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强化职业精神培养能够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与进步。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有效渗透融合工匠精神的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期望通过对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改革,在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职业能力水平不断成长与进步的同时,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优秀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工匠精神,教学融合,培养策略
人才的培养是维持国家与社会各行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基础,高职院校集中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与现代化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支持,融合工匠精神开展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工作,能够有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充实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体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意识高度,强化学生们的职业责任意识与道德素养。在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与操作能力的过程中,融合工匠精神的培养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进步与提升。
一、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合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质职业精神,合理渗透在课程教学内容当中,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与精神品质。传统时期,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追求卓越品质等工作态度上,是一种高标准的职业精神评判标准。在现代化教育发展时期,融合更多创新思维能力与职业素养精神打造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策略,能够在丰富课程教学方式内容,有效磨炼与提升高职学生们工匠精神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提升学生们的职业能力与核心素养[1]。
二、高职思政課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思政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与道德素养能力,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会主要集中在专业课技能学习与理论知识应用等方面,对思政课程教学科目缺乏一定的重视度与创新改革积极性。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院校做好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调整,也需要教师掌握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完善课程教学结构设计,丰富课程教学知识内容与活动,确保在不断调动学生们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与进步[2]。
2.课程教学创新融合效果不理想
教学创新与渗透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拼接或者缝合,应当建立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诉求与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合理进行教学策略完善和教学理念创新。一方面,学生们习惯听从教师、家长安排,听从指令成为很多学生的思想依赖习惯,缺乏自主动脑和创新思维意识,已经成为众多高职学生的发展现状,需要教师及时建立学生们的自主上进习惯,并调整教学计划努力培养并调动学生们的配合积极性[3];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对于学生们来说相对遥远,学生们接触的专业知识技能不仅比较基础,对于行业发展认知以及工作岗位需求的认知也比较模糊。过于自信或者迷茫的学习状态,很难让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讲述的指引,直接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正确应用情境,简单认为自己将工作做好、做优即可,理解工匠精神并不代表拥有工匠精神,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们将自己对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想法以及对工作发展的期望共同融合,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职业规划能力,树立学生们清晰、完善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掌握或者继承、传扬工匠精神。
3.教学实践锻炼机会不足,学生缺乏恒心毅力
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期间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也需要配合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机会,很多能力与精神的培养都是循序渐进以及夯实积累的过程中,一蹴而就或者立竿见影的成长效果明显不切实际。为了克服院校内部组织活动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实习或者其他实践工作机会,切身实地了解职业发展目标与能力提升方向,避免学生们对自己的要求过多或过于宽松,影响就业创业发展心态。另外,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坚定的毅力,关注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成长,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学习困难与就业发展困境的决心与毅力,才是引导学生们在未来就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持之以恒提升自己的核心驱动力。
三、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融合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策略
1.坚定教育创新目标,坚持工匠精神融入
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工匠精神塑造与培养,能够充分履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与教学任务目标。首先,坚持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教学渗透融合,能够树立高职院校精益求精的教育文化形象,营造良好校园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们体会到诚实守信、追求上进等职业态度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综合素养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创新策略,促进学生们专业技能素养与思想价值意识水平的全面提升与进步。对学生们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们收获更多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当学生们步入社会后也能够引领团队以及企业单位共创良好的行业风气以及社会发展氛围,进一步推动社会与国家建设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2.明确教学融合思路,丰富教学实践锻炼
首先,运用校企合作,满足学生们对职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的好奇心。学生们长期处于校园文化环境,经受的挫折的打击相对比较少,很难理解步入社会期间会遇到的多种职业挫折与困境,利用校企合作机会,增加学生们的实习锻炼机会,能够让学生们体验工作岗位需求情况的同时,了解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意识。其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让学生们具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很多学生初步接触职业工作任务或者实践锻炼内容时,对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并不清楚,进而会出现很多判断失误情况,为了保障学生们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一些实践性较强且层次鲜明的社会实践任务,帮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自己各方面能力与专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结合自身的表现、工作成绩以及教师的评价。
3.创设工匠精神培养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需要外部环境与氛围的激励,作为教师也需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氛围,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既要保障学生们能够处于舒适的学习环境,也需要考虑切合实际的教育意义。为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教育环境的创造,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思政教育水平,促进学生们工匠精神水平与职业责任意识的全面成长与进步。
4.优化教育评价管理体系,培养工匠精神能力
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能够指导教师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且正确的融合工匠精神培养教学策略。很多时候,学生们也需要在教师设定的“规矩”中掌握正确的思政价值观念与职业道德素养意识。另外,建立具有监督、审核以及管理的高素质师生团队考核体系,也能够帮助院校师生清晰自我定位,找到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目标。
结束语
综上,高职院校积极推广并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能在有效完善思政课程教学结构体系的同时,融合更多现代化教育理念与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工匠精神意识,有利于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水平与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弘扬、传承并塑造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形成清晰、明确且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具备充足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敬畏感、认同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朱理鸿.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融合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5):152-154.
[2]孙静,毕文.探索高职教育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发展之路[J].智库时代,2020,(3):P.253-254.
