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羌是个神奇的地方,拥有多个之最:最稀有的野骆驼保护基地、最独特的阿尔金山自然风光、最古老的人类文化遗址、最惊心动魄的西域历史画卷、最重要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最让我心仪的是,我要去的楼兰在这里。
若羌的面积大得惊人,被称为华夏第一县。总面积约20.23万平方千米,是中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县,相当于两个浙江省、五个台湾省、两个匈牙利国、三个爱尔兰、五个荷兰国……可是境内绝大部分是沙漠和山区,所以这里的人口密度也是全国最稀少的一个地区,可谓地广人稀。
若羌县东与甘肃、青海两省相连,南依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接壤,西与且末县毗连,北与尉犁县及吐鲁番、哈密两地区交界。阿尔金山横贯若羌的中央,将若羌县划分为南北迥异的平原和山区两大部分:北部为塔里木盆地,东部为罗布泊洼地。
若羌地处新疆南部通往内地的咽喉地带,位于丝绸之路的枢纽地段,历来是兵家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天山南路有两条最著名的丝绸道,从玉门关西出罗布泊,经龟兹道及沿昆仑山北麓的西行道,都得经过若羌。玉门关、阳关至楼兰的道路为南北两路的共同干线,而楼兰古城正是南北两路的分界点和枢纽。整个西汉时期,楼兰道是汉朝通往西方的唯一官方通道。两汉、魏晋时期,丝路南道的商贸使者络绎不绝。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楼兰也是各种势力交锋的政治舞台,是汉朝和匈奴要占据西域都必须要征服的首要之地。如今的若羌是315国道线和218国道线的交汇地,从青海到和田的218国道线,是另一条出疆的路。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游记中记载:进入罗布泊地区之前,还曾到过一个小村落,位置在罗布泊的西南面,它就是今天的若羌县城。那时的若羌,还是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村子,而今天的若羌已经是有几万人口的县城了。
进入若羌,一座安静温馨的小城呈现在眼前。绿树成荫,波斯菊在风中摇曳。街道干净宽敞,建筑物规模不高,但中规中矩。路两旁有一些工地正在大兴土木,一个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县城,从外观上看似乎与其他发展中的县城大同小异。
阳光不计成本地倾洒着,这里的温度的确比乌鲁木齐市高,天气预报显示最高温度大约23℃。早晨的暖光已经变成了白亮光源,反射在地上晃人眼球。
这里是离沙漠最近的城市,是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阿尔金山脚下的一块绿洲,偌大的地界被三个沙漠包围着,黄沙与绿洲交界分明。干燥、年蒸发量大、雨水少是这里的气候特征。当地人说前几年一年不下一场雨都很正常,所以街道上的树叶总是蒙着一层灰土。据说,若羌是中国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这里每年平均的沙尘天气是102.5天。
我对这座平静祥和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因为地处沙漠包围的几个城池:楼兰、米兰、尼雅等古城都被风沙掩埋了,而这里则绿地繁茂、鲜花摇曳,能在这个被沙漠包围的地界开辟一方绿洲是多么的不易。
不住地打量着街上的行人,试图从他们的面孔中找到与楼兰有关的一切。沉睡的楼兰美女、颠沛流离的楼兰人、废弃的城池……已经翻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若羌还有关联吗?也许正值上班时间,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路人。而我注意到很多道路指示牌上的路名都与楼兰有关:楼兰路、米兰路、罗布泊路……一时间我感觉自己正在慢慢地进入楼兰,而面对这个宁静的小城,我要寻找什么,我的楼兰在哪里?
