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就要在课堂上落实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实践应用;创新素养
《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素养教育读本》中指出:“创新素养教育要立足于课堂,把创新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创新素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问题式教学法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创新素养。问题式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最早提出的,就是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难易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在课题上寻找问题、在创设的情境中寻找问题、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寻找问题、在新旧知识不同点上寻找问题、在课本结语处寻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问题、在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上寻找问题等。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取有用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田园”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通过看图就可以提取出数学信息,空中有11只小鸟、树上有5只小鸟、河岸上有6只小鸭、河里有8只小鸭、地上有7只小白羊、有5只小黑羊。在学生找出这些数学信息以后,老师又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或“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小鸟多几只?”或“岸上的小鸭比河里的小鸭少几只?”等,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多方面提出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还有学生提出“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小鸟多几只?”“水里的小鸭比小白羊少多少?”等这样错误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问题一定要根据数学信息提,先要明確已知信息的数量,再提出恰当的问题,尽量把同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已经呈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对于比较简单的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信息,引导学生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筛选,研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不能千篇一律,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
二、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培养能力
在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减少机械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对于学生自己就能探究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去探索,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一课时,要探究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把2017-2020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观察表格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表格学生就可以发现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等信息,再鼓励学生给这些有特点的月份起名,用自己的方法记忆月份的特点。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去探究问题,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手脑结合,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可能性,教师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枚硬币和不同颜色的球,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探究的氛围。课刚开始时,与同桌轮流掷10次硬币,要先猜猜哪面朝上,再把实际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观察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摸球,再一次感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探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升素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不能自主探究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合作交流结束后,教师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在分析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各个小组中,针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调控。可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实验、举例验证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针对合作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汇报、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优化”这一课时,在烙饼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要烙3张饼,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吃上饼。这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又很陌生,没有人有这方面的经验。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讨论交流,想一想应该怎样烙?在学生交流探讨以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用学具来动手操作。4人合作动手实验,在一次次不断的实验中学生最后掌握了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来烙3张饼,那就是可以先烙前两张饼的一面,3分钟后一张饼翻面继续烙,另一张饼拿掉,第3张饼放入,三分钟后第1张饼熟了,可以拿掉,第3张饼一面已经熟了,然后翻过来接着烙,再把第2张饼放在锅里面烙另一面,保证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这个前提下,才能保证烙饼的速度是最快的。 在学生掌握了烙3张饼最优化的方法后,让学生烙4张饼、5张饼、6张饼、7张饼,在充实的课堂操作环节中,学生掌握了烙饼最优化的方法,从而概括出烙奇数饼、烙偶数饼的方法。这样的实物操作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探究中掌握新知,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是自愿自发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课堂上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素养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实践应用,深化问题,发展思维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基础上,要回归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个环节重在知识的实践应用,可以安排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夯实基础,巩固所学内容,也可以安排一些思维性试题,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嘗试从不同角度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安排一些拓展性、开放性试题,开拓学生思维,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一课时,在学生学会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这样的课后实践作业。学生脑海中可能会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想象和实际是有差距的,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掌握真知。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测量不规则的、较大的固体物质的体积,延伸到测量较小物质的体积,逐步深化问题。鼓励学生从课堂上的测量方法中获取灵感,认真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理正确地使用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取信息,创设想提出问题的氛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氛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发展思维,用问题式教学法助推学生创新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旭华,丁思洋.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素养教育读本[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9.
[3]刘学忠.“互联网 教育”读本[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9.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实践应用;创新素养
《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素养教育读本》中指出:“创新素养教育要立足于课堂,把创新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创新素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问题式教学法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创新素养。问题式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最早提出的,就是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难易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在课题上寻找问题、在创设的情境中寻找问题、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寻找问题、在新旧知识不同点上寻找问题、在课本结语处寻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问题、在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上寻找问题等。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取有用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田园”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通过看图就可以提取出数学信息,空中有11只小鸟、树上有5只小鸟、河岸上有6只小鸭、河里有8只小鸭、地上有7只小白羊、有5只小黑羊。在学生找出这些数学信息以后,老师又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或“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小鸟多几只?”或“岸上的小鸭比河里的小鸭少几只?”等,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多方面提出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还有学生提出“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小鸟多几只?”“水里的小鸭比小白羊少多少?”等这样错误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问题一定要根据数学信息提,先要明確已知信息的数量,再提出恰当的问题,尽量把同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已经呈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对于比较简单的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信息,引导学生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筛选,研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不能千篇一律,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
二、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培养能力
在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减少机械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对于学生自己就能探究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去探索,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一课时,要探究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把2017-2020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观察表格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表格学生就可以发现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等信息,再鼓励学生给这些有特点的月份起名,用自己的方法记忆月份的特点。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去探究问题,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手脑结合,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可能性,教师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枚硬币和不同颜色的球,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探究的氛围。课刚开始时,与同桌轮流掷10次硬币,要先猜猜哪面朝上,再把实际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观察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摸球,再一次感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探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升素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不能自主探究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合作交流结束后,教师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在分析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各个小组中,针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调控。可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实验、举例验证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针对合作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汇报、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优化”这一课时,在烙饼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要烙3张饼,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吃上饼。这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又很陌生,没有人有这方面的经验。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讨论交流,想一想应该怎样烙?在学生交流探讨以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用学具来动手操作。4人合作动手实验,在一次次不断的实验中学生最后掌握了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来烙3张饼,那就是可以先烙前两张饼的一面,3分钟后一张饼翻面继续烙,另一张饼拿掉,第3张饼放入,三分钟后第1张饼熟了,可以拿掉,第3张饼一面已经熟了,然后翻过来接着烙,再把第2张饼放在锅里面烙另一面,保证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这个前提下,才能保证烙饼的速度是最快的。 在学生掌握了烙3张饼最优化的方法后,让学生烙4张饼、5张饼、6张饼、7张饼,在充实的课堂操作环节中,学生掌握了烙饼最优化的方法,从而概括出烙奇数饼、烙偶数饼的方法。这样的实物操作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探究中掌握新知,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是自愿自发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课堂上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素养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实践应用,深化问题,发展思维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基础上,要回归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个环节重在知识的实践应用,可以安排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夯实基础,巩固所学内容,也可以安排一些思维性试题,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嘗试从不同角度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安排一些拓展性、开放性试题,开拓学生思维,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一课时,在学生学会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这样的课后实践作业。学生脑海中可能会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想象和实际是有差距的,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掌握真知。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测量不规则的、较大的固体物质的体积,延伸到测量较小物质的体积,逐步深化问题。鼓励学生从课堂上的测量方法中获取灵感,认真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理正确地使用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取信息,创设想提出问题的氛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氛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发展思维,用问题式教学法助推学生创新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旭华,丁思洋.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素养教育读本[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9.
[3]刘学忠.“互联网 教育”读本[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9.