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真实的江文也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9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与出版社承办的《江文也全集》首发式和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上午9:30,《江文也全集》首发式拉开帷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副院长叶小钢,《江文也全集》主编王次熠,《江文也全集》顾问苏夏和台湾学者张己任,《江文也全集》各分卷主编金平、姚恒璐、董立强、陈泳钢,福建代表吴少雄、郑锦扬,家属代表江小韵,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等数十人参加了首发式。首发式由《江文也全集》常务副主编汤琼主持。
  开幕式上,叶小钢对江文也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此次《江文也全集》的出版是在自1990年以来四次举办江文也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为将江文也的研究进一步发酵提供了一种可能。随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贾国平和出版社张伯瑜分别向郑锦扬、江小韵赠送了《江文也全集》。首发式后,在音乐学系蒲芳的主持下举办了“江文也作品室内乐音乐会”,中青年演奏家/歌唱家黄亚蒙、刘跃、刘俭、丽达、吴琼、代博、宁方亮以及江文也外孙杨一晨和江文也重孙江逸尧,相继诠释了江文也自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创作的《台湾舞曲》《生番四歌》《北京万华集》和《在台湾高山地带》等代表性室内乐作品。
  下午的研讨会由音乐学研究所宋瑾主持。与以往对中国音乐家的研究几乎聚焦于中国音乐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是,此次研讨会独辟蹊径地将学术目光投向了“外国人看中国”这个领域,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硕士研究生郑晓丽的《日本音乐界对江文也的关注与评价》的发言就是一例。她的研究从日本近代三大新闻报纸——《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上有关江文也的报道出发,围绕着“作品在日本的上演”、日本音乐界对江文也“再评价”、近二十年内日本关于江文也的研究成果等,展示了“日本人眼中的江文也”。三大新闻报纸共计26篇报道文章,分别涉及江文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不同阶段——“作为歌唱者”(1932-1933)、“乐坛初露头角”(1934-1935)、“作为音乐界的‘流行儿’”(1936-1937)、“赴北京工作后”(1938-1941)等。值得一提的是,郑晓丽特别提到了“战后”日本音乐界对江文也的关注与评价——从“销声匿迹”到“江文也再评价”呼声的出现,体现出一个青年学者对学术热点的关注。而1999年出现的两位日本人——蓝川由美、井田敏各自通过音乐会和传记,使得江文也这个名字及其日本家人再次进入日本公众的视野。另外,仲万美子的《作曲家的音乐活动空间与归属文化及其关联性》、三好章的《光阴似箭关于江文也——20世纪中日关系夹缝中的音乐家》和刘麟玉的《战时体制下的台湾人作曲家江文也的音乐活动——以1937年-1945年的作品为中心》等研究成果,则更是帮助国内学界近距离地走进近20年来日本音乐研究者笔下的江文也。
  “重写音乐史”一直是近年来中国音乐史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此次研讨会对“重写音乐史”亦有一定程度的涉足,如中央音乐学院李淑琴在题为《江文也的研究空间——疑惑与思考》的发言中,便对“‘真实’地揭示历史、书写历史需要勇气”颇有心得。她开门见山地指出:江文也研究“自1980年代后,可谓热点,然而学界对江文也一些涉及观念问题的回避与无力,阻碍了对其音乐的深入理解”,如江文也在北平沦陷期间创作的12首“奴化政治歌曲”。其中,以1938年3月发表的《新民之歌》(李荐贤词)尤甚,该歌曲不仅在日本灌制唱片,并由江文也亲自指挥“警察局乐队”演奏,后由“北京市中央电台”播送。通过相关的研究,作者发现“江文也在创作之外,推广上也是活跃的人物,多次担任领队、指挥、歌咏比赛评委”。同时,她对江文也的“多重身份问题”也给与了关注。她注意到江文也具有“日本身份”“台湾籍民身份”“中国台湾籍作曲家”“中国的台湾籍日本作曲家”。为什么有如此这样复杂的身份?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均认可其为本国、本地的作曲家?由此,李淑琴得出结论——“真实地揭示江文也,不仅不会影响作曲家的地位,而且有助于研究、理解的深入”,并强调江文也的研究尚有三个空间——“史料挖掘”“新的视角”和“深入的作品研究”。
  与前述几位专家侧重于某个侧面不同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孟维平在题为《江文也是北京近代新音乐史中最为重要的音乐家之一》的发言中,从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个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了江文也作为一个“音乐全才”的历史贡献。孟维平认为江文也在北平时期的创作,既是“他一生创作最为丰硕的时期”,也是“从西方现代风格转变为追求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时期”。他将江文也从1938-1948期间的音乐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38-1945)和(1946-1948)。