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失业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及其形式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即随着资本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就会出现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通常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临时失业的工人,这种形式在城市和工业中心最为普遍。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业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现役劳动军中就业极不固定的人。主要包括在家内劳动中替工厂主和包买商干活的城乡劳动者。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它的可变部分即合并于总资本的劳动力的绝对量也会增加,但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不仅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工人越来越少,而且原有固定资本的更新,新技术和机器设备的采用,又使越来越多的工人被游离出来。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要吸收与以往一样多的工人,都要求以递增的速度加快积累。而这种不断加快的积累以及与其伴随而来的资本集中,又成为使资本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的原因,从而成为可变资本再次迅速减少的原因。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因而不能吸收全部待业人口。这是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真正原因。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就社会总资本来说,资本积累的运动是周期性地变化的。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会扩大,可以大量地吸收工人;在经济危机时期,积累会缩小,从而大量的排斥工人。就不同生产部门来说,积累的运动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减,会有不同的情况。在某些生产部门,虽然资本的总量没有增长,但由于资本的集中,生产资料的积聚,资本构成提高了,从而对劳动的需求就会绝对地减少;在有些生产部门,虽然资本的总量增长了,但由于资本构成的提高快于资本总量的增长,可变资本部分和它所吸引的劳动力同样会绝对地减少;在另一些生产部门,资本时而在原有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积累,从而吸引工人,时而又改变它的构成,从而排斥工人。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条件。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又反过来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资本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可以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一个随时剥削的人身材料。第二,相对过剩人口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就业的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降低劳动成本,强化劳动纪律。“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工人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形成的一支强大的产业后备军来迫使工资的变动符合资本增值的要求。第三,相对过剩人口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可以促进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生产部门,有利于顺利实现产业的调整和升级。相对过剩人口最初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大量被吸收,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相对过剩人口又被释放出来。
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2012年末我国失业率为4.1%,2013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9%,欧元区失业率为11.9%。我国的失业率统计指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的不足在于,在一定时间内,其反映总体失业状况的敏感度不高,而且有一部分失业人员没有进行登记,主要包括正在寻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和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农民工群体。所以它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我国的失业状况。
分析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既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共有的普遍性原因,又有基于我国当前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特定阶段的特殊性原因。其一,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出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其二,我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潜在的过剩人口。其三,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结构升级和资本深化的过程,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大大下降。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适当缓解当今的就业问题:第一,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目前,国家一方面国家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但同时又规定符合法律、法规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第二,健全劳动力市场,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准确掌握职工下岗失业情况,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供需的变化、发展动态以及就业的形势、政策等信息,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服务、职业咨询、就业指导、劳动协作等业务一条龙系列化服务体系。第三,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发展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又可以改善就业结构,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人数保持一定的存量,也会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最后达到吸收就业的目的。第四,应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解决失业人口的生活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即所谓“三条保障线”制度。第五,发展和扶持劳动密集程度高、资本密集程度低的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在宏观政策上必须体现和引导扶持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也就是用人力资源的积累代替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积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路线。第六,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增加社会总不变资本的数量。要提高社会资本总量,必须依赖于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延缓甚至抵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可变资本数量的影响,从而一定程度地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D].成都:四川大学.2012
[3]王珏、吴振坤、左彤.《资本论》介绍(第一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4]刘永贵.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J].当代经济.2007(02)
[5]李朝林.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J].经济与管理.2004(01)
[6]崔丹、钟思远.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就业问题[J].天府新论.2006(06)
[7]任聪颖、张淑东.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借鉴意义[J].理论探索.2012(08)
【关键词】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失业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及其形式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即随着资本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就会出现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通常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临时失业的工人,这种形式在城市和工业中心最为普遍。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业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现役劳动军中就业极不固定的人。主要包括在家内劳动中替工厂主和包买商干活的城乡劳动者。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它的可变部分即合并于总资本的劳动力的绝对量也会增加,但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不仅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工人越来越少,而且原有固定资本的更新,新技术和机器设备的采用,又使越来越多的工人被游离出来。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要吸收与以往一样多的工人,都要求以递增的速度加快积累。而这种不断加快的积累以及与其伴随而来的资本集中,又成为使资本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的原因,从而成为可变资本再次迅速减少的原因。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因而不能吸收全部待业人口。这是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真正原因。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就社会总资本来说,资本积累的运动是周期性地变化的。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会扩大,可以大量地吸收工人;在经济危机时期,积累会缩小,从而大量的排斥工人。就不同生产部门来说,积累的运动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减,会有不同的情况。在某些生产部门,虽然资本的总量没有增长,但由于资本的集中,生产资料的积聚,资本构成提高了,从而对劳动的需求就会绝对地减少;在有些生产部门,虽然资本的总量增长了,但由于资本构成的提高快于资本总量的增长,可变资本部分和它所吸引的劳动力同样会绝对地减少;在另一些生产部门,资本时而在原有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积累,从而吸引工人,时而又改变它的构成,从而排斥工人。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条件。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又反过来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资本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可以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一个随时剥削的人身材料。第二,相对过剩人口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就业的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降低劳动成本,强化劳动纪律。“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工人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形成的一支强大的产业后备军来迫使工资的变动符合资本增值的要求。第三,相对过剩人口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可以促进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生产部门,有利于顺利实现产业的调整和升级。相对过剩人口最初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大量被吸收,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相对过剩人口又被释放出来。
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2012年末我国失业率为4.1%,2013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9%,欧元区失业率为11.9%。我国的失业率统计指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的不足在于,在一定时间内,其反映总体失业状况的敏感度不高,而且有一部分失业人员没有进行登记,主要包括正在寻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和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农民工群体。所以它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我国的失业状况。
分析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既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共有的普遍性原因,又有基于我国当前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特定阶段的特殊性原因。其一,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出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其二,我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潜在的过剩人口。其三,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结构升级和资本深化的过程,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大大下降。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适当缓解当今的就业问题:第一,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目前,国家一方面国家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但同时又规定符合法律、法规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第二,健全劳动力市场,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准确掌握职工下岗失业情况,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供需的变化、发展动态以及就业的形势、政策等信息,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服务、职业咨询、就业指导、劳动协作等业务一条龙系列化服务体系。第三,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发展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又可以改善就业结构,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人数保持一定的存量,也会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最后达到吸收就业的目的。第四,应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解决失业人口的生活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即所谓“三条保障线”制度。第五,发展和扶持劳动密集程度高、资本密集程度低的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在宏观政策上必须体现和引导扶持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也就是用人力资源的积累代替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积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路线。第六,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增加社会总不变资本的数量。要提高社会资本总量,必须依赖于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延缓甚至抵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可变资本数量的影响,从而一定程度地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D].成都:四川大学.2012
[3]王珏、吴振坤、左彤.《资本论》介绍(第一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4]刘永贵.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J].当代经济.2007(02)
[5]李朝林.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J].经济与管理.2004(01)
[6]崔丹、钟思远.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就业问题[J].天府新论.2006(06)
[7]任聪颖、张淑东.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借鉴意义[J].理论探索.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