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增强写日记的功夫谈起,说到要写让人颌首称赞的文章,解读通过宽容让学生明理、进而变成影响他人的好文章的意义,分析读书、写作之后都要和他人交流的价值,着重说明要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作文的作用,最后以启示学生研磨古代诗词以炼句结尾。
关键词 作文;日记;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121-02
1 增强写日记的功夫
笔者经常和学生谈“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的故事,耐心地和学生解读“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的意义,赵简子身居高位,由于失去周舍这样能够指出他缺点的人而痛哭流涕,为什么呢?因为周舍每天跟着他,经常找出他的过错,每天都有一定的记载,所以能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写日记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不断地检点自身的过错,不断地修正自己,力求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让自己的短处缺点越来越少,让自己成功的路上陆续减少障碍,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2 要写出意义,写让人颌首称赞的文章
文如其人,字是心声。一篇文章要表达什么?要给人什么启示?一部好电影,让人哭、让人笑;一篇好文章,让人痛、让人思。如果一篇文章,让人读了以后的感觉平淡如水,味同嚼蜡,那就没有什么写的必要。《晋书·王敦传》记载说,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可见好的文字,是多么牵动人的神经,激发人的情怀。学生写作文,要用心精工,要感情真挚,要下笔准确,力求能够打动人,对人有所启示,这样对自己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将这种精神用到写作文上,殊途同归;文章别出心裁,破臼除窠,发人深省,自然夺人眼球,令人膺服,让人颌首称赞。
3 通过宽容让学生明理,进而变成影响他人的好文章
传道解惑是爱的职业,语文更是人文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必然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信赖、仰慕和敬佩。学生年龄小,要给予他们博大的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更好更快地接受教育。
某个中午,班里有几个学生在外面打球,耽误了上下午的课。笔者通知他们在办公室等他们。回到办公室,一会儿看到他们个个满头大汗跑来了,本想狠狠地训斥他们一番,但猛然间发现觉得这样未必有用。于是问道:“吃饭了吗。”“我们不饿……”“现在不饿,等下上课时候饿了怎么办?”他们不作声……沉默片刻之后,笔者不打算继续问下去,因为现在最关键的是让他们吃饭,于是帮他们每人买了桶方便面,要求他们必须吃完,吃完可回教室,课余时间写一篇“打球心得”。他们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相互看了半天,才动手泡面、吃面。显然,他们内心有了巨大的震撼和改变。
没有想到,笔者一个不经意的宽容却收获了学生的自省。其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宽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间之难的觉醒,是对人类的爱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在这里,教师的宽容成了学生自省的沃土,学生的自省正在悄悄地生根、发芽。
4 读书、写作之后都要和他人交流,借此提高自己的感悟
读书交流也很重要,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逐步成熟,能够分析别人的意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什么书好,好在哪里,什么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你从这本书或这篇文章里感受到什么,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来源于哪——那就是作者的独特生活体验。而且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好文章也是作者反复修改而来的,这样一步步把学生引到他自己的文章上来,让学生明白自己要想有好文章,那也必须经过自己的反复修改才能成为佳作。所以教师必须上好习作的讲评课,在讲评课上必须告诉学生,他们的文章哪好,好在哪里,哪不好,应怎样改,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和评价自己作文的习惯。这里还要说一点,那就是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千万不要指导太细,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也就是说要轻指导,重讲评。
在讲评作文时,笔者也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写的人或事与自己读过的书中的人和事去比较,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地方该详写,什么样的地方该略写,让学生明白读书在自己习作中的作用。通过把学生的读书与习作相结合的体验,笔者感受到让学生多读书,不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习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看得多,见得多,交流得多,习作及分析思路自然就清晰了,学生也就自然受益。
5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文的作用,激发起写作的热情