广场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若羌县的广场叫楼兰广场。走近楼兰广场的时候,一群人正在搭背景板架子,据若羌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一年一度的楼兰文化旅游艺术节将在这里举行。
几棵奇形怪状的胡杨后面,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这就是若羌楼兰博物馆,高耸的佛塔、胡杨立柱、三具姿态各异的佛像,将楼兰古城最典型的特点浓缩在这座现代化建筑上。复原了的楼兰美女头像镶嵌在大门左侧的一面墙壁上,长发飘散半掩美丽的面颊,挺直的鼻梁和深眼窝,还有那忧郁的眼神令人爱怜。傍晚我和一个朋友来这里散步,月色下楼兰美女神秘深邃的模样更是令人意犹未尽。
博物馆门前立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这块重达四吨的石头是在阿尔金山发现的。石头上有着天然的美丽石纹,还有一些有形的图案,用粗犷、洒脱的笔触勾勒出藏羚羊、野牦牛和野骆驼等动物形象。尖利的牛角,拱起的牛背,可以看出当初在这块石头上作画的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情将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动物形象姿态镌刻下来。岩画的创作者始终是个谜,也许那些奔跑的动物激发了原始人的创作激情,遂开始人类最初的绘画。
广场上塑有很多雕像,其中一具立像格外引人注目:罗布人奥尔德克一手持着一把铁铲,另一只手指向远方,好像在告诉身旁的斯文·赫定:他刚刚发现了一座古城;穿着大氅的探险家顺着忠实敬业的向导的手指望去,脸上充满了期待和信任。这座雕塑故事讲述的是一段真实历史:1900年春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他的向导奥尔德克在返回考察营地取丢失的铁铲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但这位机智勇敢的罗布人,凭借着微弱的月光,不但回到了原营地找到了丢失的铁铲,而且还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头半埋在沙中,还有古代的铜钱。奥尔德克在茫茫夜幕中发现的遗址,后经斯文·赫定发掘,证实就是沉睡千年的楼兰古城。
张骞出使西域的浮雕将那段凿空西域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公元前138年,也被称为“丝路元年”。由于匈奴经常骚扰汉朝疆域,张骞领命从长安出使西域,刚出大汉领地即被匈奴抓获。他用了13年时间了解了这片汉朝不曾了解却又头痛不已的疆域,在历尽艰险返回长安后,他在给武帝的报告中曾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部,临盐泽。”汉王朝第一次知道西域居然还有一个小国家叫楼兰,楼兰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汉文化历史的记载中。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联系。两次出使西域为汉王朝打通了西域的通道,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中央政权,从此新疆被纳入汉朝的版图,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
在广场信步闲庭,就像在观摩一部西域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敬畏。历史已经过去,而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今的若羌人是怎样生活的?顺着广场小路走向人流渐多的地段,集贸市场永远是一个城市最繁荣、最能体现当下人民生活特色的地方,那里弥散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车来车往,人流涌动。那里混杂着多种气息:青翠菜蔬的泥土气息,新鲜瓜果的甜蜜气息,烤羊肉升腾的烟雾和弥漫的孜然及羊肉的香气……粗糙的大手,晒黑的面庞,热情的吆喝、叫卖声,这里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弥漫的是若羌的气息,楼兰的气息,原汁原味的生活味道。
小摊上红彤彤的大枣格外诱人,优质灰枣、冬枣,若羌红枣远近闻名,这个把红枣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县城,红枣遍布县城的各个角落。我问了摊主价格,摊主用带着河南口音的腔调与我攀谈,告诉我因为若羌红枣质量优良,这几年的红枣价格一路攀升。热情的摊主让我尝一尝味道,那红枣果然甘甜如蜜。
