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畦垄间的麦香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rachen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下有一片空地,有人开垦出来种了零星的蔬菜。种菜的人也许觉得有菜没粮,生活无着,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出一片不太大的空地种上了小麦。方方正正的一块麦田,在这个有点惬意的午后似一幅美丽的油画,在夏日的风中慢慢铺展开来。
  在老家,小时候我也曾种过麦,对小麦这种农作物算是有点了解。小麦从十月下种到来年六月成熟,一生经历拔节、孕穗、扬花、灌浆几个关键阶段。年前年后,融化的雪水提高了墒情。紧接着夏来了,气温飙升,青青麦田一夜间就能变得一片金黄。带着麦芒的穗子把肚子撑得圆圆的,像一个汉子躺在自家炕头,饮饱啤酒舒舒服服等待农时的到来。
  父亲喜欢在阡陌畦垄间逡巡。他的目光温柔地扫视抚慰每一株麦子,似乎在发现庄稼上的问题,时刻准备给予纠正。在一些麦子前父亲轻轻驻足、默默观看、侧耳倾听,甚至在进行一番思索。
  父亲灵巧的手指掐着一支饱满的麦穗在粗糙的掌间轻轻揉搓。麦仁被父亲放进齿间。一声细响,一片淡黄的汁液便在父亲嘴角流过,在阳光下展现美丽。初长成的麦的果实一定十分可口吧,我望着父亲,吧嗒下自己干涸的嘴唇。
  过两天麦子就能收割啦,父亲蹲在田间,我看到麦粒在他另一只掌心起伏、旋转、跳动。
  扭身,父亲看下麦田,半空中倾下了团团烈焰,氤氲的蒸腾的水汽正与麦子们对接。父亲对天空对大地又像对着远处的什么人在喊:嘿,呀,收麦子啦。远处传来回声,喜悦而有点顿挫感的回声:收麦子,收——麦子——啦……
  割麦很辛苦,山间的小块地,大机器开不进来,只能靠人工。攥住麦束,挥舞镰刀,从地头第一垄起步,“刷刷,刷刷”,伴着声响,麦秆露出白白的麦茬儿。麦子躺在田野宽厚的怀里,格外迷茫,像行路人崴了脚,难以站立;又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躺倒在面带笑容而又格外疲惫的母亲怀里。
  雪白的刀刃反射着耀眼的日光。镰刀狠划过麦子的根茎,镰刀切割着麦田,阳光又切割着肌肤。汗水像决堤的河泛滥着,浑身上下火辣辣的,它糊住眼、顺着腮悄然滑落。腰酸,腿麻。用湿手巾擦去头上的汗,最后毛巾也被阳光晒成干的了。不过还是得咬着牙,还得继续干下去,坚持是胜利的唯一途径。
  不知谁高声喊了声号子,好像是鼓励加油之类的,像一阵轻风吹走了人们心头的沉重。欢声笑语在田野里荡漾开来。
  收获是一个充满喜悦的主题。收获与劳作和艰辛永远相伴。
  模仿父亲,不善农事的我在田野里的一个角落学习劳作,以一种略为复杂的心态看待未来与生活。那年高考不利,我在复读与二本之间踯躅。抛开地理与物理,告别化学与生物,摘下眼镜,抛开课堂,我穿上哥哥肥大的衣服,拥抱田野与麦田。把头发仔细束起来,在锋利坚韧的麦芒间体验收获的喜悦与欢乐,也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午饭是劳作的驿站。“开饭喽”,一句话让人的神经瞬间松弛下来,一家人围坐于树荫下,绿豆小米粥盛在瓷碗里,烧饼搭配咸菜,体力透支,胃口却不经意被打开,怎么吃怎么香甜。没想到粗茶淡饭也格外让人垂涎。
  父亲不肯歇,擦把汗把麦子用麦腰子一摞摞勾紧,打成捆儿装上小推车,忙得不亦乐乎。嚼着烧饼坐在地头,我觉得我此刻也化身为一株麦子,头发是长长的麦芒,身体就是瘦瘦的麦秆。与大地融合为一體,汲取着土壤的矿物质。我是千万棵摇曳的麦秆中的一棵。虽然普普通通却拥有风华正茂的年纪,只要努力便前途无限。
  带着对生活无尽美好的想象,我和麦子一起在轻风中招摇。
  风吹过,云飘过,时光悄然走过。
  麦粒噼里啪啦从脱粒机里钻出来,堆成了堆。有经验的老农用木锨铲着往空中一撒,皮与籽便分了家。欢声笑语像美丽的阳光碎片,洒遍田野的角角落落。
  夜晚月光星辰照亮了村落。新烙的饼浓郁诱人的香味儿在小村上空飘荡。家乡的习俗是用新麦烙饼,寓意生产的丰收和生活的圆满。小孩子拿着饼在小巷中做着游戏,笑语洒落一地。香香的油饼在我的味蕾上形成对家乡的憧憬。
  后来,我远离了乡村,远离了麦田,更远离了麦收。
  现在我居住的小区是个城中村,多年以来,经过改造建起一座又一座回迁楼,村民变成市民。新出现的麦田给人以久违的新奇。马路上的人见了都要转过来看一看。这块麦田一定与主人对粮食的情愫有关。油画般铺展的麦田是所有热爱粮食的人们对它最素朴的判断。
  从十几层的阳台上我可以轻易俯视这块麦田的全貌,郁郁葱葱的麦苗如绿色的小草让人青睐。由于要建下一期楼盘,所以不知道这块麦田还能存在多久,有可能收割完这一茬,它就寿终正寝了。
  倒上一杯水给自己,慢慢啜饮生活。每天从外面归来,轻轻卸下生活的疲累,我踅进阳台,把喝剩的水轻轻倒进水盆。灵动的水珠溅出来就像当年我流淌的汗水一样圆润、剔透、干净,它们于阳光下闪闪发亮。我又瞅见那个多年前站在田野中割麦子的我,烈日下汗水砸上脚面,噼里啪啦落在匍匐着麦束的地面上。汗水在阳光下蒸腾,最后只留下一个个醒目的斑点。
  也是在肆无忌惮的阳光下,背起行囊,那一年我离开了家乡。好多年没回去了,我经常梦到麦田,绿色的麦田,青春的麦田。在这座城市我是没有根的,漂泊也许是永远的主题。我每天回家很晚,经常踢破如水的月色回到小屋,在漆黑的夜里,我与我的思念同眠。
  我感觉我还是田野中杏黄纤细的麦秆,头发是长长的麦芒,身体是瘦瘦的麦秆,是千万棵摇曳的麦秆中的一棵。带着永远褪不掉的烟火气,沉沉的泥土香。我是一株接着地气的小麦,在阳光下快乐地生活,相信只要努力就会前途美满。
  楼下的麦田让我想起家乡的情境,于是很快,故乡的影子又来到我的眼前。一些人和事又恢复到了我的记忆里。
  我知道我就是一株麦子。