江文也在前者期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和古诗词,创作了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交响音乐《孔庙大晟乐章》等大量中国题材作品,且“风格已有了明显转变”;后者期间的创作多为宗教题材,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孟维平的视野中,作为作曲家的江文也是“第一位努力以北京的音乐特点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作为音乐教育家的江文也“在教学过程中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生动深刻,深入浅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李淑琴的观点略有不同,孟维平认为江文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认知,这可能就是他来到北京后即使其后处在种种逆境的时候也不离开北京、无怨无悔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新音乐学”的理念深入人心,在音乐史的研究中适度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的方法蔚然成风。华侨大学郑锦扬的《江文也与福建老家》的发言便是音乐史研究借用田野工作方法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巧合的是,郑锦扬在开篇处间接回答了李淑琴关于江文也的“多重身份问题”。他认为江文也的身份与清末以来的中日历史有着必然联系,因为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自1895起为日本所占。因此,1910-1945的35年间,江文也具有日本国籍一台湾户籍;1945-1983的38年间,江文也具有中国国籍一北平/北京的户籍。其中,江文也在后者期间才是国籍与血脉完全的中国人。经郑锦扬主持的“江文也与福建调查组”考證,江文也“世系”远溯中原、“血脉”根在永定(福建)、“居所”跨越四地(台湾,厦门、日本、华北),故少不更事的台北四年与小学时代的厦门八年“刻下了他一生最初的语言、文化、艺术印记”,并“累积起他永志不忘的闽南情缘”。此处的“闽南情缘”与随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吴少雄的即兴发言中提及的“作品的乡土性”堪称遥相呼应,得到了与会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换句话说,在滋养江文也的“闽南文化-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欧洲音乐文化,华北文化-中国文化”的独特文化链条中,“闽南文化”成为深刻地影响着江文也音乐创作的重要一环。   与以往学术研讨会明显不同的是,此次研讨会上不论是主题发言的嘉宾,还是江文也的家属,不论是参会学者,还是闻讯而来的老专家,大家的发言大多坦率真诚、直抒胸臆。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在《<江文也全集>随感》的发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江文也全集》存在的四个特点——“不易”“不全”“不足”“不朽”。当下出版作曲家的“全集”非常艰难,至今在大陆也只有两位数的作曲家能够出版作品全集。从全国出版的作曲家全集来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马思聪全集》和《江文也全集》的作曲家是“最复杂、最曲折、最多舛,最难办”的。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之前),江文也的作品从未出版过,他只管谱写,不计收获。故此次《江文也全集》的出版,说明“历史需要的是时间,时间到了,历史的天平会被重新置放”。《江文也全集》之所以不全,是因为事情的原因“特殊”。早在1995年7月“江文也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期间,中国音乐界就获悉江文也的一批早期作品在日本籍妻子江信子及女儿处。梁茂春在发言中明确表达了一个美好愿望:为了将来出版《江文也全集》的《续集》,最好能够通过“友好的方式”获得江文也在日本的这批珍贵的早期作品。梁茂春强调《江文也全集》是“千年不朽的出版工程”和“非常神圣的事业”,关键是需要“内容上的厚重”和“历史上的真实准确”,应体现出”对全集主人的尊敬和理解”。
  此外,中央音樂学院陈泳钢在题为《江文也的交响乐卷校订工作汇报》的发言中,结合自身参与《江文也全集》“交响乐卷”编辑的体会,着重介绍了作曲家手稿、校订样本和最新版本的关系,并指出其在此过程中“能感受到那个书写乐谱的人,一笔一划是如何的认真、仔细,又很有节制”。远道而来的台湾佛光大学张己任在题为《<江文也全集>出版的意义》的发言中,深情地讲述了其早期参与江文也研究的历史细节,为与会代表打开了一扇通向江文也研究历史的大门。很显然,诸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以往江文也研究的遗憾之珠,甚至在某些领域、观念上尚存相左之处,然这恰好反映出此次研讨距离一个真实的江文也愈来愈近。一个血肉丰满的江文也正在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在自由讨论中,黄晓和、何振京、张伯瑜、汤琼、吴少雄、江小韵等与会其他专家、学者更是纷纷畅所欲言,话题多涉及江文也的“作如其人”“作品的乡土性”和“作品的前瞻性”等问题。正如贾国平在最后的总结中所言:此研讨会是一次“真实的、高水平的研讨会”;《江文也全集》的出版,为江文也创作研究向纵深挺进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斗转星移,世界在不断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精神、思维的变化。现代的高中生,毫无疑问地在各个方面,特别是看待问题的方式,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等方面的改变,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式,才能做好教育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工作。作为一位高中的班主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该教会学生去适应世界、改造世界,而不是为他们创造一个我理想的世界,应该从思想上、学习上、
