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课堂改革的几点体会

来源 :教育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师的不断实践中形成了。在这种新的理念指导下,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想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培养数学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索的先导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学习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才会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可能。
  在诸多科目当中,学生普遍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的情感,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重措辞和语气,及时给予鼓励,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手发展到想动口。而动手和动口则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学生能用口头说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是一件好事,不管他说得如何,对的或是错的都没关系,只要是通过他们的思考,敢在课堂上说话,敢质疑问题,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起码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尝试到学习数学是一件较为轻松的事,对学习数学也就有了兴趣。
  二、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讲授“灯光与影子”(第二课时,九上)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我们乘车在公路上往前行驶时,前方那些高大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矮的建筑物后面去了,当经过它们之后,又逐渐“冒”了出来。这种现象如何解释?面对这一熟悉的题材,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要正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却要涉及到本课所要学习的“视点、视线、盲区”等与投影有关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数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效果。
  三、不要忽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作用
  互动的课程教学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助,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同伴”,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变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而通过这种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课堂上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小组发言时,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总是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引导发言者精心地组织语言,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进行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认真的倾听者。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记录,积极提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发言的同学要有目光的交流并以微笑、点头或鼓掌等形式回应演讲者。如果学生能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讨论、绘图特别是讲解过程中,他们就会永远记住了。教育,其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其实就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结果。实际上,这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珍贵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其实就是学生素质的变化,也正是我们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其他文献
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是一节课的关键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课堂导入”的方式便逐渐成为众多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课堂情境的创设很重要,但课堂导入的
期刊
音乐本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自然体现和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德彪西说过:“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当结合游戏、语言、动作和表演的实践,全面、深入地进行。  一、通过实践来进行音乐教育和教学,是再好不过的手段和途径
期刊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现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因此,数学老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课堂交流,内外兼修,锤炼语言,让学生能真正地在交流中相互倾听、启发、分享、接纳、赞赏……  一、增强数学评价语言的内核——尊重自在心  俗话说:“良言一
期刊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一只小青蛙想弄清楚做什么事最快乐,分别去问啄木鸟、水牛、蜜蜂和妈妈,最终找到了答案。本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可以了解啄木鸟、水牛、蜜蜂对人类的贡献。  【学情分析】授课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好动,求知欲望强,有竞争意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年龄特点和已有学习经验,要化静的知识为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设计理念】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适合学生分角色朗
期刊
词语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理解力差,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文中的一些抽象性词语常常难以理解,倘若一味依靠教师讲解,或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调动生活感受理解词句  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
期刊
【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与识字》d、t、n、l的教学设计。  【设计特色】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自主探究,在创新中求发展。  【教学目标】1.学会声母d、t、n、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继续练习用声韵连读的方法直呼有关声母是d、t、n、l 的单韵母音节,能正确读出新学的带调音节和音节词语。3.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全体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参与以及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激发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分析《火烧云》一文时,针对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易张。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而培养高中生的探究素养应该说是顺应了新课标和新课标考纲的要求的,也是实践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
期刊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停留在对物理学知识系统的归纳和理论体系的阐述上,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从设计开始的,设计是创造的基础,贯穿于创造的全过程。独到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设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设计的过程也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故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实验进行设计训练,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