话、无锡话、常州话、苏北话、杭州话、宁波话等方言乡谈他都会说。更可贵的是,他似乎天生就知道表演的度在哪里——说书也好,演滑稽戏也罢,他嘴里清爽,他的舞台表演恰如其分,艺术效果恰到好处,总是令人会心捧腹并且深感其妙。
  他热爱表演艺术,有着很强的事业心,长年活跃在舞台一线坚持演出,执着追求,无怨无悔。正如他的艺名“老开心”一样,他心态乐观开朗,生活简单自律,保持良好状态,浑身充满干劲。他对人热情客气,而且真诚投入。凡是有关评话、有关滑稽戏、有关创作和演出的事情,他就兴趣十足,就觉得高兴,就乐意去做,并且能够非常认真细致地做好。
  我俩有缘成为师兄弟,人生道路和艺术之路从此紧密联结在一起。让我心存感激的是:师兄的艺术造诣和敬业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感荣幸并且也将一直为之珍惜。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国家一级艺术监督、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2018年,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全面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紧扣“把方向、抓队伍、出作品”任务,勇担“正作风、强团结、树形象”使命,团结发挥主席团作用,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各
期刊
七十年历史的协会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哈尔滨市曲协的答案是以抓精品、带队伍、促活动、强协会为主线,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曲艺创作和曲艺实
期刊
张家港市曲艺家协会成立于2011年,现有会员100余人,是一个老、中、青、少结合,传(承)、创(作)、演(出)、研(究)并举,植根于民众的,被本区域曲艺工作者和曲艺爱好者视为“温馨
期刊
对艺术而言,不论研究或是创演,一些情怀是必不可少的.苏轼在《江行唱和集序》中就有“已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
期刊
南京白局生发于明末,是用明清俗曲及江南小调曲牌和念白串联说唱的曲艺形式,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京白局表演人数一般是一二人或三五人,一
期刊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主持工作期间,在曲艺理论家戴宏森生前,与他探讨关于“大曲艺”战略艺术实践的最后一篇。他在前两篇提出的是,“广继承”“多吸取”,这一篇他强调的是“勤实践”。为什么在十多年前,有这样一个探讨?主要认为曲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它的直接反映就是,当代的青年距离曲艺远了。老的观众,既喜欢曲艺,又不满足曲艺的现状。曲艺自身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那么是谁出了问题?是观众还是我们曲艺
期刊
2月16日是己亥猪年正月十二,河南省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里笑声不断、掌声如潮,新华区“中国曲艺之乡”授牌仪式暨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到基层”专场演出为这座城市
期刊
是什么时候,  思想打开了门窗?  是什么时候,  黎明洒满了阳光?  是什么时候,  曠野奔腾起骏马?  是什么时候,  心灵奏响了乐章?  啊,中国梦,  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掀起百年狂潮,  巨澜卷大洋……  我读着胡孟祥的诗,眼前闪现着“彩梦文化”之命题。什么是“彩梦文化”呢?按照胡孟祥的话说,就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必然要产生一种文化,这种以‘中国梦’为思想
期刊
一、破了天荒:立下曲艺艺术的里程碑  中华曲艺起源于先秦时期,其中评书的历史亦溯之久远。按照《评书表演艺术》从艺人传承说、实物考证说、文字记载说综合研究考证,“可以认为,说书专业的出现,应不晚于汉代。” 而这本书的出版,之于评书的悠久历史,之于曲艺的源远流长,堪称为里程碑。这绝非夸大之词、溢美之意,而是出于这本书在曲艺发展史中破了天荒。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