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想学好语文课,教师的讲课艺术、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形成创新的能力。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可见,阅读具有体验性特点。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内在的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们曾在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在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语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等。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当然,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俱进。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新世纪的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作文教学实现里程碑式的改进,则既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也要扎扎实实地推荐介绍管用有效的语文实践范例及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营造语文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语文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五、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这样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教学。
总之,只要老师能够积极地引导、精心地组织,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大力提倡情趣教学,既为老师解决了学生不配合老师导致教学氛围低沉的困惑,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而不需在课外花很大的精力来学习。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从而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质量,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可见,阅读具有体验性特点。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内在的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们曾在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在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语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等。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当然,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俱进。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新世纪的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作文教学实现里程碑式的改进,则既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也要扎扎实实地推荐介绍管用有效的语文实践范例及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营造语文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语文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五、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这样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教学。
总之,只要老师能够积极地引导、精心地组织,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大力提倡情趣教学,既为老师解决了学生不配合老师导致教学氛围低沉的困惑,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而不需在课外花很大的精力来学习。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从而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质量,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