教育家叶圣陶提起作文,感叹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作文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说,作文,就是写文章;从狭义上来说,人们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登台演讲,独处思维,和别人交流谈心,哪一项又不是一种做文?可见作文关乎日常生活,涉及升学考试,非同小可。
5.1 文采斐然,答题精确,得分必高
学生上学以后参加过无数次的考试,每一次答题的时候都需要动用语言,而每一次的答题可以说就是一次小型的作文。文字简洁流畅,语言优美,表达清晰,答题有艺术性,这样的试卷非常“养眼”,给人带来审美享受,试卷的得分可想而知。
5.2 作文有助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个学生喜欢作文,经常写出优秀的作品,其理解和分析能力必然很强。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作文能力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数学题实际上也是阅读题,学生如果阅读能力差,难以理解题意,往往出错。大部份的数学公式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对于一个喜欢作文的学生来说,这些不在话下。
5.3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和作文能力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
作文写得好,喜欢写作,这样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阅读能力水涨船高,他们所有科目的成绩也都非常优秀。
6 引领学生研磨古代诗词以炼句
我国古代诗词,闻名世界,气象万千,故应该对优秀的文化遗产做精工的研磨,天长日久,作文自然能够倚马千言,文字锦绣。
6.1 品析名句,朗朗成诵
古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锻字炼词的功夫。一篇优秀的诗词,寥寥数语,融入了作者的万千心绪。赏析诗词,笔者告诉学生,要劈文入情,体会作者的炼字之妙,从而加强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作者没有从正面描述风暴花残,凄凉满目,仅仅用了四个字“风住尘香”,惜墨如金,出笔蕴藉,形容精工,字少意多。此与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颇为神似而又过之。古人锻字炼句,功夫成片,自此可窥一斑。
6.2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最重修辞;懂得修辞,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够加深。修辞方法很多,兴起、比喻、通感、衬托、顿挫、层递、复叠、点染、对偶、互文等不胜枚举,引导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句极其夸张,愁思无绝,非常形象;《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山喻路,形容自己前路艰险,人生坎坷,心境毕露。
7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写作并不是很难,绝对有章可循,学生们写好作文的方法也很多,难可俱陈,只要细心体悟,认真研磨,多方请教,时常动笔,一定会文采斐然,下笔生辉,文辞感人,义理丰富。
关键词 作文;日记;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121-02
1 增强写日记的功夫
笔者经常和学生谈“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的故事,耐心地和学生解读“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的意义,赵简子身居高位,由于失去周舍这样能够指出他缺点的人而痛哭流涕,为什么呢?因为周舍每天跟着他,经常找出他的过错,每天都有一定的记载,所以能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写日记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不断地检点自身的过错,不断地修正自己,力求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让自己的短处缺点越来越少,让自己成功的路上陆续减少障碍,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2 要写出意义,写让人颌首称赞的文章
文如其人,字是心声。一篇文章要表达什么?要给人什么启示?一部好电影,让人哭、让人笑;一篇好文章,让人痛、让人思。如果一篇文章,让人读了以后的感觉平淡如水,味同嚼蜡,那就没有什么写的必要。《晋书·王敦传》记载说,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可见好的文字,是多么牵动人的神经,激发人的情怀。学生写作文,要用心精工,要感情真挚,要下笔准确,力求能够打动人,对人有所启示,这样对自己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将这种精神用到写作文上,殊途同归;文章别出心裁,破臼除窠,发人深省,自然夺人眼球,令人膺服,让人颌首称赞。
3 通过宽容让学生明理,进而变成影响他人的好文章
传道解惑是爱的职业,语文更是人文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必然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信赖、仰慕和敬佩。学生年龄小,要给予他们博大的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更好更快地接受教育。
某个中午,班里有几个学生在外面打球,耽误了上下午的课。笔者通知他们在办公室等他们。回到办公室,一会儿看到他们个个满头大汗跑来了,本想狠狠地训斥他们一番,但猛然间发现觉得这样未必有用。于是问道:“吃饭了吗。”“我们不饿……”“现在不饿,等下上课时候饿了怎么办?”他们不作声……沉默片刻之后,笔者不打算继续问下去,因为现在最关键的是让他们吃饭,于是帮他们每人买了桶方便面,要求他们必须吃完,吃完可回教室,课余时间写一篇“打球心得”。他们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相互看了半天,才动手泡面、吃面。显然,他们内心有了巨大的震撼和改变。