走进集贸市场,卖玉器的小商贩热情地招呼我们。简易的摊铺上摆满了各种石头、玉镯、玉坠以及玉器工艺品,懂行的人拿着手电看成色。到了南疆,如果没有一点儿玉知识,即无法走进这个方兴未艾的玉文化圈。我在石头中寻找,寻找那个与自己投缘的石头,戈壁玉、风凌石、和田玉、且末玉、青海玉、巴玉、岫玉……有的装在缎面盒子里,有的被打磨得圆润光滑,有的被制成精美的挂件,还有的就是一块原生态的石头。顺着一条小巷,拐进了步行街,两旁的服装小店琳琅满目,许多品牌服装都在这座沙漠边缘的县城落户。沿着步行街走不远,就到了通往楼兰宾馆的主干道。
没有肆虐咆哮的风沙,没有举步维艰的窘迫,若羌以宁静的状态呈现了一方戈壁荒漠中的桃花源之境。这座被沙海包围的城池,显示着临危不惧的从容与平和。
在佳肴丰富的欢迎晚宴中,我品尝了别有风味的红枣饼、红枣羹,还有特色的若羌红枣酒,在微醺的酒意中观看了一场歌舞晚会。进入露天会场时,里面已经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男女老少就像过节一般,似乎全县的人都涌入到了这里。楼兰的节日,是若羌人最隆重的节日。掩在沙尘中的楼兰,盛况之时也许一如此景。
夜凉如水,而欢乐的场景、沸腾的人群让夜升温。在楼兰的故乡,听着楼兰的歌声,观赏着楼兰的歌舞,无论是歌舞、小品还是诗歌朗诵,都是一个声音——楼兰、楼兰。
(摘自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生死楼兰》 作者:毕然)
若羌的面积大得惊人,被称为华夏第一县。总面积约20.23万平方千米,是中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县,相当于两个浙江省、五个台湾省、两个匈牙利国、三个爱尔兰、五个荷兰国……可是境内绝大部分是沙漠和山区,所以这里的人口密度也是全国最稀少的一个地区,可谓地广人稀。
若羌县东与甘肃、青海两省相连,南依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接壤,西与且末县毗连,北与尉犁县及吐鲁番、哈密两地区交界。阿尔金山横贯若羌的中央,将若羌县划分为南北迥异的平原和山区两大部分:北部为塔里木盆地,东部为罗布泊洼地。
若羌地处新疆南部通往内地的咽喉地带,位于丝绸之路的枢纽地段,历来是兵家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天山南路有两条最著名的丝绸道,从玉门关西出罗布泊,经龟兹道及沿昆仑山北麓的西行道,都得经过若羌。玉门关、阳关至楼兰的道路为南北两路的共同干线,而楼兰古城正是南北两路的分界点和枢纽。整个西汉时期,楼兰道是汉朝通往西方的唯一官方通道。两汉、魏晋时期,丝路南道的商贸使者络绎不绝。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楼兰也是各种势力交锋的政治舞台,是汉朝和匈奴要占据西域都必须要征服的首要之地。如今的若羌是315国道线和218国道线的交汇地,从青海到和田的218国道线,是另一条出疆的路。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游记中记载:进入罗布泊地区之前,还曾到过一个小村落,位置在罗布泊的西南面,它就是今天的若羌县城。那时的若羌,还是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村子,而今天的若羌已经是有几万人口的县城了。
进入若羌,一座安静温馨的小城呈现在眼前。绿树成荫,波斯菊在风中摇曳。街道干净宽敞,建筑物规模不高,但中规中矩。路两旁有一些工地正在大兴土木,一个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县城,从外观上看似乎与其他发展中的县城大同小异。
阳光不计成本地倾洒着,这里的温度的确比乌鲁木齐市高,天气预报显示最高温度大约23℃。早晨的暖光已经变成了白亮光源,反射在地上晃人眼球。
这里是离沙漠最近的城市,是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阿尔金山脚下的一块绿洲,偌大的地界被三个沙漠包围着,黄沙与绿洲交界分明。干燥、年蒸发量大、雨水少是这里的气候特征。当地人说前几年一年不下一场雨都很正常,所以街道上的树叶总是蒙着一层灰土。据说,若羌是中国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这里每年平均的沙尘天气是102.5天。
我对这座平静祥和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因为地处沙漠包围的几个城池:楼兰、米兰、尼雅等古城都被风沙掩埋了,而这里则绿地繁茂、鲜花摇曳,能在这个被沙漠包围的地界开辟一方绿洲是多么的不易。
不住地打量着街上的行人,试图从他们的面孔中找到与楼兰有关的一切。沉睡的楼兰美女、颠沛流离的楼兰人、废弃的城池……已经翻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若羌还有关联吗?也许正值上班时间,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路人。而我注意到很多道路指示牌上的路名都与楼兰有关:楼兰路、米兰路、罗布泊路……一时间我感觉自己正在慢慢地进入楼兰,而面对这个宁静的小城,我要寻找什么,我的楼兰在哪里?
