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尝试从“读者反映论”的视角,从标题改写,词汇变通和增译减译三个方面对《今晚报》中的若干译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汉英新闻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读者反映;新闻翻译;《今晚报》;标题改写;词汇变通;增译、减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引言
《今晚报》自2002年开始创办面向海外读者的《今晚报》海外版。本文尝试从“读者反映论”的视角,对《今晚报》中的若干译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汉英新闻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新闻翻译与“读者反映论”
奈达在论述“动态对等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读者反映论”,且后者一直處于其论述的
中心地位(范祥涛,87)。奈达认为,翻译服务的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所以对译文质量的评价,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映,同时把这种反映与原文读者的反映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反映是否一致(Nida & Taber,2004:24)。为了使读者毫无障碍地接受译文,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尽可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言语表达能力。(Nida & Taber,2004:1-4)
新闻翻译是把一种文字写成的新闻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再次传播,使译语读者
不仅能获得源语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信息,而且还能获得与源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或文学享受(刘其中,2004:62)。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由于社会语言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对于新闻的行文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偏好,对相同内容的信息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新闻翻译需要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新闻文体特征和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读者反映论”在《今晚报》翻译中的体现
新闻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而《今晚报》中报道的新闻则与天津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本章将从标题改写,词汇变通和增译减译三个方面对《今晚报》中的若干译例进行分析。
(一)标题改写
由于中英文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英文新闻标题有很大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新闻标题时应灵活,采用符合英文标题写法习惯和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以拉近与译入语读者的距离。
例:原文:11年来超千名老人曾到陈塘庄街市民学校学英语---银发英语角,真有国际味
译文:Tianjin Elders Embrace English
原文的主标题是一个冗长、完整的陈述句,并且还有一个形成对仗的副标题。翻译成英文时仅剩四字,使用了“主谓宾”这一简单结构,生动地概括出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符合英语平实的文风,又符合英语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动词和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非谓语动词的特征。另外,此英文标题使用了“头韵”这一英语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欣赏水平。
(二)词汇变通
新闻语言用词范围广,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新词,外来词和文化负载词。译者可以借助词典,请教专家等方法,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译出准确无误、接受度高的对等词。
例:原文:富二代
译文: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
“富二代”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是指继承巨额家产的富家子女。若按照字面意思译成“Rich second generation”,带有浓重的中国味道。在英语语言中,与“富二代”对等的表达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也就是“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如是翻译,间接为译文读者拆除了文化壁垒,促进了译文读者阅读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三)增译和减译
在进行新闻翻译时,为了更好向译入语读者传播社会和文化信息,译者适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和减译。
例一:原文:他5年游历近50个国家,花费却仅10多万元。
译文:He has travelled 49 countri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with only 100,000 yuan (about 16,000 US dollars).
该句中的“10多万元”对于中国读者是很直观的数字,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由于不了解中国的货币单位,也不熟悉相应的汇率,读到这里难免产生疑惑。为确保行文的可读性,在这里应增译相应的“美元数字”,以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负担。
例二:原文:(母亲)叮嘱她一定要坚持去少年宫练歌。
译文:(Her mother) urged Guan to pursue singing.
