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哪怕只是一部分”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e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望了解中国人怎样看世界”
  
  记者:很高兴认识您,您的名字很中国而且很有文化。
  魏柳南(简称魏):我的这个名字已经拥有30多年了。我妻子是柬埔寨籍的华侨,我的姓是她妈妈给选的。因为我妻子的妈妈很喜欢中国文化,所以“魏柳南”这个名字,从抽象意义和文化意义上都显得非常优雅,而且这个名字和我法文名字的发音也非常接近。去年我的书在中国出版,出版社跟我商量是否改个名字,说是为了扩大书的影响力,怕人家以为是个中国作者,我没同意。
  记者:您对中国的了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魏:我31年前在法国大学开始学习中文,那是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我们学的中文还有很多“文革”的味道。当时有一个老师是中国使馆派来的,他教的都是批林批孔、学习雷锋什么的,对我们影响很大。我现在跟中国朋友去卡拉OK,他们都很惊讶,因为文革时期的歌曲我都会唱,像《社会主义好》《红太阳》什么的。
  记者:2009年,您出版了《中国的威胁?》一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本书?
  魏:我认为应该多了解中国,多研究中国,这对我们西方国家是特别重要的,这对西方国家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
  法国的媒体、知识分子、汉学家,每天都批评中国。比如2008年奥运会之前,法国出版了30多种书籍,都是在批评中国。因为批评中国的书会卖得比较好。中国这30多年来取得了很多成就,然而有什么成就,没有人会讲。我觉得中国当然有它的问题,可能有政治的问题、经济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这些问题西方同样也有,像美国社会的问题特别多,法国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也很多。所以我认为应该有比较客观的看法,把中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介绍给法国公众。当然,我并不是为了保护中国,而是要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哪怕只是一部分。
  《中国的威胁?》主要是关于中国的地缘政治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军事、少数民族等等,核心观念是,中国没有挑战别人,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
  许丽凤(简称许):还有一个问题是,在国外,如果你想多了解一点中国,在书店里可以找到很多书,但所有的书,都是外国人写的。你们中国翻译了那么多外国人的书,但是在法国看不到中国人写的书。
  魏:对,除了针灸、古代历史、文学方面的书,而关于现代中国的书没有。特别是你想谈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中国人是怎么想的?中国人是怎么看自己,怎么看世界的?一般的外国人想了解多一点,但根本没办法知道中国人有什么看法,因为这些书都是外国人写的,包括我。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许:就是说中国人如何向别的国家的人传达一个口信,传递一个想法。要想让别人了解你,这个很重要,当然也很难,因为这不仅仅是把中文翻译成法语和其他语言那么简单。
  
  “要用西方人听得懂的方式报道中国”
  
  记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快90年了。我们应该如何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共产党?
  魏:我在法国每年要做几十场报告,讲有关中国的问题。在讲到中国30年来取得成就的原因时,我会讲因为中国有中国共产党。因为我是法国人,他们会听,但是如果一个中国人在讲同样的话,法国人就不会接受。
  的确,如何向听众、受众转达信息,对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与国外接触的人,应该知道怎么样去与对方交流。
  针对建党90周年报道,你用中文出一个专刊,但是完全把中文翻译成法语的,最好不要做。这样的事做了还不如不做呢。
  就像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收看中央电视台法语台的开幕式转播,画面非常的漂亮,但法语的解说却非常糟糕,我当时的感觉是,最好一句话都别说就好了,我相信大多数法国人与我有同感,因为我没有在中国生活60年的经历,没法理解那个解说词的意思。相反,BBC的转播版本就很受欢迎,它是西方语言,大家能听懂。
  许:他们想了解和看到的就是真正的中国,并不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政党本身是怎样的。魏柳南在西方到处做报告讲中国的情况,所有的礼堂都满满的。因为人家听得懂,也愿意听。很多法国人不喜欢从电视和报纸上看中国报道,因为都是负面的,没有意思。
  魏:我个人建议,如果你要进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报道,不妨请一些法国人来为法国读者写。当然,关于共产党的历史,也是很重要的,可以作为资料让人们来了解。
  许:你们可以请一些汉学家,英国的、美国的,因为他们知道用什么方式让读者接受。
  记者:您刚还说外国人希望看到中国人表述自己的观点……
  魏:要用真正的法语,法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述你的观点。如果是翻译的话则要注意了解法国人的思维习惯。对法国人来讲,中国人讲故事,法国人也讲故事,但这中间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威胁论是心理问题”
  记者:钓鱼岛事件、南海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为什么这么多麻烦和问题一下子涌到中国面前?
  许:你们发展太快了。变成一个大国有好处,但是也有坏处,就是大家会关注你。你到了一个领导人层面的时候,当然有很多朋友,也有很多敌人。
  魏:因为现在中国影响力太大了。西方政府认为中国的崛起既是一种机遇,同时对他们来讲也是一种威胁。这400年来,是西方的统治时期,但是现在,却完全不同了,以前都是西方世界告诉中国要怎么做,但现在中国要请大家听它的意见,西方人很意外,中国为什么会有意见?让西方人放下身段来接受当然是很难的。
  西方人还没有习惯一个非基督教国家、非西方的国家强大起来,导致全球受到一些影响,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接纳。所以很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非常害怕中国的崛起。上个星期,希拉里·克林顿出访柬埔寨,她告诉柬埔寨总理说,你应该特别关注中国的崛起,去越南也同样这么说。为什么美国人来告诉柬埔寨的领导人这种事情?他们要用其他的国家来控制中国的崛起。
  另外,可能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有时候过于自信,这更让西方感到恐惧。中国可能还需要有一个过程,还是要像邓小平说的“韬光养晦”,否则问题很大。尤其是美国现在对中国非常关切。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国,另一方面又担忧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发展之快,让他们不习惯。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发展会给世界带来威胁吗?
  魏:“中国威胁论”是心理的问题,而非政治或者军事问题。现在,即使美国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是事实上的最大威胁,但是为什么没有美国威胁论?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西方国家,已经习惯了他的地位,而中国在文化、政治方面则太远、太陌生。所以这其实是心理问题,是宣传和软实力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这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西方的问题。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要看西方是否能接受这个事实。如果西方不能接受,想要加以控制,就会发生问题。如果西方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中国,认可中国的新位置,就没问题。但是现在欧洲和美国还没有接受。
  记者:您认为中国应该怎么应对?
  魏:一边继续,一边沟通。国际上对中国成就的诋毁还会持续很多年。面对这轮诋毁的风潮,中国,尤其是中国人民必须避免陷入到一种民族主义的过激反应中,因为这种态度只会加深不理解的隔阂,成为敌人进攻的武器。
  