广场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若羌县的广场叫楼兰广场。走近楼兰广场的时候,一群人正在搭背景板架子,据若羌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一年一度的楼兰文化旅游艺术节将在这里举行。
几棵奇形怪状的胡杨后面,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这就是若羌楼兰博物馆,高耸的佛塔、胡杨立柱、三具姿态各异的佛像,将楼兰古城最典型的特点浓缩在这座现代化建筑上。复原了的楼兰美女头像镶嵌在大门左侧的一面墙壁上,长发飘散半掩美丽的面颊,挺直的鼻梁和深眼窝,还有那忧郁的眼神令人爱怜。傍晚我和一个朋友来这里散步,月色下楼兰美女神秘深邃的模样更是令人意犹未尽。
博物馆门前立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这块重达四吨的石头是在阿尔金山发现的。石头上有着天然的美丽石纹,还有一些有形的图案,用粗犷、洒脱的笔触勾勒出藏羚羊、野牦牛和野骆驼等动物形象。尖利的牛角,拱起的牛背,可以看出当初在这块石头上作画的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情将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动物形象姿态镌刻下来。岩画的创作者始终是个谜,也许那些奔跑的动物激发了原始人的创作激情,遂开始人类最初的绘画。
广场上塑有很多雕像,其中一具立像格外引人注目:罗布人奥尔德克一手持着一把铁铲,另一只手指向远方,好像在告诉身旁的斯文·赫定:他刚刚发现了一座古城;穿着大氅的探险家顺着忠实敬业的向导的手指望去,脸上充满了期待和信任。这座雕塑故事讲述的是一段真实历史:1900年春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他的向导奥尔德克在返回考察营地取丢失的铁铲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但这位机智勇敢的罗布人,凭借着微弱的月光,不但回到了原营地找到了丢失的铁铲,而且还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头半埋在沙中,还有古代的铜钱。奥尔德克在茫茫夜幕中发现的遗址,后经斯文·赫定发掘,证实就是沉睡千年的楼兰古城。
张骞出使西域的浮雕将那段凿空西域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公元前138年,也被称为“丝路元年”。由于匈奴经常骚扰汉朝疆域,张骞领命从长安出使西域,刚出大汉领地即被匈奴抓获。他用了13年时间了解了这片汉朝不曾了解却又头痛不已的疆域,在历尽艰险返回长安后,他在给武帝的报告中曾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部,临盐泽。”汉王朝第一次知道西域居然还有一个小国家叫楼兰,楼兰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汉文化历史的记载中。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联系。两次出使西域为汉王朝打通了西域的通道,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中央政权,从此新疆被纳入汉朝的版图,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
在广场信步闲庭,就像在观摩一部西域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敬畏。历史已经过去,而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今的若羌人是怎样生活的?顺着广场小路走向人流渐多的地段,集贸市场永远是一个城市最繁荣、最能体现当下人民生活特色的地方,那里弥散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车来车往,人流涌动。那里混杂着多种气息:青翠菜蔬的泥土气息,新鲜瓜果的甜蜜气息,烤羊肉升腾的烟雾和弥漫的孜然及羊肉的香气……粗糙的大手,晒黑的面庞,热情的吆喝、叫卖声,这里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弥漫的是若羌的气息,楼兰的气息,原汁原味的生活味道。
小摊上红彤彤的大枣格外诱人,优质灰枣、冬枣,若羌红枣远近闻名,这个把红枣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县城,红枣遍布县城的各个角落。我问了摊主价格,摊主用带着河南口音的腔调与我攀谈,告诉我因为若羌红枣质量优良,这几年的红枣价格一路攀升。热情的摊主让我尝一尝味道,那红枣果然甘甜如蜜。
走进集贸市场,卖玉器的小商贩热情地招呼我们。简易的摊铺上摆满了各种石头、玉镯、玉坠以及玉器工艺品,懂行的人拿着手电看成色。到了南疆,如果没有一点儿玉知识,即无法走进这个方兴未艾的玉文化圈。我在石头中寻找,寻找那个与自己投缘的石头,戈壁玉、风凌石、和田玉、且末玉、青海玉、巴玉、岫玉……有的装在缎面盒子里,有的被打磨得圆润光滑,有的被制成精美的挂件,还有的就是一块原生态的石头。顺着一条小巷,拐进了步行街,两旁的服装小店琳琅满目,许多品牌服装都在这座沙漠边缘的县城落户。沿着步行街走不远,就到了通往楼兰宾馆的主干道。
没有肆虐咆哮的风沙,没有举步维艰的窘迫,若羌以宁静的状态呈现了一方戈壁荒漠中的桃花源之境。这座被沙海包围的城池,显示着临危不惧的从容与平和。
在佳肴丰富的欢迎晚宴中,我品尝了别有风味的红枣饼、红枣羹,还有特色的若羌红枣酒,在微醺的酒意中观看了一场歌舞晚会。进入露天会场时,里面已经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男女老少就像过节一般,似乎全县的人都涌入到了这里。楼兰的节日,是若羌人最隆重的节日。掩在沙尘中的楼兰,盛况之时也许一如此景。
夜凉如水,而欢乐的场景、沸腾的人群让夜升温。在楼兰的故乡,听着楼兰的歌声,观赏着楼兰的歌舞,无论是歌舞、小品还是诗歌朗诵,都是一个声音——楼兰、楼兰。
(摘自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生死楼兰》 作者: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