原文中的“少年宫”这样的中国色彩厚重的词汇在英文中并没有对等词。如果生硬得将其翻出,由于无法在译入语读者中产生共鸣,会给他们造成阅读障碍。于是,译文采取了减译的翻译方法,仅将“滨海新区”译出,而放弃了对“少年宫”的翻译,这样便可保障目的语读者阅读新闻时的流畅性。
四、结语
余也鲁指出:“新闻翻译的第一个标准,是文字内容与形式都必须做到可快速传递。其次,译文必须做到能迅速为读者或听众吸收”(余也鲁,1984:430)。要做到以上两点,译者就必须“带着镣铐跳舞”,在尊重原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地改写标题,准确地选择词汇,并且适当地运用增译、减译等翻译策略,如此方能使外国读者获得与中国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和精神享受。
关键词:读者反映;新闻翻译;《今晚报》;标题改写;词汇变通;增译、减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引言
《今晚报》自2002年开始创办面向海外读者的《今晚报》海外版。本文尝试从“读者反映论”的视角,对《今晚报》中的若干译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汉英新闻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新闻翻译与“读者反映论”
奈达在论述“动态对等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读者反映论”,且后者一直處于其论述的
中心地位(范祥涛,87)。奈达认为,翻译服务的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所以对译文质量的评价,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映,同时把这种反映与原文读者的反映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反映是否一致(Nida & Taber,2004:24)。为了使读者毫无障碍地接受译文,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尽可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言语表达能力。(Nida & Taber,2004:1-4)
新闻翻译是把一种文字写成的新闻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再次传播,使译语读者
不仅能获得源语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信息,而且还能获得与源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或文学享受(刘其中,2004:62)。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由于社会语言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对于新闻的行文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偏好,对相同内容的信息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新闻翻译需要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新闻文体特征和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读者反映论”在《今晚报》翻译中的体现
新闻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而《今晚报》中报道的新闻则与天津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本章将从标题改写,词汇变通和增译减译三个方面对《今晚报》中的若干译例进行分析。
(一)标题改写
由于中英文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英文新闻标题有很大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新闻标题时应灵活,采用符合英文标题写法习惯和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以拉近与译入语读者的距离。
例:原文:11年来超千名老人曾到陈塘庄街市民学校学英语---银发英语角,真有国际味
译文:Tianjin Elders Embrace English
原文的主标题是一个冗长、完整的陈述句,并且还有一个形成对仗的副标题。翻译成英文时仅剩四字,使用了“主谓宾”这一简单结构,生动地概括出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符合英语平实的文风,又符合英语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动词和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非谓语动词的特征。另外,此英文标题使用了“头韵”这一英语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欣赏水平。
(二)词汇变通
新闻语言用词范围广,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新词,外来词和文化负载词。译者可以借助词典,请教专家等方法,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译出准确无误、接受度高的对等词。
例:原文:富二代
译文: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
“富二代”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是指继承巨额家产的富家子女。若按照字面意思译成“Rich second generation”,带有浓重的中国味道。在英语语言中,与“富二代”对等的表达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也就是“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如是翻译,间接为译文读者拆除了文化壁垒,促进了译文读者阅读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三)增译和减译
在进行新闻翻译时,为了更好向译入语读者传播社会和文化信息,译者适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和减译。
例一:原文:他5年游历近50个国家,花费却仅10多万元。
译文:He has travelled 49 countri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with only 100,000 yuan (about 16,000 US dollars).
该句中的“10多万元”对于中国读者是很直观的数字,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由于不了解中国的货币单位,也不熟悉相应的汇率,读到这里难免产生疑惑。为确保行文的可读性,在这里应增译相应的“美元数字”,以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负担。
例二:原文:(母亲)叮嘱她一定要坚持去少年宫练歌。
译文:(Her mother) urged Guan to pursue singing.
原文中的“少年宫”这样的中国色彩厚重的词汇在英文中并没有对等词。如果生硬得将其翻出,由于无法在译入语读者中产生共鸣,会给他们造成阅读障碍。于是,译文采取了减译的翻译方法,仅将“滨海新区”译出,而放弃了对“少年宫”的翻译,这样便可保障目的语读者阅读新闻时的流畅性。
四、结语
余也鲁指出:“新闻翻译的第一个标准,是文字内容与形式都必须做到可快速传递。其次,译文必须做到能迅速为读者或听众吸收”(余也鲁,1984:430)。要做到以上两点,译者就必须“带着镣铐跳舞”,在尊重原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地改写标题,准确地选择词汇,并且适当地运用增译、减译等翻译策略,如此方能使外国读者获得与中国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和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