没有想到,笔者一个不经意的宽容却收获了学生的自省。其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宽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间之难的觉醒,是对人类的爱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在这里,教师的宽容成了学生自省的沃土,学生的自省正在悄悄地生根、发芽。
4 读书、写作之后都要和他人交流,借此提高自己的感悟
读书交流也很重要,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逐步成熟,能够分析别人的意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什么书好,好在哪里,什么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你从这本书或这篇文章里感受到什么,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来源于哪——那就是作者的独特生活体验。而且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好文章也是作者反复修改而来的,这样一步步把学生引到他自己的文章上来,让学生明白自己要想有好文章,那也必须经过自己的反复修改才能成为佳作。所以教师必须上好习作的讲评课,在讲评课上必须告诉学生,他们的文章哪好,好在哪里,哪不好,应怎样改,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和评价自己作文的习惯。这里还要说一点,那就是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千万不要指导太细,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也就是说要轻指导,重讲评。
在讲评作文时,笔者也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写的人或事与自己读过的书中的人和事去比较,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地方该详写,什么样的地方该略写,让学生明白读书在自己习作中的作用。通过把学生的读书与习作相结合的体验,笔者感受到让学生多读书,不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习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看得多,见得多,交流得多,习作及分析思路自然就清晰了,学生也就自然受益。
5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文的作用,激发起写作的热情
教育家叶圣陶提起作文,感叹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作文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说,作文,就是写文章;从狭义上来说,人们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登台演讲,独处思维,和别人交流谈心,哪一项又不是一种做文?可见作文关乎日常生活,涉及升学考试,非同小可。
5.1 文采斐然,答题精确,得分必高
学生上学以后参加过无数次的考试,每一次答题的时候都需要动用语言,而每一次的答题可以说就是一次小型的作文。文字简洁流畅,语言优美,表达清晰,答题有艺术性,这样的试卷非常“养眼”,给人带来审美享受,试卷的得分可想而知。
5.2 作文有助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个学生喜欢作文,经常写出优秀的作品,其理解和分析能力必然很强。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作文能力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数学题实际上也是阅读题,学生如果阅读能力差,难以理解题意,往往出错。大部份的数学公式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对于一个喜欢作文的学生来说,这些不在话下。
5.3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和作文能力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
作文写得好,喜欢写作,这样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阅读能力水涨船高,他们所有科目的成绩也都非常优秀。
6 引领学生研磨古代诗词以炼句
我国古代诗词,闻名世界,气象万千,故应该对优秀的文化遗产做精工的研磨,天长日久,作文自然能够倚马千言,文字锦绣。
6.1 品析名句,朗朗成诵
古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锻字炼词的功夫。一篇优秀的诗词,寥寥数语,融入了作者的万千心绪。赏析诗词,笔者告诉学生,要劈文入情,体会作者的炼字之妙,从而加强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作者没有从正面描述风暴花残,凄凉满目,仅仅用了四个字“风住尘香”,惜墨如金,出笔蕴藉,形容精工,字少意多。此与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颇为神似而又过之。古人锻字炼句,功夫成片,自此可窥一斑。
6.2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最重修辞;懂得修辞,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够加深。修辞方法很多,兴起、比喻、通感、衬托、顿挫、层递、复叠、点染、对偶、互文等不胜枚举,引导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句极其夸张,愁思无绝,非常形象;《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山喻路,形容自己前路艰险,人生坎坷,心境毕露。
7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写作并不是很难,绝对有章可循,学生们写好作文的方法也很多,难可俱陈,只要细心体悟,认真研磨,多方请教,时常动笔,一定会文采斐然,下笔生辉,文辞感人,义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