[3]万永成.论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在契合性[J].世界观,2020,(4):P.1-1.
(作者简介: 王杨, 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工匠精神,教学融合,培养策略
人才的培养是维持国家与社会各行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基础,高职院校集中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与现代化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支持,融合工匠精神开展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工作,能够有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充实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体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意识高度,强化学生们的职业责任意识与道德素养。在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与操作能力的过程中,融合工匠精神的培养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进步与提升。
一、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合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质职业精神,合理渗透在课程教学内容当中,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与精神品质。传统时期,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追求卓越品质等工作态度上,是一种高标准的职业精神评判标准。在现代化教育发展时期,融合更多创新思维能力与职业素养精神打造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策略,能够在丰富课程教学方式内容,有效磨炼与提升高职学生们工匠精神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提升学生们的职业能力与核心素养[1]。
二、高职思政課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思政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与道德素养能力,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会主要集中在专业课技能学习与理论知识应用等方面,对思政课程教学科目缺乏一定的重视度与创新改革积极性。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院校做好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调整,也需要教师掌握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完善课程教学结构设计,丰富课程教学知识内容与活动,确保在不断调动学生们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与进步[2]。
2.课程教学创新融合效果不理想
教学创新与渗透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拼接或者缝合,应当建立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诉求与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合理进行教学策略完善和教学理念创新。一方面,学生们习惯听从教师、家长安排,听从指令成为很多学生的思想依赖习惯,缺乏自主动脑和创新思维意识,已经成为众多高职学生的发展现状,需要教师及时建立学生们的自主上进习惯,并调整教学计划努力培养并调动学生们的配合积极性[3];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对于学生们来说相对遥远,学生们接触的专业知识技能不仅比较基础,对于行业发展认知以及工作岗位需求的认知也比较模糊。过于自信或者迷茫的学习状态,很难让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讲述的指引,直接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正确应用情境,简单认为自己将工作做好、做优即可,理解工匠精神并不代表拥有工匠精神,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们将自己对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想法以及对工作发展的期望共同融合,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职业规划能力,树立学生们清晰、完善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掌握或者继承、传扬工匠精神。
3.教学实践锻炼机会不足,学生缺乏恒心毅力
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期间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也需要配合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机会,很多能力与精神的培养都是循序渐进以及夯实积累的过程中,一蹴而就或者立竿见影的成长效果明显不切实际。为了克服院校内部组织活动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实习或者其他实践工作机会,切身实地了解职业发展目标与能力提升方向,避免学生们对自己的要求过多或过于宽松,影响就业创业发展心态。另外,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坚定的毅力,关注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成长,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学习困难与就业发展困境的决心与毅力,才是引导学生们在未来就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持之以恒提升自己的核心驱动力。
三、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融合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策略
1.坚定教育创新目标,坚持工匠精神融入
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工匠精神塑造与培养,能够充分履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与教学任务目标。首先,坚持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教学渗透融合,能够树立高职院校精益求精的教育文化形象,营造良好校园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们体会到诚实守信、追求上进等职业态度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综合素养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创新策略,促进学生们专业技能素养与思想价值意识水平的全面提升与进步。对学生们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们收获更多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当学生们步入社会后也能够引领团队以及企业单位共创良好的行业风气以及社会发展氛围,进一步推动社会与国家建设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2.明确教学融合思路,丰富教学实践锻炼
首先,运用校企合作,满足学生们对职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的好奇心。学生们长期处于校园文化环境,经受的挫折的打击相对比较少,很难理解步入社会期间会遇到的多种职业挫折与困境,利用校企合作机会,增加学生们的实习锻炼机会,能够让学生们体验工作岗位需求情况的同时,了解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意识。其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让学生们具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很多学生初步接触职业工作任务或者实践锻炼内容时,对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并不清楚,进而会出现很多判断失误情况,为了保障学生们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一些实践性较强且层次鲜明的社会实践任务,帮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自己各方面能力与专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结合自身的表现、工作成绩以及教师的评价。
3.创设工匠精神培养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需要外部环境与氛围的激励,作为教师也需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氛围,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既要保障学生们能够处于舒适的学习环境,也需要考虑切合实际的教育意义。为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教育环境的创造,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思政教育水平,促进学生们工匠精神水平与职业责任意识的全面成长与进步。
4.优化教育评价管理体系,培养工匠精神能力
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能够指导教师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且正确的融合工匠精神培养教学策略。很多时候,学生们也需要在教师设定的“规矩”中掌握正确的思政价值观念与职业道德素养意识。另外,建立具有监督、审核以及管理的高素质师生团队考核体系,也能够帮助院校师生清晰自我定位,找到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目标。
结束语
综上,高职院校积极推广并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能在有效完善思政课程教学结构体系的同时,融合更多现代化教育理念与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工匠精神意识,有利于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水平与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弘扬、传承并塑造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形成清晰、明确且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具备充足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敬畏感、认同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朱理鸿.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融合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5):152-154.
[2]孙静,毕文.探索高职教育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发展之路[J].智库时代,2020,(3):P.253-254.
[3]万永成.论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在契合性[J].世界观,2020,(4):P.1-1.
(作者简介: 王杨, 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