  (作者系《今日中国》杂志记者)
其他文献
笔者参加了今年的“两会”报道以及此后一个月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后续报道,采写了多条中英文的对外报道稿件,得到了多家外国主流媒体的采用。由于“规划”的重心是经济发展,因此笔者所在的对外部经济新闻编辑室承担了主要对外报道任务。通过梳理编辑室近期播发的中英文重点稿件,尤其是一些被海外媒体广为转载的稿件,不难看出,要提高“规划”的对外报道效果,首先要将“规划”的主要内容置于当前的热点话题之下,以赢得最多
期刊
生命的终点是刘瑞安工作的起点。  作为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殡葬整容师,刘瑞安负责为每天送到这里的逝者整理遗容,让亲人看上最后一眼。留下永久的记忆。  “安详,就像生前睡觉一样。”刘瑞安说,这是他从事殡葬整容近30年在技术上希望无限接近的目标。  从初中毕业进入殡仪馆工作,刘瑞安至今已为20万逝者整理遗容,其中包括中国的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  这名51岁的入殓师技术手法精湛,被外界称为“中华殡葬整容第一
期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把云南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使之成为中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的通道。在这一进程中,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杂志紧紧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对外介绍中国,推介云南,向泰、缅、老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积极主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与周边国家和人民的友好感情,越办越红火。    发挥独
期刊
[编者按]自2010年4月以来,浙江省委外宣办组织浙江日报海外版、浙江广电集团国际频道等单位人员,成立了浙江籍人士在海外从事媒体传播情况的专题调研课题组,先后赴欧洲实地走访了《葡华报》、《欧洲时报》、法国华侨华人会、《欧联时报》、《欧华联合时报》、《新华联合时报》。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威尼斯华侨华人总会等华文媒体和华侨社团,对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或参与经营的海外媒体开展了问卷调查,与来浙访问的侨领、
期刊
拐点·2011  无论是从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压力来看,2011年都无疑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在各种网络新闻搜索引擎上,“党委新闻发言人”和“7·23动车事故”成为与新闻发布高度相关的“热词”,相关的新闻或帖子达到数十万条。这两个“热词”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在这一年所获得的“内在动力”和所面临的“外在压力”。  2011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首届
期刊
2011年6月23日,北京降下一场特大暴雨,市内街道积水严重,一名网友用手机拍摄的一张水流如瀑布般灌入地铁站的照片在微博上迅速传播,转贴迅速超过十万次,第二天北京几乎所有的报纸头版都能看到这张照片。  这并不是微博第一次显露它在图片传播领域的巨大威力,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身在现场,不管你前一秒是什么职业,在那一瞬间,只要你拿起你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彻彻底底成为了一个最前线的新闻记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体现出新的视角,对此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对外传播,在对外交往中积极回应关于我改革发展问题的理论关切,更加有效地参与相关问题的国际对话与舆论斗争。  新视角一:从不同角度和历史层面审视中国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进入“后危机时期”以来,中国逆势而上,西方政治学、史学和经济学界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模式。  一
期刊
作为一名对外报道编辑,笔者感觉企业新闻对外报道稍不留神就会显得迟钝、琐碎、呆板、艰涩,“小破稿”多,佳作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久前,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华大基因(以下简称华大)的文章,稿件从外国人的视角,用故事讲述了一家中国创新企业的发展之路,也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或许能给企业新闻对外报道一些启发。    让稿件活起来,靠故事    企业新闻对外报道,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让
期刊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长意味的历史关节势将成为2011年全球高度关注的中国话题。如何将这一重大的中国话题变成成功的传播实践?如何通过这一传播实践更加完整、准确地树立党的国际形象?笔者以新华社对外报道为出发点,结合对海外媒体的跟踪调研和专家访谈,提出一些初步思考和建议。    宏观定位,揭示深广意涵    中共建党90周年的对外传播是一个大题目,欲揭示其深广意涵,
期刊
2011年1月12日下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举行。  课题首席顾问、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央外宣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全国社科规划办调研处处长陈文学、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