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好像我们的历史课己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过分追求“潮流”,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我就历史课堂实践中的某些教学行为和现象,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在三维目标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的达成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他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是蜻蜓点水,似乎强调了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例如:有位教师在设计《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的第一框(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时,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清末至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不同服饰(依次展示长袍马褂、西装、旗袍、列宁装等),让学生自身体验和感悟,然后老师让学生说出这些服饰流行的时间,看上去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可这一框,学生只了解这一时期服饰变化的基本知识就够了吗?这一时期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服饰变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二、确立学生体地位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课堂要让学生建构。“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新课程更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关系”。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美苏争锋》时,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在整节课中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思维乱了,也不去干涉;甚至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要么不过问,要么模棱两可。这其实是一种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忽视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交互性强和丰富的表现力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装饰效应”,过多依赖多媒体,盲目使用多媒体,从而造成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一种简单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些课件使用了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的图案背景,再加上一些不协调的音乐,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在课件的变化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使学生成了多媒体的观众。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选媒”,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多媒体的配合和辅助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追求探究式教学,不能忽视其他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意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因而,探究式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创办历史小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历史新课程,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教学形式都过时了。这种认识和做法是极端的,是对探究式教学认识的偏差。
其实,探究式教学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式。如:历史课常用的讲授式、启发式等。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我们既要看到探究式教学是师生在课堂中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要看到这是一种受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制约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合理有效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的形式而缺乏实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与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总之,“学会反思、学会合作”,这是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扮演的角色;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我们要为之共同努力。
一、在三维目标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的达成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他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是蜻蜓点水,似乎强调了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例如:有位教师在设计《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的第一框(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时,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清末至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不同服饰(依次展示长袍马褂、西装、旗袍、列宁装等),让学生自身体验和感悟,然后老师让学生说出这些服饰流行的时间,看上去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可这一框,学生只了解这一时期服饰变化的基本知识就够了吗?这一时期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服饰变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二、确立学生体地位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课堂要让学生建构。“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新课程更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关系”。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美苏争锋》时,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在整节课中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思维乱了,也不去干涉;甚至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要么不过问,要么模棱两可。这其实是一种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忽视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交互性强和丰富的表现力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装饰效应”,过多依赖多媒体,盲目使用多媒体,从而造成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一种简单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些课件使用了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的图案背景,再加上一些不协调的音乐,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在课件的变化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使学生成了多媒体的观众。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选媒”,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多媒体的配合和辅助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追求探究式教学,不能忽视其他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意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因而,探究式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创办历史小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历史新课程,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教学形式都过时了。这种认识和做法是极端的,是对探究式教学认识的偏差。
其实,探究式教学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式。如:历史课常用的讲授式、启发式等。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我们既要看到探究式教学是师生在课堂中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要看到这是一种受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制约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合理有效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的形式而缺乏实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与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总之,“学会反思、学会合作”,这是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扮演的角色;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我们要为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