摘要:虚拟网络教学早已深入到大家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家在学习中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深深体会到了网络教学的便捷、灵活,但为什么网络教学只能作为辅助性教学,难以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因为在网络教学情感性的缺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生成近乎真实的虚拟世界包括传统教室,本文主要阐述虚拟现实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解决网络教学中的情感性教学缺失问题。  关键词:虚拟现实;网络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分组教学的模式,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分组教学 自主学习    如今,英语教学改革在各地区、各学校全面展开。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先学后教,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这种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摘要:《岳阳楼记》的形式美体现在用词准确生动,音韵和谐流畅,情感起伏波澜;意蕴美体现在巴陵胜状图中蕴含的历史意蕴、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中的哲学意蕴;人格美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美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美。  关键词:《岳阳楼记》;古典散文;美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古典散文名篇,以其精美的语言、优美的意蕴和峻美的人格赢得了历代中国人的喜爱。  在详解《岳阳楼
摘要:文章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出发点,重点从教学过程入手阐述了逻辑性在各基本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意义。论证了逻辑性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进而提出提高教学逻辑性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组织;教学原则;教学中的逻辑性;教学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8-02  一、概述  如何上好一堂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是摆在每个教师面
依托上海音乐学院高水平国际交流项目,上海音乐学院与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互访活动,于2011年春秋两季分别执行,活动主题为:中国—瑞士两国古代暨民间音乐的演变与发展。上海音乐学院组建了由院长许舒亚教授(后因故未成行)亲自带领的包括作曲家温德青教授、王建民教授,古琴演奏家戴晓莲副教授、古筝演奏家祁瑶副教授、笛子演奏家唐俊乔副教授以及音乐学家韩锺恩教授、萧梅教授等11位师生组成的代表团,赴瑞访问。时值该院
摘要:指导性教育语句尤其是涉及到德育问题时往往模棱两可,本文笔者以不懂规则下的篮球运动为切入点,叙述了德育渗透的过程、效果及变化,并对如何创造性发挥使用指导性教育语句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德育;渗透;指导性教育语句    “寓德育于活动之中”“活动之中要渗透德育教育”等指导性教育语句对班主任来说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对这些指导性教育语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使用却是莫衷一是,甚至不少人把其定位成大话
当前为学术界不甚关注的流行音乐领域中存在着的一些现象,如随着国内一批歌唱类选秀节目的出现,流行(大众)音乐的参与人群(创作者、表演者、制作者、受众等)开始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全民化”蔓延趋势,且这种趋势涵盖了传播主体到传播客体。这一变化起初看似无奇,对于浩瀚乐海而言,不过是遥远处蝴蝶轻拍了下它孱弱的双翅,但不料却在随后的十余年中引发了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在不经意间揭开了国内流行音乐生态循环系统
摘要: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平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学活用活,通过教学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稳定;求新;巧妙  2010年全国高考尘埃落定,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给我的印象是卷面形式上保持稳定,难度比较平稳,甚至略低于去年;试题突出新课程理念,问题、内容角度设计得很巧妙。总起来说是稳中求新不求奇。  一、保持稳定  从卷面
摘要:文章标题是作者对课文的内容的一种浓缩和概括,紧扣课题,从“眼睛”入手,研读感悟,可以帮助孩子们尽快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等,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紧扣题眼;研读感悟;神圣;提高阅读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3-02  文章标题是作者对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