其他文献
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比如“书读不过来了”这个话题,大部分人的思路是感叹一下,抱怨一下,讲几个笑话。我常常会连续追问6个“Why”(为什么)。  1W:为什么书读不过来?  答:因为方法不对,且知识太多。  2W:为什么知识太多?  答:因为筛选不够,也因为专业细分和知识爆炸。  3W:为什么非要学完这些知识?  答:其实不一定要学完,只要学到其中有用的就好,有些领域别人懂,问
期刊
时下有句特别流行的话:世界正在奖励终身学习的人。  我有一个“警花”好友,业余时间一直在学习古典文学课、心理学课,还多次给我推荐好的课程。好友T报了一个网课叫“光的研习”,几个月下来,不但照片拍得每每让人叫好,她自己也深得摄影艺术之精髓——发现美,表达美。  我们从小就知道高尔基的那句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句话在我上学的那些年,不曾有所感觉。倒是工作以后,尤其是这些年来,常
期刊
我们经常互相问候:“你去哪里度假了?”“你睡得怎么样?”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应该互相多问一句,那就是:“你在读什么书?”  這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问题,它可以改变生活,为被文化、年龄、时间和空间分割的人们创造一个共享的宇宙。  当我们问别人“你在读什么书”时,有时我们会发现与他人的相似之处,有时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地方,有时我们会发现隐藏的共同爱好,有时我们会打开思索新世界、新想法的大门。  当怀着
期刊
丹麦比隆国际学校的老师图厄·拉本希十分注重利用游戏化学习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他提供了一个地理课堂上的游戏化学习案例。  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地理老师,图厄·拉本希在“认识地图”这一单元中设计了一个活动。他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橙子和一支记号笔,让他们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在橙子上用记号笔画出世界地图。  在短短的20分钟里,孩子们两两一组,时而讨论,时而静心研究,有笑声,也有困惑。为了画出各大洲,
期刊
曾经,在韩国,中小学生往往要浸身“學院”进行学业补习,用以应对各种升学考试,学生放学后直奔“学院”,补课补到深夜再回家是家常便饭。  韩国教育部门为了避免全民补课局面导致公共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不断出台改革政策。  首先提出涉及整个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计划,颁布了《促进公共教育正常化及限制提前教育特别法令》,要求包括“学院”在内的所有基础教育有关机构一律不允许对学生进行超出学校课程范围的、或早于学
期刊
在我的建筑事业中,我弟弟经常给予我援助,尤其当他的小锤子被别有用心地藏起来的时候。他在我面前是服从型的人格,让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可惜的是不够专心。叫他搬几块砖,半天也不见回来,过去一看,发现他在聚精会神地看砖下面的一窝蚂蚁。  他还经常被毛毛虫落在身上,我弟不像我对毛毛虫有心理上的恐惧,他是单纯生理上的不适。我时常看见他漫无目的地坐在树底下,背上有虫子爬过,所过之处留下一条条细密的红疙瘩。说不定它
期刊
随手拍校园美景发送微信参赛,每组作品至少15张,需写明学校全称及摄影者姓名,也可以将作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邮箱参赛。本刊每期选择一组作品刊登,出版后即贈送样刊与88元稿费。
期刊
我们的大脑是否天生就被懒惰行为所吸引?有研究显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当我们试图进行身体活动时,就必须得调用额外的大脑资源,所以大脑会为我们自动“设定”为更喜欢躺在沙发上的“懒人模式”。换句话说,不爱运动,可能不全是你的“错”。不爱动,大脑想要“省电”  向往运动的人或许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无论是游泳还是瑜伽,跑步还是器械,兴致勃勃地办理了全年的健身卡,到头来使用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一想到要运动,各
期刊
宜 慷慨磊落  忌 陽奉阴违
期刊
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会为没做过的事而后悔。  人类真是種不可思议的生物,会随意判断行为的“大小”。比如“做了件大事”“一件小事也没做成”等等。  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情。人类会为自己没有做过的行为而后悔,打从心底里觉得那是件大事。他们会后悔,如果当初做了那件事,情况定会发生转变。人们还误以为,自己可以判断做过的与没有做过的行为大小。甚至以为那所谓的“大小”便是真相。  自己所做的小事,对他人来说也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